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信息技术与课程已经进入全方位的整合阶段,表现之一就是教师从设计课件、教案发展到设计课程。而魔灯(Moodle)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为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提供了功能强大的虚拟环境。本文主要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提出课程设计的“BIG6”模式,并且详细介绍了魔灯对教师课程设计“BIG6”模式的功能支持,以及基于魔灯的课程设计对教师思维方式转变的影响。
[关键词]课程设计;BIG6;魔灯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的发展
2000年10月25日在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之一。在接下来的6年时间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儒德博士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相整合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计算机素养的培养阶段、课程整合阶段、课程改革阶段、全方位教改阶段。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马宁和余胜泉则把刘儒德博士的后三个阶段统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然后对这个进程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并且将三个阶段细分为十个层次,并对每个层次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学生的角色、教学评价方式及依据,以及信息技术在不同层次的作用进行了比较、阐述。通过如此细致的划分,使教师明白自己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中达到了什么层次,如何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工作(见下表)。
二、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设计的支持从设计课件、教案设计发展到设计课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教师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在信息技术(当时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用于支持教师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只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编程语言设计各种各样的课件,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扮演的只是知识呈现的工具,这是属于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提高,教师已经从最初的设计课件和积件,发展到进行教案设计。特别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教案设计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不再仅仅是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而是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整堂课的教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成为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可以在其中自由探究和协作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以及学习的工具。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进入了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我们处在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社会,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现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教师也从教案设计逐渐发展成为课程设计,网络课程成为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设计过程中支持作用的改变,不仅表现为形式上从课件到教案到课程的设计,而更深刻地反映到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策略以及基于的学习理论也在发生改变,(如表2所示)。当前,教师自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设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历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三、课程设计的“BIG6”模式
课程的构成具有客观存在的规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是课程所必须具备的构成元素。课程设计是运用课程构成规律进行课程构建的系统工程,也是确定课程构成的各个元素并且将它们设计为一个系统的各个环节的过程。
BIG6是美国迈克·艾森堡(Mike Eisenberg)和鲍勃·伯克维茨(Bob Berkowitz)提出的网络主题探究模式,全称是“Big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Big6 Model of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是为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制定的六大步骤,遵循这六个步骤,学习者可以很容易地获取信息或者解决面对的问题。
根据课程构成的元素,总结各地教师设计课程的经验,我们提出了课程设计的“BIG6”模式。如图所示:
1.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构成的首要成分,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又是课程内容选择和确定的依据,所以确定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第一步骤。
2.准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是课程内在结构的核心成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反映了不同的课程价值观、课程结构观以及不同的课程设计观。惠特曼在一首诗里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他看到荒原,他就走向荒原,如果他看到玫瑰,他就走向玫瑰。课程提供了什么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决定了下一代的精神品质,而且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竞争力。
