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事关党的执政地位、事关人民安居乐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关键词:加强;创新;社会治理
一、什么是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指在党委领导下,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立足公平正义,以实现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核心,协调利益关系,满足社会需求,处理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防范社会风险,促进社会认同,保障公共安全。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将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进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并提出“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到2035年,我国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第二步是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社会文明将全面提升。
二、为什么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一)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我们用40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变化中,一方面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层出不穷,这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1、组织方式多样化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的管理方式,计划既是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是社会管理方式。我国在城市实行单位制+街居制,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同时配套有户籍制度、档案制度、住房制度、票证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和资源实现了自由流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同时,互联网的大发展带来了极大便利,这都使得传统的组织和管理模式逐渐失效,如何实现整个社会再组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2、思想观念多元化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形势下,我国思想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思潮此起彼伏,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碰撞,传统思想观念和现代思想观念相互激荡,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我国社会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但也存在一些道德失范的现象,这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如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群众,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社会思潮,打牢社会治理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新课题。
3、社会矛盾复杂化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我国的面貌,使我国从贫困到小康,从短缺到富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我国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社会问题从生存性问题发展为公平性问题。其中,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说到底,还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治理滞后引起的。
(二)传统的社会管理存在不足
1、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着重一元管理,轻多元治理;重行政手段,轻其他手段;重事后管理,轻源头治理;重维稳,轻维权;重民生,轻民主。
2、城乡社区建设不完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工作的真实写照。传统的社区管理,政府把社区当作“腿”,社区成为一级“政府”,街社一体、乡村一体。有的地方社区承担职能过多,社区“两委”七个人要对接上面的二三十个部门,疲于应付,普遍存在着报表多、台账多、评比多、考核多、加班多的现象。
3、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总体上数量少,规模小,质量低。部分社会组织行政色彩严重,自主性不强;社会组织内部管理问题,公信力不强;社会组织缺少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持续性不强,社会组织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稳定性不强。
三、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一)创新社会治理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主要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和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二)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1、政府方面:第一、要推进政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包括群团和事业单位改革。第二、要主动承担社会治理职责,强化政府的社会治理职能。
2、社会方面:要培育强社会。第一、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前期扶持力度、解决社会组织资金困境、拓宽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加大税收政策优惠力度、畅通社会组织参政议政的渠道。第二、要强化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明确社会组织主体地位,确保社会组织能独立行使权力,在人事财务方面能够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完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第三、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放开四类,限制三类,加强对非法、离岸、山寨社会组织的专项治理,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防止某些社会组织走向对立面。
3、公众参与方面: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三)健全社会治理体系
1、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它是社会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体现,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公共安全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公众出行规律安全、避难者行为安全,人员疏散的场地安全、建筑安全、城市生命线安全,恶意和非恶意的人身安全和人员疏散等。
2、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社会治安的好坏,不但同每个人安全感、幸福感息息相关,而且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公安机关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运用各种手段科学整合现有的各种警力和社会资源,统一指挥、整体联动、快速反应,对社会治安实施全方位动态防控的一项系统工程。
3、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一要加强宣传引导。要更好发挥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氛围。二要加强心理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三要完善心理服务。特别是培养造就一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4、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第一、要建过硬党组织。要夯实党建基础,实现“三有”,提高工资待遇,同时,要扩大组织覆盖,扩大城市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覆盖,推进新建小区、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网络媒体等的党建覆盖,还要加强党员管理,推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第二、要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应当由基层政府履行的法定职责,不得要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不得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为行政执法、拆迁拆违、环境整治、城市管理、招商引资等事项的责任主体,同时,依法需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协助的工作事项,应当为其提供经费和必要工作条件。街道办事处可通过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购买服务。全面清理基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的各类证明。第三、要培育居民自治。居民自治有利于形成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分担“全能政府”不应承担的职责,有效弥补市场的“失灵”,使居民成为社区的主人。
作者简介
