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对外贸易在比较优势原则下经过长期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使我国对外贸易陷入了比较优势的陷阱。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外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剖析了比较优势原则的现实不适应性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在当代中国的优势。并针对我国在某些领域竞争优势的不足,本文提出只有从注重比较优势的发掘转变为注重国家竞争优势的培养才能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
关键词: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01-01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现实不适应性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家贸易理论的基石,主要解决了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国家如何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利的问题。我国的比较优势表现为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那么我国应大力发展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过于求,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不再是其优势。(一)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逐渐削弱。一方面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太多同类型劳动密集型产品充斥在世界市场上,产品出口受到外部市场需求的束缚。而发达国家实行资本替代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我国低档产品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二)外资投资领域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不一致。外资大量涌入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国内同类企业竞争,挤占国内市场的同时抢占国际市场,显然外资的引进并没有达到提高产业结构的目的。这与我国长期只注重产业规模扩张,忽略外资技术有关。(三)我国外贸发展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需求弹性小,一旦国际价格下滑则会促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为了扭转不利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必须生产制成品,但发达国家掌握核心技术,发展中国家只能长期依靠国外企业,加上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发展中国家逐渐陷入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陷阱。于是发展中国家总是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环节,贸易结构不稳定。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生命力
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个别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必然导致国家竞争优势,国家整体的竞争优势获得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这六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激励创新的竞争环节,从而能够产生有竞争力的产业。(一)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要素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本和资本等。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仅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至二十分之一。而且我国拥有一定数量的掌握必要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熟悉产品设计研发人员,劳动力素质较高。但是我国缺乏高水平的人才、高科技等资源,这与我国企业长期利用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的资源,双方联系不够紧密,研究脱离现实有关。(二)从需求条件的角度看,国内需求直接影响产品的竞争优势。如果一国国内某一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有限,但倘若国内消费者有攀比心理,则会激发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我国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旺盛、需求层次差异也比较大,这些因素都有助于我国培养竞争优势。虽然近些年我国部分消费者增加对国际奢侈品的消费,然而国内消费水平总体来说仍旧较低。(三)从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的角度看,这两类企业相关联不仅能以最低价格为支柱产业提供投入品,更关键的是由于位置邻近加快了企业之间产品信息和生产技术的传递。例如重庆对整机和零部件的生产采取了垂直分工的方式,实现了零部件在重庆本地制造以及整机与零部件生产的一体化。不计其数的电脑零部件配套商、全球软件外包服务中心、研发中心和结算中心等相继落户重庆,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但我国国内产业集群主要是集中在日常生活用品产业,进入门槛低、产品档次不高。(四)从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角度看,国内竞争对手会直接削弱国内企业可能享受的一些优势和资源,但是反而会激励他们努力提高竞争力。由于全国为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各地公司缺乏竞争的压力,企业不用担心淘汰的命运。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缺乏品牌意识,假冒、仿冒屡见不鲜,竞争优势也就无从谈起。(五)从机遇和政府角度看,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大量外资企业入华,带来了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高水平的科技。不仅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还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促使各行业加快改革。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给予政策的支持,采取各种调节手段,可以推动国家竞争优势的创造。由于新技术、新能源等因素的出现,在比较优势原则下发展的我国外贸逐渐凸显出了问题。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更符合现代贸易的发展,它不仅能将我国潜在的静态优势转化成现实的动态优势,而且通过发挥我国目前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外贸发展。
三、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我国外贸增长策略
(一)在生产要素方面,需重视推进要素的培育。国家在政策上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打造民族自主品牌,同时应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另外还要加强贸易政策与科技政策的联动性,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二)在需求条件方面,提升国内需求的层次。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个税改革,降低中低收入者的个税,这样作为我国社会消费主流的工薪阶层将会扩大消费。本国市场的需求量扩大,将有利于我国企业迅速达到规模经济。还可有意识的培养挑剔的客户,例如倡导绿色消费观念的消费者,提升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三)在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方面,加强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集群可以共享高级生产要素,同时还可利用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生产国际产品,创造世界品牌,我国重庆电脑产业集群就是一个成功案例。所以政府应该鼓励以产业集群为主体倡导科技创新,培养自主品牌。(四)在企业战略、結构与竞争方面,政府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法规体系,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引入新的竞争者,优胜劣汰的市场局面必然促使企业进行改革。作为企业关键要提高创新意识,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之间的兼并,培养跨地区、跨行业的跨国大企业。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李良波.谈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异同[J].商业时代,2006,35.