3.确定单元教学序列
教师在初步准备好课程的内容后,就要为课程实施考虑教学的单元结构和具体的课时安排,课程的实施单元可以是一个课时,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模块,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需要而决定。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课程设计进一步深入和细化的需要。
4.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方式
确定好课程的教学单元结构后,下一步就是设计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组织方式,包括教学策略的选择、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方法的选择、练习和作业的设计、学习成果的展现形式,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形式等等。
5.设计评价方式
课程设计是从课程整体性出发的教学设计,教师要从整个课程框架来考虑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评价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程设计中,评价包括多方面,如,各个教学单元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情况的整体性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等等。针对不同目的的评价,教师要选择合适有效的评价方法,并通过Moodle实施多样化的评价。
6.进行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也是课程设计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一线学科教师而言,主要是微观层次上的课程管理,而不是国家对整个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我们所说的课程管理,是指教师作为课程设计者对自己所设计的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设计、实施、评价、修改和完善。对课程进行主动的管理,是教师从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设计者的重要的角色转变。
四、基于魔灯(Moodle)环境的课程设计“BIG6”
对于网络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一般教师都可以自己完成,但是对网络课程的界面设计与开发却望而却步。一线教师普遍缺乏技术开发能力,所以一般的网络课程要么是学校找专门的技术老师来做,要么是交给公司去开发,这样在时间和财力方面的成本就提高了。而魔灯(Moodle)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网络课程的开发平台,教师不需要掌握复杂的技术,只需要熟悉魔灯系统中提供的模块功能,就可以自由地设计自己的网络课程。
教师在设计魔灯课程时,必须要考虑课程设计的几个主要因素,并且也可以按照课程设计的“BIG6”模式来进行,而魔灯对这几个环节从技术上提供了充分的支持。
1.BIG6-1确定课程目标
教师要设计一门课程,首要的是确定课程的课程目标然后让学习者了解,在魔灯上创建一门新课程时,要设置一个“编辑课程设定”的页面,这个页面详细列出了这门课程的课程信息,教师可以在“概要”一项中对课程进行简单的概述,并且明确课程开设的目标,让学习者在选修这门课之前对课程目标有基本的了解。在魔灯的课程列表中,会列出所有课程的ID编号、课程名称、任课教师以及课程概要的内容等信息,如《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我们在“东行记”上开设的一门魔灯课程,那么在课程列表中的呈现方式如下图:
2.BIG6-2准备课程内容
魔灯作为一个用于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能够十分方便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魔灯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两种形式呈现,一是罗列在“概要”中,这类教学内容不宜太多,而且呈现形式受到“概要”中文本编辑框功能的限制。另外一个教学内容呈现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学习单元的“添加一个资源”功能模块,在每个学习单元中都有两个下拉菜单,其中一个就是“添加一个资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如下图所示:
3.BIG6-3确定单元教学序列
在魔灯的“编辑课程设定”页面有一个“格式”选项,提供了课程开展的三种形式:星期格式、主题格式、社区格式。在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时,不管选择哪种格式,我们将每个格式的一个单位称为一个学习单元。星期格式是以教学周作为学习单元,教师在编辑每个教学周时要编辑“教学周*的概要”,教师可以在这里对本周学习的内容进行简单概述,并且列出在本周学习中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如《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课程的第一个教学周概要如下图所示:
其他两种格式只是教师组织教学时所采用的学习单元不同,但都可以通过“概要”来明确本学习单元的教学目标,这样学习者在开始这个单元的学习前就了解了学习之后要达到的目标,符合我们提倡的“让学习者在学习之前了解教学目标”的教学理念。
4.BIG6-4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方式
魔灯学习单元中的“添加一个活动”下拉菜单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活动。在每种学习活动中都允许教师选择学习活动开展的形式,是否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如下图所示:
5.BIG6-5设计评价方式
学习评价是魔灯促进高质量教学的一个核心部分,魔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在每一个教学活动,魔灯都为教师准备好了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法。例如,作业和测验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打分,学生可以相互评价,在讨论区教师可以对参加讨论的同学作出一个分数评价。在管理模块中的“成绩管理”中会列出每个学生参加这些活动时教师给的分数评价,并以一定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得出学生最后的总成绩。教师和管理者可以事后通过魔灯的管理平台,浏览全部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评价结果。如下图所示:
另外,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和讨论进行评价时,除了给分数评价,也可以通过“评论”的形式给学生反馈,管理模块中的“日志”则记录了每个课程参与者的活动轨迹,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主观评价。
6.BIG6-6进行课程管理
