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口号层出不穷,取得的成绩也瞩目共睹,可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初中音乐课程,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要看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加强和改进音乐教育建设确立课程发展目标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改革之路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审美欣赏地域
基础教育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口号层出不穷,取得的成绩也瞩目共睹,可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初中音乐课程,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的能力和在教育教学中省时度势、随机应变的洞察力。下面就我对初中音乐教育的几点看法进行论述:
1.融理论于实践,发挥教改实效性
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吴斌说:“音乐教师的使命是以音乐育人 ”。只有将完整的教育体系理论融于实践中,充分发挥教育改革的实效性,才能达到以音乐育人的目的。
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审美性。审美不是让学生单纯的去评判一首歌好听不好听,而是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在音乐的学习中享受到美的愉悦,美的陶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带给学生第一是直观美,教师将美的仪表,良好的教态,生动的语言,正确的讲解,优美动听的歌声和伴奏带到课堂上让孩子觉得音乐课就是美的享受。第二是音乐美,一堂音乐课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音乐知识技能,但又不能枯燥死板的传授,而是在学生亲自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联想、想象、创造、情感各种音乐审美愉悦体验;在参与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中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感觉、理解、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在了解多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过程中感受歌曲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第三是情感审美,要求在音乐教学中,处处突出情感因素。教师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和演唱、演奏传情,才能让学生受到情绪感染后自然而然的萌生表达内心的情感的欲望。达到一个润物有声,育人无痕的境界。
2.初中音乐应加强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教育家穆赛尔说 :“音乐教育的中心是欣赏课”。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富有感染力,音乐知识面最广的一种形式,它实现了音乐概念和音响的统一,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它不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丰富审美情感,提高感受与鉴赏能力。
初中音乐课加强音乐欣赏教学,也是音乐教育本身的需要,通过欣赏能让孩子们充分理解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而且在欣赏过程中通过参与、感受、模唱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能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达到音乐教育的审美目的。比如:在欣赏《龙船调》的时候学生通过用方言朗读歌词和演唱歌词发现了方言和方言歌曲的联系,以及歌曲的旋律特点;在试唱过程中感受到到了山歌的魅力,体会到了划船的节奏感和歌唱的律动感。通过对白部分的体验、音乐场景的表演感受到了经典民歌的魅力。应当注意的是在欣赏课中要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理解“整体大于元素的总和”这一心理学原理,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地讲授。
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由于音乐本身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上孩子们能够自由的在听中创想音乐,他们往往能够自觉自愿地,有时甚至是不知不觉地进行音乐表现与创造,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音乐表现力。学生在一堂欣赏课对音乐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着审美再创造,不断肯定自我、实现自我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从中获得音乐审美愉悦。比如:在欣赏《苗岭的早晨》的时候,第一段有的同学听到的是峰峦起伏的山岭,有的同学感受到了渐渐明亮的晨曦,有的同学嗅到了春天早晨的温暖气息。第二段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欢歌跃舞的情景,有的同学听到的是热闹非凡的集市,有的同学感受到了辛勤劳动的热情,还有的同学听到了庆祝丰收的喜悦。孩子们通过聆听模唱出了音乐的主题,还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把抽象的音乐变成了直观的线条。
3.在音乐教学中借鉴、融合国外优秀的教学法
音乐教育和国际先进的教育体系接轨也是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我们国家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枯燥。长期一板一眼没有创新的教学方式会让音乐的课堂变的索然无味。我们在理解了新课改的思想,新课标的理论之后,再去了解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融入这些教学方法,创造出更有效,更适合我们国家音乐教学发展目标的教学方法。
比如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
在合唱教学中融入柯达伊教学法,利用柯尔文手势强调学生的音准和音程感就能够把困难的二声部合唱变得直观、简单,还会在无形中让孩子们爱上双声部歌曲。
