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磨剧本,投资过半亿;高满堂、孔笙再搭档
经过三年的剧本打磨,总投资过5000万元的30集电视剧《创业年代》(原名《中国故事》)日前在温州开机。
该剧由浙江影视集团、北京歌亮传媒、山东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北京五星传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温州市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共同出品,温州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摄制,以改革开放30年为时代背景,聚焦温州商人群体,讲述温州小人物的创业传奇。
对于曾携手打造过《闯关东》《钢铁年代》的“编剧高满堂+导演孔笙”这对组合,以及首次合作的两大“国企”出品方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有难度的命题作文。
小人物的大历史
《创业年代》的故事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家住瑞安古树村的周万顺召开家庭会议,宣布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一是卖掉房子让13岁的女儿阿雨跟随表舅去意大利上学,二是他和媳妇赵银花带着16岁的儿子麦狗闯荡温州城,寻找商机发大财。此后的20多年间,周万顺一家的人生皆因他当初的那个决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和高满堂都是北方人,都是第一次做南方戏,但我们并不担心,因为人物的情感是不分南北、没有地域的。”孔笙说,“把情感戏做好了,天南海北的观众都会喜欢。”《创业年代》用一家温州人的命运串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小人物的原生态纪实,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转型变化的大历史交汇同构,编织出一幅从工人到农民、从个体户到企业主、从政府官员到知识分子的纵横交错、卷帙浩繁的社会画卷,立体呈现出一代人的创业历程,也勾勒出一代民营企业的创业史。孔笙相信,在满眼都是“特务”“媳妇”的当下荧屏,《创业年代》大气磅礴的题材类型和激烈细腻的情感体验,或会对观众产生独特的吸引力。
“创作的最大困难,是对历史的重新认识。”高满堂说,把一段历史照搬过来让大家重温,“这不是我的任务。”寻找历史的当代感,发掘历史精神的传承是高满堂对剧本的要求。在他看来,以前反映改革开放的电视剧,多是概念大于形象,宣教感比较强。
“我们之前的同类作品都是平庸而失败的。”高满堂直截了当地说,“我们描写成就,展现的都是厂长们、经理们的创新改革;我们写中国的商人,也总是写红顶商人、大宅院题材,但我对那些功成名就的大商人不感兴趣。我这次写的是平民的故事,写他们怎样白手起家,怎样从贫苦的农民成为企业家。我就是要写出这些平民眼中的改革开放。”
借助改革开放30年的大背景,讲述一家人命运的起伏,让最底层的平民故事实实在在地反映社会变迁,高满堂的创作理念和投资方一拍即合,因此这个剧一开始就确定了“以小人物写大历史”的方向。而为了还原温州人闯天下的真实景象,《创业年代》的剧本创作打磨了整整三年。
对高满堂的一次挑战
高满堂的《闯关东》系列让东北地区的现代史和东北人民的奋斗史成为全国的热门话题。谙熟东北文化的高满堂表示,一开始在接写《创业年代》时有不少顾虑,“因为我对温州人并不太了解,在我原来的印象中,温州人就是特有钱,谁做生意都做不过他们。但我想,凡是艺术创作都有规律可循,或许我这种‘远距离的调焦’也能让观众看到真实的温州人。”
2009年8月,接下《创业年代》编剧任务的高满堂放下手中的8个项目,先是扎进温州,接着飞到法国、意大利、荷兰......顺着温州商人创业的足迹走了一遍。“最开始殷桃饰演的原型人物——一个颇具传奇经历的女企业家并不愿意接受采访,我们先是飞到温州,紧接着又跟到了广州,最终才打动了她。”高满堂说。
为了熟悉温州,了解相关历史,高满堂读了60多本书,搜集的材料摞起来有一米多高。在走访中,高满堂发现,身边到处都是温州商人的创业传奇。冒着酷暑,高满堂来到温州乡间和山区,观察、了解今天事业辉煌的温州商人们曾经生活成长的环境。吃着地道的永嘉麦饼,喝着温州人自酿的烧酒,每一处破旧的老屋和崎岖的山道,都会让高满堂触景生情。在高满堂心里,《创业年代》不仅仅是温州人的故事,也是改革开放中一代中国人的创业故事。“我写的温州商人,既是属于浙江地域的,也是属于中国的。所有的故事结构、人物个性、命运冲突,都将放置在一个更加宏观和阔大的背景当中来审视。”
