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谋求生活是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负暄闲语》则以家训的形式向子孙进行告诫,唯有自立自强,方能长久。
关键词:负暄;治生;自立
负暄,为向君王敬献忠心的典实,冬天受日光曝晒取暖。出自《列子.杨朱》:“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所谓“治生”,即指经营家业,谋求生机。出自《管子·轻重戊》:“出入者长时,行者疾走,父老归而治生,丁壮者归而薄业”。在《史记·淮阴侯列传》:“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到近代曹禺的《北京人》“家中的房产,也所剩无几,自己又没什么治生的本领,所以心中百般懊恼”,而在这里着重要谈的周馥在《负暄闲语》中的治生观念就是以此为基础。
周馥的父亲周光德教育周馥,要懂得吃苦、奋进。“农忙时让周馥到田间充当帮手,或上山砍柴、采茶,或下山插秧、收稻,以劳其筋骨,培其勤俭”,让其明白稼穑之艰辛。由于晚清的社会动荡,生活变得更加艰难,清代许多学者不得不面对生存这一现实,使得他们越来越重视治生问题,不再墨守“重义轻利”的传统准则,把“治生”和“求义”渐渐的统一起来,甚至把治生看做是读书进取的基础。认为“不耕无以为养,且无以置吾躬也,不有耕者,无以佐读者,况负薪挂角,古人何尝不兼尽于一身”。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周馥在没有为李鸿章所用之前,其生活并不顺利,周馥自己写道“人生所最患者贫与死耳,我幼遭大乱,屡濒于死而不死,久处贫困而未饿死”。当时的周馥的确经历了许多坎坷,久处困境更能使其重视治生。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社会客观现实以及他人言行,影响着周馥对治生的观念。
在困境中谋生自立,不仅是正当的,也是必要的。古代读书人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因而对治生之事不加关注,纯粹注重个人思想修养,一味追求所谓修身、齐家的目标,而不知如何治生保家。同时在我国传统家训文化中,一向重视孝悌仁义,不轻言名利。陆九韶认为“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谦逊”,一旦言名利,则会:“至于父子相夷,兄弟叛散,良可悯也”。但周馥认为“利”和“义”同样重要,“谋利”是人的正当行为,因而“圣贤所处,岂能逃出饮食男女、贫贱富贵之外,要自有一条恰当路径循分合理做去,声色货利之中皆见天理,不必逃入深山断绝人类”。更有“昔贤有应科举者,有甘下位者,有为农、为商、为苦役者。班定远佣书,郑康成假田耕,梁鸿赁舂,梅福为市卒。古人有道者皆能谋生,何至饥困不能自存”来教导周氏子孙。
周馥在家训中表明治生不仅关系到个人,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家庭。因为在当时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般家庭的安全性則比较脆弱,一旦失去经济支柱,整个家庭都将陷入困苦境地,给整个家庭成员都会带来重大的创伤,所以治生保家思想则受到重视。故云“人有此身、有父母妻子,焉得不谋生,常见有因贫而丧其所守者多亦。《大学》言修身、齐家,原主理言理在事中,若置其身家于度外,何修何齐之有?”