在欣赏教学中融入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和奥尔夫教学法的一些理念以身体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验和培养节奏感。不仅能让孩子在随音乐做动作过程中欣赏音乐、即兴作曲等,还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培养孩子们敏锐的听觉、准确的节奏感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卡门序曲》的时候,学生可以在主部出现的时候用手掌模仿大镲的演奏,感受密集的节奏和大镲配合在一起带来的热闹场面。在音乐第一插部出现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钢笔、三角板可以模仿三角铁的演奏,并作为乐队的三角铁演奏者感受乐曲中活泼跳跃的儿童形象;第二插部出现的时候发现可以通过踏步等身体的律动来感受这段音乐表现斗牛士凯旋而归的进行曲风格。最后学生在自主模拟全曲中感受到音乐的要素、特点也发现、记住了《卡门序曲》这回旋曲式结构的音乐。再比如在教学《大海啊,故乡》时,可以引导孩子们发现自然的音响为歌曲配上前奏和伴奏。 “教无定法”,在运用别人优秀的教学模式的时候,立足于实践,将这些教学体系独特的魅力相互交融混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寓教于乐”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达到音乐教学的三维目标。
4.让初中的音乐课彰显地域特点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应该意识到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必要性,让音乐课堂彰显地域特点。
“最高品质的音乐素材是用母语演唱的民谣。”让本地区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进入音乐课堂,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本土音乐蕴藏着的深刻文化内涵、掌握本土歌曲独特的演唱技能,更重要的是能让很多承载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优秀歌曲不再因为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局限性而失传。
就本地区而言,咱们的学生里有一大部分是彝族,这些学生的成长过程一直受到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许多学生会用彝族语言唱本地的民歌、会吹木叶、会弹月琴等。如果将这些地方的音乐文化要素融入音乐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喜闻乐见也能实现弘扬民族音乐、体现个人价值和地区特色的优势。我在教学《摇篮曲》的时候加入凉山地区母语的《摇篮曲》让学生了解传承本土的优秀艺术作品;在欣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时候结合咱们凉山地区迎客为场景的《嘎哟啦》和以送别为场景的《留客歌》可以让孩子们理解不同地域、环境与生活习惯不同,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等不同是造成音乐文化差别的原因。在学习《阿西里西》的时候让孩子们用月琴伴奏可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感受本土音乐的魅力。这样不仅让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了解各国音乐文化,也弘扬了民族音乐。
综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如果我们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音乐的种子,经过培养,这粒种子就会生根发芽,沐浴着音乐的阳光雨露,就会长成音乐的参天大树。这就需要我们搞好音乐基础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有效的、高质量的音乐课堂,在音乐的环境氛围里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从而达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期.
[2]金亚文主编.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刘明远主编.21世纪,谁来教综合课——谈新课程结构的重建. 北京大学出版社.
[4]吴斌.音乐教师的使命是以音乐育人.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7日第6版
【关键词】音乐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审美欣赏地域
基础教育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口号层出不穷,取得的成绩也瞩目共睹,可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初中音乐课程,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的能力和在教育教学中省时度势、随机应变的洞察力。下面就我对初中音乐教育的几点看法进行论述:
1.融理论于实践,发挥教改实效性
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吴斌说:“音乐教师的使命是以音乐育人 ”。只有将完整的教育体系理论融于实践中,充分发挥教育改革的实效性,才能达到以音乐育人的目的。
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审美性。审美不是让学生单纯的去评判一首歌好听不好听,而是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在音乐的学习中享受到美的愉悦,美的陶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带给学生第一是直观美,教师将美的仪表,良好的教态,生动的语言,正确的讲解,优美动听的歌声和伴奏带到课堂上让孩子觉得音乐课就是美的享受。第二是音乐美,一堂音乐课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音乐知识技能,但又不能枯燥死板的传授,而是在学生亲自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联想、想象、创造、情感各种音乐审美愉悦体验;在参与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中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感觉、理解、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在了解多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过程中感受歌曲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第三是情感审美,要求在音乐教学中,处处突出情感因素。教师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和演唱、演奏传情,才能让学生受到情绪感染后自然而然的萌生表达内心的情感的欲望。达到一个润物有声,育人无痕的境界。
2.初中音乐应加强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教育家穆赛尔说 :“音乐教育的中心是欣赏课”。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富有感染力,音乐知识面最广的一种形式,它实现了音乐概念和音响的统一,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它不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丰富审美情感,提高感受与鉴赏能力。
