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介绍:武汉鼎韵文化艺术投资机构董事长 林沫汝
初见林沫汝女士,是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当时正逢WH.A.T.(武汉艺术总站)与集群基金会共同举办的首届“集群艺术奖”开幕,除了向获奖的五位亚洲当代艺术家颁发奖项以外,在随后由“武汉艺术总站”的艺术总监、国际著名艺术管理人秦思源主持的学术论坛上,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间当代艺术领域的各类话题,来自欧洲“国际美术馆同盟”、亚洲及国内近百位美术馆馆长、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和艺术家等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研讨。这项活动的举办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专业媒体的关注和热议,这也是武汉的当代艺术机构与国际当代艺术界首次产生实质意义上的重要对话与交流。所有一切,其背后的推手是近年在武汉文化艺术产业颇有建树的一家文化企业——武汉鼎韵文化艺术投资公司(以下简称武汉鼎韵),林沫汝,就是这家企业的创办人。
再次相遇林沫汝女士,适逢其刚从香港参加“第二届香港当代艺术博览会”返汉之际,话题自然由此展开。
自被具有国际艺术界行业标高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成功收购后,今年的香港当代艺术博览会比以往受到国际艺术界更大的关注,云集了来自全世界的艺术机构、艺术评论家和当代艺术家。因此,林沫汝试图与国际艺术机构探讨“武汉艺术总站”如何以武汉为基地,在促进中国当代艺术真正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众多国际艺术经营机构共同探寻艺术产业化模式与合作的大格局。林沫汝坦言:武汉鼎韵及“武汉艺术总站”长期得到学界艺术界众多学者大家的支持与关爱,2013年的开局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但未来任重而道远,唯有时刻保持创业者的激情和警醒,方能不负众望。
人生因艺术而丰盈
林沫汝的言谈举止中有着多年商业历练所赋予的稳健与果断,然而挥洒间始终贯穿着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采,这其中自有她与生俱来的艺术基因,同时也与她个人的人生经历相关。
少年时期的她曾师从多位艺术名师,后被推荐到上海戏剧学院学习戏曲表演,曾涉足电影、电视剧、话剧表演,多门类的表演艺术创作经历在滋养了年少心灵的同时,令林沫汝深刻认知到,完美的表演艺术需要丰厚的文化积淀。林沫汝至今一直感怀,正值她渴求在文化造诣的精进之时,著名(已故)剧作家郭大宇先生(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大侦探》编剧)及时提携,竭尽所学传授于她,林沫汝当年还在上海进修时,郭大宇先生每周用信函的方式授课并严格考核,内容从古典文学到戏曲史,由于这段经历,令林沫汝在文学艺术修养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滋养着她的生命。此后的艺术之路虽有中断,但对文化艺术孜孜以求的基因已深深扎根于林沫汝的生命里,这也是多年后,她的人生重新回归到文化艺术领域的唯一动因。
2001年起,林沫汝开始涉足艺术品收藏,文化艺术带给精神世界的丰盈与喜悦,使她重新定义了未来的人生。她决定以自己的行动回报文化艺术的丰富赐予——投资运作湖北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武汉,是标志中国当代艺术诞生的“八五美术思潮”的重要策源地,今天活跃在中国乃至世界当代艺术领域的评论家、艺术家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从这座城市里走出去的。运作湖北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期间,正值武汉当代艺术领域处于低谷的时期,林沫汝出资赞助了极具国际影响力的“第二届美术文献展”等一系列文化艺术项目,在与众多学者、艺术家的交流中,深深感受到他们内心对这座城市重铸文化艺术辉煌的渴望与理想,也由此深刻意识到自己作为文化艺术机构创办人的社会责任。
在积极奔走呼吁的同时,林沫汝凭借多年的商业经验,反复咨询研讨,探索文化艺术产业的创新模式和格局,以实现艺术与资本的有机融合,为此于2009年成立了鼎韵文化艺术投资公司。2011年,在市委宣传部及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武汉鼎韵与武汉地铁集团签订了“大智门文化艺术商业中心”合作项目,这座紧邻武汉历史地标——大智门火车站的艺术中心,将划分出两千多平米的独立空间成立武汉第一家当代美术馆——WH.A.T.(武汉艺术总站),武汉当代艺术的复兴历程就此起航。
博文约礼,鸿儒汇聚
武汉艺术总站的建筑空间还在建设中时,林沫汝就开始思考其未来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在与专业团队认真分析研究后,她认为形成良性艺术生态循环是实现艺术及其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模式,而学术的制高点及国际化的视野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以此原则,在她设计的武汉鼎韵企业组织架构里,开创国内文化企业先河——设立学术委员会。林沫汝及其领军的武汉鼎韵,对文化艺术的热忱及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回报之情,令众多专家学者、艺术家为之感动。2013年元月,武汉鼎韵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著名学者罗世平出任学术委员会主席,著名史学家冯天瑜、著名楚文化学者邵学海、著名艺术管理人秦思源出任学术委员。
