《秋声赋》教学再设计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ailz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声赋》选在苏教版必修四“文以气为主”这个板块中,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看,是从文章体式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学习“赋”的特点,进而体会作者蕴藏在文章中的独特的个性和气质。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苏轼的《赤壁赋》,杜牧的《阿房宫赋》,特别是《阿房宫赋》是比较典型的赋体文,可以说学生对“赋”不陌生,但面对《秋声赋》的时候,学生又遇到了很多问题。我做了一个课前的学情调查,要求学生把读《秋声赋》遇到的问题写在纸上,汇总到课代表那里,数量不限。调查的是普高理科实验班。经过整理,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
  一、文章字词落实上的困难
  1.“胡为而来哉”中‘胡’是什么意思。
  2.“如助余之叹息”中‘助’是什么意思。
  3.“其容清明”中的‘容’是什么意思
  4.“天之于物”当中‘之’的用法。
  5.“呼号愤发”是怎么回事。
  二、文章文化知识上的困难
  1.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刑官是什么意思,秋为什么和刑官相联系。
  2.又兵象也,于行用金。这句话的课文注释中怎么没有提到五行中的土。
  3.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秋天为什么会显现出肃杀的心性。
  4.天之于物,春生求实。“天”指的是什么。
  5.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请老师具体讲讲。
  三、文章体式和内容理解上的困难
  1.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在整首赋中。
  2.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的“声”从哪里来,包括哪些声音。
  3.欧阳修是如何将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
  4.文章第三段为什么写那么多秋天的东西却都和秋声无关。
  5.作者最后在叹息什么,是叹息童子没有理他么?
  另外,学生提到一个版本上的问题。苏教版2006年12月第三版《秋声赋》第二自然段——余曰:“噫嘻悲哉……物过盛而当杀。为什么只有上引号,没有下引号。
  基于以上三大类学习上的困难,我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
  1.反复诵读,自查资料,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了解古代与秋有关的文化知识,疏通文意。
  2.体会赋的写作特点,赏析欧阳修的文章写法。
  3.知人论世,体会欧阳修在《秋声赋》里蕴藏的思想感情,“文以气为主”的“气”体现在哪里。
  教学目标中的第一层级,学生可以在预习中完成。课堂上老师再检查补充。我把第二层级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第三层级作为课堂教学的难点。需要一个半课时。
  具体设计如下:
  一、情境诱学
  古人描摹秋天的诗歌非常多,例如: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每个诗人都有一段关于秋天的属于自己的感情,今天学习《秋声赋》,我们来体会欧阳修寄寓在秋里的那份情思。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文意
  (1)悚(sǒng)然 萧飒(sà) 淅(xī)沥(lì)
  鏦(cōng)铮(zhēng)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语言。汉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等。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这些已经具有既定规范的“死”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固有的知识去准确地表情达意。因此,研究如何使“讲堂”变“学堂”,从而让语文课堂教学摆脱满堂灌,效率不高的现状,在新一轮教改中便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让语文“讲堂”变身“学堂”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粗浅的认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决定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
质疑人士提出应对该地区建水电站安全性重新评估;支持者认为“汶川地震反而会加强在高山峡谷修筑电站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