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辅导员要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优势和能力,从了解、关爱、鉴识、辅导、咨询、治疗六个环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在2006年7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应“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这说明,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担负重要职责。
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定位不清,处于无限责任和有限能力的尴尬境地。笔者认为,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求辅导员必须明确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定位,提高工作效果、效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明确辅导员的定位,要正确认识两对关系
首先需要理清楚两对关系:一是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二是正确认识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比例增高、高校极端事件有所增加。这些问题,不单纯是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相当多的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许多问题,不仅需要通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两者的根本任务、工作目标、工作内容看,具有同一性。两者在工作内容上交叉互补、互为前提、互相促进,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但两者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具体任务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心理层面,重在育“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强调个性和谐、潜能开发、人格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学生思想层面,重在育“德”。
工作内容不同。思政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等,而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及变态心理等。
工作方法不同。思政工作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陶冶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而心理辅导则注重宣泄、暗示、自由联想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等特点。
运作机制不同。思政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而心理辅导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辅导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
工作角色不同。思政工作中双方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是教育的对象;心理辅导则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对学生进行询问、商议、帮助、指导等,二者是参谋、顾问、朋友的关系。
因此,这就在逻辑上和现实性上说明,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教师),既有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高校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都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工作目标具有一致性,工作也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
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异。最主要、最关键的差异是专业素质要求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高校政治辅导员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则往往融会贯穿于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事务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之中,要求的是综合素质,一般只具备基础的心理学常识和基础的心理辅导技能。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定位
可从以下六个环节中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优势和能力:了解、关爱、鉴识、辅导、咨询、治疗。
其中前三个环节是基础,和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融合在一起。辅导员要充分地了解并关爱学生,才能有效进行鉴识并开展辅导。对于处在健康心理状态的大学生,要进行一定的心理知识的宣传和积极的引导,提高他们抵御挫折、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处理负性情绪的办法,教育青年大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对于处在异常心理状态的大学生,要教育他们学会求助,正确面对,辅导员也要进行初步辅导和判断,帮助他们或及时转介。
进入后三个环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心理异常的学生的问题严重程度一环比一环更重,也要求工作人员一环比一环更专业、更持久。从专业角度看,高校政治辅导员应该主要或只能负责辅导这个环节,或者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环节的责任人。当然,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参与咨询与治疗环节。一般意义上讲,辅导员只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辅导责任,而专业的责任,则应由专业咨询师、专业机构来负责。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负责心理辅导这个环节,这表现在三个“契合”上:
契合辅导员的年龄条件。高校辅导员的年龄轻,在心理上更贴近大学生,更能理解大学生的想法,从而更容易获得大学生的信任,以便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其年龄优势的另一体现在于高校辅导员具备更充沛的精力和年轻人的热情。这就使得高校辅导员在工作方法中显示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契合辅导员的角色地位。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特殊的制度性角色和特殊地位,使他们在学生心目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契合辅导员的工作特性。高校通常以院、系为单位,每个辅导员管理一定数量的学生,并通常相处较长的时间,因此辅导员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予以及时地引导。对于某些较为复杂容易和反复的心理问题,辅导员能够进行连续的指导和帮助。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高校辅导员通常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要注意在工作中经验不足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心理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尽可能丰富的阅历和心理咨询方面的经验等。作为高校辅导员个人也应处处留心,以尽快提升水平、开拓视野、提高能力。学校也要积极组织有经验的辅导员和有关专家对辅导员进行系列培训。
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问题。辅导员应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两者作为同等重要的事情来抓,将其有效的教育方法结合起来,增加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最后,高校辅导员负责学生数量过多,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减弱的问题。对此,高校方面应加强投入,按一定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延伸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一些高校陆续发生了多例学生极端心理问题事件。2005年,四川某高校一女生从6层的高楼飘然而坠,她在遗书中写道,家里本就贫困不堪,又遭遇变故,自己实在不能担负起振兴家庭的责任,唯有一死才会得到解脱。另一位已经顺利与用人单位签下合约的毕业生,也因为被同宿舍的室友怀疑拿了别人的东西,而一气之下从4楼跳下……2005年4月23日16时,北京大学中文系一名大二的女孩,从9楼跳下自杀。她生前在校园的BBS上留下了一封遗书。遗书中这样写到: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那又为什么不能够在此时便终结生命?不用再说生命的价值了。如果人死的时候可以许一个一定会实现的愿望,我也许会许下让所有人更加快乐吧。人应该有选择死亡的权利……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中国社会调查所曾经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
安全感缺失。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新的矛盾、新的思想、新的社会问题触及着每一个人的头脑,对外开放使得东西方各种文化涌现在我们面前,对新事物、新思想极为敏感的大学生必然会受到社会各种文化的影响。同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大学生们看到别人过着富裕安逸的生活,而自己一无所有,加上当前社会上奢侈糜化,攀比之风盛行,造成人心理上的严重失衡,同时又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而他们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如果找不到释放的途径,长期积累,极有可能引起心理的严重失衡。另外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学生的自我调适的时间太少,闲暇时间不能很好地调节,造成空虚无聊感,容易使学生失去明确的目标,造成自身定位不准,从而引起失望和无助感,从而造成自杀的现象。
家庭经济压力。不少学生体谅家长的辛苦,在求学同时,四处打工赚钱,以求自立,但四处奔波的同时,往往以牺牲学习为代价,造成成绩的滑坡,引发更大的心理压力。
就业形势。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这种客观环境对大学生形成的压力有增无减。
情感挫折。大学生为情自杀、杀人的新闻不时出现,令人对天之骄子的心理素质深表忧虑。
心理疾病。根据有关调查,在35例大学生自杀案例中,几乎每位自杀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这两个因素在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中起着首要的作用。
