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丽深沉的凤音
时隔六年,又见封颖。此次她是为上海音像出版社发行的她自己的一张钢琴专辑回沪的。这些年,作为一名签约沙亚·迪斯拜克经纪公司的钢琴家,封颖常年在海外演出,每年有几十场的音乐会。练琴——旅途——音乐厅,三点一线,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职业钢琴家的辛苦与单调,我们是难以想象的,但这次见到封颖,她的热情大方依然,又多了些岁月的磨砺赋予她的成熟。
封颖的艺术履历中有一连串值得骄傲的纪录。五岁学琴,七岁举办个人演奏会。考入上音附中后,在名师指点下,先后获得上海青年钢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香港国际钢琴公开赛公开组(无年龄限制)一等奖,中国首届青少年钢琴比赛乙组一等奖,法国第三届古乐西咏国际钢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1996年,考入国立巴黎高等音乐学院,四年后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两年后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该院大师班。之后受耶鲁大学之邀继续深造。1998年获得法国玛格丽特·隆国际钢琴比赛第四名,2003年获得美国威廉姆·卡佩尔(William Kapell)国际钢琴公开赛的银奖。
然而,获奖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对于一个真正的音乐家来说,获奖只是一个起点,之后漫长的职业生涯就像一场马拉松,考验着音乐家的艺术实力、修养及毅力。有的人坚持不下去了,很可能就半途而废,甚至坠入深渊。与封颖差不多岁数、或者比她大些的钢琴家,有的当年名气比她大得多,称得上是“弄潮儿向涛头立”的风云人物,可如今安在哉?惜乎有的改行了,也有人抵挡不住花花世界滚滚红尘的诱惑,无可救药地堕落了,让人不由感叹大浪淘沙,造化弄人。
相比之下,封颖的音乐之路走得十分扎实。这都源于她对钢琴艺术的挚爱,不管周围世界如何变化,内心始终有一份执着、坚持和追求。欣赏着她的这套专辑,曲目有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奏鸣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钢琴奏鸣曲》和肖邦的四首圆舞曲,我问她为什么选择风格迥然不同的曲目做专辑,她微笑着回答,这是她近年来演奏艺术的一个小小的总结。在国外开音乐会,如果老是曲目重复,听众就会失去兴趣,艺术家就会被淘汰。看来,竞争和追求确实是驱使一个音乐家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动力。
这套唱片的另一半,封颖很用心地弹了一批中国音乐的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达坂城的姑娘》《花儿与少年》《云南民歌五首》《第一新疆舞曲》《第二新疆舞曲》等等,琴音中流淌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又充分呈现了钢琴艺术的特点。
《凤音》——这套专辑的名字,很巧妙地用了与封颖名字同音的谐音。记得六年前听封颖的音乐会,她的琴声铿镪有力,气势宏伟,技巧上有男性化的特点。这次听她的唱片专辑,感觉上她的琴音趋向温润内敛,但依然饱满优美。就像一只淬火重生的凤凰,向世界唱出了她那明亮而又深沉美丽的歌声。
希望封颖在艺术之路上走得更好。
本土黑胶往事
在我收藏的黑胶唱片中,中国的唱片公司出版的作品只是一小部分,却有其独特的价值。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衡山路天平路有中唱上海分公司的门市部,那里绿荫环抱,环境幽静,离市中心并不远,却远离了闹市区的喧嚣,是一个选购音像制品的好去处,我的国产黑胶唱片基本上就是在那里购买的。
在这些国产黑胶唱片中,我特别喜欢那张胡晓平的女高音专辑——《古典抒情名曲——歌之翼》。胡晓平,八十年代蜚声大江南北的女高音歌唱家,毫不夸张地说,她在八十年代的名声和地位,就像郎朗在当下乐迷中的名声和地位那样。让胡晓平声名鹊起的,是她在1982年匈牙利布达佩斯科达伊—艾凯尔国际歌剧比赛中的摘得头奖。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音乐家第一次在重要的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因此在当时异常轰动。
其实,胡晓平在获奖之前,已经在国内乐坛有相当的知名度了。上海人熟悉和喜欢她,除了她那优美飘逸的歌声以外,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敬佩她从一名纺织女工成长为一名歌唱家的传奇经历,可以说这是开放的年代中许多普通人通过奋斗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缩影。
如果说,高芝兰教授慧眼识才,是将胡晓平培育成优秀歌唱家的一位伯乐,那么,法国指挥家皮里松则是让胡晓平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折的另一位伯乐。八十年代初,皮里松到中国排演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接触过皮里松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具有世界级水准而且极其严格的指挥家,《创世纪》的女高音从北京、广州一路选到上海,胡晓平让他眼睛一亮,最终决定由她担任这部清唱剧的女高音独唱。演出大获成功,离开中国前,皮里松对文化部的负责人说,你们应该让她出去比赛,这样对她对国家都有好处。于是,胡晓平得到了出国比赛的机会,在布达佩斯的科达伊—艾凯尔国际歌剧比赛中一鸣惊人,饮誉海内外。
在这张专辑中,胡晓平演唱了比才的《西班牙小夜曲》、舒伯特的《摇篮曲》、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等十四首外国抒情歌曲。她那纯净美丽、舒展飘逸的歌声将这些外国歌曲经典演释得曼妙多姿,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九十年代中期,从电视里看到胡晓平回到国内的一次演出,技巧更加纯熟,嗓音也一如既往的优美华丽,但不知为什么,歌声中没有了以往的激情,听来总觉得失去了一点什么。
《管弦乐:黔岭素描》是我喜欢的另一张中国作品专辑。这张专辑中除了朱践耳先生的《黔岭素描》,还有刘敦南的《幻想音诗》、马培元的弦乐合奏《怀故乡》,由曹鹏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奏。不过,整张唱片听下来,最精彩的还是《黔岭素描》。朱践耳先生用交响组曲的结构手法,将音乐分成了“赛芦笙”“吹直箫老人”“月夜情歌”“节日”四个乐章,生动地描绘了黔东南苗寨侗乡的风俗人情。遗憾的是,这张唱片的录音不理想,声音干涩发闷,多少影响了一些听赏效果。同样是《黔岭素描》,前几年,艾森巴赫率领伦敦爱乐乐团在上海演出时,加演了其中的“月夜情歌”,乐队将其演奏得抒情婉转,玲珑剔透,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惊艳!
