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增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是为了更好地实践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实践,就没有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显现,更没有了人文性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小学语文 实践性 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说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增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是为了更好地实践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实践,就没有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显现,更没有了人文性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实践性呢?
一、培养学生设计板书能力
“板书”是一节语文课所学知识的骨干与精髓,会拟板书就相当于抓住了文章的灵魂与主线。然而,设计板书一项是老师的专利,其实这样做扼杀了学生的概括力和创作力。所以我在教学中凡是学生有兴趣能归纳的板书我都放手让学生亲自归纳。
培养学生归纳板书分三个阶段:一是学习阶段。一般小学一到三年级是学习阶段,在这个时期里,我首先要认真归纳每节课的板书,并适当渗透板书的方法和形式。在无形中、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清楚拟板书的过程、作用、方法。二是互助阶段。即到四年级时,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设计板书。先个人归纳,再小组评价,推选好的进行展示,有时针对好的要讲解设计思路。逐步掌握设计板书的技巧。三是独立归纳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养成了拟板书的习惯,一般学完每节课后学生都会根据所学自觉拟定板书。能根据课文内容灵活运用,选择适当的形式设计板书,所用文字也比较精练。
学生掌握拟板书的技巧有个过程,初设计时会出现抓不准文章的主线,文字用得太繁杂,形式只局限于“总分式”等问题,这时需要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在指导中要鼓励学生设计板书的形式要多样,要体现自己的个性、有创造力,再及时对学生的板书予以评价、肯定或表扬。
二、适当师生互换角色
无论课改怎么改,在课堂上教師始终占统治地位。一般情况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者老师主导,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而学。学生始终要跟着老师走。在教学中,师生互换角色,即学生讲课,老师听,这样更好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讲课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拿起什么课都让学生讲。在讲之前要做好准备,第一步,教师指导学生备课。告诉学生讲什么?怎么讲?出现意外怎么办?帮学生理清讲课思路,但不能限制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否则上台讲课的学生就成了老师的克隆产品了。第二步,试讲。就是让学生说说备好的预案过程,熟悉过程,发现不足之处好及时改动,做到胸有成竹,讲课时学生才不会紧张。第三步,讲课。学生在讲课过程中,由于知识有限,缺乏教育机智,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时老师扮演的角色既是学习者,又是解围者。课后教师要进行总结与评价,在肯定优点的同时要提出意见、希望,指出知识性错误及改进措施。
不要低估了小学生的潜力,只要我们给学生创造时间的机会,他们会在不经意中表达出教师所说不出来、意想不到的独到的见解。教学实践证明师生互换角色的课堂,无论是授课者还是听讲者都有新鲜感,比老师讲课还要认真,学生成了语文课的真正的主人。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是创造的开端,是成功的起点,不会质疑就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无处着手。但是受教学时间所限制我们的课堂往往不能给学生足够的质疑空间。对于学生的问题也是草草地听了,用三四个贴近课文中心的问题粗略地概括后就步入教师问学生答的轨道。并不能及时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提出的问题,所以质疑形同虚设,最终只是一个代表性的环节。慢慢的学生质疑的兴趣就荡然无存了。那么怎样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呢?
要倾听,每一位学生都能提出另教师出乎意料的有价值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在学生质疑时要耐心倾听,耐心听学生把没有组织好的语言,冗长的问题说完;要宽容,宽容那些调皮的孩子提出了远离课文内容、无中生有的问题的行为;要表扬,表扬就不要吝啬,对于经常不提问题的学生偶尔提出了问题,不管结果怎样都要表扬,对于提了有创意的问题的学生更要表扬,表扬要灵活多样,要据实诚恳。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方法要得当。一是加分制,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在班级评比中加5分;二是招标制,把课上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贴在墙上,谁解答出来招标成功,也适当加分;三是合作制,课上时间有限,学生提的问题却海阔天空,所以先在小组里交流所提的问题,再选择组里解决不了的或贴近中心的问题在全班发布,共同解疑;四是随机制,即使在课间学生也可以直接向老师提出问题,在三人行班级里我设置了“质疑空间”一栏,学生可以随时把遇到的问题留言在这里,每天晚上我都会整理解疑。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实践性,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着趣味性、参与性和层次性,开展的实践性活动激发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人文素养,而且掌握了这种工具和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实践性,适时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使从课本上学来的知识融会贯通,把知识活学活用,从而达到了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学以致用。
小学语文 实践性 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说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增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是为了更好地实践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实践,就没有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显现,更没有了人文性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实践性呢?