《创业年代》在温州开机之后,还将转战杭州、上海、北京、陕西、黑龙江及俄罗斯、法国、意大利、伊拉克等地进行拍摄。“这些剧中的事件节点,都是在原型人物身上真实发生过的。”高满堂说。
发挥各自资源优势
“高满堂的剧本,第一稿是46集,第二稿是60集,第三稿的剧本孔导去了以后当时‘杀’到了39集,在一起又讨论,接着改到现在的30集。”制片人侯鸿亮对记者说。在他看来,大家前期接收到的信息太多,想表达的东西也特别多,但是高满堂“要求我们一起做减法,听取各方意见进行调整,包括崔永元——我们大家都在一起聊”。
在该剧艺术总监王群力看来,《创业年代》也是浙江影视集团和山东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各自发挥优势资源的结果。2009年,浙江影视集团决定制作一部关于温州商人的电视剧,“我当时就尝试着给高满堂打电话,他说你赶快跟山东方面联系,他们也想做一个这样的题材。”王群力说,此后双方在逐步沟通中展开了合作。“高满堂搭建了一个庞大的电视剧架构,一稿完成后,为了更具温州特色,我又动员了温州作家协会主席李涛做修改,他主要把两个关:第一,像不像温州人做生意;第二,语言里能够用到观众习惯的俚语。”王群力说,比如温州人把“商量”叫“排排阵”,这让温州人看着亲切,外面的人看着也很有特点。
“从市场角度看,花三年时间做剧本达不到投入产出比最高,但我们做这部戏并不是单纯计算投入和回报,大家目标一致,都想做出一部好戏,打响制作方的品牌。”侯鸿亮说。
《创业年代》以浙江影视集团、北京歌亮传媒、山东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各自出资30%的方式进行合作,拍摄和发行由山东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负责。侯鸿亮认为,只有相互发掘对方优点,合力而行,格局才能做大。在他看来,像浙江影视集团和山东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这样两家“性质完全一样的国企”进行合作,在业内尚属少见,“中间有摩擦都正常,关键是产生化学反应,最后出现一个好结果。”
经过三年的剧本打磨,总投资过5000万元的30集电视剧《创业年代》(原名《中国故事》)日前在温州开机。
该剧由浙江影视集团、北京歌亮传媒、山东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北京五星传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温州市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共同出品,温州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摄制,以改革开放30年为时代背景,聚焦温州商人群体,讲述温州小人物的创业传奇。
对于曾携手打造过《闯关东》《钢铁年代》的“编剧高满堂+导演孔笙”这对组合,以及首次合作的两大“国企”出品方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有难度的命题作文。
小人物的大历史
《创业年代》的故事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家住瑞安古树村的周万顺召开家庭会议,宣布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一是卖掉房子让13岁的女儿阿雨跟随表舅去意大利上学,二是他和媳妇赵银花带着16岁的儿子麦狗闯荡温州城,寻找商机发大财。此后的20多年间,周万顺一家的人生皆因他当初的那个决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和高满堂都是北方人,都是第一次做南方戏,但我们并不担心,因为人物的情感是不分南北、没有地域的。”孔笙说,“把情感戏做好了,天南海北的观众都会喜欢。”《创业年代》用一家温州人的命运串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小人物的原生态纪实,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转型变化的大历史交汇同构,编织出一幅从工人到农民、从个体户到企业主、从政府官员到知识分子的纵横交错、卷帙浩繁的社会画卷,立体呈现出一代人的创业历程,也勾勒出一代民营企业的创业史。孔笙相信,在满眼都是“特务”“媳妇”的当下荧屏,《创业年代》大气磅礴的题材类型和激烈细腻的情感体验,或会对观众产生独特的吸引力。
