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浪哨是布依族传承久远的民间风俗, 是布依族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布依族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贵州省南北盘江沿岸布依族社会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布依族的日常生活服务。浪哨活动中对唱的浪哨情歌表达了男女双方的择偶和交友标准。浪哨习俗在千百年的传承中,集中体现了布依族人的社交文化与婚姻追求。
浪哨,是流传于贵州省南北盘江沿岸布依族地区的一种文化习俗,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友和择偶恋爱的独有方式。“浪哨”系布依语译音,意为男女单独约会。
浪哨习俗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 浪哨一直是青年男女择偶恋爱和结交朋友的一种交际活动。男女青年的初次相会,更是要通过浪哨来实现,不会浪哨,便无法交友与恋爱,而且还会被认为没出息。因此,青年男女从小开始便认真学习吹奏勒尤和学唱浪哨情歌等浪哨技艺,掌握浪哨的看家本领。
浪哨活动多在农闲时节、节日聚会、赶集天以及婚丧喜庆期间进行。布依族青年男女不论婚否,都可自由选择浪哨对象。姑娘已婚而又未坐家的,也可以去“浪哨”,不过,她得避开自己的丈夫和婆家的人,以免引起不快或麻烦。如在赶集天,青年男女会选择一个特定的场合,相聚在一起,只要双方年龄相当,相互看中,男方或用舌头发出“哒,哒”的声响,或用一个特定的手势等信号邀约女方到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公开或半公开地进行思想感情交流。还有一种方式更开放,姑娘先用彩色花布缝成鹅蛋大小的小包包,内装米糠,名曰“粽包”。在“浪哨”前的择偶中,姑娘若看上了哪个小伙子,就用粽包去投击他。同样,如果小伙子喜欢那位姑娘,当她投出粽包时,便迅速冲上前去抢接。
从古至今,贵州省南北盘江沿岸布依族人多以勒尤为媒介进行浪哨活动。
勒尤,又称虫哨,布依语是“邀朋友”的意思,是布依族民间流传的一种木制双簧直吹乐器。在浪哨活动中,勒尤既是言情工具,也作定情信物。勒尤直接用布依语调吹奏,吹奏时多用自然唤气法和循环唤气法。如用循环唤气法,一口气可吹奏一首曲调。应用指法技巧,可吹出颤音、奇音、筒音、历音和巴音等,加之虫哨双簧共振的音响,勒尤音色极为独特。用勒尤作伴奏而命名的歌种,称为勒尤调(即浪哨歌)。常吹奏的曲目有《邀约调》、《想妹调》、《喊妹调》等。
勒尤的主体是布依族青年男子,它的接受者是情窦初开的布依族姑娘。以勒尤为媒的浪哨习俗,正是勒尤乐声唤醒了姑娘们的情爱知觉。布依族姑娘只要听到情郎召唤自己的勒尤声,就会魂不守舍地追逐乐声而去与之浪哨。
当你进入布依族村寨,就能够听到布依族青年男子吹奏的呼唤情人浪哨的勒尤乐曲,在勒尤乐声中你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夕阳西下,晚风习习,一个身穿布依族传统服饰——对襟短褂、长裤、包头巾的布依族青年男子,手持勒尤,或站在小溪河畔,或倚在月影树下,或坐在吊脚楼前,或徘徊在乡间小路,用高亢、明亮、甜美的勒尤乐声召唤心中的情人前来浪哨。在勒尤声声的感召下,情人哼着小调步履轻盈地循着乐声向吹奏勒尤的情郎走来。浪哨开始,以歌代言,对歌叙话,双方多用比喻、排比、双关等手法和押韵词语相互盘问与探询。
浪哨歌直接反映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与恋爱生活,所表现的内容较为广泛,盘问、爱慕、别离、思念、失恋、猜疑都可用浪哨歌来表达。同时,浪哨活动中的情歌对唱,也是青年男女借以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一个重要手段。
浪哨歌歌词结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不规则的长短句,主要流行于贵州省南盘江沿岸的布依族地区。如:
《每晚约你玩》
每晚约你玩,
就像碾房里的水车,
来来回回,
活路不做约你玩,
没有坐家也约你玩。
另一种则是较为规整的四句或八句结构,主要流行于贵州省北盘江沿岸的布依族地区。如:
《阿哥走了妹难捱》
阳雀飞去又飞来,
