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8年的美国大选又一次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众多报道无形之中传播了美式民主的理念、原则与程序。通过《南方周末》美国大选系列报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作用。在我国的国际传播中,该如何有效吸引外国传媒和受众的注意力,以传播我们的价值观呢?
【关键词】美国大选 南方周末 美式民主 国际传播
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每次都会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这次也不例外。美国大选备受关注的原因不言而喻,但是从关于美国大选的报道中,我们读出了哪些内容呢?这些内容又传达着怎样的美国价值观呢?美国大选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呢?
本文以《南方周末》的美国大选系列报道为主要研究内容,分析在中国关于美国大选的报道中,是如何在无形之中宣传了美式民主,以及讨论在我国的国际传播中,该如何吸引外国受众的注意,向世界介绍中国并有效地传播我们的价值观等。
一、《南方周末》美国大选系列报道
去年11月4日是美国大选日,此前的一个多月正是选战最酣的时候。因此《南方周末》美国大选系列报道从10月2日到11月13日间,六期报纸共发表了与美国大选有关的文章28篇,评论1篇,漫画1篇,而且10月2日和11月6日两个头版都是关于美国大选。这样的报道规模,足见美国大选这个主题的重要性。下表即《南方周末》关于美国大选的所有报道。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次美国大选系列报道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大选的进程。10月2日的《美国大选首轮辩论节选》记录了奥巴马和麦凯恩的首次电视辩论。10月16日的《你们已经进入美国大选的战场》和《一个家庭主妇的力量》,这两篇报道分别描述了麦凯恩和奥巴马是怎样拉票。11月13日《美利坚,在11月4日》记录了选举过程,美国即将迎来奥巴马时代。11月13日《新晋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三轮通话》,奥巴马已经开始了他的总统生涯。
2、美国大选中的影响因素分析。美国大选的影响因素很多,有各种各样的利益在其中发挥作用。南方周末的报道为我们一一展现。首先是此次大选中掀起的关于种族的讨论(《黑人总统:白人准备好了么》),其次是性别。(《女性,如何令大选“难以想象”》。)以及其他各种影响大选结果的因素,如总统候选人在堕胎、税收、医疗等方面的不同政策。
3、美国大選中的美国人。美国人在《南方周末》的报道中是鲜活的,很多报道中他们几乎成了主角,而不是美国大选的看客。在这场选举中,奥巴马和麦凯恩两位候选人四处奔走,他们各自的支持者们也保持着同样的热情。他们甘心放弃假期做志愿者,鼓励其他人参与到选举之中。选民们选择候选人的理由各式各样,有的因为候选人的政见,有的因为宗教观念,有的则只因为他的种族肤色等等,无论哪个理由,美国人都坚持自己的选择,他们珍惜手中的选票,把它作为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选出自己喜欢的总统。
4、美国大选对于世界的意义和思考。美国的大选结果未定之时,人们猜测两位候选人的当选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奥巴马、麦凯恩,哪个上台会更好?》)。奥巴马在美国大选中出现,使得我们关注亚裔在美国的政治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前景。10月16日的《亚裔选票成为关键少数或将决定谁入主白宫》提到了亚裔在选举中的重要作用,10月23日的《“别人能做,我们华人为何不能?”——纽约华人参政观察》则介绍了华人在纽约参政的情况。
和中国关系最密切的问题是,新领导人的上台会不会改变目前的对华政策及未来中美关系走向。《美国总统候选人,哪个对华更温和》鲜明的指出与过去不同,本次美国大选中,两位总统候选人没拿中国议题当“牌”打,双方关于中美关系的共识大于分歧。无论谁最终胜出,无须在意其个人风格,决定中美关系的决定性原则只能是“美国利益至上”。10月30日专访奥巴马首席中国顾问贝德:奥巴马希望和中国领导人发展良好私人关系。11月6日,南方周末头版《向美国新总统提问》,10个问题涉及方方面面。
二、“美式民主的T型台”
10月9日《南方周末》在美国大选系列报道前配发了编者按,写道:在这个备受关注的民主国家里的选举,或许能给全球政治文明带来新的智慧,或许能镜鉴其他国家的前进脚步。在独特选举制度背后,是怎样的理念?哪年能出现华裔总统候选人?哪些利益集团能够影响选举结果?新总统将给美国乃至世界带来什么?
