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代体结构”与“动宾式动词加宾语结构”的句法比较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借助题元准则、核心语移位理论等句法相关原理,对汉语中的代体结构与动宾式动词加宾语结构的D结构、S结构及从D结构到S结构的转化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的句法结构有类似之处,其差异则呈参数变化。在分析过程中,本文尝试对邢福义和Lefebver的代体结构形成过程模式进行了修正,并以代体结构的形成模式为参照,提出了动宾式动词加宾语结构形成的过程模式。
  关键词:代体结构 动宾式动词加宾语结构 比较研究
  
  一、引言
  
  较其它语言,汉语中有许多独特的语言现象。譬如汉语中语义类别异常丰富的宾语,除了典型的受事宾语,还有来源、目的、工具等宾语类型。宾语类型的多样性导致由此构成的动宾结构也变得复杂多样。汉语中代体结构与动宾式动词加宾语结构两种语言现象的独特性就与其共有的构成——动宾结构的多样化有关。学界对于这两种语言现象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关于代体结构的研究较早的如邢福义、储泽祥等,他们率先明确提出了代体宾语这一语言结构,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探索。再如吴锡根、郭继懋、冯胜利、王占华等人分别从句法、语义、韵律、认知等角度对代体宾语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而动宾式动词加宾语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亦为数不少。较早的如华玉明、高更生等学者对这一语言现象形成的原因、规律进行的初步探索。而张博、盛新华、刘晓林等人对该结构形成的条件、发展趋势及其句法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为人们理解和使用上述两种语言结构做出了极大贡献。但至今尚未有学者对这两种语言现象进行过对比研究。本文在观察分析过程中发现代体结构与动宾式动词加宾语结构在句法结构上有许多相同之处。经过进一步地分析、论证,我们发现两者句法结构呈原则-参数分布。
  
  二、代体结构与动宾式动词加宾语结构的句法分析
  
  句法结构较之语义、认知而言属于语言结构的表层。若想深入了解一种语言现象,就有必要先对其表层结构进行分析后才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下谨从句法结构角度对代体结构和动宾式动词加宾语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代体结构是指代体宾语代替常规宾语后与动词构成的结构。代体宾语指代入常规宾语位置的非常规宾语。这类宾语所代表的事物一方面和常规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有联系,另一方面又和动词表示的动作有关,但不与动作构成直接的受事关系。例如“打电话其实不在于做生意,那是打印象。”(选自《中篇小说选刊》2002:95)此处的“打印象”中“印象”既与“打”有关,又与“打”的常规宾语“电话”有关。但“印象”这一非常规宾语代替了“电话”这一常规宾语的位置,而常规宾语在此并未出现。“印象”即“代体宾语”,“打印象”即代体结构。如果从逻辑或语义的角度看,这些宾语代入现象都是不合格的表达形式,因为动词与宾语之间的语义并不直接兼容。按照早期生成语法建立在“选择限制规则”(selectional restrictions)基础上的“语义投射”(semantic projections)操作,这类搭配会因为得不到适当的语义解读(semantci construals)而不能成立。但语言规则根据语言现象而制定,并非是对语言进行限定的必然条件。这类结构的大量存在以及越来越频繁的应用趋势都证明了这类结构的合理性。
  邢福义指出,代体宾语的结构是一个动词加宾语的结构,如果出现表示动词的对象或目标的宾语,就可以把原来动词后的宾语挤出宾语位置,让它出现在次动词“用、在、到、跟”等后边,居于次宾位,而原来的宾语便是代体宾语。这一分析充分证明了代体结构跟常规宾语结构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指出了代体结构形成的条件:语义上,代体宾语必须是直接参与该活动的成分;信息结构上,动词加代体宾语的结构中隐含着不言而喻的常规宾语,而代体宾语则能提供跟常规宾语相关的新信息。而根据Lefebver的分析,该结构是由一个相当于“拿”的“空动词”和一个由特殊语境决定的“空代词宾语”构成。之所以称之为“空动词”“空代词宾语”是因为这两个词在该结构表层并未出现,但就句法深层而言,明显存在。根据邢福义和Lefebver的观点,我们可以用公式1式来表达代体结构由D结构向S结构的转换过程:
  [“拿”NP1V NP2] VNP1 1式
  这里的“拿”加了引号,表示在该结构的D结构中,“拿”代表的是类似于“拿”一类的“空动词”。这一类词可以是传统语法上所说的动词、介词、副词等,如“到、与、和、对、用、在、跟、冲着”等。其后所接的NP1就是代体宾语,V后的NP2是常规宾语。1式表示代体结构VNP1由其深层结构[“拿”NP1VNP2]转化而来。但其转化过程如何?我们以“写毛笔”为例,分析其形成的句法操作过程。在此之前,先来看Lefebvre在分析西非Kwa语的动词“só(拿)”的时候,提出的一个结构:
  