花儿谢了又会开;
太阳落坡又会起,
阿哥走了妹难。
《相遇》
命好才相遇,
夜里才相会;
哥回家心甘,
哥回屋心欢。
《相逢》
命好才相逢,
命好才相依;
妹回家心乐,
妹回屋心安。
《哪知阿妹哄哥哥》
溪流泉水出岩脚,
哥哥时常想着喝。
金瓶打来哥不爱,
只等阿妹送给哥;
银壶打来哥不爱,
阿妹手捧甜心窝。
一心等妹来捧水,
哪知阿妹哄哥哥。
男女经过多次浪哨接触,双方对对方称心如意后,要互赠礼物。男方一般会将心爱的勒尤作为定情信物赠送给女方,女方则把自己亲手做的布鞋赠送给男方,从此,双方正式确立较为稳定的浪哨“情人”关系。
浪哨是布依族青年男女一对一的社交活动,男女双方在浪哨过程中要循规蹈矩,随时保持五尺以上的距离。如果男方企图靠近女方,女方会自然移步保持原来的距离,当男方再次出现靠近女方的举动,就会被视为行为不善,人品不正,从此之后,就会被取消浪哨资格,再也不会有布依族姑娘与之浪哨了。“不越雷池半步”是布依族自古遵从的浪哨规则。
浪哨的参与者,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浪哨的目的,是结交朋友和择偶恋爱。布依族人民正是通过浪哨活动建立社交关系和组建婚姻家庭,并将浪哨习俗一代接一代地延续下来。
布依族浪哨直接体现布依族的集体情感意识,是民族群体意识的寄托。历代布依族人通过浪哨活动,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本民族的社交关系,维系着本民族特定的社会结构,传承着本民族的习俗和文化。在布依族社会中,青年男女必须参加社会交往与谈情说爱性质的浪哨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情歌对唱,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吸引对方,达到交友和择偶恋爱的目的。
浪哨作为布依族代代相传的一种社会内涵丰富的习俗活动,是一项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批布依族青年男女外出务工,布依族的交往方式与婚恋习俗随之发生改变,青年男女的交友和恋爱方式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参加浪哨活动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如今,浪哨歌已经远去,勒尤被束之高阁,浪哨同自身的文化背景一样,渐渐成为布依族难能释怀的情感记忆。
浪哨,是流传于贵州省南北盘江沿岸布依族地区的一种文化习俗,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友和择偶恋爱的独有方式。“浪哨”系布依语译音,意为男女单独约会。
浪哨习俗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 浪哨一直是青年男女择偶恋爱和结交朋友的一种交际活动。男女青年的初次相会,更是要通过浪哨来实现,不会浪哨,便无法交友与恋爱,而且还会被认为没出息。因此,青年男女从小开始便认真学习吹奏勒尤和学唱浪哨情歌等浪哨技艺,掌握浪哨的看家本领。
浪哨活动多在农闲时节、节日聚会、赶集天以及婚丧喜庆期间进行。布依族青年男女不论婚否,都可自由选择浪哨对象。姑娘已婚而又未坐家的,也可以去“浪哨”,不过,她得避开自己的丈夫和婆家的人,以免引起不快或麻烦。如在赶集天,青年男女会选择一个特定的场合,相聚在一起,只要双方年龄相当,相互看中,男方或用舌头发出“哒,哒”的声响,或用一个特定的手势等信号邀约女方到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公开或半公开地进行思想感情交流。还有一种方式更开放,姑娘先用彩色花布缝成鹅蛋大小的小包包,内装米糠,名曰“粽包”。在“浪哨”前的择偶中,姑娘若看上了哪个小伙子,就用粽包去投击他。同样,如果小伙子喜欢那位姑娘,当她投出粽包时,便迅速冲上前去抢接。
从古至今,贵州省南北盘江沿岸布依族人多以勒尤为媒介进行浪哨活动。
勒尤,又称虫哨,布依语是“邀朋友”的意思,是布依族民间流传的一种木制双簧直吹乐器。在浪哨活动中,勒尤既是言情工具,也作定情信物。勒尤直接用布依语调吹奏,吹奏时多用自然唤气法和循环唤气法。如用循环唤气法,一口气可吹奏一首曲调。应用指法技巧,可吹出颤音、奇音、筒音、历音和巴音等,加之虫哨双簧共振的音响,勒尤音色极为独特。用勒尤作伴奏而命名的歌种,称为勒尤调(即浪哨歌)。常吹奏的曲目有《邀约调》、《想妹调》、《喊妹调》等。
