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迷影废墟——中国早期网络影评的媒介考古

来源 :电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47047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2010年前后以论坛与博客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网络影评生态中,一批影评人发挥共享、开放的互联网开源精神,营造了丰盈的迷影文化.这与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主的作为内容生产与数字经济的当下网络影评形态有着根本的差异.对早期网络影评进行媒介考古会发现,大部分彼时的媒介物已经成为僵尸媒介、数字废墟,然而,恰恰是在过时与无用之中,常规的使用价值剥落,一种异质性的乌托邦被带入当下与未来.
其他文献
算法时代,多元媒体平台基于算法权力运行的技术逻辑,逐渐形塑了全新的场景生态.以Facebook为主要代表的平台型媒体建构起网络化版本的“电子信息监狱”,利用算法精准智能的技术优势,保持权力高效隐形运行,导致用户习惯于个性化信息推送的投喂,深陷算法权力监控的陷阱却毫无察觉,主动成为“被算计”的人.本文以“超级全景监狱”为核心切入点,探析了Facebook平台算法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技术逻辑、伦理问题及法律困境.
近年来,右翼民粹势力在欧洲的迅速壮大将移民问题推上风口浪尖,秉持多元文化主义立场的“欢迎”类电影遭遇困局.在新的创作中,电影作者尝试通过经典文学改编、加入类型化元素等方式突破现实主义叙事模式,使移民电影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进入大众文化.而随着新一代移民后裔影人的发声,电影对恐怖主义、排外主义、宗教自由和身份认同等问题的呈现和思考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重温历史创伤、直面现实矛盾,是今日移民电影对右翼民粹意识形态的有力回应.
探讨身份政治问题的影片在法国当代电影中举足轻重,在电影节和观众中都获得较大成功.这是政治电影自身演替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之后,政治电影发生转型,政治主题普遍趋向于社会化和伦理化,最终产生了身份政治型政治电影的新热潮.通过读解影片能够发现历史转折时期的症候,影片文本和语境的相互书写,折射出法国左派政治日益深化的危机,和左右翼社会改革双双陷入困境的现实,还有电影人不断调整角度以期介入现实的实践.
在后柏林墙时代的德语电影中,柏林学派已逐渐成为最具学术魅力的一个标签.20世纪90年代以降,德国电影在处理德国分裂的历史方面大致涉及两个方向:一是在柏林墙倒塌后回望两种意识形态对立的时期,二是面对民主德国的消逝和社会转型,展现个体如何与全新的时代共处.在这样的创作语境中,柏林学派电影人的创作理念和美学理想成了一种与同时代主流电影截然不同的政治实践.某种程度上,这种“反叛”代表的正是对单向度的、静止的历史叙事的拒绝与抗争.
美国恐怖电影的特定主题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的隐性症候外化为银幕上的可怖现实,通过鬼怪恐怖片、边境恐怖片、经济恐怖片、鬼屋恐怖片、家庭入侵恐怖片、伪纪录恐怖片、桌面恐怖片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以极端方式映射了当代美国的社会思潮,发掘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压力与文化上的矛盾冲突,探析相关的创伤性记忆,捕捉现实社会中的噩梦,同时也喻示边缘人群和被剥夺者遭受的身心侵害,发挥社会警示与批判功能.
印度是全球不容忽视的重要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大国,却因其深远的历史因素和复杂的社会构成,至今仍存在种姓这一社会等级现象.印度共和国成立后,种姓制度被依法废止,但种姓因素依然沿袭进了当下社会肌理中,并顽强地发挥作用.宝莱坞被认为忽视了达利特人(即“贱民”),但印度电影人一直在以作品观照达利特人所遭受的前现代处境,虽然数量不多.这些影片用镜头语言对种姓问题加以批判,发挥着时代和国家的平衡器作用,在镜语中传递美学的正义,促进这一问题的改善.
电影批评场域具有明显的中介性和半自主性,容易受到政治场域、经济场域等外来力量的影响.与一般场域相比,电影批评场域更加倾向表现为一种话语关系网络.电影批评文本、批评主体、批评对象、传播媒介等各种力量,都可以通过构型的方式汇集在一起,形成独特的位置关系.对电影批评场域进行话语批评分析,不但廓清了电影批评场域的位置关系、资本转换原则、话语秩序变化规律等问题,还为电影批评研究提供了一种极具参考价值的方法和理路.
视频论文是数字互联网时代兴起的一种视频研究或视频写作形式,它由论文电影和录像艺术演化而来.目前已经成为当代电影分析、批评或学术思考的有力工具.本文一方面概述其简史和理论发展,澄清其“半技术”和“半学术”的当下特征及困境;另一方面切入其目前在电影领域的不同实践方向和实践案例,以探究这种新的电影写作类型是如何进行“视频化思考”的,并思考它作为一种自主性视频研究的未来前景.
艺术批评视域下的电影批评有四个维度:后叠型艺术批评、综合情境型艺术批评、媒材技术型艺术批评和大众明星型艺术批评.当前电影批评需要超离“纯”与“非纯”、理论与批评及电影批评与其他艺术门类批评等是非高下之争,以当前电影艺术品及其相关现象为中心,运用跨媒介、跨门类、跨学科和跨文化等综合手段,展开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梳理出对于把握当前时代境遇下社会、人生、文化等状况的有价值的和触及人们灵魂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评价,丰富对电影艺术品的体味.
献礼片作为主题性创作,已经成为年度最重要的电影现象.头部新主流电影、英雄模范题材电影、历史事件电影形成了三种主要形态;献礼片探索主题性创作与大众化表达的最大公约数,通过戏剧化、类型化、人物化、细节化等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资源整合方式、创作生产模式、营销推广体系;更好地让思想倾向从情节、场面和人物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避免历史质感被类型假定化、场景奇观化,是未来主题性创作面对的探索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