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媒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变化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v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乡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的文化生态也变得日趋复杂。一方面,与大众传播、人口流动等相伴随的都市的、现代的文化在乡村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不断诱发乡村居民的消费想象。原有的文化生态被打破,新的文化秩序尚难建立,乡村的文化生活陷入了困境。”
  另一方面,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不少地区只重视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而相对忽视了乡村文化的保护,以牺牲文化生态环境来实现所谓的乡村现代化。从而导致乡村文化被人为隔离、丢弃,使乡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现代传媒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传播的“断裂”与“失衡”方面。
  一、传播内容断裂是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弊病
  所谓乡村文化, “是源于乡土并依存于乡土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乡土性,具体而言是存活于乡村田间地头、以活态形式存在于乡村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体现村民生活方式和精神意识的文化。”如村风民俗、日常礼仪、耕耘劳作、邻里关系、节庆活动等。因而,乡村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建设一种包涵价值观、文化认知、交往方式、乡村精神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在内的新的乡村文化形态”。不是简单地以所谓的城市文化、先进文化来改造乡村文化,归根到底是建设一种属于乡村的、民族的、地域的新乡土文化,是乡村文化价值与内涵的创新与发展。
  目前,文化的生产、消费和发展都离不开传播,可是,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现代传媒的文化传播与乡村居民的信息接受上呈单向流动,传播的内容与需求脱轨,这成为现代传媒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弊病。首先,现代传媒在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时缺乏对乡村文化现状的保护。乡村多位于地理条件较差、信息交通环境欠发达地区,乡村民众信息经验缺乏。尤其是电视传播的“去乡土化”倾向非常明显,对乡村文化的关注不够,对乡村文化传承现状与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缺乏足够认识。曾经在乡村社会影响深远的诸如民俗事象、民间技艺的传承等部分已经流失。笔者所生活的朝阳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相对较好。可是,随着现代传媒对乡村生活的侵入,许多传统的乡村文化已经开始走向衰败,如剪纸出现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传播没跟上,以口耳相传为主的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加上年轻人缺乏接触这些传统艺术的渠道,同时受都市文化的影响,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乡村公共文化活动不感兴趣。所以现代传媒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乡村的文化环境,而且影响着乡村民众的思想意识,改变了乡村的日常生活。人们都坐在屋里看电视、看电脑、玩游戏,足不出户,乡村文化传播的语境随之发生断裂。
  其次,现代传媒在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时忽视了乡村民众的话语权。在当前的乡村文化传播中,乡村居民一直处于弱势位置,由于现代传媒根植于城市,所以面向乡村的传媒取向越来越少。乡村居民的文化传播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被剥夺。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农民们依赖的主要的信息发布渠道是人际传播,而不是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普遍认为与大众传媒距离较远。尽管市场化媒体宣称要重视群众参与,也采取一些互动形式鼓励群众参与,但终因没有健全的信息反馈体系和机制,使信息的传播与反馈出现了脱节,成为没有回音的传播,特别是在乡村文化传播中,根本没有真正向乡村民众授予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文化传播的有效性,阻碍了传统文化在媒介化语境中的扬弃、融合与创新。
  总之,对于现代传媒在乡村内的文化传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乡村居民对于国家和集体的认同,但也瓦解了许多乡村传统观念、族群认同、道德伦理生活,不仅如此,传播的都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村庄公共文化行动的基础,使村民的人际关系趋于功利化,自然也就破坏了村庄共同经验的营造。可以说,“传播的断裂影响了共同理解的形成。
  二、媒介生态失衡影响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的媒介生态格局电视在村民日常生活中处于绝对垄断位置,但也只能依赖“大锅”(村民们对卫星电视接收器的形象称呼)收看,互联网一直是绝大多数村民的美好憧憬而尚未进入寻常百姓家,手机仅仅作为人际交往的工具并不是人人都拥有。乡村的传媒资源分布严重失衡,成为阻碍乡村文化大发展的结构性因素。原因是媒介资源分配对乡村的弱化、边缘化,一方面导致城乡知识沟通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媒介对乡村的集体失语也扩大了传媒与村民的心理距离。那些“老、少、边、穷、山”的乡村地区成为媒介传播中的“信息孤岛”。电视作为乡村日常生活的第一媒体,是村民使用范围最广、接触频度最高的媒介。而电视媒体的传播模式是留在家中,在文化领域里造成集体性观众的瓦解。由于根植于城市的电视其节目的大多内容是偏都市化的,这就导致了乡村受众在媒介使用中带有强烈的“城市消遣娱乐倾向”,特别是年青的一代,这些信息和风格与本土政治、宗教或民族环境相脱离。”于是,乡村里传统的走乡串户,走亲访友等常见的人际传播越来越少,原来依靠面对面交流的方式逐渐瓦解和消失,人们的活动空间已经从公共转移到私人,家庭取代村屯。电视的娱乐功能被强化,当村民们远离电视后便无事可做,文化生活日益单调乏味,维系乡村社会健康发展的乡土性公共文化生活日趋衰落。
  因此,在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现代传媒如何担负起重建乡村公共文化,恢复乡村生活的公共精神,不断推动乡村现代化,这是一个迫切需要各界人士深入思考的现实性问题。2011年12月10日
其他文献
【摘要】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的双重性质,提倡素质教育,积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文就高中英语课堂如何根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改革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对促进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国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对比新旧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目标取代了
期刊
本项研究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存在严重的局限为背景,通过针对民办高校“学校轻教、重建、重科研;教师厌课;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探讨在市场导向扭曲的前提下,理性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渴望学习知识,但感觉与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因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所以,兴趣对于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关,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寓教于乐”、“开窍有术”
期刊
摘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要规范实验步骤,注重观察实验现象,强化课内外实验,在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健词:生物实验 规范操作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期刊
人际关系好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消除同学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振奋精神,培养其自信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贫困地区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是一大心理障碍.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互动,可融洽学生的人际关系。  一、师生互动  在中学生中的人际关系首先是与师长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也存在显而易见的矛盾冲突。师长的监护和中学
期刊
教育是国之大计,国之根本,如何强化教育效果,深化教育目的已经成为教研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分析了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并立足于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全
在初中教学中证明图形的相似度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学习“三角形”和“圆”的基础,对于相似三角形的判断必须要熟练而灵活,本文笔者简单的阐述了  相似三角形判定,供参考。  一、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基本定理.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如
期刊
目的通过对安徽省H县村级门诊2010年4月-2011年12月间门诊患者(40—70岁)血糖筛查的调查研究,分析经村级门诊筛查发现的农村糖尿病患病率,探讨利用村医在村级门诊中开展糖尿病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