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1.0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多种CT征象的多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h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多种CT征象在直径>1.0 cm PTC和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s,NG)中的分布,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多种CT征象在PTC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277例288枚直径>1.0 cm的PTC的CT表现,包括结节形态、咬饼征、微钙化及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并与同期直径>1.0 cm的231例276枚NG的CT征象相比较,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多种CT征象进行统计,并计算阳性CT征象及其联合在PTC诊断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节形态不规则、咬饼症、微钙化及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均更常见于PTC中,OR值分别为17.249(95% CI 8.954~33.227)、23.697(95% CI 11.653~48.188)、4.536(95% CI 2.031~10.132)、4.672(95% CI 8.954~8.999),单一CT征象诊断PT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1.3%~82.3%和83.3%~93.1%,3种或42种CT征象组合诊断PT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24.0%~70.5%和96.7%~100%,CT征象组合诊断PT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9.1%~61.5%和99.6%~100%。

结论

尽管结节形态、咬饼征、微钙化及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是诊断PTC的重要征象,但多种征象的OR值存在较大差异,对这些差异的准确识别,及联合多种CT征象可明显提高PTC诊断的特异度,从而减少误诊的发生。

其他文献
生物膜的形成与侵袭性真菌感染有关。因此,生物膜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毒力因子。白假丝酵母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菌群之一,也是临床分离率最高的真菌,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生物膜的形成,可促进白假丝酵母菌的粘附、增殖及扩散,导致最低抑菌浓度和耐药性都明显增加。本文就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结构特点和防治现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形成临床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术中神经监测技术(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 IONM)在结节性甲状腺肿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8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38例和监测组45例,传统组肿块最大径>7 cm 9例,4~7 cm 29例,均压迫气管,压迫食道1例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全切加微量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术(total parathyroidectomy with autotransplantation,tPTX+AT)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cthyroidism, SHPT)患者外科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5年10月在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接受tPTX+AT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