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然光是建筑空间环境必须要考虑的一个要素,因为作为一个自然要素,不同的设计方式能够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或梦幻、或神圣、或亲和,总之这需要设计师依据建筑类型来选择利用自然光的方式,比如教堂设计人员通常利用自然光来营造神圣的氛围。本文主要是从“光”与“轻”、“光”与“影”以及“光”与“流线”三个方面来阐释建筑空间环境的“自然光”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希望为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建筑空间环境 “自然光” 视觉设计 分析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102-01
光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好的礼物,无论人类从事哪些活动都无关离开光,建筑设计看似与光关系不大,实质二者息息相关,自然光的设计可以说是建筑设计的重要构成部分,优良的自然光设计方案可以充分的显现出建筑空间环境的价值。设计人员可以依据建筑要求对自然光进行隐性设计,使之能够与建筑空间环境浑然天成,给人以一种十分自然的视觉效果。
一、“光”与“轻”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自然光,建筑虽然作为一个没有生命的物质可以脱离阳光而存在,但是建筑中的人们去无法失去阳光,因此任何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空间环境时,首先都会考虑到自然光的问题,以此作为固定的光源来展开设计。具体典型性的建筑空间环境,与普通的建筑空间环境最大的区别就在与固定光源的利用上,优良的设计人员会依据阳光的特点来展开设计,因此建筑空间环境能够充分的享受到太阳光。
科学合理的利用太阳光,能够带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一般而言,光给人普遍的感受是虚幻以及渗透等,而这些感受如果将其对应到人的心理方面,则可以用一个的字来概括即“轻”.。因其轻所以给人一种如临仙境的感觉,同时也给人一种虚无飘渺的感觉。
以某教堂为例,设计人员将其室内设计成形状十分特别的窗洞,屋顶以及外墙也留有相应的缝隙,这样光就可以通过这些缝隙十分自然的进入到则室内空间中,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可以通过光而感受到时间的维度,这种独特的设计,与教堂的氛围相契合,使人产生一种神圣的感觉,这也正是其成为教堂建筑典型代表的关键要素之一。有关人员通过对该教堂建筑的分析可以发现,光源通过屋顶以及外墙进入到建筑室内,而身处在其中的人可以感受到十分强烈的明暗效果,这种效果,使得教堂屋盖表现出梦幻般的感觉,漂浮以及轻盈,虽然该教堂的屋顶是使用混凝土设计建造而成,但是因为光的运用,使得混凝土厚重的感受全无,设计人员正是利用光给人带来了这种恰当好处的错觉。
这种光源的利用方式能够追溯到公元537年,因为在此时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建成,其光的利用方式与之相类似。其屋顶顶部也设计了很多个窗洞,光线摄入之后会给人一种虚幻的感受,进而使得厚重的屋顶变得轻巧凌空。
科学合理的利用光,能够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用我国的古语来形容,即大象无形。国外很多设计人员都充分利用这一方式,而设计出了很多经典的建筑。笔者在以享誉世界的卢浮宫建筑为例,在其扩建期间,设计人员使用颜色特别的褐色玻璃,这种玻璃通过阳关的照射,给人一种钻石感觉,十分的奢华,这就设计方式不仅有效解决了扩建工程与原有工程相互衔接的问题,同时更增添了原有建筑的气派,使得卢浮宫更负盛名。
而实际上,在古罗马时代这种充分利用阳光的建筑形式已经出现,其集中表现在穹顶技术方面,以万神庙为例,其穹顶直径超过了40m,其顶端的高度也超过了40m,因为在古罗马时代,穹顶寓意着上天,而在穹顶中间的部位打开一个圆洞,即象征着上天与人之间的互通有无,而这种设计形式使得阳光与建筑之间达到了有效的融合状态,动静结合,刚柔并济,而这其中刚性之美能够体现出动态之美,而柔性之美则能体现出静态之美,动态之美使人沉醉,而静态之美则会使感到梦幻。
二、“光”与“影”
建筑形态与空间环境在视觉上的光感取决于光的强度和明暗对比,其中:明暗对比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明暗对比在建筑视觉设计手法上体现为光的通过与光的遮挡。光环境意向是中国传统院落建筑的重要方面,传统院落建筑的空间和各种构成元素产生不同的光环境效果。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在建筑空间中,光与影相伴而产生的明与暗的矛盾冲突,使光与影在建筑空间呈现跌宕起伏、富于变化,塑造出生动的视觉氛围。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内部空间用清水混凝土遮挡光线,留出透光的十字缝隙,使光与影在建筑内部空间随时光流逝而游走,空间氛围油然而生。日本大阪光之教堂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建筑南侧的外墙面应用玻璃与浅色光滑的外装修材料相结合,赖特视玻璃为“钢架所支承的水晶,就象钻石补镶在金戒指上”,由于这两种材料对光的透射及反射效果:一方面,在视觉上平衡了南侧悬臂结构的重力下坠感;另一方面,自然元素与建筑外墙有机结合,通过光要素,使自然中的植物元素投影于建筑外墙,产生随时间推移而变幻的光影效果。
中国民居建筑设计作品大都具有类型学的特点,他的设计作品被描述为石块掩盖下的玻璃房子,让人联想到当地的地域建筑特征。他在莫比奥中学的设计中,恰当地处置了玻璃与混凝土的关系,让建筑沿东西方向布置,由两侧天窗入射光线产生的光影视觉效果,演绎着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进程。