澳大利亚Martin Dougiamas博士最初开发魔灯就是作为课程管理系统(CMS),魔灯具有强大的课程管理功能。它作为课程设计的在线社区,所有注册的教师都有开设自己课程的权限,作为社区管理员可以对开设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另外魔灯也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课程管理功能,允许教师对自己设计的课程进行各个环节的管理。具体功能见下图:
五、基于魔灯的课程设计有助于改变教师的“课程确定性”观念,激发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
传统的教学系统中,课程由国家或地方统一设置,教材由国家或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统一编制,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师这是一种“确定性”的课程。对学校课程而言,“确定性”逻辑意味着课程是由准确无误、永恒不变的科学知识构成的,它传承普遍真理、规律与价值,是绝对正确、不容置疑的。
其次,“确定性”将课程视为预定的、只需记忆的“绝对真理”,这种先在决定论,赋予了课程同质主义品质与机制。“确定性”的课程观无视学校课程的发展性、创新性、建构性特点与机制,以某种固定的、规约式机制操纵课程的研制与实施,严重扭曲了课程的本质与功能。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突破“确定性”课程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声。教师原来只是遵循教材设计课件、教案,现在开始以课程实施主体的身份审视课程,他们不再甘于做课程的执行者,而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设计自己的课程,还原课程本质所固有的生命性。
魔灯以强大而丰富的功能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虚拟环境来设计开发自己的课程,在这个环境中教师有自由决定自己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评价。魔灯以技术支持的角度改变教师课程“确定性”的逻辑思维,赋予教师课程主体的责任感,激发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
六、结束语
自古以来,技术是推动变革的最大动力,魔灯为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提供了进行教育改革的推动力,今天,魔灯(Moodle)、博客(Blog)与互动白板(Interactive White-board)已经成为教师的三大技术法宝。现在全国很多走在教育信息化前头的学校和教师已经敏感地认识到了魔灯对教师教学的支持以及带来的教育模式的改变,开始了对魔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探索。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魔灯一定会像博客一样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和欢迎,并且最终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习惯性的技术工具。
但是我们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魔灯是一个主要由国外教育人员和开发人员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其模块的功能与设计并不完全符合我国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的使用习惯,所以魔灯的本土化工作亟待解决。希望有志于推进魔灯在我国应用的研究者进一步深入进行修改和完善,做出具有我国特色、适合我国教师使用的魔灯系统,方便我国教师的使用,同时也作为中国教育者对世界上Moodle发展的贡献。
[作者简介]
刘素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04级研究生。
黎加厚,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
本文责编:陶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课程设计;BIG6;魔灯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的发展
2000年10月25日在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之一。在接下来的6年时间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儒德博士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相整合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计算机素养的培养阶段、课程整合阶段、课程改革阶段、全方位教改阶段。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马宁和余胜泉则把刘儒德博士的后三个阶段统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然后对这个进程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并且将三个阶段细分为十个层次,并对每个层次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学生的角色、教学评价方式及依据,以及信息技术在不同层次的作用进行了比较、阐述。通过如此细致的划分,使教师明白自己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中达到了什么层次,如何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工作(见下表)。
二、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设计的支持从设计课件、教案设计发展到设计课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教师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在信息技术(当时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用于支持教师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只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编程语言设计各种各样的课件,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扮演的只是知识呈现的工具,这是属于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提高,教师已经从最初的设计课件和积件,发展到进行教案设计。特别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教案设计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不再仅仅是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而是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整堂课的教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成为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可以在其中自由探究和协作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以及学习的工具。