   图1
  经比较发现该结构和代体结构的D结构基本一致,故由此推出“写毛笔”的D结构“用毛笔写字”如图2所示。另外,根据“写毛笔”的S结构,可以推断出其由D结构转化为S结构的过程:
  
   图2
  显然,我们在此将“用”分析为主动词(matrix verb),后面的VP是它的补语(complement)。图2表示的是“写毛笔”的D结构以及该结构从D结构转化为S结构的过程。根据其D结构,有两种方式可以得到“写毛笔”这一S结构。一种是将“毛笔”移到“e”的位置。另一种是让“写”移到动词“Φ”的位置。根据题元准则(theta criterion),“毛笔”不可以移至“e”的位置,因此第一种假设不可行。而第二种情况符合Li的核心语移位理论(Verb Incorporation Theory)中“核心语移位”(head-to-head movement)的句法运作条件。这种句法运作方式也叫“动词并入”,实现的条件为:一个核心词可以且仅可以移入另一个支配它的核心词的位置。这种运作具有如下特点:1)动词移动后留下的语迹保留该成分原有的句法功能;2)动词合成的单位继承原来各个动词的受格功能;3)“V1”必须支配“V2”,且两者需保持C-控制(C-command)的句法关系。此外,从图2不难看出,代体结构得以产生还需满足V1这一动词的位置不实现语音形式,而只能是一个非语音化抽象动词(以“Φ”表示),即“用”不可以出现。从图2结构中可以看出这几个条件都得到了满足,所以V2得以移到V1的位置上,最终生成“写毛笔”这样的结构。
  在推导过程中我们有如下3点发现:
  (一)根据Li对该结构句法运作实现条件的归纳,“写毛笔”的D结构“用毛笔写字”中的“写”和“拿”关系非常密切,写不是一个独立的动词,而是一个“复杂动词”,是“拿”与“写”的“混合体”。这就如同“写在黑板上”的“写-在”,变成了一个复杂动词。所不同的只是[拿-写]中的第一个动词是空形式,而[写-在]复杂动词中的“在”是有音形式。我们认为“拿”与“写”的密切联系对“写”移至“拿”的位置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S结构中常规宾语“字”可出现亦可不出现,即可以说成“写毛笔”或“写毛笔字”。再如“用冷水洗澡”可以说成“洗冷水”,也可以说成“洗冷水澡”;“用大碗吃饭”可以说成“吃大碗”或“吃大碗饭”等。我们认为这是动词移动后留下的语迹保留该成分原有句法功能的结果,即“写”移动后留下的语迹依然可以为“字”受格。这与Li的移位理论完全相符。但推导过程中发现一类特殊现象:“用珍珠霜擦脸”只能说成“擦珍珠霜”,而不能说“擦珍珠霜脸”;虽然“用毛笔写字”可以说成“写毛笔”或“写毛笔字”,但与“用毛笔写对联”相应的却没有“写毛笔对联”之说。故我们认为NP2在代体结构的S结构中呈参数变化,即有些情况下出现,有些情况下却不出现。我们推测这与词汇化程度有关,但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在此暂不讨论。
  (三)该结构的D结构中NP2的所指受到语境的影响。在没有语境条件限制的情况下,NP2的所指是不确定的。如在“写毛笔”的D结构中,NP2可能是“字”“信”“文章”等。我们认为这与V和NP2组合的词汇化程度有关。两者词汇化程度较低而导致NP2在D结构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在S结构中有出现或不出现两种情况。根据上述推论,我们对邢福义和Lefebvre的代体宾语转化过程即1式进行修正如下:
  [“拿”NP1VNP2/…] VNP1(NP2) 2式
  2式中“NP2/…”表示NP2具有不确定性,如“吃大碗”的D结构可能是“拿大碗吃饭”,也可能是“拿大碗吃粥”。而S结构中NP2加了括号表示它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呈参数变化。
  与代体结构相同,动宾式动词加宾语这一语言现象也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如邢公畹认为汉语的动宾式动词,除去少数有特定意义的,不能再带宾语。因此,他对目前新闻报刊上频繁出现的“做客……”“登陆……”等结构的合法性表示怀疑。但是这一结构并未因遭到质疑而销声匿迹,反而“大肆”流行开来,且逐渐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结构的基本构成为:VNP1NP2,如“易中天做客百家讲坛”“老教授对话青年学生”等都属于该类结构。我们发现,和代体宾语相同,可以将该结构视为由一个相当于“拿”的空动词短语加一个动宾结构转化而来。其转换过程如下:
  [“拿”NP1VNP2] V NP2 NP1 3式
  同样,此处的“拿”指类似于“拿”一类的“空动词”。下面我们以“做客百家讲坛”为例,对其形成的句法操作过程进行分析。其D结构如图3所示。而根据其S结构,可以推导出该结构由D结构转化为S结构的过程如下:
  