三、“光”与“流线”
在建筑中,观者体验的不仅是视觉顺序,而且是由透视和每面墙上的照明,以及元素组合创造的慢慢不断的转变。建筑师的任务是:帮助观者把纯粹的物质运动转变成连续的视觉事件。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人与环境,作为二元的相互独立的要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导致某种结果的产生。不同的环境要素对人的感观产生不同的刺激,导致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在公共建筑的人流流线设计中,空间环境视觉刺激要素是引导流线的重要方面,包括文字、符号、色彩、温度、光线等,其中光线强弱对视觉的刺激,就环境要素感知来说,是较为直接且不需要通过专门的训练培养。因此,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应用光的视觉效果引导人流是可以让最多受众认知的有效途径。中国传统建筑在组织空间序列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对单座建筑造型的推敲,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主要成就就是组织空间序列。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序列流线,又是通过庭院与建筑内部空间的明与暗的对比展开的。安德鲁设计的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的登机通道,其流线的暗示与引导就应用了光与影的明暗对比。连续的窗洞透进的光与侧墙的暗部形成强烈的图底对应关系,在侧墙上清晰地显现出一条向前延伸的光带,从而在视线上引导人流向目的地前行,这比文字或符号有更明显的指引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自然光之于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就好似水之于雨鱼,自然光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自然光经过人的视觉深入到人的大脑中,进而传达出不同的视觉感受,通过自然光人们在建筑空间环境中可以感受到时间的维度,也可以给人一种更为强烈的立体感,而且在特定的场合通过光线可以体现出某种精神,因此自然之光对于建筑来说往往是一种十分必要的素材,通过对光线的设计能够反映出建筑设计人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悦,马剑. 中国古建筑天然光环境给予的启发[J]. 华中建筑. 2007(02)
[2] 王方戟,邓文君. 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的三座建筑[J]. 时代建筑. 2005(06)
[3] 勒默尔·凡·托恩,王英,萨姆·赫尔曼. 在表皮中生存——访建筑师维尔·阿雷兹[J]. 世界建筑. 2002(10)
[4] 李斌.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 建筑学报. 2008(02)
[5] 常志刚,郭丹. 光与空间的拓扑研究[J]. 建筑学报. 2006(02)
[关键词]建筑空间环境 “自然光” 视觉设计 分析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102-01
光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好的礼物,无论人类从事哪些活动都无关离开光,建筑设计看似与光关系不大,实质二者息息相关,自然光的设计可以说是建筑设计的重要构成部分,优良的自然光设计方案可以充分的显现出建筑空间环境的价值。设计人员可以依据建筑要求对自然光进行隐性设计,使之能够与建筑空间环境浑然天成,给人以一种十分自然的视觉效果。
一、“光”与“轻”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自然光,建筑虽然作为一个没有生命的物质可以脱离阳光而存在,但是建筑中的人们去无法失去阳光,因此任何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空间环境时,首先都会考虑到自然光的问题,以此作为固定的光源来展开设计。具体典型性的建筑空间环境,与普通的建筑空间环境最大的区别就在与固定光源的利用上,优良的设计人员会依据阳光的特点来展开设计,因此建筑空间环境能够充分的享受到太阳光。
科学合理的利用太阳光,能够带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一般而言,光给人普遍的感受是虚幻以及渗透等,而这些感受如果将其对应到人的心理方面,则可以用一个的字来概括即“轻”.。因其轻所以给人一种如临仙境的感觉,同时也给人一种虚无飘渺的感觉。
以某教堂为例,设计人员将其室内设计成形状十分特别的窗洞,屋顶以及外墙也留有相应的缝隙,这样光就可以通过这些缝隙十分自然的进入到则室内空间中,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可以通过光而感受到时间的维度,这种独特的设计,与教堂的氛围相契合,使人产生一种神圣的感觉,这也正是其成为教堂建筑典型代表的关键要素之一。有关人员通过对该教堂建筑的分析可以发现,光源通过屋顶以及外墙进入到建筑室内,而身处在其中的人可以感受到十分强烈的明暗效果,这种效果,使得教堂屋盖表现出梦幻般的感觉,漂浮以及轻盈,虽然该教堂的屋顶是使用混凝土设计建造而成,但是因为光的运用,使得混凝土厚重的感受全无,设计人员正是利用光给人带来了这种恰当好处的错觉。
这种光源的利用方式能够追溯到公元537年,因为在此时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建成,其光的利用方式与之相类似。其屋顶顶部也设计了很多个窗洞,光线摄入之后会给人一种虚幻的感受,进而使得厚重的屋顶变得轻巧凌空。