治生谋利应取之有道。人生富贵贫贱很难预料,因此“贫贱富贵皆有道以处之矣”,世人治生逐利无可厚非,但是一些人唯利是图,为牟取利益不择手段,对此应极力反对。“彼沾沾惟以功利是图者即小人为”,周馥认为,人在治生取利时,应遵循一定得道谊,不能仅仅为“谋利”而“谋利”,否则“去道谊而求功利,终必丧其功利而后已”。洋务运动时,周馥曾积极参与创办过金陵机器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天津电报局等洋务实业,还操办过架设电报线路、修筑铁路等洋务事务。积累了丰富的从商经验,也总结了一些治生规律。首先,凡事需要勤奋,不可有丝毫的懈怠,“人处大小事贵先有一段真意贯注其中,勤勤恳恳不可松懈一步”。其次,治生谋利之路,充满艰辛,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一些人之所以失利,往往是因为“总是立志不坚,苟顾眼前,如为士、为农、为工、为商,岂不知勤力有效,初尚奋勇旋即气馁中辍,以无恒心也”。再次,诚实守信、童叟无欺,是谋利之人必须遵守的法条,不可沽名钓誉图一时之利。故有“余阅人多矣,见有不勤、不俭败者指不胜屈,至存心险诈欺天罔人,虽勤且俭未有不败者”。“虽一时卖誉取荣,终必买祸偾事,而辈切不可亲近致染其毒”。另外,治生应讲究条理,有轻重缓急之分,同时还应掌握恰当的时机等等。总之,在周馥看来,治生之道应遵循它自身的规律,凡“利”都应取之有道,方能长久。
主张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周馥身为朝中重臣,曾经营过北洋军务、治理黄河、兴办洋务实业,一生所经手资金不计其数。但是,周馥一直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余生平遇家事,惟守素节用,淡泊处之而已”。他认为 “人当慎饮食以养身,节其劳而专力于应治之事,性情刚柔、度量宽狭、识见缓速此才力也,必如古人佩弦佩韦以自警”。周馥认为,如果宦官子弟,能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懂得稼穑之艰难,平时注重节俭,不至于用之无度,“其家业可保,有兴机无衰象也”,至于富贵之家,“苟能世收敦厚,不忘贫贱素风,则后世虽微,尚不遂至大败”。
为父母者,一定要为子弟计长远,而不是一味只计眼前蝇头利益,以为广遗财产即可保后世子孙亿万斯年无忧无虑,假若子孙不能自立,即使亿贯财产,也总有坐吃山空、用尽的一天,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周馥在《治家》篇里谈到此时也说:“大凡富贵家之祖宗,皆敦厚有品,茹辛食苦。迨后代富贵,子孙愈显,即渐浇薄,自甘暴弃,又转入贫贱,此常理也。”古今家世轮替,几乎都逃不出这一逻辑,即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简介:林兴蕊(1993.5-),女,汉族,河南信阳人,贵州大学2018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负暄;治生;自立
负暄,为向君王敬献忠心的典实,冬天受日光曝晒取暖。出自《列子.杨朱》:“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所谓“治生”,即指经营家业,谋求生机。出自《管子·轻重戊》:“出入者长时,行者疾走,父老归而治生,丁壮者归而薄业”。在《史记·淮阴侯列传》:“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到近代曹禺的《北京人》“家中的房产,也所剩无几,自己又没什么治生的本领,所以心中百般懊恼”,而在这里着重要谈的周馥在《负暄闲语》中的治生观念就是以此为基础。
周馥的父亲周光德教育周馥,要懂得吃苦、奋进。“农忙时让周馥到田间充当帮手,或上山砍柴、采茶,或下山插秧、收稻,以劳其筋骨,培其勤俭”,让其明白稼穑之艰辛。由于晚清的社会动荡,生活变得更加艰难,清代许多学者不得不面对生存这一现实,使得他们越来越重视治生问题,不再墨守“重义轻利”的传统准则,把“治生”和“求义”渐渐的统一起来,甚至把治生看做是读书进取的基础。认为“不耕无以为养,且无以置吾躬也,不有耕者,无以佐读者,况负薪挂角,古人何尝不兼尽于一身”。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周馥在没有为李鸿章所用之前,其生活并不顺利,周馥自己写道“人生所最患者贫与死耳,我幼遭大乱,屡濒于死而不死,久处贫困而未饿死”。当时的周馥的确经历了许多坎坷,久处困境更能使其重视治生。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社会客观现实以及他人言行,影响着周馥对治生的观念。
在困境中谋生自立,不仅是正当的,也是必要的。古代读书人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因而对治生之事不加关注,纯粹注重个人思想修养,一味追求所谓修身、齐家的目标,而不知如何治生保家。同时在我国传统家训文化中,一向重视孝悌仁义,不轻言名利。陆九韶认为“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谦逊”,一旦言名利,则会:“至于父子相夷,兄弟叛散,良可悯也”。但周馥认为“利”和“义”同样重要,“谋利”是人的正当行为,因而“圣贤所处,岂能逃出饮食男女、贫贱富贵之外,要自有一条恰当路径循分合理做去,声色货利之中皆见天理,不必逃入深山断绝人类”。更有“昔贤有应科举者,有甘下位者,有为农、为商、为苦役者。班定远佣书,郑康成假田耕,梁鸿赁舂,梅福为市卒。古人有道者皆能谋生,何至饥困不能自存”来教导周氏子孙。
周馥在家训中表明治生不仅关系到个人,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家庭。因为在当时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般家庭的安全性則比较脆弱,一旦失去经济支柱,整个家庭都将陷入困苦境地,给整个家庭成员都会带来重大的创伤,所以治生保家思想则受到重视。故云“人有此身、有父母妻子,焉得不谋生,常见有因贫而丧其所守者多亦。《大学》言修身、齐家,原主理言理在事中,若置其身家于度外,何修何齐之有?”