一、培养学生设计板书能力
“板书”是一节语文课所学知识的骨干与精髓,会拟板书就相当于抓住了文章的灵魂与主线。然而,设计板书一项是老师的专利,其实这样做扼杀了学生的概括力和创作力。所以我在教学中凡是学生有兴趣能归纳的板书我都放手让学生亲自归纳。
培养学生归纳板书分三个阶段:一是学习阶段。一般小学一到三年级是学习阶段,在这个时期里,我首先要认真归纳每节课的板书,并适当渗透板书的方法和形式。在无形中、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清楚拟板书的过程、作用、方法。二是互助阶段。即到四年级时,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设计板书。先个人归纳,再小组评价,推选好的进行展示,有时针对好的要讲解设计思路。逐步掌握设计板书的技巧。三是独立归纳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养成了拟板书的习惯,一般学完每节课后学生都会根据所学自觉拟定板书。能根据课文内容灵活运用,选择适当的形式设计板书,所用文字也比较精练。
学生掌握拟板书的技巧有个过程,初设计时会出现抓不准文章的主线,文字用得太繁杂,形式只局限于“总分式”等问题,这时需要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在指导中要鼓励学生设计板书的形式要多样,要体现自己的个性、有创造力,再及时对学生的板书予以评价、肯定或表扬。
二、适当师生互换角色
无论课改怎么改,在课堂上教師始终占统治地位。一般情况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者老师主导,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而学。学生始终要跟着老师走。在教学中,师生互换角色,即学生讲课,老师听,这样更好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讲课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拿起什么课都让学生讲。在讲之前要做好准备,第一步,教师指导学生备课。告诉学生讲什么?怎么讲?出现意外怎么办?帮学生理清讲课思路,但不能限制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否则上台讲课的学生就成了老师的克隆产品了。第二步,试讲。就是让学生说说备好的预案过程,熟悉过程,发现不足之处好及时改动,做到胸有成竹,讲课时学生才不会紧张。第三步,讲课。学生在讲课过程中,由于知识有限,缺乏教育机智,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时老师扮演的角色既是学习者,又是解围者。课后教师要进行总结与评价,在肯定优点的同时要提出意见、希望,指出知识性错误及改进措施。
不要低估了小学生的潜力,只要我们给学生创造时间的机会,他们会在不经意中表达出教师所说不出来、意想不到的独到的见解。教学实践证明师生互换角色的课堂,无论是授课者还是听讲者都有新鲜感,比老师讲课还要认真,学生成了语文课的真正的主人。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是创造的开端,是成功的起点,不会质疑就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无处着手。但是受教学时间所限制我们的课堂往往不能给学生足够的质疑空间。对于学生的问题也是草草地听了,用三四个贴近课文中心的问题粗略地概括后就步入教师问学生答的轨道。并不能及时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提出的问题,所以质疑形同虚设,最终只是一个代表性的环节。慢慢的学生质疑的兴趣就荡然无存了。那么怎样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呢?
要倾听,每一位学生都能提出另教师出乎意料的有价值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在学生质疑时要耐心倾听,耐心听学生把没有组织好的语言,冗长的问题说完;要宽容,宽容那些调皮的孩子提出了远离课文内容、无中生有的问题的行为;要表扬,表扬就不要吝啬,对于经常不提问题的学生偶尔提出了问题,不管结果怎样都要表扬,对于提了有创意的问题的学生更要表扬,表扬要灵活多样,要据实诚恳。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方法要得当。一是加分制,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在班级评比中加5分;二是招标制,把课上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贴在墙上,谁解答出来招标成功,也适当加分;三是合作制,课上时间有限,学生提的问题却海阔天空,所以先在小组里交流所提的问题,再选择组里解决不了的或贴近中心的问题在全班发布,共同解疑;四是随机制,即使在课间学生也可以直接向老师提出问题,在三人行班级里我设置了“质疑空间”一栏,学生可以随时把遇到的问题留言在这里,每天晚上我都会整理解疑。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实践性,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着趣味性、参与性和层次性,开展的实践性活动激发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人文素养,而且掌握了这种工具和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实践性,适时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使从课本上学来的知识融会贯通,把知识活学活用,从而达到了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