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语文学科包容了思维基础科学——抽象思维学、形象思维学、灵感思维学、社会思维学的相关思维内容和思维知识。现行语文教学十分注重思维结果的正确性的教学,而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因此重视思维过程教学,科学地训练思维过程,有益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语文教材以选取典范的例文为主体,入选的一篇篇文章是作者对生活体察入微的把握、感受、理解与升华,是作者思维的结晶——思维的成功之果。剖开这成功之果,看作者的思维过程,无处不闪耀着作者思维的智慧火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向学生充分展开千姿百态的思维过程,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知识背后的材料及思维活动过程充分显现出来,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另一方面科学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这就有益于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维,提高智力品质,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进行语文思维过程的教学,在实践中应主要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一、抓住矛盾与问题,抓住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展示作者写作活动中特有的思维过程,理清正确解决矛盾与问
题的基本思维过程,使学生渐渐地掌握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一般有四个环节:一是发现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个体的思维任务,也就是提出问题。二是明确问题。面对着所发现的或所提出的问题,加以分析,分析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地抓住问题的核心。三是提出假设。找出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四是检验假设。一靠实践或操作,二靠思维活动的逻辑推理和论证。解决矛盾与问题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中,因此抓住矛盾,抓住问题,抓住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展开思维过程教学的第一步。
二、抓住思维过程的阶段性,概括不同阶段特定思维过程的特征,促使学生掌握特征,学会思维。
就抽象思维而言,思维过程主要是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及其派生的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等。就形象思维而言,思维过程主要是表象的运动过程,主要形式是联想、想象等。分析与综合,联想与想象,这是思维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把思维过程不同阶段的特征概括出来,指导学生把握特征,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要素。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方面、特征、要素联系起来。分析和综合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两个主要思维过程。分析是把文章分解为各个部分,对它们的意思进行单独考察的过程,以便掌握每一个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的意思。综合是对文章进行整体考察的过程,把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的意思集中起来,掌握全篇的意思。
2.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概括是把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联系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概念、揭示规律的过程。抽象和概括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抽象是透过文章的内容认识其所表达的观点的过程。概括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压缩、提炼的过程,区分出文章的本质和非本质的东西,抓住文章的最核心的内容。
3.比较与分类。比较是确定这一事物或特征与另一事物或特征异同的过程。分类是按照事物的异同点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比较与分类是比较阅读的基础,通过确定比较阅读对象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异同点进行阅读,从而把握阅读对象的特征。
4.系统化与具体化。系统化是在概括的基础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归入某种顺序,在这个顺序中各个组成部分彼此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具体化是把抽象、概括过程中所获得的某种一般的、抽象的东西,用相适应的实际的东西具体说明的过程。系统化与具体化对理解文章的结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想象与联想。想象是人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而产生新表象的思维过程。联想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人、事、物的思维过程。想象是读者根据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产生的有关事物的情景和形象的过程。丰富的想象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想是由文章内容引起的,与其他事物广泛联系的思维形式。联想有时表观为把文章与客观现实相联系,有时表现为把这篇文章与那篇文章相联系。
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地把思维过程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充分地展示开来,指导学生有机地运用于读写之中,在应用中把握其特征。
三、抓住思维过程发展的“中介”,展示作者在思维活动过程中依靠什么和怎样把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联系起来,使之产生震撼的力量。
抓住“中介”,进行思维过程教学,意在使学生明白思维过程的发展是靠着“中介”的作用而发展的,从而促使学生认识中介,理解中介,学会运用中介,有序地进行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事物的本质、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并非显而易见,具有隐蔽性、曲折性、间接性,要透过事物的隐蔽性、曲折性、间接性揭示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必然要通过“中介”的过渡而实现。中介是连接不同事物、不同过程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在一事物的内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又可以在两个相关事物之间存在,它联结着运动着相异的两方,使之具有不可否认的同一性。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在作者的思维活动中可以在同一时空不同时空、或超时空里发生着多方面的本质联系,靠的就是“中介”的作用。对于教材选文来说,这中介可以是人、是事、是物、是过程、是观念;这中介凝结着作者的人生观、生活经历、文化和心理素养及特有的观察角度等。正是因为有了它,在作者思维活动中,那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才联系了起来,然后通过作者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综合、加工、升华,才产生了一种震撼的力量。
四、科学训练思维过程
阅读教学的思维过程训练,主要是通过理解、鉴赏、创造等活动来实现的。理解,即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思维过程,弄清文章各级语言单位的意思。鉴赏,即通过联想、想象等表象的运动过程,伴以分析、综合的过程,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感受、体验、判断和评价。创造,即通过联想、比较等思维过程,围绕文章引出新思想、新认识。