   图3
  同样,我们在此将“到”分析为主动词,后面的VP为补语。该结构由D结构转化为S结构的过程与代体结构形成的过程相似,都是由后面的V移到“Φ”的位置所致。但不同的是其D结构只可能通过一种方式转化为“做客百家讲坛”这一S结构。即将“做客”作为一个整体移到动词“Φ”的位置。因为该结构中没有其它空位提供给“百家讲坛”作为移位终点。另外,根据该结构最终形成的S结构,显然“客”与“做”一起前移了。我们认为这和“做”与“客”之间的词汇化程度较高有关。其较高的凝固度致使“客”随“做”前移。我们也可以将两者视为一个整体而发生移位。
  
  三、代体结构与动宾式动词加宾语结构的句法结构异同
  
  通过上文对代体结构与动宾式动词加宾语结构的句法结构分析,不难发现这两类结构在D结构、S结构以及由D结构向S结构转化的过程上虽有相异之处,但也有不少相同之处。现就这三方面对这两类结构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为便于比较,并置如下:
  [“拿”NP1VNP2 /…] VNP1(NP2) 2式
  [“拿”NP1VNP2] V NP2 NP1 3式
  2式表示代体结构的D结构向S结构转化的过程,3式表示动宾式动词加宾语结构的D结构向S结构转化的过程。比较2式和3式,不难发现两者在D结构上有如下异同点:
  1.两者的D结构都由“拿”一类的“空动词”加一个名词短语再加一个动宾短语构成。且这四个成分的排列顺序也相同。
  2.不同的是前者D结构中的NP2具有不确定性,对语境有一定的依赖性。而后者D结构中的NP2却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我们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后者中NP2与V的凝固程度较前者中NP2与V的凝固程度高;二是因为后者的S结构中NP2所处的位置上不存在空位,而前者S结构中NP2所处的位置上却有可能存在空位。
  在S结构上两者的异同点如下:1)两者的S结构都由动词加两个名词构成。2)不同的是前者的S结构中,NP2呈参数变化,可能出现亦可能不出现。而后者中的NP2总是出现在V后。另外,3)前者中的NP2在NP1后,而后者中的NP2却在NP1前。如前所述,这与V和NP2的词汇化程度有关。词汇化程度越高的词,其内部凝聚力越强,甚至可以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而当动词发生移位时,其后宾语也极有可能会随之移位。这也是3式S结构中NP2位于NP1前的原因。
  通过比较代体结构与动宾式动词加宾语结构的D结构向S结构转化的过程即图2和图3,我们发现两者的转化过程存在如下共性和个性:1)两者都存在空位;2)两者都发生了移位现象。3)不同点在于图2中的树形图上空位有2个——“Φ”和“e”,而图3的树形图中则只有一个空位——“Φ”。这对S结构的形成过程会产生影响。4)发生移位的对象的不同。代体结构中发生移位的是V2,且只有V2移到了“Φ”的位置上。但动宾式动词加宾语结构中发生移位的却有两个,即V2和NP2,这两者同时移到了“Φ”的位置上。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这是由V2和NP2构成的词组的词汇化程度决定的。词汇化程度越高,其凝固程度越高,NP2随着V2一起前移的可能性越大。而NP2与V2一起前移的结果就是NP2最终出现在N P1之前。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单就句法角度而言,代体结构与动宾式动词加宾语结构在句法结构上虽存在差异,但整体结构极为相似。最终,我们根据两者的异同点推导出这两种结构根据如下公式呈参数变化:
  [“拿”NP1V{NP2}] V NP1{NP2}
  