话又说回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唱片公司在扶植、推广中国的现当代交响乐作品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工作的。《管弦乐:黔岭素描》就收在“中国管弦乐作品”的系列中。近年来,中国当代交响乐鲜有好作品出现,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中国作品需要在中国的乐团、中国的唱片公司和中国的乐迷共同关心和呵护下成长壮大,却是一个很朴实、很简单的道理。
在我收集的中国本土制作的黑胶唱片中,还有一部分是唱片公司的引进版,比如中唱广州公司引进DECCA版权制作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由迪图瓦指挥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演奏,录音水准堪称一流。中唱上海公司引进CBS版权制作的“永恒的旋律——世界著名乐队演奏的古典名曲”,也是我喜欢的一个系列。我尤其喜欢其中的“世界著名教堂音乐精选”专辑,汇集了亨德尔的《唤起小号高傲的声音》《广板》《看,凯旋而归的英雄来了》《哈利路亚》,巴赫的《耶稣,人类欲望之欢》《G弦上的咏叹调》等名曲。欣赏它们,能让你浮躁的心变得宁静,感受到一份庄严和伟岸。
时隔六年,又见封颖。此次她是为上海音像出版社发行的她自己的一张钢琴专辑回沪的。这些年,作为一名签约沙亚·迪斯拜克经纪公司的钢琴家,封颖常年在海外演出,每年有几十场的音乐会。练琴——旅途——音乐厅,三点一线,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职业钢琴家的辛苦与单调,我们是难以想象的,但这次见到封颖,她的热情大方依然,又多了些岁月的磨砺赋予她的成熟。
封颖的艺术履历中有一连串值得骄傲的纪录。五岁学琴,七岁举办个人演奏会。考入上音附中后,在名师指点下,先后获得上海青年钢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香港国际钢琴公开赛公开组(无年龄限制)一等奖,中国首届青少年钢琴比赛乙组一等奖,法国第三届古乐西咏国际钢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1996年,考入国立巴黎高等音乐学院,四年后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两年后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该院大师班。之后受耶鲁大学之邀继续深造。1998年获得法国玛格丽特·隆国际钢琴比赛第四名,2003年获得美国威廉姆·卡佩尔(William Kapell)国际钢琴公开赛的银奖。
然而,获奖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对于一个真正的音乐家来说,获奖只是一个起点,之后漫长的职业生涯就像一场马拉松,考验着音乐家的艺术实力、修养及毅力。有的人坚持不下去了,很可能就半途而废,甚至坠入深渊。与封颖差不多岁数、或者比她大些的钢琴家,有的当年名气比她大得多,称得上是“弄潮儿向涛头立”的风云人物,可如今安在哉?惜乎有的改行了,也有人抵挡不住花花世界滚滚红尘的诱惑,无可救药地堕落了,让人不由感叹大浪淘沙,造化弄人。
相比之下,封颖的音乐之路走得十分扎实。这都源于她对钢琴艺术的挚爱,不管周围世界如何变化,内心始终有一份执着、坚持和追求。欣赏着她的这套专辑,曲目有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奏鸣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钢琴奏鸣曲》和肖邦的四首圆舞曲,我问她为什么选择风格迥然不同的曲目做专辑,她微笑着回答,这是她近年来演奏艺术的一个小小的总结。在国外开音乐会,如果老是曲目重复,听众就会失去兴趣,艺术家就会被淘汰。看来,竞争和追求确实是驱使一个音乐家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动力。
这套唱片的另一半,封颖很用心地弹了一批中国音乐的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达坂城的姑娘》《花儿与少年》《云南民歌五首》《第一新疆舞曲》《第二新疆舞曲》等等,琴音中流淌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又充分呈现了钢琴艺术的特点。
《凤音》——这套专辑的名字,很巧妙地用了与封颖名字同音的谐音。记得六年前听封颖的音乐会,她的琴声铿镪有力,气势宏伟,技巧上有男性化的特点。这次听她的唱片专辑,感觉上她的琴音趋向温润内敛,但依然饱满优美。就像一只淬火重生的凤凰,向世界唱出了她那明亮而又深沉美丽的歌声。
希望封颖在艺术之路上走得更好。
本土黑胶往事
