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底蕴”的光芒照亮全篇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hecha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点击】
  文化底蕴是一个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而厚重的文化底蕴最能提升笔下作文的思想水准和艺术品位。所谓凸显文化底蕴,就是说要通过你的文章,把你在平时积累下来的文化素养充分反映出来。
  【技法指导】
  如果考生作文中洋溢着浓浓的文化味、书卷气,无疑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进而赢得他们的青睐。那么,议论性散文如何凸显文化底蕴呢?下面幾种方式值得借鉴:
  一、融入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范畴极为广泛,包括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戏曲、音乐、绘画、书法元素,也包括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饮食文化、器具文化以及历史典故等。将这些元素自然恰切地融入作文,从文化的角度“探前因,察后果”,或者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那么你“烹调”出来的作品,必然底蕴深厚而易获好评。请看2019年江苏考生《曲之和合》一文的节选:
  谈及众多琴谱,内行人大多推《神奇秘谱》为最。可知这是为何?就在于它深谙音乐的妙旨:各居其位,各行其道,各显其长。
  在上卷“上古神品”中,有吞日食月的《酒狂》,也有静沐秋雨的《玄默》。有忘怀古今的《八极游》,也有踯躅人间的《泽畔吟》。就连《广陵散》的杀伐之气,也如一场秋凉被消解在了《梅花三弄》的暖阳醺风之中。不同的曲调,不同的性格,没有高下之分,没有贵贱之别,无一例外都是上古神品。得此一辑,顺次演奏,方能悦众生之耳,入百家之心。
  笛曲悠扬清婉,而笛曲之最当属《鹧鸪飞》。小工调的《鹧鸪飞》本宜箫而不合笛,但时至今日,广为传奏的是陆春龄先生的笛奏改编版。其韵律醇厚而细腻,快慢有致,于内里融入了箫的幽静典雅,也保存了笛的清亮脆响;曲调更是行散错落,大气清明。和合之美,便显了个淋漓尽致。
  随着时代节奏不断加快,少有人愿意定下神静下心来,将各种曲风之美糅合为一体。更多的人,带着一式一样走访江湖。流行音乐共用同一个demo,某小段处稍加修改就变成新曲。摇滚音乐更是为追逐“摇滚”而单一重复……当今乐坛的可悲便在于此:音乐人不愿,也不敢去追求“和合”了。
  但是还好,仍有纯粹的音乐人挟着才情怀揣着热爱,潜心尝试,做出了饱含和合之美的音乐。例如《北京一夜》,以摇滚为本体,却又出人意料地加入了戏曲元素,别出心裁的戏腔加入毫无违和感,像是摇滚与戏曲本该完美融合一般。这就是不同音乐元素的碰撞与调和,更是来自不同乐种灵魂的共鸣。
  中国古乐认为各种调式都有它的秉性,非得各居其位、调和运用才能谱出好的曲子,这也正是当今很多音乐人所欠缺的观念。
  事实上,中国音乐的兼容并包正是中国人开阔胸襟的体现,正是“君子和而不同,万物可存,万物可用,万物可期”理念的结晶!这曲儿,因和合而为“曲”;这国家,因和合而成就了这开平大国。
  致敬,这华章之曲;
  致敬,这融合盛世!
