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当世人开始相信,Google将横扫网络世界,成为终极霸主的时候,一家成立不过六年,首席执行长年仅27岁[祖克博格(大陆译为扎克伯格),21岁创办Facebook,目前是富比士富豪排行榜第55名,身价约60亿美金,是全球最年轻的富豪],员工总人数不过两千人(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的新兴网络公司迅速窜起,挑战并且开始瓜分几乎被Google给寡占的网络商机,它就是崛起于美国哈佛大学某个男生宿舍的社群网站Facebook。
截至2011年春天,Facebook在全球拥有75种语言的版本,经常使用的有效人数高达七亿(全球上网人口约20亿),在全球超过30个国家/地区拥有30%以上的用户,全球用户更以每个月2500万人的速度在飙冲。
如此一家快速崛起壮大的网络公司,肯定会引起世人的广大关切。大卫·柯克派崔克(大陆译为大卫·柯克帕特里克)的《Facebook效应》,以二合一的手法,将Facebook的崛起与重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纳入书中来讨论。
柯克派崔克在书的前半段,先以说故事的方法,带出Facebook如何从哈佛大学的某个男生宿舍中诞生,迅速赢得哈佛大学学子的好评与参与,将网站企业化,寻找资金,到逐渐站稳脚步,赢得第一个广告客户,公司创始成员闹内哄,建立营运模式,让风头主动找上门求着加入,风靡全球的照片分享机制上线、动态新闻上线、向全球扩张等等。
后半段的重点放在Facebook之所以能从众多社群网站中崛起胜出的特点。像是真实性原则,柯克派崔克认为,Facebook之所以不只是一个社群网站,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壮大,在于它为网络世界建立了一个新标准“真实性”。
在过往的网络世界,人们随意地以匿名的方式上线、登录并使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虽然因为匿名而畅所欲言,却也因为匿名让网络世界必须不断支付不必要的社会成本,不少人困在诈欺与羞辱的危机之中,使得一套可信任的网络世界游戏规则迟迟无法确立。
然而,Facebook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他们的使用原则,使用者必须以真实姓名登录(不得匿名,否则会通不过使用审查),真实的自我揭露虽然会有妨害隐私权的争议问题(实际上也不断发生),但祖克博格相信,信息的透明化与真实性最终会替这个世界带来更宽容与更美好的未来,人类世界会变得更开放而美好。祖克博格创办Facebook且多次与风头交手,却都没有被高价收购给诱惑而坚持自行持有公司(祖克博格认为Myspace之所以失败就是被微软收购,在其它强大外力的干涉下扭曲了公司原本创办的目的与走向)。
此外,Facebook还扭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从此人们可以透过Facebook将全世界的朋友聚集在一个犹如小部落的群体中,维持初级团体的互动质量。
翻转了新闻与广告的定义。新闻从此由个人自己来写给朋友看,个人发生的事情,一经登录在Facebook,透过在线动态新闻发布出去,就是新闻了。新闻不再是由电视或报纸等媒体来发布。
广告则变身为邀请使用者亲身参与使用的一种生活体验,广告主利用Facebook成立粉丝社团,和使用者面对面的互动、沟通,馈赠优惠折扣……柯克派崔克发现,Facebook是经营“品牌广告”(提升品牌形象)的最佳媒介,而这正是Google所无法做到的事情。
改写了人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方法。Facebook使用者可以公开对Facebook所发表的新菜单表示不满,利用Facebook的功能进行串连抗议,让抗议的串连成本大幅下滑,从而改写了人们群聚行动的方式。
开展出全新的网络企业营运模式。Facebook开放自己的平台,免费让所有想透过它向使用者贩卖产品的企业使用,不收分毫。当初此政策引发公司内部广大不满,但却意外带出日后让Facebook使用人数不断飙冲的重要应用程序:在线社群游戏,不少Facebook使用者承认是为了和朋友玩游戏才登录,台湾的Facebook在2009年迅速窜红也是因为越来越多人想在网站上玩一款名为“开心农场”的游戏。
有人说,Facebook是网络世界的微软,它成为网民们的基本平台,让网民们自行添加组织自己需要的网络信息,并且与人分享。就像使用PC计算机一定要搭配微软的软件一样,上网,就一定要登录Facebook。
而这也是Facebook之所以能在Google几乎一统网络世界的局势下窜起的原因。因为Facebook关心的是人与人的连结与互动(以及因此所延伸的各项事物),把人视为主体,而Google则重视数据,以计算性来排列组合世界。两者的营运模式截然不同且不会互抢客源(例如Facebook的广告模式就和Google ad完全不同,靠的是体验用户的招集而非点击次数的累积),因而能够杀出一片蓝海。
不过,我认为读柯克派崔克的《Facebook效应》给我们更大的提醒应该是,为什么又是美国的大学生创办了一家无人可以阻挡其发展趋势的重要企业(为什么不是其它国家的大学生,或者是那些困于营收不断短少的网络公司)?为什么当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大学生有了一个商业点子之后有那么多伯乐捧着钱抢着投资?造就好点子能够一飞冲天成为好生意的“创新商业平台”究竟是怎么运作的,能源源不绝地把好点子送上资本市场成为好生意?