美国大选就是美式民主的T型台,最集中的体现美国政治价值观和社会参与方式。国际新闻报道将美国大选从遥远的北美洲带到我们的眼前。
报道随着选举的进程而一步步展开深入,选举的程序、原则、精神就这样被全球媒体细致展现。无论我们采用何种角度报道美国大选,都从客观上使更多的人们关注美国大选。《一切为了杜绝舞弊》,讲述在美国大选中如何避免党派偏向,新式投票机怎样运作,选举制度是否需要改革。《一张选票的背后》告诉我们在美国选民怎样才能拿到选票?为何各个州的选票会内容各异?一个选民的投票权利又怎样得到保证?而《什么主宰了选民的意愿?》则分析在选票的背后,潜藏着美国人怎样的考量?是经济危机、伊拉克战争和全民医疗体系等议题,还是宗教和道德价值判断?人们是在考察候选人的性格和风度,选一个喜爱的人,还是他们的道德,选择一个“更好的人”?
2008年总统选举是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选举,花费超过了24亿美元。《南方周末》提出:“这样的美国式选举的价格是否太高?它是否会将普通人拒之门外?是谁来为它埋单,又是谁来对花费进行监管?”《美国式民主,贵还是不贵?》给了我们美国人的答案。24亿元换来的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民主游戏,在游戏中人们重温美式民主的理念和精神。
三、小结
美国大选的新闻报道扩大了美国的影响力。那么,我们在国际传播中该如何让世界关注自己,从而传播我们的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呢?
我们应充分利用大型体育赛事,世界博览会、联合国会议等全球性媒介事件。去年8月份的北京奥运会为中国向外传播自己的历史、文化、价值观提供了直接的舞台。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通过国内外的报道传播到世界各地,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中国以往被西方媒体刻画的国家形象。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也都是我们可以利用和把握的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有利机会。此外还应积极地“走出去”,借参加在其他国家举办的大型国际活动之机,多方面对外展示中国。
大型国际活动固然是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但是常规的新闻报道依然是国际传播的主要形式。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舆论的议程设置,掌握舆论的主导权。由于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国内传播市场和国际传播市场之间原本明显的分野。因此国内发生的新闻很可能被国外媒体挖掘、解读,以致出现国内新闻“出口转内销”的现象。但是当被外国媒体解读过的新闻再回到国内的媒体视野中时,它很可能早已“面目全非”。例如,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虽然在全国获得极高的收视率,但国内在报道时主要将重点放在批评该节目上。然而李宇春成了《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人物,西方媒体把李宇春的夺冠看作是民主的胜利。因此,在国际传播中,要注意挖掘国内新闻的国际意义,利用西方国家认可的理念阐释和“包装”。这样既可以吸引国外媒体和受众的注意,扩大对外传播的影响范围,优化传播效果。
在我国的国际传播中,要重视网络媒体的作用。网络传播的威力在去年的“3·14”拉萨事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不顾事实真相,采取了特殊的新闻处理手法,包括别有用心地剪裁图片或者张冠李戴,对国际舆论形成误导。此时出现了大量的个人网站反对西方媒体的错误报道和论调。其中清华大学毕业生饶颖创办的anti- cnn网站名噪一时。用真实的镜头、图片、音频、文字等对西方的扭曲报道、拙劣手段予以强有力的批驳,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对于受众特别是国外受西方媒体蒙蔽的受众弄清事实真相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国际传播主体以民间姿态出现,有利于传播效果的产生。网络媒体凸显中国公民个性化的声音,更有说服力。而且公民自觉参与到国家外交事务与国际传播中来,其本身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国民素质的反映。■
注释
①《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刘继南,周积华,段鹏等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②《掌握国家形象塑造的主动权》,程曼丽,《采写编》2008年第4期,第7页
③《从反CNN网站的建立看网络时代个人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李彦冰,《东南传播》2008年第八期23页
④《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张利安,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吴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
【关键词】美国大选 南方周末 美式民主 国际传播
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每次都会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这次也不例外。美国大选备受关注的原因不言而喻,但是从关于美国大选的报道中,我们读出了哪些内容呢?这些内容又传达着怎样的美国价值观呢?美国大选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呢?