  该考生充分扬己之长,紧扣乐曲中的“和合”与“单一”,联系我国当今音乐发展现状,巧妙地将“和”与“一”的关系解说得清楚明白,其中不乏独特思考与深刻洞见。主体部分的阐发恰到好处,事例多而广,同时又不堆砌冗余;文末由“中国音乐的兼容并包”拓展到“中国人”的“开阔胸襟”,作者的眼界可谓开阔,认识可谓深入。
  二、引述诗文名句
  行文时恰到好处地引入与主题相关的诗文名句(尤其古诗文名句),不仅能增强议论性散文的说服力,还能彰显作者广博的学识,并增强文章的典雅性、感染力。如中学生优秀作文《食物:别样的语言》中写道:
  老话说:“不时不食。”意思是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而反过来说,食物也是季节特殊的一种言语。
  ……
  中国人似乎在很久之前就有按时令吃当季食物的习惯,而不同的吃食——这别样的语言,自然就代表了各种时节。“扬州鲜笋趁鲥鱼,煮烂春风三月初”,郑板桥仅用两句诗,就在我们记忆里将鲜笋鲥鱼和着春风炖烂煮透,让它们再也不可分离。“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白朴《天净沙·夏》一曲中,瓜的爽口甜美更是衬托出夏之惬意、清爽。“秋风起,蟹脚痒”,区区六个字,联想个大黄肥的大闸蟹的诱人形象把每个人的心搔得痒痒的,同时叫人想到阳澄湖边芦秆摇曳的景致。“寒羊肉如膏,江鱼如切玉”,被贬官的张耒自摆家宴,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于是放言“谪官但强名,比者何不足”,成就了一个独特的豪爽之冬……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或俗语,在中华五千年文化长河中落下颇具烟火雅趣的一笔,也给我们呈现了融在中国人血脉里的对于时令与食物奇妙羁绊的认知。
  “食物也是季节特殊的一种言语”,此文入题角度别具新意。作者开篇引用《论语·乡党》中的“不时不食”,由此进入正题;接下来引述一系列“流传千古的诗词或俗语”,借以揭示“不同的吃食——这别样的语言,自然就代表了各种时节”。文中多个段落采用一句一例的铺排方式,丰富了文章容量,“扬州鲜笋趁鲥鱼,煮烂春风三月初”等诗句纷至沓来,辅之以“秋风起,蟹脚痒”的俗语,读来气势充沛又趣味盎然。
  三、评说文化名人
  面对命题,精心选取自己倾心、熟稔的文化名人来诠释题意,在记录其生平经历的基础上,用议论的方式进行评价,借以表明观点,这种类似人物评传的写法,也能有效凸显作文的文化底蕴。2019年高考上海考生的《采菊瓦尔登湖》就是一个范例——该文用一种对比的视角评议陶渊明与梭罗,揭示出中国文化的深沉与隐秘;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下,中国文化的不同才更为彰显,才会更加展现其迷人之处”。难得的是,文章没有停留在以上层面,而是继续在深度上作掘进——作者联系现实,有力抨击了“追捧外来文化的风潮”与盲目自卑的偏狭,号召读者“拿出不被奴役的创意”来。又如2018年天津考生的《君子大器》,聚焦的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与“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曹雪芹。考生先分别以“苏东坡用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不论身处怎样的境地,保持从容豁达者方是大器君子”与“曹雪芹用泣血的文字告诉我们,心怀悲悯者乃是大器君子”作评价,最后归结为“从容豁达,悲天悯人,愿你我都可以成为谦谦君子”收尾,通篇脉络分明而又一气呵成。
其他文献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 捷  白鷗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宋末词人蒋捷是江苏宜兴人,荆溪即在其家乡。他曾多次经此乘舟外行或归家,荆溪可谓是词人行踪的一个见证。这首词是他在途中为雪所困,在孤寂无聊之际,心有
期刊
【真题回放】  作文。(50分)  端午节,奶奶像往年一样送来了端午食品——绿豆糕,你却不领情,对奶奶说:“这是你喜欢的,不是我喜欢的。”事后,这事引起了你的联想和深思……  请以“你的和我的”为题写一篇文章,向校刊投稿。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解析与指导】  南京市今年的中考作文题采用了“引导语+全命题”的形式,与2018年的半命题作文“ 在2018”
期刊