治生谋利应取之有道。人生富贵贫贱很难预料,因此“贫贱富贵皆有道以处之矣”,世人治生逐利无可厚非,但是一些人唯利是图,为牟取利益不择手段,对此应极力反对。“彼沾沾惟以功利是图者即小人为”,周馥认为,人在治生取利时,应遵循一定得道谊,不能仅仅为“谋利”而“谋利”,否则“去道谊而求功利,终必丧其功利而后已”。洋务运动时,周馥曾积极参与创办过金陵机器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天津电报局等洋务实业,还操办过架设电报线路、修筑铁路等洋务事务。积累了丰富的从商经验,也总结了一些治生规律。首先,凡事需要勤奋,不可有丝毫的懈怠,“人处大小事贵先有一段真意贯注其中,勤勤恳恳不可松懈一步”。其次,治生谋利之路,充满艰辛,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一些人之所以失利,往往是因为“总是立志不坚,苟顾眼前,如为士、为农、为工、为商,岂不知勤力有效,初尚奋勇旋即气馁中辍,以无恒心也”。再次,诚实守信、童叟无欺,是谋利之人必须遵守的法条,不可沽名钓誉图一时之利。故有“余阅人多矣,见有不勤、不俭败者指不胜屈,至存心险诈欺天罔人,虽勤且俭未有不败者”。“虽一时卖誉取荣,终必买祸偾事,而辈切不可亲近致染其毒”。另外,治生应讲究条理,有轻重缓急之分,同时还应掌握恰当的时机等等。总之,在周馥看来,治生之道应遵循它自身的规律,凡“利”都应取之有道,方能长久。
主张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周馥身为朝中重臣,曾经营过北洋军务、治理黄河、兴办洋务实业,一生所经手资金不计其数。但是,周馥一直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余生平遇家事,惟守素节用,淡泊处之而已”。他认为 “人当慎饮食以养身,节其劳而专力于应治之事,性情刚柔、度量宽狭、识见缓速此才力也,必如古人佩弦佩韦以自警”。周馥认为,如果宦官子弟,能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懂得稼穑之艰难,平时注重节俭,不至于用之无度,“其家业可保,有兴机无衰象也”,至于富贵之家,“苟能世收敦厚,不忘贫贱素风,则后世虽微,尚不遂至大败”。
为父母者,一定要为子弟计长远,而不是一味只计眼前蝇头利益,以为广遗财产即可保后世子孙亿万斯年无忧无虑,假若子孙不能自立,即使亿贯财产,也总有坐吃山空、用尽的一天,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周馥在《治家》篇里谈到此时也说:“大凡富贵家之祖宗,皆敦厚有品,茹辛食苦。迨后代富贵,子孙愈显,即渐浇薄,自甘暴弃,又转入贫贱,此常理也。”古今家世轮替,几乎都逃不出这一逻辑,即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简介:林兴蕊(1993.5-),女,汉族,河南信阳人,贵州大学2018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