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而我们的聋教育,如何在课堂中践行新课改的理念,作为教研工作从事者,我在课堂中也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整容与改造,收益匪浅。下面将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为什么把课堂还给聋孩子
只要我们为聋生提供适合他们的途径,聋生能够学会我们想要他们学会的东西(美国加劳德特大学《聋教育的失败》.1989),聋校新课改也特别强调“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其实聋生除了听他们什么都能做。而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把聋孩子当成了接受知识的机器,满堂灌,有的老师认为自己上课在讲解的过程中也有提问学生或让学生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已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但只要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课堂时间的分配上,为了让学生弄明白每个知识点,教师的讲解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
课堂空间上,听到的只是老师和极少数学生的声音,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活动。老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眉飞色舞,学生成了“配角”和“观众”,课堂教学成了忽视学生存在的教师单方面活动。学生从老师的手语比划中到底知晓多少,我们没有真正去关注过。
抹杀学生的个性,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正如法国哲学家蒙田所说:“草木因潮湿疯长而郁闷,灯儿因油上得太满而窒息……”
忽略学生的感受和尊严。整个教学过程很难体现一种“能动、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
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我们采用上述一些传统的方法教学,教师花费较大的力气却收效甚微,往往出现一篇课文讲完学生仍然对文中的词语句子不理解,写出来的句子更是让人费尽心思去猜想要表达的意思。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如何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近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笔者将自己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重视课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既是一份教案更是一份导学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设计结构和弹性化的方案。让学生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根据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学习方法,尝试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工具书、家庭、伙伴、互联网等学习资源自主展开独立学习、独立思考。
(二)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传统关系,建立“教与学” 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分成两部分;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具体做法如下:
1、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将时间还给学生,尤其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方案。教师从控制者转换为参与者和引导者,要敢于放手,将表演舞台让给学生。例如理科中的一题多解,不要仅限于教师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的方法,要广开言路,让学生自己讲解自己的作法,充分发掘聋孩子的潜能。
2、课堂上要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聋孩子们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名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目标。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主动的自我展现,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同时还是人际交往、思维碰撞、情感影响的过程,其意义和价值非同小可。
3、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不要吝啬对學生的表扬。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还是孩子,自然都愿意听好话,特别是聋孩子,由于听力障碍,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他们会倍感欣慰。以前在课堂上我很少表扬学生,特别是学生犯错后我将学生狠批一顿,弄得学生情绪也很低落,自己也一肚子火,带着情绪上课,课堂效果很差。新课改实施以来,我试着课堂上变批评为多表扬,找一切机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来表扬他们,不是乱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表扬他们;不是只表扬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更需要表扬和鼓励。学生偶有错误的做法,也应肯定其正面的、好的方面,委婉的指出其不足之处。应该说鼓励出创造力,鼓励出有特点的学生,鼓励出学习进步的学生,鼓励出学科兴趣和对老师的深厚感情。通过课堂上对学生及时正面的评价,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4、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质疑的权利。其实,只要你给聋孩子机会,他们也能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对课文内容的独特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多鼓励学生思维的发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只有如此,聋孩子的思维才能变得越来开阔、敏捷。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充分的尊重,学生在亲情般和朋友般的气氛中,人格才能够健全的发展,思想才能变得大气成熟。
(三)注重课后的反馈和反思。在每天课堂的实践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及时地反馈回来,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集思广益共同找出办法解决,并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给与实践,这样做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并感受自己作为课堂教学创造者的尊严与欢乐。
只要我们给聋孩子一方舞台,他们就会还我们一份精彩。按照这条路子走下去,我相信这种富有生命活力的新课堂教学,一定会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
一、为什么把课堂还给聋孩子
只要我们为聋生提供适合他们的途径,聋生能够学会我们想要他们学会的东西(美国加劳德特大学《聋教育的失败》.1989),聋校新课改也特别强调“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其实聋生除了听他们什么都能做。而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把聋孩子当成了接受知识的机器,满堂灌,有的老师认为自己上课在讲解的过程中也有提问学生或让学生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已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但只要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课堂时间的分配上,为了让学生弄明白每个知识点,教师的讲解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
课堂空间上,听到的只是老师和极少数学生的声音,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活动。老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眉飞色舞,学生成了“配角”和“观众”,课堂教学成了忽视学生存在的教师单方面活动。学生从老师的手语比划中到底知晓多少,我们没有真正去关注过。
抹杀学生的个性,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正如法国哲学家蒙田所说:“草木因潮湿疯长而郁闷,灯儿因油上得太满而窒息……”
忽略学生的感受和尊严。整个教学过程很难体现一种“能动、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
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我们采用上述一些传统的方法教学,教师花费较大的力气却收效甚微,往往出现一篇课文讲完学生仍然对文中的词语句子不理解,写出来的句子更是让人费尽心思去猜想要表达的意思。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如何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近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笔者将自己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重视课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既是一份教案更是一份导学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设计结构和弹性化的方案。让学生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根据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学习方法,尝试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工具书、家庭、伙伴、互联网等学习资源自主展开独立学习、独立思考。
(二)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传统关系,建立“教与学” 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分成两部分;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具体做法如下:
1、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将时间还给学生,尤其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方案。教师从控制者转换为参与者和引导者,要敢于放手,将表演舞台让给学生。例如理科中的一题多解,不要仅限于教师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的方法,要广开言路,让学生自己讲解自己的作法,充分发掘聋孩子的潜能。
2、课堂上要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聋孩子们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名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目标。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主动的自我展现,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同时还是人际交往、思维碰撞、情感影响的过程,其意义和价值非同小可。
3、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不要吝啬对學生的表扬。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还是孩子,自然都愿意听好话,特别是聋孩子,由于听力障碍,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他们会倍感欣慰。以前在课堂上我很少表扬学生,特别是学生犯错后我将学生狠批一顿,弄得学生情绪也很低落,自己也一肚子火,带着情绪上课,课堂效果很差。新课改实施以来,我试着课堂上变批评为多表扬,找一切机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来表扬他们,不是乱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表扬他们;不是只表扬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更需要表扬和鼓励。学生偶有错误的做法,也应肯定其正面的、好的方面,委婉的指出其不足之处。应该说鼓励出创造力,鼓励出有特点的学生,鼓励出学习进步的学生,鼓励出学科兴趣和对老师的深厚感情。通过课堂上对学生及时正面的评价,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4、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质疑的权利。其实,只要你给聋孩子机会,他们也能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对课文内容的独特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多鼓励学生思维的发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只有如此,聋孩子的思维才能变得越来开阔、敏捷。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充分的尊重,学生在亲情般和朋友般的气氛中,人格才能够健全的发展,思想才能变得大气成熟。
(三)注重课后的反馈和反思。在每天课堂的实践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及时地反馈回来,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集思广益共同找出办法解决,并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给与实践,这样做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并感受自己作为课堂教学创造者的尊严与欢乐。
只要我们给聋孩子一方舞台,他们就会还我们一份精彩。按照这条路子走下去,我相信这种富有生命活力的新课堂教学,一定会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