[2]李卫华.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剖析[J].中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01.
[3]李曼.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理论关系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2008,06.
[4]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5]戴丽华.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及对策[J].大众商务,2009,10.
关键词: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01-01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现实不适应性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家贸易理论的基石,主要解决了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国家如何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利的问题。我国的比较优势表现为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那么我国应大力发展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过于求,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不再是其优势。(一)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逐渐削弱。一方面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太多同类型劳动密集型产品充斥在世界市场上,产品出口受到外部市场需求的束缚。而发达国家实行资本替代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我国低档产品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二)外资投资领域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不一致。外资大量涌入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国内同类企业竞争,挤占国内市场的同时抢占国际市场,显然外资的引进并没有达到提高产业结构的目的。这与我国长期只注重产业规模扩张,忽略外资技术有关。(三)我国外贸发展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需求弹性小,一旦国际价格下滑则会促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为了扭转不利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必须生产制成品,但发达国家掌握核心技术,发展中国家只能长期依靠国外企业,加上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发展中国家逐渐陷入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陷阱。于是发展中国家总是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环节,贸易结构不稳定。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生命力
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个别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必然导致国家竞争优势,国家整体的竞争优势获得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这六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激励创新的竞争环节,从而能够产生有竞争力的产业。(一)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要素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本和资本等。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仅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至二十分之一。而且我国拥有一定数量的掌握必要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熟悉产品设计研发人员,劳动力素质较高。但是我国缺乏高水平的人才、高科技等资源,这与我国企业长期利用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的资源,双方联系不够紧密,研究脱离现实有关。(二)从需求条件的角度看,国内需求直接影响产品的竞争优势。如果一国国内某一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有限,但倘若国内消费者有攀比心理,则会激发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我国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旺盛、需求层次差异也比较大,这些因素都有助于我国培养竞争优势。虽然近些年我国部分消费者增加对国际奢侈品的消费,然而国内消费水平总体来说仍旧较低。(三)从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的角度看,这两类企业相关联不仅能以最低价格为支柱产业提供投入品,更关键的是由于位置邻近加快了企业之间产品信息和生产技术的传递。例如重庆对整机和零部件的生产采取了垂直分工的方式,实现了零部件在重庆本地制造以及整机与零部件生产的一体化。不计其数的电脑零部件配套商、全球软件外包服务中心、研发中心和结算中心等相继落户重庆,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但我国国内产业集群主要是集中在日常生活用品产业,进入门槛低、产品档次不高。(四)从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角度看,国内竞争对手会直接削弱国内企业可能享受的一些优势和资源,但是反而会激励他们努力提高竞争力。由于全国为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各地公司缺乏竞争的压力,企业不用担心淘汰的命运。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缺乏品牌意识,假冒、仿冒屡见不鲜,竞争优势也就无从谈起。(五)从机遇和政府角度看,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大量外资企业入华,带来了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高水平的科技。不仅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还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促使各行业加快改革。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给予政策的支持,采取各种调节手段,可以推动国家竞争优势的创造。由于新技术、新能源等因素的出现,在比较优势原则下发展的我国外贸逐渐凸显出了问题。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更符合现代贸易的发展,它不仅能将我国潜在的静态优势转化成现实的动态优势,而且通过发挥我国目前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外贸发展。
三、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我国外贸增长策略
(一)在生产要素方面,需重视推进要素的培育。国家在政策上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打造民族自主品牌,同时应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另外还要加强贸易政策与科技政策的联动性,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二)在需求条件方面,提升国内需求的层次。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个税改革,降低中低收入者的个税,这样作为我国社会消费主流的工薪阶层将会扩大消费。本国市场的需求量扩大,将有利于我国企业迅速达到规模经济。还可有意识的培养挑剔的客户,例如倡导绿色消费观念的消费者,提升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三)在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方面,加强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集群可以共享高级生产要素,同时还可利用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生产国际产品,创造世界品牌,我国重庆电脑产业集群就是一个成功案例。所以政府应该鼓励以产业集群为主体倡导科技创新,培养自主品牌。(四)在企业战略、結构与竞争方面,政府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法规体系,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引入新的竞争者,优胜劣汰的市场局面必然促使企业进行改革。作为企业关键要提高创新意识,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之间的兼并,培养跨地区、跨行业的跨国大企业。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李良波.谈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异同[J].商业时代,2006,35.
[2]李卫华.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剖析[J].中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01.
[3]李曼.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理论关系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2008,06.
[4]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5]戴丽华.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及对策[J].大众商务,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