初中音乐课加强音乐欣赏教学,也是音乐教育本身的需要,通过欣赏能让孩子们充分理解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而且在欣赏过程中通过参与、感受、模唱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能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达到音乐教育的审美目的。比如:在欣赏《龙船调》的时候学生通过用方言朗读歌词和演唱歌词发现了方言和方言歌曲的联系,以及歌曲的旋律特点;在试唱过程中感受到到了山歌的魅力,体会到了划船的节奏感和歌唱的律动感。通过对白部分的体验、音乐场景的表演感受到了经典民歌的魅力。应当注意的是在欣赏课中要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理解“整体大于元素的总和”这一心理学原理,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地讲授。
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由于音乐本身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上孩子们能够自由的在听中创想音乐,他们往往能够自觉自愿地,有时甚至是不知不觉地进行音乐表现与创造,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音乐表现力。学生在一堂欣赏课对音乐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着审美再创造,不断肯定自我、实现自我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从中获得音乐审美愉悦。比如:在欣赏《苗岭的早晨》的时候,第一段有的同学听到的是峰峦起伏的山岭,有的同学感受到了渐渐明亮的晨曦,有的同学嗅到了春天早晨的温暖气息。第二段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欢歌跃舞的情景,有的同学听到的是热闹非凡的集市,有的同学感受到了辛勤劳动的热情,还有的同学听到了庆祝丰收的喜悦。孩子们通过聆听模唱出了音乐的主题,还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把抽象的音乐变成了直观的线条。
3.在音乐教学中借鉴、融合国外优秀的教学法
音乐教育和国际先进的教育体系接轨也是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我们国家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枯燥。长期一板一眼没有创新的教学方式会让音乐的课堂变的索然无味。我们在理解了新课改的思想,新课标的理论之后,再去了解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融入这些教学方法,创造出更有效,更适合我们国家音乐教学发展目标的教学方法。
比如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
在合唱教学中融入柯达伊教学法,利用柯尔文手势强调学生的音准和音程感就能够把困难的二声部合唱变得直观、简单,还会在无形中让孩子们爱上双声部歌曲。
在欣赏教学中融入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和奥尔夫教学法的一些理念以身体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验和培养节奏感。不仅能让孩子在随音乐做动作过程中欣赏音乐、即兴作曲等,还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培养孩子们敏锐的听觉、准确的节奏感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卡门序曲》的时候,学生可以在主部出现的时候用手掌模仿大镲的演奏,感受密集的节奏和大镲配合在一起带来的热闹场面。在音乐第一插部出现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钢笔、三角板可以模仿三角铁的演奏,并作为乐队的三角铁演奏者感受乐曲中活泼跳跃的儿童形象;第二插部出现的时候发现可以通过踏步等身体的律动来感受这段音乐表现斗牛士凯旋而归的进行曲风格。最后学生在自主模拟全曲中感受到音乐的要素、特点也发现、记住了《卡门序曲》这回旋曲式结构的音乐。再比如在教学《大海啊,故乡》时,可以引导孩子们发现自然的音响为歌曲配上前奏和伴奏。 “教无定法”,在运用别人优秀的教学模式的时候,立足于实践,将这些教学体系独特的魅力相互交融混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寓教于乐”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达到音乐教学的三维目标。
4.让初中的音乐课彰显地域特点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应该意识到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必要性,让音乐课堂彰显地域特点。
“最高品质的音乐素材是用母语演唱的民谣。”让本地区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进入音乐课堂,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本土音乐蕴藏着的深刻文化内涵、掌握本土歌曲独特的演唱技能,更重要的是能让很多承载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优秀歌曲不再因为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局限性而失传。
就本地区而言,咱们的学生里有一大部分是彝族,这些学生的成长过程一直受到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许多学生会用彝族语言唱本地的民歌、会吹木叶、会弹月琴等。如果将这些地方的音乐文化要素融入音乐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喜闻乐见也能实现弘扬民族音乐、体现个人价值和地区特色的优势。我在教学《摇篮曲》的时候加入凉山地区母语的《摇篮曲》让学生了解传承本土的优秀艺术作品;在欣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时候结合咱们凉山地区迎客为场景的《嘎哟啦》和以送别为场景的《留客歌》可以让孩子们理解不同地域、环境与生活习惯不同,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等不同是造成音乐文化差别的原因。在学习《阿西里西》的时候让孩子们用月琴伴奏可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感受本土音乐的魅力。这样不仅让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了解各国音乐文化,也弘扬了民族音乐。
综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如果我们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音乐的种子,经过培养,这粒种子就会生根发芽,沐浴着音乐的阳光雨露,就会长成音乐的参天大树。这就需要我们搞好音乐基础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有效的、高质量的音乐课堂,在音乐的环境氛围里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从而达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期.
[2]金亚文主编.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刘明远主编.21世纪,谁来教综合课——谈新课程结构的重建. 北京大学出版社.
[4]吴斌.音乐教师的使命是以音乐育人.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7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