  公式中大括号表示其中的成分具有不确定性,呈参数变化。双向箭头表示排列顺序呈参数变化。
  
  四、结语
  
  本文借助题元理论、移位理论、投射原则等句法相关原理,对代体结构与动宾式动词加宾语结构的D结构、S结构及从D结构到S结构的转化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的句法结构形式有许多相同之处,其差异则呈参数变化。这符合Chomsky生成语法学的原则与参数理论。当然,本文对代体结构和动宾式动词加宾语结构所作的探究及得出的结论还有待更多语料系统的检验。此外,关于这两类结构由D结构转化为S结构进行以上所述句法操作的动因本文并未探讨,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汉语里宾语代入现象之观察[J].世界汉语教学,1991,
  (2).
  [2]储泽样.动宾短语和“服从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1996,(3).
  [3]吴锡根.动词对宾语的句法选择和语用选择[J].杭州师院学报,
  1996,(4).
  [4]郭继懋.谈动宾语义关系分类的性质[J].南开学报,1998,(6).
  [5]冯胜利.“写毛笔”与韵律促法的动词并入[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00,(1).
  [6]王占华.“吃食堂”的认知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2).
  [7]华玉明.试探动宾动词加宾语流行的根由[J].语文建设,1997,
  (10).
  [8]高更生.“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搭配规律[J].语文建设,1998,
  (6).
  [9]张博.“动宾结构+宾语”的条件及发展趋势[J].古汉语研究,
  1999,(3).
  [10]盛新华,朱军.动宾式不及物动词“VN”带宾语语义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2005,(6).
  [11]刘晓林.也谈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问题[J].外国语,2004,(1).
  [12]查道元.邢福义自选集[M].郑州: 大象出版社,1993.
  [13]邢福义.邢福义自选集[M].郑州: 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14]C Lefebvre.Take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in Fon.In:
  Lefebvre, Claire(ed.)Grammatical,Comparative and Cognitive Approaches[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cation Company,1991.
  [15]Li Yafei.Conditions on X0-Movement[D].Massachusetts:
  MIT,1990.
  [16]邢公畹.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J].语文建设,1997,
  (4).
  (郭璐璐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谌莉文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15211)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其他文献
本文考察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V单+NP”语块中NP的注音情况。目前对NP的注音均采用连写的方式,但是“V单+NP”语块中的NP情况并不完全一致,连写的处理存在不尽合理之处。
2011年12月14日,“汉语盘点2011”年度流行语、年度新词语发布仪式在商务印书馆礼堂举行。“文化强国、食品安全、欧债危机”等被评为十大流行语,真实记录了2011年度的世界万象与社会变迁,客观反映了时代发展过程中,国际和国内社会的诸多热点。“伤不起、政务微博、走转改”等列选十大新词语,真实记录了2011年度中国出现的新事物、新概念,反映了这一年中百姓心理、观念上发生的悄然变化。这个榜单由国家语
摘 要:人称代词的基本功能主要是指示和称代,每个人称代词都有其特定的指示意义,用法上也遵循语言常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人称代词会临时表现出非常规用法,在句法和语义方面发生变异,用来指称其他人称代词本来所指的对象。  关键词:三身代词 换指 虚化 泛化  一、引言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针对某一指称对象时,只有先用名词形式区别于其他对象,才能在认知世界中建立起一个比较明确的指称概念,并建立
“谢谢检察官给了孩子一个机会,也感谢检察院对我们家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一定会管好这个孩子,请你们放心”。6月22日,小刚(化名)的爷爷在电话中再三对万州区检察院侦监科女干警文芳
9月16日,广东省佛教音乐团梵呗汇报演出在黄花岗剧院举行。省委蔡东士副书记,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朱小丹部长,省政府雷于蓝副省长,省政协李统书副主席,省政府江海燕副秘书,省政协
语言是与社会共变的。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中,涌现了不少新的店铺名。这些店名异彩纷呈,不仅充分展示了颇具匠心的语言艺术,而且也折射出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现代时尚。本文以
本文以山西兴县方言的量词重叠式为研究对象,以量词为基础,主要从“构成形式、语法功能和表意特征”三个方面入手,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兴县方言的量词重叠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