科学合理的利用光,能够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用我国的古语来形容,即大象无形。国外很多设计人员都充分利用这一方式,而设计出了很多经典的建筑。笔者在以享誉世界的卢浮宫建筑为例,在其扩建期间,设计人员使用颜色特别的褐色玻璃,这种玻璃通过阳关的照射,给人一种钻石感觉,十分的奢华,这就设计方式不仅有效解决了扩建工程与原有工程相互衔接的问题,同时更增添了原有建筑的气派,使得卢浮宫更负盛名。
而实际上,在古罗马时代这种充分利用阳光的建筑形式已经出现,其集中表现在穹顶技术方面,以万神庙为例,其穹顶直径超过了40m,其顶端的高度也超过了40m,因为在古罗马时代,穹顶寓意着上天,而在穹顶中间的部位打开一个圆洞,即象征着上天与人之间的互通有无,而这种设计形式使得阳光与建筑之间达到了有效的融合状态,动静结合,刚柔并济,而这其中刚性之美能够体现出动态之美,而柔性之美则能体现出静态之美,动态之美使人沉醉,而静态之美则会使感到梦幻。
二、“光”与“影”
建筑形态与空间环境在视觉上的光感取决于光的强度和明暗对比,其中:明暗对比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明暗对比在建筑视觉设计手法上体现为光的通过与光的遮挡。光环境意向是中国传统院落建筑的重要方面,传统院落建筑的空间和各种构成元素产生不同的光环境效果。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在建筑空间中,光与影相伴而产生的明与暗的矛盾冲突,使光与影在建筑空间呈现跌宕起伏、富于变化,塑造出生动的视觉氛围。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内部空间用清水混凝土遮挡光线,留出透光的十字缝隙,使光与影在建筑内部空间随时光流逝而游走,空间氛围油然而生。日本大阪光之教堂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建筑南侧的外墙面应用玻璃与浅色光滑的外装修材料相结合,赖特视玻璃为“钢架所支承的水晶,就象钻石补镶在金戒指上”,由于这两种材料对光的透射及反射效果:一方面,在视觉上平衡了南侧悬臂结构的重力下坠感;另一方面,自然元素与建筑外墙有机结合,通过光要素,使自然中的植物元素投影于建筑外墙,产生随时间推移而变幻的光影效果。
中国民居建筑设计作品大都具有类型学的特点,他的设计作品被描述为石块掩盖下的玻璃房子,让人联想到当地的地域建筑特征。他在莫比奥中学的设计中,恰当地处置了玻璃与混凝土的关系,让建筑沿东西方向布置,由两侧天窗入射光线产生的光影视觉效果,演绎着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进程。
三、“光”与“流线”
在建筑中,观者体验的不仅是视觉顺序,而且是由透视和每面墙上的照明,以及元素组合创造的慢慢不断的转变。建筑师的任务是:帮助观者把纯粹的物质运动转变成连续的视觉事件。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人与环境,作为二元的相互独立的要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导致某种结果的产生。不同的环境要素对人的感观产生不同的刺激,导致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在公共建筑的人流流线设计中,空间环境视觉刺激要素是引导流线的重要方面,包括文字、符号、色彩、温度、光线等,其中光线强弱对视觉的刺激,就环境要素感知来说,是较为直接且不需要通过专门的训练培养。因此,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应用光的视觉效果引导人流是可以让最多受众认知的有效途径。中国传统建筑在组织空间序列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对单座建筑造型的推敲,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主要成就就是组织空间序列。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序列流线,又是通过庭院与建筑内部空间的明与暗的对比展开的。安德鲁设计的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的登机通道,其流线的暗示与引导就应用了光与影的明暗对比。连续的窗洞透进的光与侧墙的暗部形成强烈的图底对应关系,在侧墙上清晰地显现出一条向前延伸的光带,从而在视线上引导人流向目的地前行,这比文字或符号有更明显的指引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自然光之于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就好似水之于雨鱼,自然光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自然光经过人的视觉深入到人的大脑中,进而传达出不同的视觉感受,通过自然光人们在建筑空间环境中可以感受到时间的维度,也可以给人一种更为强烈的立体感,而且在特定的场合通过光线可以体现出某种精神,因此自然之光对于建筑来说往往是一种十分必要的素材,通过对光线的设计能够反映出建筑设计人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悦,马剑. 中国古建筑天然光环境给予的启发[J]. 华中建筑. 2007(02)
[2] 王方戟,邓文君. 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的三座建筑[J]. 时代建筑. 2005(06)
[3] 勒默尔·凡·托恩,王英,萨姆·赫尔曼. 在表皮中生存——访建筑师维尔·阿雷兹[J]. 世界建筑. 2002(10)
[4] 李斌.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 建筑学报. 2008(02)
[5] 常志刚,郭丹. 光与空间的拓扑研究[J]. 建筑学报.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