勒尤的主体是布依族青年男子,它的接受者是情窦初开的布依族姑娘。以勒尤为媒的浪哨习俗,正是勒尤乐声唤醒了姑娘们的情爱知觉。布依族姑娘只要听到情郎召唤自己的勒尤声,就会魂不守舍地追逐乐声而去与之浪哨。
当你进入布依族村寨,就能够听到布依族青年男子吹奏的呼唤情人浪哨的勒尤乐曲,在勒尤乐声中你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夕阳西下,晚风习习,一个身穿布依族传统服饰——对襟短褂、长裤、包头巾的布依族青年男子,手持勒尤,或站在小溪河畔,或倚在月影树下,或坐在吊脚楼前,或徘徊在乡间小路,用高亢、明亮、甜美的勒尤乐声召唤心中的情人前来浪哨。在勒尤声声的感召下,情人哼着小调步履轻盈地循着乐声向吹奏勒尤的情郎走来。浪哨开始,以歌代言,对歌叙话,双方多用比喻、排比、双关等手法和押韵词语相互盘问与探询。
浪哨歌直接反映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与恋爱生活,所表现的内容较为广泛,盘问、爱慕、别离、思念、失恋、猜疑都可用浪哨歌来表达。同时,浪哨活动中的情歌对唱,也是青年男女借以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一个重要手段。
浪哨歌歌词结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不规则的长短句,主要流行于贵州省南盘江沿岸的布依族地区。如:
《每晚约你玩》
每晚约你玩,
就像碾房里的水车,
来来回回,
活路不做约你玩,
没有坐家也约你玩。
另一种则是较为规整的四句或八句结构,主要流行于贵州省北盘江沿岸的布依族地区。如:
《阿哥走了妹难捱》
阳雀飞去又飞来,
花儿谢了又会开;
太阳落坡又会起,
阿哥走了妹难。
《相遇》
命好才相遇,
夜里才相会;
哥回家心甘,
哥回屋心欢。
《相逢》
命好才相逢,
命好才相依;
妹回家心乐,
妹回屋心安。
《哪知阿妹哄哥哥》
溪流泉水出岩脚,
哥哥时常想着喝。
金瓶打来哥不爱,
只等阿妹送给哥;
银壶打来哥不爱,
阿妹手捧甜心窝。
一心等妹来捧水,
哪知阿妹哄哥哥。
男女经过多次浪哨接触,双方对对方称心如意后,要互赠礼物。男方一般会将心爱的勒尤作为定情信物赠送给女方,女方则把自己亲手做的布鞋赠送给男方,从此,双方正式确立较为稳定的浪哨“情人”关系。
浪哨是布依族青年男女一对一的社交活动,男女双方在浪哨过程中要循规蹈矩,随时保持五尺以上的距离。如果男方企图靠近女方,女方会自然移步保持原来的距离,当男方再次出现靠近女方的举动,就会被视为行为不善,人品不正,从此之后,就会被取消浪哨资格,再也不会有布依族姑娘与之浪哨了。“不越雷池半步”是布依族自古遵从的浪哨规则。
浪哨的参与者,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浪哨的目的,是结交朋友和择偶恋爱。布依族人民正是通过浪哨活动建立社交关系和组建婚姻家庭,并将浪哨习俗一代接一代地延续下来。
布依族浪哨直接体现布依族的集体情感意识,是民族群体意识的寄托。历代布依族人通过浪哨活动,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本民族的社交关系,维系着本民族特定的社会结构,传承着本民族的习俗和文化。在布依族社会中,青年男女必须参加社会交往与谈情说爱性质的浪哨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情歌对唱,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吸引对方,达到交友和择偶恋爱的目的。
浪哨作为布依族代代相传的一种社会内涵丰富的习俗活动,是一项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批布依族青年男女外出务工,布依族的交往方式与婚恋习俗随之发生改变,青年男女的交友和恋爱方式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参加浪哨活动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如今,浪哨歌已经远去,勒尤被束之高阁,浪哨同自身的文化背景一样,渐渐成为布依族难能释怀的情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