鸿儒汇聚的光芒,需要博文约礼的艰辛付出。在一步步的前途跋涉中,一些合作伙伴建议她,不要让自己背负太多额外的责任和使命,一个女人做做生意享受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但她明白,艺术的红舞鞋一旦穿上,就不会再停歇。
因为,她清晰的记得老师们对自己的期望。2011年3月10日,在“大智门文化艺术商业中心”项目的签约仪式上,中风刚刚恢复的邵学海老师无法亲自到场,他坚持通过镜头送去祝福。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对林沫汝而言,是一份担当,也是一股动力,为不辜负各界人士的厚望,“求究竟”成为林沫汝对待工作的关键词。
目前,中国当代艺术还没有进入世界对话体系中,并逐渐被边缘化,不少国际评论家认为,从中国的当代艺术品中看不到作者的生长时代、政治背景和思想内核,“空心化”现象严重。林沫汝给“武汉艺术总站”赋予的使命就是填补当代艺术的“空心”,要挖根溯源。
因此她邀请国际知名艺术管理人、民国文化大家陈西滢与凌叔华的外孙秦思源担任“武汉艺术总站”的艺术总监,秦思源的加盟保证了“武汉艺术总站”未来的国际视野,同时带来最大的改变就是观念上的突破:中国的当代艺术缺什么?艺术馆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做展览,更要向观众传递出观念和想法,留下自己的印记。
在林沫汝离开文化领域的那段岁月,虽在资本市场做的风生水起,但她却说,那是自己最痛苦的阶段,因为远离了文化艺术,思想已然干涸,常常不知道自己做事的意义何在。
因此她闲时常徘徊于各个艺术馆和博览会,希望能找回自己。从未涉足当代艺术的她,凭借自己与生俱来的禀赋在收藏的同时,更与一批艺术家成为了朋友。
作为收藏家的林沫汝,曾创下国内装置艺术个人收藏最高交易记录。这件收藏是当代艺术家邱黯雄的装置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忆》,由一节老式火车车厢为载体,车厢外的24个投影仪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影像投射到了一扇扇车窗上,走过这列车厢,就如穿梭时空,直面了并不轻松的东方神秘历史和文化,“此作品一件由瑞士国家博物馆馆藏,另一件在武汉”,此语道出林沫汝现在面对收藏的态度:“所有的收藏不应属于个人,而是属于公共的文化财富”。
图说:
2.2013鼎韵年会现场,林沫汝与来宾交流
初见林沫汝女士,是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当时正逢WH.A.T.(武汉艺术总站)与集群基金会共同举办的首届“集群艺术奖”开幕,除了向获奖的五位亚洲当代艺术家颁发奖项以外,在随后由“武汉艺术总站”的艺术总监、国际著名艺术管理人秦思源主持的学术论坛上,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间当代艺术领域的各类话题,来自欧洲“国际美术馆同盟”、亚洲及国内近百位美术馆馆长、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和艺术家等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研讨。这项活动的举办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专业媒体的关注和热议,这也是武汉的当代艺术机构与国际当代艺术界首次产生实质意义上的重要对话与交流。所有一切,其背后的推手是近年在武汉文化艺术产业颇有建树的一家文化企业——武汉鼎韵文化艺术投资公司(以下简称武汉鼎韵),林沫汝,就是这家企业的创办人。
再次相遇林沫汝女士,适逢其刚从香港参加“第二届香港当代艺术博览会”返汉之际,话题自然由此展开。
自被具有国际艺术界行业标高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成功收购后,今年的香港当代艺术博览会比以往受到国际艺术界更大的关注,云集了来自全世界的艺术机构、艺术评论家和当代艺术家。因此,林沫汝试图与国际艺术机构探讨“武汉艺术总站”如何以武汉为基地,在促进中国当代艺术真正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众多国际艺术经营机构共同探寻艺术产业化模式与合作的大格局。林沫汝坦言:武汉鼎韵及“武汉艺术总站”长期得到学界艺术界众多学者大家的支持与关爱,2013年的开局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但未来任重而道远,唯有时刻保持创业者的激情和警醒,方能不负众望。
人生因艺术而丰盈
林沫汝的言谈举止中有着多年商业历练所赋予的稳健与果断,然而挥洒间始终贯穿着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采,这其中自有她与生俱来的艺术基因,同时也与她个人的人生经历相关。