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进入了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我们处在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社会,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现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教师也从教案设计逐渐发展成为课程设计,网络课程成为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设计过程中支持作用的改变,不仅表现为形式上从课件到教案到课程的设计,而更深刻地反映到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策略以及基于的学习理论也在发生改变,(如表2所示)。当前,教师自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设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历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三、课程设计的“BIG6”模式
课程的构成具有客观存在的规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是课程所必须具备的构成元素。课程设计是运用课程构成规律进行课程构建的系统工程,也是确定课程构成的各个元素并且将它们设计为一个系统的各个环节的过程。
BIG6是美国迈克·艾森堡(Mike Eisenberg)和鲍勃·伯克维茨(Bob Berkowitz)提出的网络主题探究模式,全称是“Big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Big6 Model of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是为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制定的六大步骤,遵循这六个步骤,学习者可以很容易地获取信息或者解决面对的问题。
根据课程构成的元素,总结各地教师设计课程的经验,我们提出了课程设计的“BIG6”模式。如图所示:
1.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构成的首要成分,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又是课程内容选择和确定的依据,所以确定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第一步骤。
2.准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是课程内在结构的核心成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反映了不同的课程价值观、课程结构观以及不同的课程设计观。惠特曼在一首诗里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他看到荒原,他就走向荒原,如果他看到玫瑰,他就走向玫瑰。课程提供了什么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决定了下一代的精神品质,而且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竞争力。
3.确定单元教学序列
教师在初步准备好课程的内容后,就要为课程实施考虑教学的单元结构和具体的课时安排,课程的实施单元可以是一个课时,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模块,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需要而决定。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课程设计进一步深入和细化的需要。
4.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方式
确定好课程的教学单元结构后,下一步就是设计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组织方式,包括教学策略的选择、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方法的选择、练习和作业的设计、学习成果的展现形式,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形式等等。
5.设计评价方式
课程设计是从课程整体性出发的教学设计,教师要从整个课程框架来考虑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评价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程设计中,评价包括多方面,如,各个教学单元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情况的整体性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等等。针对不同目的的评价,教师要选择合适有效的评价方法,并通过Moodle实施多样化的评价。
6.进行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也是课程设计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一线学科教师而言,主要是微观层次上的课程管理,而不是国家对整个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我们所说的课程管理,是指教师作为课程设计者对自己所设计的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设计、实施、评价、修改和完善。对课程进行主动的管理,是教师从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设计者的重要的角色转变。
四、基于魔灯(Moodle)环境的课程设计“BIG6”
对于网络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一般教师都可以自己完成,但是对网络课程的界面设计与开发却望而却步。一线教师普遍缺乏技术开发能力,所以一般的网络课程要么是学校找专门的技术老师来做,要么是交给公司去开发,这样在时间和财力方面的成本就提高了。而魔灯(Moodle)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网络课程的开发平台,教师不需要掌握复杂的技术,只需要熟悉魔灯系统中提供的模块功能,就可以自由地设计自己的网络课程。
教师在设计魔灯课程时,必须要考虑课程设计的几个主要因素,并且也可以按照课程设计的“BIG6”模式来进行,而魔灯对这几个环节从技术上提供了充分的支持。
1.BIG6-1确定课程目标
教师要设计一门课程,首要的是确定课程的课程目标然后让学习者了解,在魔灯上创建一门新课程时,要设置一个“编辑课程设定”的页面,这个页面详细列出了这门课程的课程信息,教师可以在“概要”一项中对课程进行简单的概述,并且明确课程开设的目标,让学习者在选修这门课之前对课程目标有基本的了解。在魔灯的课程列表中,会列出所有课程的ID编号、课程名称、任课教师以及课程概要的内容等信息,如《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我们在“东行记”上开设的一门魔灯课程,那么在课程列表中的呈现方式如下图:
2.BIG6-2准备课程内容