在我收藏的黑胶唱片中,中国的唱片公司出版的作品只是一小部分,却有其独特的价值。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衡山路天平路有中唱上海分公司的门市部,那里绿荫环抱,环境幽静,离市中心并不远,却远离了闹市区的喧嚣,是一个选购音像制品的好去处,我的国产黑胶唱片基本上就是在那里购买的。
在这些国产黑胶唱片中,我特别喜欢那张胡晓平的女高音专辑——《古典抒情名曲——歌之翼》。胡晓平,八十年代蜚声大江南北的女高音歌唱家,毫不夸张地说,她在八十年代的名声和地位,就像郎朗在当下乐迷中的名声和地位那样。让胡晓平声名鹊起的,是她在1982年匈牙利布达佩斯科达伊—艾凯尔国际歌剧比赛中的摘得头奖。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音乐家第一次在重要的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因此在当时异常轰动。
其实,胡晓平在获奖之前,已经在国内乐坛有相当的知名度了。上海人熟悉和喜欢她,除了她那优美飘逸的歌声以外,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敬佩她从一名纺织女工成长为一名歌唱家的传奇经历,可以说这是开放的年代中许多普通人通过奋斗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缩影。
如果说,高芝兰教授慧眼识才,是将胡晓平培育成优秀歌唱家的一位伯乐,那么,法国指挥家皮里松则是让胡晓平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折的另一位伯乐。八十年代初,皮里松到中国排演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接触过皮里松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具有世界级水准而且极其严格的指挥家,《创世纪》的女高音从北京、广州一路选到上海,胡晓平让他眼睛一亮,最终决定由她担任这部清唱剧的女高音独唱。演出大获成功,离开中国前,皮里松对文化部的负责人说,你们应该让她出去比赛,这样对她对国家都有好处。于是,胡晓平得到了出国比赛的机会,在布达佩斯的科达伊—艾凯尔国际歌剧比赛中一鸣惊人,饮誉海内外。
在这张专辑中,胡晓平演唱了比才的《西班牙小夜曲》、舒伯特的《摇篮曲》、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等十四首外国抒情歌曲。她那纯净美丽、舒展飘逸的歌声将这些外国歌曲经典演释得曼妙多姿,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九十年代中期,从电视里看到胡晓平回到国内的一次演出,技巧更加纯熟,嗓音也一如既往的优美华丽,但不知为什么,歌声中没有了以往的激情,听来总觉得失去了一点什么。
《管弦乐:黔岭素描》是我喜欢的另一张中国作品专辑。这张专辑中除了朱践耳先生的《黔岭素描》,还有刘敦南的《幻想音诗》、马培元的弦乐合奏《怀故乡》,由曹鹏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奏。不过,整张唱片听下来,最精彩的还是《黔岭素描》。朱践耳先生用交响组曲的结构手法,将音乐分成了“赛芦笙”“吹直箫老人”“月夜情歌”“节日”四个乐章,生动地描绘了黔东南苗寨侗乡的风俗人情。遗憾的是,这张唱片的录音不理想,声音干涩发闷,多少影响了一些听赏效果。同样是《黔岭素描》,前几年,艾森巴赫率领伦敦爱乐乐团在上海演出时,加演了其中的“月夜情歌”,乐队将其演奏得抒情婉转,玲珑剔透,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惊艳!
话又说回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唱片公司在扶植、推广中国的现当代交响乐作品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工作的。《管弦乐:黔岭素描》就收在“中国管弦乐作品”的系列中。近年来,中国当代交响乐鲜有好作品出现,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中国作品需要在中国的乐团、中国的唱片公司和中国的乐迷共同关心和呵护下成长壮大,却是一个很朴实、很简单的道理。
在我收集的中国本土制作的黑胶唱片中,还有一部分是唱片公司的引进版,比如中唱广州公司引进DECCA版权制作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由迪图瓦指挥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演奏,录音水准堪称一流。中唱上海公司引进CBS版权制作的“永恒的旋律——世界著名乐队演奏的古典名曲”,也是我喜欢的一个系列。我尤其喜欢其中的“世界著名教堂音乐精选”专辑,汇集了亨德尔的《唤起小号高傲的声音》《广板》《看,凯旋而归的英雄来了》《哈利路亚》,巴赫的《耶稣,人类欲望之欢》《G弦上的咏叹调》等名曲。欣赏它们,能让你浮躁的心变得宁静,感受到一份庄严和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