王立群教授说《史记》的时候评论道:“刘邦会用人,他就像一瓢水。一锅汤,盐放多了,醋放多了,加那么一瓢水,味道就正好。而项羽不是,他是辣椒,一道菜到最后只有辣味,那还能吃吗?”  我们都知道劉邦手下人才济济:萧何是必不可少的盐,张良是提供鲜味的生抽,韩信是增添声势的姜、醋,樊哙是性情刚烈的花椒。还有那些八角、茴香、蚝油、大蒜,出锅前撒上的香菜和葱,等等。这些调料在刘邦手下,各司其职,取长补短,便觉五
期刊
酒泉子  冯延巳  芳草長川,柳映危桥桥下路。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  风微烟淡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这是一首伤离惜别之词,描写了送别之人在“行人去”后的伤感和情态。  起笔二句“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交代离别的季节和地点。春天郊野,芳草萋萋,绿草如茵,一座桥下幽静的柳荫中,词人恋恋不舍地送别友人。“芳草长川”是大画面,“柳映危桥”和“桥下路”是局部特写。这两句所
期刊
母亲的牵挂是我最大的幸福。  —题记  和妈妈(姓孙名艾)闹翻后,我(姓陶名奇)一赌气来到乡下的外婆家。可妈妈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竟寄来了五封信,我不得不一封接一封地看下去……  第一封信  姓陶的:  你怎么和你那没良心的老子一样,说翻脸就翻脸;说不上三句,屁股一扭,就头也不回地走了,你永远别回来,我也落得个清净,还能多活几天。对了,有本事你就别去我妈家,省得她老人家为你操心。  无比愤怒的孙
期刊
在非洲马赛马拉大草原,斑马玛卡正在分娩,当迪露滑出产道的那一刻,玛卡记住了她身上的斑纹。斑马辨别亲友的唯一标记,便是身上不同的斑纹。  分娩时散发的血腥味,会很快引来嗜血的狮子和鬣狗。玛卡必须阻止这些杀手,为迪露争取宝贵的五分钟,好让她也记住自己身上的斑纹。然而,不等迪露睁开双眼,一只鬣狗出现了,玛卡不假思索地冲过去。就在这时,另一头母斑马卡妙啃着青草从迪露身边经过,迪露刚一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卡
期刊
【摘要】对外汉语课堂是有别于中小学和高校教学课堂的另一种课堂模式。它的教学对象往往是已经成年的留学生,教学以交际为主要目的,教授学生汉语的相关知识。因教学对象的区别,在授课过程中也应针对留学生国家、宗教等不同特点,依照学生接受能力安排课程。文化课是对外汉语课堂中必须又特殊的一部分,因其博大精深,又与学生本国文化不同,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将中国传统文化教授予学生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关键词】文化;对
期刊
①岁末天寒,近日气温骤降,唯一的乐趣是靠在床头拥被读唐诗。常念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忽然渴望身边出现两样东西:雪与酒。酒固伸手可得,而雪,却难得一见。  ②小时候读这首诗,我只能懂得四分之三,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念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才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慢慢给醺了出来。对于饮酒,我徒拥虚名,谈不上酒量,平时喜欢独酌一两盏,最怕的是轰饮式的
期刊
好几年没有航海,这次远游,在舟中日日和那无限的空际相对,几片白云,自由舒卷,找不出它的来由和去处。晚上满天的星,在极静的境界里头,兀自不歇地闪动。天风海涛,奏那微妙的音乐,侑我清睡。日子很易过,不知不觉到了哥伦波了。  哥伦波在楞伽岛,这岛土人叫它作锡兰。我佛世尊,曾经三度来这岛度人,第三次就在岛中最高峰顶上,说了一部楞伽大经。相传有许多众生,天咧,人咧,神咧,鬼咧,龙咧,夜叉咧,阿乾闼咧,阿修罗
期刊
我的间壁有一个卖汽水的人。在般若堂院子里左边的一角,有两间房屋,一间作为我的厨房,里边的一间便是那卖汽水的人住着。  一到夏天,来游西山的人很多,汽水也生意很好。从汽水厂用一块钱一打去贩来,很贵的卖给客人。倘若有点认识,或是善于还价的人,一瓶两角钱也就够了,否则要卖三四角不等。礼拜日游客多的时候,可以卖到十五六元,一天里差不多有十元的利益。这个卖汽水的掌柜本来是一个开着煤铺的泥水匠,有一天到寺里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