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普遍受到关注的今天,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被悄然提到日程上来。由于研究生自身年龄和所处教育阶段的特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點。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新时期研究生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关键词】理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策略分析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更加明显,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脚步也逐渐明晰。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在素质教育推进的过程中,也不能滞后。心理健康教育恰恰是研究生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地方工科院校的理学院研究生为调查样本,通过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真实情况,总结出理学院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特点以及校院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一、理学院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及原因分析根据对理学院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和部分学生访谈记录,经过整理和初步分析,笔者认为,理学院研究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呈现如下特点:(一)研究生个体间缺少有效的情感连接,人际关系存在部分“信任危机”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平时与同学沟通的内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约四成学生选择了学习科研,权重次之的是生活琐事占到22.46%,说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重点仅限于学习科研以及生活琐事,对于思想、情感、时政等方面沟通的兴趣不高,这直接导致研究生人际关系之间的相对冷漠,缺乏有效的情感连接,在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信任危机。这方面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因素:一是社会大环境中“信任危机”的存在。当代社会,“诚信”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一些市场经济中的负面因素也悄然出现在人们面前。诚信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研究生群体是社会的一员,透过社会中诚信危机的出现,使得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不得不对诚信问题进行反复思考,“信任危机”部分存在。二是研究生个体在学科部内部纵向培养任务明确,间接影响了横向交友的范围,同时交友态度也偏“中性化”。研究生培养以明确的学科和专业划分,把研究生自然的归属到某一具体的学科部当中,学科部内部有充足的专业导师资源以及师兄妹资源,研究生自然缩小了自己的交友范围,无形中让自己始终处在某一个固定的群体中,严重影响了研究生之间更大范围的交流。加之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对大学生活的初步探索,他们用一种自认为老炼的眼光和阅历审视着周围的一切,包括人际之间的交往,导致他们不会像本科阶段对很多事物表现出热衷的态度,而且,也由于理学研究生逻辑思维能力较擅长,一些带有情感色彩的“文艺范”的思维处事方式就更加淡化,进而造成交友态度“中性化”。(二)研究生自我认知不清晰,心理教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极其有限问卷中“让你自己下定义,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生活态度的人”中,选择经常悲观缺少快乐以及乐观与悲观平分秋色的人竟占了33.52%的比例,说明这部分群体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缺少良好的自我体验,不能很充分的挖掘自己,自我观不清晰。问卷中有关研究生对心理测试的态度选择中,有一多半学生表示是被动、不想参加或无所谓的态度。这表明,研究生对心理测试的意义缺乏了解和关注,对相关的心理教育活动自然是提不起任何兴趣。这方面原因,主要基于我院研究生的生源特点。我院研究生绝大部分来自于京外非“211”高校,他们中的部分人一直在接受传统意义上的“选拔性”教育,很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心理教育和正规的心理辅导和咨询,他们对此并无真正的感知。加之读研以后,直接针对研究生的心理咨询活动也没有向他们多渠道宣传所致。(三)部分研究生情绪体验复杂,学业就业压力较大本次调查问卷涉及到情绪和压力方面的问题有5个,主要有日常的情绪体验,负性情绪的处理,最大的压力源以及怎样面对压力等。在这方面,绝大多数研究生都表现出了很高的成熟度,能够正视压力的存在,同时正确的调节负性情绪,压力可控水平也属正常范围内。但仍有一小部分人压力和负性情绪的体验感很强,表现在他们选择快乐和烦恼的比例是一半一半,而且来自于学业上的压力竟是研究生的首选。首先,源于研究生个体的年龄特点。完全属于成年人的研究生一方面要考虑在读研期间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尽量减少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另外又要考虑牺牲本应赚钱的时光,来换取知识的进一步积累和提升,以及如何在这两方面实现等值交换。这样的问题充斥着研究生的大脑,使得他们中的一大部分人没有经常性的快乐体验,而更多的是选择独处,去感受寂寞给他们带来的更大的压力。其次,源于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逐年升高。这给广大研究生带来的是学业上的压力。学生学业成绩和成果与就业也直接挂钩,所以研究生对学业压力感觉最大。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是当代高校普遍采取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这种模式还没有真正起到互补、互促的作用,反映出了明显的问题。(一)校院两级管理机构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笔者认为校院两级管理机构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用两个维度来判断:一是教育分工是否明确。目前学校和学院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并没有细分或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学校和学院都是按照每年例行的常规工作开展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为研究生开放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否充足。目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也相对有限。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课程资源,相对于本科生而言,针对研究生开展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少之又少,只有一门选修课,而且课程的宣传力度以及课堂的容量都有待提升。(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学生,以人为本”体现不够充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系统不健全。目前,在学院里能够直接负责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只有一名辅导员。而学院研究生和辅导员配备的比例可达到330︰1,有的大院这个比例更大。如此庞大的研究生群体,从辅导员个人的精力来看,全面、细致的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三、理学院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基于以上理学院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呈现以及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提出理学院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一)从理学研究生的特点出发,整合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由于研究生所处的阶段性特点,特别是理学研究生对事比较执着,决定了他们在复杂的社会中,在部分浮躁的社会群体的影响下,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能够从研究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做进一步的资源整合。从整个高校内部来看,肩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学校机构只有心理咨询中心,但是他们的工作偏重点一般多集中于本科生,对研究生的关注还需倾注更多的力量。并且,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使用等方面特别不能忽视研究生这个群体,而应尽量的去满足研究生在这些方面的心理需求。从学院的角度,要积极联系学校,争取和利用好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用。(二)明确工作分工,构建全方位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在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和学院要有明确的工作分工,学校主要从宏观方面给予教育的支持和督导,保证预警和干预等环节的畅通。学院更多要从微观方面找准切口,具体实施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监管和教育,并构建由楼长、同学、辅导员老师、导师等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要发挥好楼长和同学、导师的细心观察和监督作用,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上报;辅导员老师要能够运用掌握的心理学技术等,对问题学生起到初步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作用,并能及时报备学校相关部门;导师和学生关系密切,经常见面,最好学校能提供机会让导师主动接受专业的心理培训,提高自身对问题学生的判断力、警觉力,疏导力等。(三)扩大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载体,让活动真正有意义由于研究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理学院学生所特有的专业特点,他们好“静”不好“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同于其它活动,适度的参加具有很强的必要性。这就要求心理活动的主办方,要把着力点放在活动的整体设计方面,放在扩大活动的主动参与方面,放在让活动能真正有意义方面。首先,是活动的整体设计,要切合研究生实际,力求新颖,尽量开发研究生感兴趣却不容易参加到的活动,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亲和力;其次,在活动的参与面上下功夫,充分保证活动的宣传力度和宣传效果,必要时,如果活动能真实反映研究生的潜在需求,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采取适度的强制性措施,来保证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再次,是关注活动后学生的收获,有一些后续的跟踪和督导,最好设计出相伴随的衍生活动,以此去提升研究生对活动的真实认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时代、社会、学生个人等多种原因,变得更加复杂。新时期,在探索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探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多个角度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配备,建立稳固的支持系统,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教育活动模式。参考文献:\[1\]张莉,芮媛媛,许静,郑爱明.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概述\[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3,(03) :242-245.\[2\]邹玉浩,陈予.构建高效研究生心理支持系统\[J\].思想教育研究,2011,(03) :66-69.\[3\]牛跃.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科技与管理,2013,(03) :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