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意因其吉祥的寓意在清宫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尤为喜爱。为迎合乾隆帝的喜好,各地官吏向皇帝进贡的礼物中,如意经常位列首位。因为皇家的需求和宫廷内外上下的追捧,清代如意的制造工艺达到了最高峰。
关键词:如意;乾隆帝;乾隆御制诗;宫内庆典;制作工艺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这种工具却渐渐超越了实用功能而成为装饰之物。汉晋之后,其身价倍增,成为帝王将相手中的常握之物。至明清时,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更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祈福禳安等美好愿望的贵重之物。
清时极为流行吉祥话语及礼俗,如意以其“如人之意”的美好寓意,成为吉祥的最好象征。尤其在清宫之内,对如意的重视更是几近于迷信的程度,真能称得上“处处见如意”。英国使节马戈尔尼当年在《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记载:“所经各宫或各屋,必有一宝座,宝座之旁,必有一如意”。可见如意在当时的清宫内已是必不可少的陈设把玩之物。
乾隆帝作为有清一代最鼎盛时期的君主,他的好恶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他雅好诗词,在《乾隆御制诗》中收录了不少他题咏如意的诗篇,从这些诗篇中可以看出,乾隆帝对如意的喜爱,是历朝历代的皇帝所不能及的。他不仅视如意为可供陈设的吉祥之物,更是自己的一种代言之物,正所谓“搘颐岂胜口,代语不须言。”[1]在临朝或与诸臣议事之时,若有如意在手,他便会心情舒畅,神思通达,有时甚至不须言语,通过手中的如意便可表达己意。在他看来,如意之威重,更胜过仪仗,正因为如此,乾隆帝视如意为“佳朋”并“屡有如意咏”。
从乾隆御制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最喜欢的是竹根、檀木、白玉和仿古铜器如意,不仅下令宫中造办处按照他画的清样制作,也大量接受地方官员的进贡,并且刻意搜集民间的精美如意。乾隆帝曾得到一柄由黄山主人原藏的名为“执友”的木根如意,十分欣喜,特作诗赞曰:
仙骨棱棱谁挚友,主人即是黄山否?[2]
深山大泽弗屑居,秘殿崇宫永为守。
灵根突兀拿龙蛇,奇文缠缪走蝌蚪。
汉唐以上不可知,汉唐以下诚无有。
惇于倒置不待叩,个中妙义凭会取。
静为用亦谢指挥,八千春秋斯并寿。
由诗中可见,在乾隆帝看来,如此巧夺天工之妙品,只有收入深宫,常伴于自己身边,才是最合适的。
乾隆帝亦十分喜爱白玉如意,在《乾隆御制诗》中曾记有多首《咏白玉如意》诗,他将中国传统的“君子比德于玉”与如意联系在一起,赞其:
盈尺和阗玉,良工琢曲琼。
惟坚待为错,曰白自含英。
底藉公孙辩,还嗤惠子鸣。
指挥供代语,静默足沈情。
为加官进爵,皇帝身边的王公大臣们也时常进贡如意,但乾隆帝对如意的纹饰式样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曾在一首《咏白玉如意》诗中提到:“俗样都教铲削去,本来玉貌净真披”。只有这样,“入目方能号如意”。但进献的大臣中也偶有弄巧成拙者,误认为白玉厚者价值更高,所以虽然其上有瑕疵也不忍磨去,导致成品的如意俗不可耐。贡上后不仅没有得到皇帝的喜爱,反而使皇帝极为厌憎。他在另一首《咏白玉如意》诗[3]中批道:
俗琢翻增恶状披,譬如不洁冒西施,
庸工弄巧堪厌矣,一例加磨俾去之,
留玷图其斤两重,祛瑕全此瑾瑜姿。
不论美恶论厚薄,欲笑陶朱未审思。
从现存的清代《进单》、《贡档》来看,为迎合乾隆帝的喜好,宫廷内外的官吏向皇帝的进贡活动中,如意经常位列首位。尤其乾隆三十年以后,各地进贡的物品都以如意为先,且多为9柄成套,取《诗·小雅·天保》中“九如”:“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之喻,其义最吉。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六年(1761年)皇太后六十、七十寿辰,都有如意九柄进贡。《易经》中称阳爻为九,所以九又有至阳至盛之意,从而成为一个吉利之数。乾隆皇帝60岁生日时,大臣们更是集资进献了用金丝编织的60柄如意,每柄上有不同的干支纪年,合为一甲子,共用黄金1361两,这60柄如意至今仍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中。