本文以《南方周末》的美国大选系列报道为主要研究内容,分析在中国关于美国大选的报道中,是如何在无形之中宣传了美式民主,以及讨论在我国的国际传播中,该如何吸引外国受众的注意,向世界介绍中国并有效地传播我们的价值观等。
一、《南方周末》美国大选系列报道
去年11月4日是美国大选日,此前的一个多月正是选战最酣的时候。因此《南方周末》美国大选系列报道从10月2日到11月13日间,六期报纸共发表了与美国大选有关的文章28篇,评论1篇,漫画1篇,而且10月2日和11月6日两个头版都是关于美国大选。这样的报道规模,足见美国大选这个主题的重要性。下表即《南方周末》关于美国大选的所有报道。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次美国大选系列报道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大选的进程。10月2日的《美国大选首轮辩论节选》记录了奥巴马和麦凯恩的首次电视辩论。10月16日的《你们已经进入美国大选的战场》和《一个家庭主妇的力量》,这两篇报道分别描述了麦凯恩和奥巴马是怎样拉票。11月13日《美利坚,在11月4日》记录了选举过程,美国即将迎来奥巴马时代。11月13日《新晋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三轮通话》,奥巴马已经开始了他的总统生涯。
2、美国大选中的影响因素分析。美国大选的影响因素很多,有各种各样的利益在其中发挥作用。南方周末的报道为我们一一展现。首先是此次大选中掀起的关于种族的讨论(《黑人总统:白人准备好了么》),其次是性别。(《女性,如何令大选“难以想象”》。)以及其他各种影响大选结果的因素,如总统候选人在堕胎、税收、医疗等方面的不同政策。
3、美国大選中的美国人。美国人在《南方周末》的报道中是鲜活的,很多报道中他们几乎成了主角,而不是美国大选的看客。在这场选举中,奥巴马和麦凯恩两位候选人四处奔走,他们各自的支持者们也保持着同样的热情。他们甘心放弃假期做志愿者,鼓励其他人参与到选举之中。选民们选择候选人的理由各式各样,有的因为候选人的政见,有的因为宗教观念,有的则只因为他的种族肤色等等,无论哪个理由,美国人都坚持自己的选择,他们珍惜手中的选票,把它作为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选出自己喜欢的总统。
4、美国大选对于世界的意义和思考。美国的大选结果未定之时,人们猜测两位候选人的当选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奥巴马、麦凯恩,哪个上台会更好?》)。奥巴马在美国大选中出现,使得我们关注亚裔在美国的政治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前景。10月16日的《亚裔选票成为关键少数或将决定谁入主白宫》提到了亚裔在选举中的重要作用,10月23日的《“别人能做,我们华人为何不能?”——纽约华人参政观察》则介绍了华人在纽约参政的情况。
和中国关系最密切的问题是,新领导人的上台会不会改变目前的对华政策及未来中美关系走向。《美国总统候选人,哪个对华更温和》鲜明的指出与过去不同,本次美国大选中,两位总统候选人没拿中国议题当“牌”打,双方关于中美关系的共识大于分歧。无论谁最终胜出,无须在意其个人风格,决定中美关系的决定性原则只能是“美国利益至上”。10月30日专访奥巴马首席中国顾问贝德:奥巴马希望和中国领导人发展良好私人关系。11月6日,南方周末头版《向美国新总统提问》,10个问题涉及方方面面。
二、“美式民主的T型台”
10月9日《南方周末》在美国大选系列报道前配发了编者按,写道:在这个备受关注的民主国家里的选举,或许能给全球政治文明带来新的智慧,或许能镜鉴其他国家的前进脚步。在独特选举制度背后,是怎样的理念?哪年能出现华裔总统候选人?哪些利益集团能够影响选举结果?新总统将给美国乃至世界带来什么?