少年时期的她曾师从多位艺术名师,后被推荐到上海戏剧学院学习戏曲表演,曾涉足电影、电视剧、话剧表演,多门类的表演艺术创作经历在滋养了年少心灵的同时,令林沫汝深刻认知到,完美的表演艺术需要丰厚的文化积淀。林沫汝至今一直感怀,正值她渴求在文化造诣的精进之时,著名(已故)剧作家郭大宇先生(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大侦探》编剧)及时提携,竭尽所学传授于她,林沫汝当年还在上海进修时,郭大宇先生每周用信函的方式授课并严格考核,内容从古典文学到戏曲史,由于这段经历,令林沫汝在文学艺术修养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滋养着她的生命。此后的艺术之路虽有中断,但对文化艺术孜孜以求的基因已深深扎根于林沫汝的生命里,这也是多年后,她的人生重新回归到文化艺术领域的唯一动因。
2001年起,林沫汝开始涉足艺术品收藏,文化艺术带给精神世界的丰盈与喜悦,使她重新定义了未来的人生。她决定以自己的行动回报文化艺术的丰富赐予——投资运作湖北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武汉,是标志中国当代艺术诞生的“八五美术思潮”的重要策源地,今天活跃在中国乃至世界当代艺术领域的评论家、艺术家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从这座城市里走出去的。运作湖北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期间,正值武汉当代艺术领域处于低谷的时期,林沫汝出资赞助了极具国际影响力的“第二届美术文献展”等一系列文化艺术项目,在与众多学者、艺术家的交流中,深深感受到他们内心对这座城市重铸文化艺术辉煌的渴望与理想,也由此深刻意识到自己作为文化艺术机构创办人的社会责任。
在积极奔走呼吁的同时,林沫汝凭借多年的商业经验,反复咨询研讨,探索文化艺术产业的创新模式和格局,以实现艺术与资本的有机融合,为此于2009年成立了鼎韵文化艺术投资公司。2011年,在市委宣传部及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武汉鼎韵与武汉地铁集团签订了“大智门文化艺术商业中心”合作项目,这座紧邻武汉历史地标——大智门火车站的艺术中心,将划分出两千多平米的独立空间成立武汉第一家当代美术馆——WH.A.T.(武汉艺术总站),武汉当代艺术的复兴历程就此起航。
博文约礼,鸿儒汇聚
武汉艺术总站的建筑空间还在建设中时,林沫汝就开始思考其未来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在与专业团队认真分析研究后,她认为形成良性艺术生态循环是实现艺术及其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模式,而学术的制高点及国际化的视野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以此原则,在她设计的武汉鼎韵企业组织架构里,开创国内文化企业先河——设立学术委员会。林沫汝及其领军的武汉鼎韵,对文化艺术的热忱及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回报之情,令众多专家学者、艺术家为之感动。2013年元月,武汉鼎韵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著名学者罗世平出任学术委员会主席,著名史学家冯天瑜、著名楚文化学者邵学海、著名艺术管理人秦思源出任学术委员。
鸿儒汇聚的光芒,需要博文约礼的艰辛付出。在一步步的前途跋涉中,一些合作伙伴建议她,不要让自己背负太多额外的责任和使命,一个女人做做生意享受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但她明白,艺术的红舞鞋一旦穿上,就不会再停歇。
因为,她清晰的记得老师们对自己的期望。2011年3月10日,在“大智门文化艺术商业中心”项目的签约仪式上,中风刚刚恢复的邵学海老师无法亲自到场,他坚持通过镜头送去祝福。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对林沫汝而言,是一份担当,也是一股动力,为不辜负各界人士的厚望,“求究竟”成为林沫汝对待工作的关键词。
目前,中国当代艺术还没有进入世界对话体系中,并逐渐被边缘化,不少国际评论家认为,从中国的当代艺术品中看不到作者的生长时代、政治背景和思想内核,“空心化”现象严重。林沫汝给“武汉艺术总站”赋予的使命就是填补当代艺术的“空心”,要挖根溯源。
因此她邀请国际知名艺术管理人、民国文化大家陈西滢与凌叔华的外孙秦思源担任“武汉艺术总站”的艺术总监,秦思源的加盟保证了“武汉艺术总站”未来的国际视野,同时带来最大的改变就是观念上的突破:中国的当代艺术缺什么?艺术馆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做展览,更要向观众传递出观念和想法,留下自己的印记。
在林沫汝离开文化领域的那段岁月,虽在资本市场做的风生水起,但她却说,那是自己最痛苦的阶段,因为远离了文化艺术,思想已然干涸,常常不知道自己做事的意义何在。
因此她闲时常徘徊于各个艺术馆和博览会,希望能找回自己。从未涉足当代艺术的她,凭借自己与生俱来的禀赋在收藏的同时,更与一批艺术家成为了朋友。
作为收藏家的林沫汝,曾创下国内装置艺术个人收藏最高交易记录。这件收藏是当代艺术家邱黯雄的装置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忆》,由一节老式火车车厢为载体,车厢外的24个投影仪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影像投射到了一扇扇车窗上,走过这列车厢,就如穿梭时空,直面了并不轻松的东方神秘历史和文化,“此作品一件由瑞士国家博物馆馆藏,另一件在武汉”,此语道出林沫汝现在面对收藏的态度:“所有的收藏不应属于个人,而是属于公共的文化财富”。
图说:
2.2013鼎韵年会现场,林沫汝与来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