宫中庆典,如意也不可或缺。据清宫档案记载:皇帝大婚前一日,銮仪卫掌卫士大臣、銮仪使带銮校预请皇后凤舆进乾清门中门,主乾清宫正中南陈设。派结发公主、福晋、命妇四人,戴大红钿罩,穿大红褂罩,敬陈御笔用宝龙字于凤舆内正中,安设如意于凤舆内。毕,主坤宁宫东暖阁。率领内务府女官,均戴大红钿罩,穿大红褂罩,铺设龙凤喜床。公主、福晋、命妇四人,各执如意一柄,安设龙凤喜床四隅。皇帝行大婚典礼之时,清宫各部门、各地官员都要进贡贺礼,这些礼物莫不以2柄金如意为先导,所谓“吉祥先进金如意,天乐声中降凤凰”。
皇帝的女儿出嫁,妆奁中也少不了如意。如乾隆皇帝的女儿和孝公主出嫁时就得到了乾隆皇帝赏赐的一盒共9柄紫檀嵌玉如意,她的丈夫权臣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也被赐以一柄镶松石如意。
皇帝登极大典上,主管礼仪的臣下必敬献一柄“如意”,以祝政通人和,新政顺利;在皇帝会见外国使臣时,也要馈赠“如意”,以示缔结两国友好,国泰民安。在帝后、嫔妃的寝室中更是处处饰有“如意”,以颐神养性,兆示吉安。
因为皇家的需求和宫廷内外上下的追捧,清代如意的制造工艺达到了最高峰,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越前代,而且品种也极为丰富,质地有金、玉、铜镀金、珐琅、漆、水晶、珊瑚、玛瑙、翠、松石、象牙、竹、木、琥珀、蜜蜡、陶瓷等。其造型更为丰富,某些异形作品甚至突破了原有的如意结构,如双头如意等;装饰手法亦是变化多端,异彩纷呈,除饰有各种谐吉祥语的图案,如:“百事如意”、“万年如意”、“一统万年”、“太平有象”、“年年有余”等,有的还雕刻有颂词和御制诗。尤其是在如意尾部配以编扣美妙的各种所谓“中国结”,如盘长结、铜钱结、蝴蝶结、喜结、寿结等,不但取得了和谐的视觉效果,也增添了如意的韵味。
小小的“如意”,被赋予了平安祥和的内涵,一柄在侧,赏心悦目,是集宫廷礼仪、陈设赏玩为一体的珍贵之物。
参考文献
[1]《乾隆御制诗卷五十六》之《竹柄玉如意》.
[2]《乾隆御制诗卷八十五》之《木根如意》.
[3]《乾隆御制诗卷四十四》.
作者简介:林丹娜(1980-),女,河北省承德市人,大学本科,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为清史、文物、古建。
赵征(1979-),男,河北省承德市人,大学本科,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为清史、文物、古建。
关键词:如意;乾隆帝;乾隆御制诗;宫内庆典;制作工艺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这种工具却渐渐超越了实用功能而成为装饰之物。汉晋之后,其身价倍增,成为帝王将相手中的常握之物。至明清时,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更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祈福禳安等美好愿望的贵重之物。
清时极为流行吉祥话语及礼俗,如意以其“如人之意”的美好寓意,成为吉祥的最好象征。尤其在清宫之内,对如意的重视更是几近于迷信的程度,真能称得上“处处见如意”。英国使节马戈尔尼当年在《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记载:“所经各宫或各屋,必有一宝座,宝座之旁,必有一如意”。可见如意在当时的清宫内已是必不可少的陈设把玩之物。
乾隆帝作为有清一代最鼎盛时期的君主,他的好恶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他雅好诗词,在《乾隆御制诗》中收录了不少他题咏如意的诗篇,从这些诗篇中可以看出,乾隆帝对如意的喜爱,是历朝历代的皇帝所不能及的。他不仅视如意为可供陈设的吉祥之物,更是自己的一种代言之物,正所谓“搘颐岂胜口,代语不须言。”[1]在临朝或与诸臣议事之时,若有如意在手,他便会心情舒畅,神思通达,有时甚至不须言语,通过手中的如意便可表达己意。在他看来,如意之威重,更胜过仪仗,正因为如此,乾隆帝视如意为“佳朋”并“屡有如意咏”。
从乾隆御制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最喜欢的是竹根、檀木、白玉和仿古铜器如意,不仅下令宫中造办处按照他画的清样制作,也大量接受地方官员的进贡,并且刻意搜集民间的精美如意。乾隆帝曾得到一柄由黄山主人原藏的名为“执友”的木根如意,十分欣喜,特作诗赞曰:
仙骨棱棱谁挚友,主人即是黄山否?[2]
深山大泽弗屑居,秘殿崇宫永为守。
灵根突兀拿龙蛇,奇文缠缪走蝌蚪。
汉唐以上不可知,汉唐以下诚无有。