魔灯作为一个用于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能够十分方便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魔灯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两种形式呈现,一是罗列在“概要”中,这类教学内容不宜太多,而且呈现形式受到“概要”中文本编辑框功能的限制。另外一个教学内容呈现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学习单元的“添加一个资源”功能模块,在每个学习单元中都有两个下拉菜单,其中一个就是“添加一个资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如下图所示:
3.BIG6-3确定单元教学序列
在魔灯的“编辑课程设定”页面有一个“格式”选项,提供了课程开展的三种形式:星期格式、主题格式、社区格式。在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时,不管选择哪种格式,我们将每个格式的一个单位称为一个学习单元。星期格式是以教学周作为学习单元,教师在编辑每个教学周时要编辑“教学周*的概要”,教师可以在这里对本周学习的内容进行简单概述,并且列出在本周学习中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如《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课程的第一个教学周概要如下图所示:
其他两种格式只是教师组织教学时所采用的学习单元不同,但都可以通过“概要”来明确本学习单元的教学目标,这样学习者在开始这个单元的学习前就了解了学习之后要达到的目标,符合我们提倡的“让学习者在学习之前了解教学目标”的教学理念。
4.BIG6-4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方式
魔灯学习单元中的“添加一个活动”下拉菜单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活动。在每种学习活动中都允许教师选择学习活动开展的形式,是否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如下图所示:
5.BIG6-5设计评价方式
学习评价是魔灯促进高质量教学的一个核心部分,魔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在每一个教学活动,魔灯都为教师准备好了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法。例如,作业和测验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打分,学生可以相互评价,在讨论区教师可以对参加讨论的同学作出一个分数评价。在管理模块中的“成绩管理”中会列出每个学生参加这些活动时教师给的分数评价,并以一定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得出学生最后的总成绩。教师和管理者可以事后通过魔灯的管理平台,浏览全部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评价结果。如下图所示:
另外,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和讨论进行评价时,除了给分数评价,也可以通过“评论”的形式给学生反馈,管理模块中的“日志”则记录了每个课程参与者的活动轨迹,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主观评价。
6.BIG6-6进行课程管理
澳大利亚Martin Dougiamas博士最初开发魔灯就是作为课程管理系统(CMS),魔灯具有强大的课程管理功能。它作为课程设计的在线社区,所有注册的教师都有开设自己课程的权限,作为社区管理员可以对开设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另外魔灯也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课程管理功能,允许教师对自己设计的课程进行各个环节的管理。具体功能见下图:
五、基于魔灯的课程设计有助于改变教师的“课程确定性”观念,激发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
传统的教学系统中,课程由国家或地方统一设置,教材由国家或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统一编制,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师这是一种“确定性”的课程。对学校课程而言,“确定性”逻辑意味着课程是由准确无误、永恒不变的科学知识构成的,它传承普遍真理、规律与价值,是绝对正确、不容置疑的。
其次,“确定性”将课程视为预定的、只需记忆的“绝对真理”,这种先在决定论,赋予了课程同质主义品质与机制。“确定性”的课程观无视学校课程的发展性、创新性、建构性特点与机制,以某种固定的、规约式机制操纵课程的研制与实施,严重扭曲了课程的本质与功能。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突破“确定性”课程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声。教师原来只是遵循教材设计课件、教案,现在开始以课程实施主体的身份审视课程,他们不再甘于做课程的执行者,而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设计自己的课程,还原课程本质所固有的生命性。
魔灯以强大而丰富的功能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虚拟环境来设计开发自己的课程,在这个环境中教师有自由决定自己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评价。魔灯以技术支持的角度改变教师课程“确定性”的逻辑思维,赋予教师课程主体的责任感,激发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
六、结束语
自古以来,技术是推动变革的最大动力,魔灯为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提供了进行教育改革的推动力,今天,魔灯(Moodle)、博客(Blog)与互动白板(Interactive White-board)已经成为教师的三大技术法宝。现在全国很多走在教育信息化前头的学校和教师已经敏感地认识到了魔灯对教师教学的支持以及带来的教育模式的改变,开始了对魔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探索。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魔灯一定会像博客一样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和欢迎,并且最终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习惯性的技术工具。
但是我们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魔灯是一个主要由国外教育人员和开发人员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其模块的功能与设计并不完全符合我国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的使用习惯,所以魔灯的本土化工作亟待解决。希望有志于推进魔灯在我国应用的研究者进一步深入进行修改和完善,做出具有我国特色、适合我国教师使用的魔灯系统,方便我国教师的使用,同时也作为中国教育者对世界上Moodle发展的贡献。
[作者简介]
刘素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04级研究生。
黎加厚,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
本文责编:陶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