赵春澄 男,讲师,山东德州人。現任职于中共德州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研究方向:社会学。
关键词:加强;创新;社会治理
一、什么是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指在党委领导下,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立足公平正义,以实现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核心,协调利益关系,满足社会需求,处理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防范社会风险,促进社会认同,保障公共安全。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将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进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并提出“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到2035年,我国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第二步是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社会文明将全面提升。
二、为什么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一)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我们用40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变化中,一方面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层出不穷,这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1、组织方式多样化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的管理方式,计划既是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是社会管理方式。我国在城市实行单位制+街居制,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同时配套有户籍制度、档案制度、住房制度、票证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和资源实现了自由流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同时,互联网的大发展带来了极大便利,这都使得传统的组织和管理模式逐渐失效,如何实现整个社会再组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2、思想观念多元化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形势下,我国思想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思潮此起彼伏,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碰撞,传统思想观念和现代思想观念相互激荡,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我国社会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但也存在一些道德失范的现象,这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如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群众,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社会思潮,打牢社会治理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新课题。
3、社会矛盾复杂化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我国的面貌,使我国从贫困到小康,从短缺到富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我国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社会问题从生存性问题发展为公平性问题。其中,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说到底,还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治理滞后引起的。
(二)传统的社会管理存在不足
1、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着重一元管理,轻多元治理;重行政手段,轻其他手段;重事后管理,轻源头治理;重维稳,轻维权;重民生,轻民主。
2、城乡社区建设不完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工作的真实写照。传统的社区管理,政府把社区当作“腿”,社区成为一级“政府”,街社一体、乡村一体。有的地方社区承担职能过多,社区“两委”七个人要对接上面的二三十个部门,疲于应付,普遍存在着报表多、台账多、评比多、考核多、加班多的现象。
3、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总体上数量少,规模小,质量低。部分社会组织行政色彩严重,自主性不强;社会组织内部管理问题,公信力不强;社会组织缺少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持续性不强,社会组织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稳定性不强。
三、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一)创新社会治理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主要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和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二)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1、政府方面:第一、要推进政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包括群团和事业单位改革。第二、要主动承担社会治理职责,强化政府的社会治理职能。
2、社会方面:要培育强社会。第一、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前期扶持力度、解决社会组织资金困境、拓宽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加大税收政策优惠力度、畅通社会组织参政议政的渠道。第二、要强化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明确社会组织主体地位,确保社会组织能独立行使权力,在人事财务方面能够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完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第三、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放开四类,限制三类,加强对非法、离岸、山寨社会组织的专项治理,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防止某些社会组织走向对立面。
3、公众参与方面: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三)健全社会治理体系
1、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它是社会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体现,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公共安全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公众出行规律安全、避难者行为安全,人员疏散的场地安全、建筑安全、城市生命线安全,恶意和非恶意的人身安全和人员疏散等。
2、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社会治安的好坏,不但同每个人安全感、幸福感息息相关,而且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公安机关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运用各种手段科学整合现有的各种警力和社会资源,统一指挥、整体联动、快速反应,对社会治安实施全方位动态防控的一项系统工程。
3、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一要加强宣传引导。要更好发挥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氛围。二要加强心理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三要完善心理服务。特别是培养造就一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4、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第一、要建过硬党组织。要夯实党建基础,实现“三有”,提高工资待遇,同时,要扩大组织覆盖,扩大城市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覆盖,推进新建小区、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网络媒体等的党建覆盖,还要加强党员管理,推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第二、要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应当由基层政府履行的法定职责,不得要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不得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为行政执法、拆迁拆违、环境整治、城市管理、招商引资等事项的责任主体,同时,依法需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协助的工作事项,应当为其提供经费和必要工作条件。街道办事处可通过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购买服务。全面清理基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的各类证明。第三、要培育居民自治。居民自治有利于形成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分担“全能政府”不应承担的职责,有效弥补市场的“失灵”,使居民成为社区的主人。
作者简介
赵春澄 男,讲师,山东德州人。現任职于中共德州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