语文教材以选取典范的例文为主体,入选的一篇篇文章是作者对生活体察入微的把握、感受、理解与升华,是作者思维的结晶——思维的成功之果。剖开这成功之果,看作者的思维过程,无处不闪耀着作者思维的智慧火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向学生充分展开千姿百态的思维过程,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知识背后的材料及思维活动过程充分显现出来,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另一方面科学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这就有益于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维,提高智力品质,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进行语文思维过程的教学,在实践中应主要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一、抓住矛盾与问题,抓住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展示作者写作活动中特有的思维过程,理清正确解决矛盾与问
题的基本思维过程,使学生渐渐地掌握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一般有四个环节:一是发现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个体的思维任务,也就是提出问题。二是明确问题。面对着所发现的或所提出的问题,加以分析,分析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地抓住问题的核心。三是提出假设。找出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四是检验假设。一靠实践或操作,二靠思维活动的逻辑推理和论证。解决矛盾与问题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中,因此抓住矛盾,抓住问题,抓住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展开思维过程教学的第一步。
二、抓住思维过程的阶段性,概括不同阶段特定思维过程的特征,促使学生掌握特征,学会思维。
就抽象思维而言,思维过程主要是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及其派生的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等。就形象思维而言,思维过程主要是表象的运动过程,主要形式是联想、想象等。分析与综合,联想与想象,这是思维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把思维过程不同阶段的特征概括出来,指导学生把握特征,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要素。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方面、特征、要素联系起来。分析和综合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两个主要思维过程。分析是把文章分解为各个部分,对它们的意思进行单独考察的过程,以便掌握每一个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的意思。综合是对文章进行整体考察的过程,把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的意思集中起来,掌握全篇的意思。
2.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概括是把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联系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概念、揭示规律的过程。抽象和概括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抽象是透过文章的内容认识其所表达的观点的过程。概括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压缩、提炼的过程,区分出文章的本质和非本质的东西,抓住文章的最核心的内容。
3.比较与分类。比较是确定这一事物或特征与另一事物或特征异同的过程。分类是按照事物的异同点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比较与分类是比较阅读的基础,通过确定比较阅读对象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异同点进行阅读,从而把握阅读对象的特征。
4.系统化与具体化。系统化是在概括的基础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归入某种顺序,在这个顺序中各个组成部分彼此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具体化是把抽象、概括过程中所获得的某种一般的、抽象的东西,用相适应的实际的东西具体说明的过程。系统化与具体化对理解文章的结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想象与联想。想象是人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而产生新表象的思维过程。联想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人、事、物的思维过程。想象是读者根据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产生的有关事物的情景和形象的过程。丰富的想象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想是由文章内容引起的,与其他事物广泛联系的思维形式。联想有时表观为把文章与客观现实相联系,有时表现为把这篇文章与那篇文章相联系。
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地把思维过程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充分地展示开来,指导学生有机地运用于读写之中,在应用中把握其特征。
三、抓住思维过程发展的“中介”,展示作者在思维活动过程中依靠什么和怎样把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联系起来,使之产生震撼的力量。
抓住“中介”,进行思维过程教学,意在使学生明白思维过程的发展是靠着“中介”的作用而发展的,从而促使学生认识中介,理解中介,学会运用中介,有序地进行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事物的本质、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并非显而易见,具有隐蔽性、曲折性、间接性,要透过事物的隐蔽性、曲折性、间接性揭示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必然要通过“中介”的过渡而实现。中介是连接不同事物、不同过程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在一事物的内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又可以在两个相关事物之间存在,它联结着运动着相异的两方,使之具有不可否认的同一性。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在作者的思维活动中可以在同一时空不同时空、或超时空里发生着多方面的本质联系,靠的就是“中介”的作用。对于教材选文来说,这中介可以是人、是事、是物、是过程、是观念;这中介凝结着作者的人生观、生活经历、文化和心理素养及特有的观察角度等。正是因为有了它,在作者思维活动中,那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才联系了起来,然后通过作者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综合、加工、升华,才产生了一种震撼的力量。
四、科学训练思维过程
阅读教学的思维过程训练,主要是通过理解、鉴赏、创造等活动来实现的。理解,即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思维过程,弄清文章各级语言单位的意思。鉴赏,即通过联想、想象等表象的运动过程,伴以分析、综合的过程,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感受、体验、判断和评价。创造,即通过联想、比较等思维过程,围绕文章引出新思想、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