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规划建议意义重大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深刻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战略举措,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继续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在收官之年,主要指标总体将如期实现,重大战略任务和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5年,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这是发展含金量更高的5年,2015到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0.4%,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这是民生持续改善的5年,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社会事业繁荣发展,14亿中国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雄厚的基础。
在“十三五”收官之际,回首一路艰辛,环视世界风云,才更加深刻体会到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实现的历史性跨越。“十三五”时期的成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使得我们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制度模式和未来前景更加自信,更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凝聚力。在“十三五”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进一步彰显,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广大党员干部政治品质和斗争精神斗争本领得到锤炼,全国各族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有力政治保证和强大奋进力量。
三个“新发展”
连日来,三个“新发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的分析判断,再相应进行决策是我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经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作出了重要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专家学者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看,我们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要素禀赋条件等将面临深刻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认为,要素成本低、环境容量大、外需贡献多等传统优势正逐步减弱,“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各方面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赵昌文说。
挑战萌生着机遇,压力催生着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大挑战、新挑战中也孕育着大机遇、新机遇。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们不仅要善于顺势而为、把优势转化为动力,更要勇于逆势而上、善于转危为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过去5年,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不少专家表示,新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性;进入新发展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专家学者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经济客观规律。“大国经济一个共同特征是市场规模大、国内可循环。”赵昌文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逐步从过去依赖较大规模的出口转向以国内有效投资和消费为主,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发展形势所需。张占斌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传统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乃至受阻的情况下,强化国内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规划建议对人民群众意味着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生动阐述:“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就要不断制定新的阶段性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正是起草“十四五”规划建议的价值基点,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四五”开启之时,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
百年风雷激荡,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此次起草规划建议的过程,也无时无刻不澎湃着赤诚火热的为民之心。
研读全会规划建议,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人民情怀,贯穿始终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文件起草期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广大人民群众也对补齐发展短板有高度期待。
民有所呼,党有所应。
规划建议中有关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论述篇幅,占“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内容的一半以上。习近平总书记还亲自提出,科技创新要增加“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这进一步凸显中国共产党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民的关爱。
一名起草组成员介绍:“起草本次全会文件的时候,我们始终秉持这样一条原则——真正增进人民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百姓期盼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这份规划建议就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一系列新举措;
贫困群众脱贫后仍有返贫风险,规划建议就提出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等具体举措,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高速城市化进程中老旧小区暴露出治理困境,规划建议就对我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出部署,努力让城市“有里有面”、百姓安居乐业……
据文件起草组介绍,规划建议提出的12个方面重大任务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所占的篇幅最大。可以说,规划建议中的一切发展政策都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对社会主义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
经过数十年高速发展,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比以往更加厚实。
在规划建议中,我们党第一次在全会文件中突出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同时下了更大力气促进共享发展——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力支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规划建议还在收入分配领域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生活在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享有同祖国共发展、与时代同进步的无限机遇!
责编/花语
规划建议意义重大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深刻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战略举措,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继续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在收官之年,主要指标总体将如期实现,重大战略任务和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5年,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这是发展含金量更高的5年,2015到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0.4%,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这是民生持续改善的5年,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社会事业繁荣发展,14亿中国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雄厚的基础。
在“十三五”收官之际,回首一路艰辛,环视世界风云,才更加深刻体会到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实现的历史性跨越。“十三五”时期的成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使得我们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制度模式和未来前景更加自信,更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凝聚力。在“十三五”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进一步彰显,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广大党员干部政治品质和斗争精神斗争本领得到锤炼,全国各族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有力政治保证和强大奋进力量。
三个“新发展”
连日来,三个“新发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的分析判断,再相应进行决策是我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经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作出了重要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专家学者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看,我们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要素禀赋条件等将面临深刻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认为,要素成本低、环境容量大、外需贡献多等传统优势正逐步减弱,“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各方面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赵昌文说。
挑战萌生着机遇,压力催生着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大挑战、新挑战中也孕育着大机遇、新机遇。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们不仅要善于顺势而为、把优势转化为动力,更要勇于逆势而上、善于转危为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过去5年,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不少专家表示,新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性;进入新发展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专家学者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经济客观规律。“大国经济一个共同特征是市场规模大、国内可循环。”赵昌文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逐步从过去依赖较大规模的出口转向以国内有效投资和消费为主,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发展形势所需。张占斌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传统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乃至受阻的情况下,强化国内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规划建议对人民群众意味着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生动阐述:“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就要不断制定新的阶段性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正是起草“十四五”规划建议的价值基点,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四五”开启之时,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
百年风雷激荡,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此次起草规划建议的过程,也无时无刻不澎湃着赤诚火热的为民之心。
研读全会规划建议,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人民情怀,贯穿始终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文件起草期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广大人民群众也对补齐发展短板有高度期待。
民有所呼,党有所应。
规划建议中有关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论述篇幅,占“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内容的一半以上。习近平总书记还亲自提出,科技创新要增加“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这进一步凸显中国共产党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民的关爱。
一名起草组成员介绍:“起草本次全会文件的时候,我们始终秉持这样一条原则——真正增进人民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百姓期盼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这份规划建议就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一系列新举措;
贫困群众脱贫后仍有返贫风险,规划建议就提出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等具体举措,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高速城市化进程中老旧小区暴露出治理困境,规划建议就对我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出部署,努力让城市“有里有面”、百姓安居乐业……
据文件起草组介绍,规划建议提出的12个方面重大任务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所占的篇幅最大。可以说,规划建议中的一切发展政策都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对社会主义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
经过数十年高速发展,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比以往更加厚实。
在规划建议中,我们党第一次在全会文件中突出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同时下了更大力气促进共享发展——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力支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规划建议还在收入分配领域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生活在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享有同祖国共发展、与时代同进步的无限机遇!
责编/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