惇于倒置不待叩,个中妙义凭会取。
静为用亦谢指挥,八千春秋斯并寿。
由诗中可见,在乾隆帝看来,如此巧夺天工之妙品,只有收入深宫,常伴于自己身边,才是最合适的。
乾隆帝亦十分喜爱白玉如意,在《乾隆御制诗》中曾记有多首《咏白玉如意》诗,他将中国传统的“君子比德于玉”与如意联系在一起,赞其:
盈尺和阗玉,良工琢曲琼。
惟坚待为错,曰白自含英。
底藉公孙辩,还嗤惠子鸣。
指挥供代语,静默足沈情。
为加官进爵,皇帝身边的王公大臣们也时常进贡如意,但乾隆帝对如意的纹饰式样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曾在一首《咏白玉如意》诗中提到:“俗样都教铲削去,本来玉貌净真披”。只有这样,“入目方能号如意”。但进献的大臣中也偶有弄巧成拙者,误认为白玉厚者价值更高,所以虽然其上有瑕疵也不忍磨去,导致成品的如意俗不可耐。贡上后不仅没有得到皇帝的喜爱,反而使皇帝极为厌憎。他在另一首《咏白玉如意》诗[3]中批道:
俗琢翻增恶状披,譬如不洁冒西施,
庸工弄巧堪厌矣,一例加磨俾去之,
留玷图其斤两重,祛瑕全此瑾瑜姿。
不论美恶论厚薄,欲笑陶朱未审思。
从现存的清代《进单》、《贡档》来看,为迎合乾隆帝的喜好,宫廷内外的官吏向皇帝的进贡活动中,如意经常位列首位。尤其乾隆三十年以后,各地进贡的物品都以如意为先,且多为9柄成套,取《诗·小雅·天保》中“九如”:“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之喻,其义最吉。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六年(1761年)皇太后六十、七十寿辰,都有如意九柄进贡。《易经》中称阳爻为九,所以九又有至阳至盛之意,从而成为一个吉利之数。乾隆皇帝60岁生日时,大臣们更是集资进献了用金丝编织的60柄如意,每柄上有不同的干支纪年,合为一甲子,共用黄金1361两,这60柄如意至今仍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中。
宫中庆典,如意也不可或缺。据清宫档案记载:皇帝大婚前一日,銮仪卫掌卫士大臣、銮仪使带銮校预请皇后凤舆进乾清门中门,主乾清宫正中南陈设。派结发公主、福晋、命妇四人,戴大红钿罩,穿大红褂罩,敬陈御笔用宝龙字于凤舆内正中,安设如意于凤舆内。毕,主坤宁宫东暖阁。率领内务府女官,均戴大红钿罩,穿大红褂罩,铺设龙凤喜床。公主、福晋、命妇四人,各执如意一柄,安设龙凤喜床四隅。皇帝行大婚典礼之时,清宫各部门、各地官员都要进贡贺礼,这些礼物莫不以2柄金如意为先导,所谓“吉祥先进金如意,天乐声中降凤凰”。
皇帝的女儿出嫁,妆奁中也少不了如意。如乾隆皇帝的女儿和孝公主出嫁时就得到了乾隆皇帝赏赐的一盒共9柄紫檀嵌玉如意,她的丈夫权臣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也被赐以一柄镶松石如意。
皇帝登极大典上,主管礼仪的臣下必敬献一柄“如意”,以祝政通人和,新政顺利;在皇帝会见外国使臣时,也要馈赠“如意”,以示缔结两国友好,国泰民安。在帝后、嫔妃的寝室中更是处处饰有“如意”,以颐神养性,兆示吉安。
因为皇家的需求和宫廷内外上下的追捧,清代如意的制造工艺达到了最高峰,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越前代,而且品种也极为丰富,质地有金、玉、铜镀金、珐琅、漆、水晶、珊瑚、玛瑙、翠、松石、象牙、竹、木、琥珀、蜜蜡、陶瓷等。其造型更为丰富,某些异形作品甚至突破了原有的如意结构,如双头如意等;装饰手法亦是变化多端,异彩纷呈,除饰有各种谐吉祥语的图案,如:“百事如意”、“万年如意”、“一统万年”、“太平有象”、“年年有余”等,有的还雕刻有颂词和御制诗。尤其是在如意尾部配以编扣美妙的各种所谓“中国结”,如盘长结、铜钱结、蝴蝶结、喜结、寿结等,不但取得了和谐的视觉效果,也增添了如意的韵味。
小小的“如意”,被赋予了平安祥和的内涵,一柄在侧,赏心悦目,是集宫廷礼仪、陈设赏玩为一体的珍贵之物。
参考文献
[1]《乾隆御制诗卷五十六》之《竹柄玉如意》.
[2]《乾隆御制诗卷八十五》之《木根如意》.
[3]《乾隆御制诗卷四十四》.
作者简介:林丹娜(1980-),女,河北省承德市人,大学本科,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为清史、文物、古建。
赵征(1979-),男,河北省承德市人,大学本科,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为清史、文物、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