美国大选就是美式民主的T型台,最集中的体现美国政治价值观和社会参与方式。国际新闻报道将美国大选从遥远的北美洲带到我们的眼前。
报道随着选举的进程而一步步展开深入,选举的程序、原则、精神就这样被全球媒体细致展现。无论我们采用何种角度报道美国大选,都从客观上使更多的人们关注美国大选。《一切为了杜绝舞弊》,讲述在美国大选中如何避免党派偏向,新式投票机怎样运作,选举制度是否需要改革。《一张选票的背后》告诉我们在美国选民怎样才能拿到选票?为何各个州的选票会内容各异?一个选民的投票权利又怎样得到保证?而《什么主宰了选民的意愿?》则分析在选票的背后,潜藏着美国人怎样的考量?是经济危机、伊拉克战争和全民医疗体系等议题,还是宗教和道德价值判断?人们是在考察候选人的性格和风度,选一个喜爱的人,还是他们的道德,选择一个“更好的人”?
2008年总统选举是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选举,花费超过了24亿美元。《南方周末》提出:“这样的美国式选举的价格是否太高?它是否会将普通人拒之门外?是谁来为它埋单,又是谁来对花费进行监管?”《美国式民主,贵还是不贵?》给了我们美国人的答案。24亿元换来的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民主游戏,在游戏中人们重温美式民主的理念和精神。
三、小结
美国大选的新闻报道扩大了美国的影响力。那么,我们在国际传播中该如何让世界关注自己,从而传播我们的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呢?
我们应充分利用大型体育赛事,世界博览会、联合国会议等全球性媒介事件。去年8月份的北京奥运会为中国向外传播自己的历史、文化、价值观提供了直接的舞台。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通过国内外的报道传播到世界各地,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中国以往被西方媒体刻画的国家形象。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也都是我们可以利用和把握的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有利机会。此外还应积极地“走出去”,借参加在其他国家举办的大型国际活动之机,多方面对外展示中国。
大型国际活动固然是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但是常规的新闻报道依然是国际传播的主要形式。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舆论的议程设置,掌握舆论的主导权。由于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国内传播市场和国际传播市场之间原本明显的分野。因此国内发生的新闻很可能被国外媒体挖掘、解读,以致出现国内新闻“出口转内销”的现象。但是当被外国媒体解读过的新闻再回到国内的媒体视野中时,它很可能早已“面目全非”。例如,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虽然在全国获得极高的收视率,但国内在报道时主要将重点放在批评该节目上。然而李宇春成了《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人物,西方媒体把李宇春的夺冠看作是民主的胜利。因此,在国际传播中,要注意挖掘国内新闻的国际意义,利用西方国家认可的理念阐释和“包装”。这样既可以吸引国外媒体和受众的注意,扩大对外传播的影响范围,优化传播效果。
在我国的国际传播中,要重视网络媒体的作用。网络传播的威力在去年的“3·14”拉萨事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不顾事实真相,采取了特殊的新闻处理手法,包括别有用心地剪裁图片或者张冠李戴,对国际舆论形成误导。此时出现了大量的个人网站反对西方媒体的错误报道和论调。其中清华大学毕业生饶颖创办的anti- cnn网站名噪一时。用真实的镜头、图片、音频、文字等对西方的扭曲报道、拙劣手段予以强有力的批驳,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对于受众特别是国外受西方媒体蒙蔽的受众弄清事实真相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国际传播主体以民间姿态出现,有利于传播效果的产生。网络媒体凸显中国公民个性化的声音,更有说服力。而且公民自觉参与到国家外交事务与国际传播中来,其本身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国民素质的反映。■
注释
①《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刘继南,周积华,段鹏等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②《掌握国家形象塑造的主动权》,程曼丽,《采写编》2008年第4期,第7页
③《从反CNN网站的建立看网络时代个人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李彦冰,《东南传播》2008年第八期23页
④《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张利安,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吴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