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分析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影响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同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教育系统来引导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良好发展,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多数学生不同,他们多半来自较为偏远的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习俗,心理状态较为复杂,通过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提供实证性依据。
[关 键 词] 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状况;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5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2-0019-01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其中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壯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世居民族。2009年末,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全省共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占全省的30%,县级行政区划单位46个,占全省的52.3%;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还有253个民族乡。
因此,由于受地区、文化、经济差异的影响,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汉族有较大差异,这些因素导致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相较汉族地区也有着一定的差距,整体而言,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国家对此类情况极为关注,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提升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水平,其中在高校设置少数民族预科班就是一种具体的方法,然而如何引导少数民族预科生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心态已然成为多数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经有关专家的研究发现表明,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为悲观,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部分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可能还存在着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一、影响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状况的因素
就地区差异而言,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主要来自较为偏僻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是贫困地区、高寒山区和边疆地区。地区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交通堵塞、信息闭塞导致了一些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形成了一种相对保守和封闭的心理特征,当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来到全新的学习环境,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往往会感到不适。此外,当他们进入高校后,独特的民族文化造成了特定风格的心理差异,当两种文化相碰撞时,一些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文化震撼,往往会致使他们感到内心不适,产生矛盾感和冲突感。
此外,经济差异也是一方面,相较于发达地区,大部分少数民族聚集地经济状况都较为落后一些,因此,在消费观念上,发达地区的学生与少数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有着一定的不同,而且,经过笔者调查研究发现,来自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学生在面对繁华大都市的高消费水平时,会产生压力感,在与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同学共处一室时,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自卑感,进而渐渐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他人交流。
另一方面,大学教育的课程开设往往也会影响到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经笔者走访多所高校了解到,多数高校几乎很少开设甚至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类的课程,也几乎很少配备有心理辅导室,因此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时,难以得到有效疏导,进而导致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就业形势严峻,职业市场竞争激烈,很多高校学生在择业中往往会产生迷茫、困惑的心理。
二、教育措施
针对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入学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并建立起相关档案,同时开展各类讲座,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此外,对这些学生经常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将心理状况记录在案,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
同时,增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正确引导学生,多数高校在大一都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少数民族预科班则基本没有开设,因此,高校应在少数民族预科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同时结合民族文化,帮助学生处理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和其他民族学生的交流与对话,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另外,还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设置心理咨询室,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要做到改善心理咨询室的设备配置、提高心理咨询室工作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增进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对心理咨询室工作人员的亲近感,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汪小琴,張建灿.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1).
[2]毛小玲,胡良人.广西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10).
[关 键 词] 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状况;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5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2-0019-01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其中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壯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世居民族。2009年末,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全省共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占全省的30%,县级行政区划单位46个,占全省的52.3%;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还有253个民族乡。
因此,由于受地区、文化、经济差异的影响,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汉族有较大差异,这些因素导致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相较汉族地区也有着一定的差距,整体而言,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国家对此类情况极为关注,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提升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水平,其中在高校设置少数民族预科班就是一种具体的方法,然而如何引导少数民族预科生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心态已然成为多数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经有关专家的研究发现表明,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为悲观,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部分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可能还存在着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一、影响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状况的因素
就地区差异而言,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主要来自较为偏僻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是贫困地区、高寒山区和边疆地区。地区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交通堵塞、信息闭塞导致了一些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形成了一种相对保守和封闭的心理特征,当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来到全新的学习环境,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往往会感到不适。此外,当他们进入高校后,独特的民族文化造成了特定风格的心理差异,当两种文化相碰撞时,一些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文化震撼,往往会致使他们感到内心不适,产生矛盾感和冲突感。
此外,经济差异也是一方面,相较于发达地区,大部分少数民族聚集地经济状况都较为落后一些,因此,在消费观念上,发达地区的学生与少数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有着一定的不同,而且,经过笔者调查研究发现,来自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学生在面对繁华大都市的高消费水平时,会产生压力感,在与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同学共处一室时,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自卑感,进而渐渐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他人交流。
另一方面,大学教育的课程开设往往也会影响到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经笔者走访多所高校了解到,多数高校几乎很少开设甚至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类的课程,也几乎很少配备有心理辅导室,因此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时,难以得到有效疏导,进而导致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就业形势严峻,职业市场竞争激烈,很多高校学生在择业中往往会产生迷茫、困惑的心理。
二、教育措施
针对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入学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并建立起相关档案,同时开展各类讲座,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此外,对这些学生经常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将心理状况记录在案,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
同时,增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正确引导学生,多数高校在大一都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少数民族预科班则基本没有开设,因此,高校应在少数民族预科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同时结合民族文化,帮助学生处理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和其他民族学生的交流与对话,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另外,还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设置心理咨询室,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要做到改善心理咨询室的设备配置、提高心理咨询室工作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增进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对心理咨询室工作人员的亲近感,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汪小琴,張建灿.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1).
[2]毛小玲,胡良人.广西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