同时,当今的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期望也不时地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使得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在2006年7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应“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这说明,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担负重要职责。
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定位不清,处于无限责任和有限能力的尴尬境地。笔者认为,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求辅导员必须明确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定位,提高工作效果、效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明确辅导员的定位,要正确认识两对关系
首先需要理清楚两对关系:一是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二是正确认识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比例增高、高校极端事件有所增加。这些问题,不单纯是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相当多的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许多问题,不仅需要通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两者的根本任务、工作目标、工作内容看,具有同一性。两者在工作内容上交叉互补、互为前提、互相促进,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但两者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具体任务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心理层面,重在育“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强调个性和谐、潜能开发、人格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学生思想层面,重在育“德”。
工作内容不同。思政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等,而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及变态心理等。
工作方法不同。思政工作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陶冶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而心理辅导则注重宣泄、暗示、自由联想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等特点。
运作机制不同。思政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而心理辅导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辅导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
工作角色不同。思政工作中双方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是教育的对象;心理辅导则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对学生进行询问、商议、帮助、指导等,二者是参谋、顾问、朋友的关系。
因此,这就在逻辑上和现实性上说明,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教师),既有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高校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都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工作目标具有一致性,工作也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
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异。最主要、最关键的差异是专业素质要求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高校政治辅导员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则往往融会贯穿于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事务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之中,要求的是综合素质,一般只具备基础的心理学常识和基础的心理辅导技能。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定位
可从以下六个环节中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优势和能力:了解、关爱、鉴识、辅导、咨询、治疗。
其中前三个环节是基础,和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融合在一起。辅导员要充分地了解并关爱学生,才能有效进行鉴识并开展辅导。对于处在健康心理状态的大学生,要进行一定的心理知识的宣传和积极的引导,提高他们抵御挫折、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处理负性情绪的办法,教育青年大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对于处在异常心理状态的大学生,要教育他们学会求助,正确面对,辅导员也要进行初步辅导和判断,帮助他们或及时转介。
进入后三个环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心理异常的学生的问题严重程度一环比一环更重,也要求工作人员一环比一环更专业、更持久。从专业角度看,高校政治辅导员应该主要或只能负责辅导这个环节,或者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环节的责任人。当然,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参与咨询与治疗环节。一般意义上讲,辅导员只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辅导责任,而专业的责任,则应由专业咨询师、专业机构来负责。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负责心理辅导这个环节,这表现在三个“契合”上:
契合辅导员的年龄条件。高校辅导员的年龄轻,在心理上更贴近大学生,更能理解大学生的想法,从而更容易获得大学生的信任,以便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其年龄优势的另一体现在于高校辅导员具备更充沛的精力和年轻人的热情。这就使得高校辅导员在工作方法中显示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契合辅导员的角色地位。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特殊的制度性角色和特殊地位,使他们在学生心目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契合辅导员的工作特性。高校通常以院、系为单位,每个辅导员管理一定数量的学生,并通常相处较长的时间,因此辅导员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予以及时地引导。对于某些较为复杂容易和反复的心理问题,辅导员能够进行连续的指导和帮助。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高校辅导员通常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要注意在工作中经验不足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心理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尽可能丰富的阅历和心理咨询方面的经验等。作为高校辅导员个人也应处处留心,以尽快提升水平、开拓视野、提高能力。学校也要积极组织有经验的辅导员和有关专家对辅导员进行系列培训。
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问题。辅导员应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两者作为同等重要的事情来抓,将其有效的教育方法结合起来,增加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最后,高校辅导员负责学生数量过多,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减弱的问题。对此,高校方面应加强投入,按一定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延伸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一些高校陆续发生了多例学生极端心理问题事件。2005年,四川某高校一女生从6层的高楼飘然而坠,她在遗书中写道,家里本就贫困不堪,又遭遇变故,自己实在不能担负起振兴家庭的责任,唯有一死才会得到解脱。另一位已经顺利与用人单位签下合约的毕业生,也因为被同宿舍的室友怀疑拿了别人的东西,而一气之下从4楼跳下……2005年4月23日16时,北京大学中文系一名大二的女孩,从9楼跳下自杀。她生前在校园的BBS上留下了一封遗书。遗书中这样写到: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那又为什么不能够在此时便终结生命?不用再说生命的价值了。如果人死的时候可以许一个一定会实现的愿望,我也许会许下让所有人更加快乐吧。人应该有选择死亡的权利……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中国社会调查所曾经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
安全感缺失。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新的矛盾、新的思想、新的社会问题触及着每一个人的头脑,对外开放使得东西方各种文化涌现在我们面前,对新事物、新思想极为敏感的大学生必然会受到社会各种文化的影响。同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大学生们看到别人过着富裕安逸的生活,而自己一无所有,加上当前社会上奢侈糜化,攀比之风盛行,造成人心理上的严重失衡,同时又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而他们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如果找不到释放的途径,长期积累,极有可能引起心理的严重失衡。另外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学生的自我调适的时间太少,闲暇时间不能很好地调节,造成空虚无聊感,容易使学生失去明确的目标,造成自身定位不准,从而引起失望和无助感,从而造成自杀的现象。
家庭经济压力。不少学生体谅家长的辛苦,在求学同时,四处打工赚钱,以求自立,但四处奔波的同时,往往以牺牲学习为代价,造成成绩的滑坡,引发更大的心理压力。
就业形势。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这种客观环境对大学生形成的压力有增无减。
情感挫折。大学生为情自杀、杀人的新闻不时出现,令人对天之骄子的心理素质深表忧虑。
心理疾病。根据有关调查,在35例大学生自杀案例中,几乎每位自杀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这两个因素在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中起着首要的作用。
同时,当今的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期望也不时地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使得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