除非我们能看见《Facebook效应》书中所谈的这些更关键的部分,否则我们永远只能羡慕美国年轻人又一次成为世界的霸主,而不是我们自己的年轻人!!
截至2011年春天,Facebook在全球拥有75种语言的版本,经常使用的有效人数高达七亿(全球上网人口约20亿),在全球超过30个国家/地区拥有30%以上的用户,全球用户更以每个月2500万人的速度在飙冲。
如此一家快速崛起壮大的网络公司,肯定会引起世人的广大关切。大卫·柯克派崔克(大陆译为大卫·柯克帕特里克)的《Facebook效应》,以二合一的手法,将Facebook的崛起与重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纳入书中来讨论。
柯克派崔克在书的前半段,先以说故事的方法,带出Facebook如何从哈佛大学的某个男生宿舍中诞生,迅速赢得哈佛大学学子的好评与参与,将网站企业化,寻找资金,到逐渐站稳脚步,赢得第一个广告客户,公司创始成员闹内哄,建立营运模式,让风头主动找上门求着加入,风靡全球的照片分享机制上线、动态新闻上线、向全球扩张等等。
后半段的重点放在Facebook之所以能从众多社群网站中崛起胜出的特点。像是真实性原则,柯克派崔克认为,Facebook之所以不只是一个社群网站,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壮大,在于它为网络世界建立了一个新标准“真实性”。
在过往的网络世界,人们随意地以匿名的方式上线、登录并使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虽然因为匿名而畅所欲言,却也因为匿名让网络世界必须不断支付不必要的社会成本,不少人困在诈欺与羞辱的危机之中,使得一套可信任的网络世界游戏规则迟迟无法确立。
然而,Facebook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他们的使用原则,使用者必须以真实姓名登录(不得匿名,否则会通不过使用审查),真实的自我揭露虽然会有妨害隐私权的争议问题(实际上也不断发生),但祖克博格相信,信息的透明化与真实性最终会替这个世界带来更宽容与更美好的未来,人类世界会变得更开放而美好。祖克博格创办Facebook且多次与风头交手,却都没有被高价收购给诱惑而坚持自行持有公司(祖克博格认为Myspace之所以失败就是被微软收购,在其它强大外力的干涉下扭曲了公司原本创办的目的与走向)。
此外,Facebook还扭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从此人们可以透过Facebook将全世界的朋友聚集在一个犹如小部落的群体中,维持初级团体的互动质量。
翻转了新闻与广告的定义。新闻从此由个人自己来写给朋友看,个人发生的事情,一经登录在Facebook,透过在线动态新闻发布出去,就是新闻了。新闻不再是由电视或报纸等媒体来发布。
广告则变身为邀请使用者亲身参与使用的一种生活体验,广告主利用Facebook成立粉丝社团,和使用者面对面的互动、沟通,馈赠优惠折扣……柯克派崔克发现,Facebook是经营“品牌广告”(提升品牌形象)的最佳媒介,而这正是Google所无法做到的事情。
改写了人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方法。Facebook使用者可以公开对Facebook所发表的新菜单表示不满,利用Facebook的功能进行串连抗议,让抗议的串连成本大幅下滑,从而改写了人们群聚行动的方式。
开展出全新的网络企业营运模式。Facebook开放自己的平台,免费让所有想透过它向使用者贩卖产品的企业使用,不收分毫。当初此政策引发公司内部广大不满,但却意外带出日后让Facebook使用人数不断飙冲的重要应用程序:在线社群游戏,不少Facebook使用者承认是为了和朋友玩游戏才登录,台湾的Facebook在2009年迅速窜红也是因为越来越多人想在网站上玩一款名为“开心农场”的游戏。
有人说,Facebook是网络世界的微软,它成为网民们的基本平台,让网民们自行添加组织自己需要的网络信息,并且与人分享。就像使用PC计算机一定要搭配微软的软件一样,上网,就一定要登录Facebook。
而这也是Facebook之所以能在Google几乎一统网络世界的局势下窜起的原因。因为Facebook关心的是人与人的连结与互动(以及因此所延伸的各项事物),把人视为主体,而Google则重视数据,以计算性来排列组合世界。两者的营运模式截然不同且不会互抢客源(例如Facebook的广告模式就和Google ad完全不同,靠的是体验用户的招集而非点击次数的累积),因而能够杀出一片蓝海。
不过,我认为读柯克派崔克的《Facebook效应》给我们更大的提醒应该是,为什么又是美国的大学生创办了一家无人可以阻挡其发展趋势的重要企业(为什么不是其它国家的大学生,或者是那些困于营收不断短少的网络公司)?为什么当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大学生有了一个商业点子之后有那么多伯乐捧着钱抢着投资?造就好点子能够一飞冲天成为好生意的“创新商业平台”究竟是怎么运作的,能源源不绝地把好点子送上资本市场成为好生意?
除非我们能看见《Facebook效应》书中所谈的这些更关键的部分,否则我们永远只能羡慕美国年轻人又一次成为世界的霸主,而不是我们自己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