“创作的最大困难,是对历史的重新认识。”高满堂说,把一段历史照搬过来让大家重温,“这不是我的任务。”寻找历史的当代感,发掘历史精神的传承是高满堂对剧本的要求。在他看来,以前反映改革开放的电视剧,多是概念大于形象,宣教感比较强。
“我们之前的同类作品都是平庸而失败的。”高满堂直截了当地说,“我们描写成就,展现的都是厂长们、经理们的创新改革;我们写中国的商人,也总是写红顶商人、大宅院题材,但我对那些功成名就的大商人不感兴趣。我这次写的是平民的故事,写他们怎样白手起家,怎样从贫苦的农民成为企业家。我就是要写出这些平民眼中的改革开放。”
借助改革开放30年的大背景,讲述一家人命运的起伏,让最底层的平民故事实实在在地反映社会变迁,高满堂的创作理念和投资方一拍即合,因此这个剧一开始就确定了“以小人物写大历史”的方向。而为了还原温州人闯天下的真实景象,《创业年代》的剧本创作打磨了整整三年。
对高满堂的一次挑战
高满堂的《闯关东》系列让东北地区的现代史和东北人民的奋斗史成为全国的热门话题。谙熟东北文化的高满堂表示,一开始在接写《创业年代》时有不少顾虑,“因为我对温州人并不太了解,在我原来的印象中,温州人就是特有钱,谁做生意都做不过他们。但我想,凡是艺术创作都有规律可循,或许我这种‘远距离的调焦’也能让观众看到真实的温州人。”
2009年8月,接下《创业年代》编剧任务的高满堂放下手中的8个项目,先是扎进温州,接着飞到法国、意大利、荷兰......顺着温州商人创业的足迹走了一遍。“最开始殷桃饰演的原型人物——一个颇具传奇经历的女企业家并不愿意接受采访,我们先是飞到温州,紧接着又跟到了广州,最终才打动了她。”高满堂说。
为了熟悉温州,了解相关历史,高满堂读了60多本书,搜集的材料摞起来有一米多高。在走访中,高满堂发现,身边到处都是温州商人的创业传奇。冒着酷暑,高满堂来到温州乡间和山区,观察、了解今天事业辉煌的温州商人们曾经生活成长的环境。吃着地道的永嘉麦饼,喝着温州人自酿的烧酒,每一处破旧的老屋和崎岖的山道,都会让高满堂触景生情。在高满堂心里,《创业年代》不仅仅是温州人的故事,也是改革开放中一代中国人的创业故事。“我写的温州商人,既是属于浙江地域的,也是属于中国的。所有的故事结构、人物个性、命运冲突,都将放置在一个更加宏观和阔大的背景当中来审视。”
《创业年代》在温州开机之后,还将转战杭州、上海、北京、陕西、黑龙江及俄罗斯、法国、意大利、伊拉克等地进行拍摄。“这些剧中的事件节点,都是在原型人物身上真实发生过的。”高满堂说。
发挥各自资源优势
“高满堂的剧本,第一稿是46集,第二稿是60集,第三稿的剧本孔导去了以后当时‘杀’到了39集,在一起又讨论,接着改到现在的30集。”制片人侯鸿亮对记者说。在他看来,大家前期接收到的信息太多,想表达的东西也特别多,但是高满堂“要求我们一起做减法,听取各方意见进行调整,包括崔永元——我们大家都在一起聊”。
在该剧艺术总监王群力看来,《创业年代》也是浙江影视集团和山东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各自发挥优势资源的结果。2009年,浙江影视集团决定制作一部关于温州商人的电视剧,“我当时就尝试着给高满堂打电话,他说你赶快跟山东方面联系,他们也想做一个这样的题材。”王群力说,此后双方在逐步沟通中展开了合作。“高满堂搭建了一个庞大的电视剧架构,一稿完成后,为了更具温州特色,我又动员了温州作家协会主席李涛做修改,他主要把两个关:第一,像不像温州人做生意;第二,语言里能够用到观众习惯的俚语。”王群力说,比如温州人把“商量”叫“排排阵”,这让温州人看着亲切,外面的人看着也很有特点。
“从市场角度看,花三年时间做剧本达不到投入产出比最高,但我们做这部戏并不是单纯计算投入和回报,大家目标一致,都想做出一部好戏,打响制作方的品牌。”侯鸿亮说。
《创业年代》以浙江影视集团、北京歌亮传媒、山东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各自出资30%的方式进行合作,拍摄和发行由山东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负责。侯鸿亮认为,只有相互发掘对方优点,合力而行,格局才能做大。在他看来,像浙江影视集团和山东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这样两家“性质完全一样的国企”进行合作,在业内尚属少见,“中间有摩擦都正常,关键是产生化学反应,最后出现一个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