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025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儿科常见肠道传染病,因所感染的细菌型别不同,其所分泌的毒素以及人体对感染的反应不同,临床表现和病程经过轻重变化很大。普通型者以结肠炎症为主要病变,并以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脓血黏液便、里急后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和分型
中毒型痢疾好发于夏秋季,多见于2~7岁身体素质好的健壮儿童,病前常有不洁饮食史,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早期胃肠道症状轻微或缺如,而是以全身中毒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微循环障碍为突出表现。突然高热达40℃以上(个别体温不升),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以下三型。
休克型(皮肤内脏微循环障碍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心音低钝,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四肢湿冷,急重症患儿休克难以纠正,病情进行性恶化,迅速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脑型(脑微循环障碍型):早期嗜睡、意识恍惚、呕吐、头痛、惊厥、血压偏高、心率相对缓慢,随病情进展很快进入昏迷,频繁或持续惊厥,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呼吸深浅不匀、节律不整,甚至呼吸停止。
混合型:上述两型同时或先后出现。
治 疗
一般治疗:①常规吸氧,禁食,生理盐水灌肠以排泄肠道内的细菌毒素。②退热止惊,头枕冰袋,物理或药物降温,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复方冬眠灵等。惊厥者给予安定0.3~0.5 mg/kg静注,或10%水合氯醛0.5~1.0ml/(kg·次),保留灌肠。③思密达3g,1日3次口服,以保护肠黏膜。
抗休克治疗:①液体复苏:快速扩容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障碍,是逆转病情、降低病死率最关键的措施,也是临床早期治疗休克最重要的措施。早期积极地液体复苏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复苏血管通路的建立,应尽快开通两路血管通路,争取早期液体复苏。扩容应遵循“一早二快三足量”的原则,分快速、继续和维持三个阶段,在30分钟内经血管通道快速给予2:1液,20ml/kg,以快速补充血容量,降低血黏度,纠正酸中毒,快速补液后应根据患儿心率、血压等迅速评估循环与组织灌注情况。必要时可适当增加液体量。继续补液给予2/3或1/3张,按30~60ml/kg于6~8小时内输入。可适量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根据患儿肤色、体温、尿量、血压等以评估休克纠正情况,休克纠正后,24小时内按50~80ml/kg液量给予1/3~1/4张含钾维持液。②血管活性药物。 654-2 0.5~1.0mg/(kg·次),静注,每10~15分钟1次,直至面色转红,四肢转温,血压升至正常,尿量恢复,逐渐减少用量,延长给药时间,一般使用10次左右(也可选用酚妥拉明、多巴胺、阿拉明、多巴酚丁胺)。
降颅压:①甘露醇0.5~1.0g/(kg·次),静注或加压静滴30分钟内滴完,根据病情6~8小时1次。②速尿1~2mg/(kg·次),静注4~6小时1次,与甘露醇交替使用。
抗感染:应早期足量联合应用,常选用抗杆菌的头孢三代,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也可选用氧氟沙星。
激素的应用:根据病情可选用地塞米松0.25~0.5mg/kg,或氢化可的松5~10mg/kg。
其他治疗:合并心功能不全者给予西地兰纠正心衰。急重症患儿在DIC症状出现前给予小剂量肝素预防性治疗。静脉给予丙种球蛋白以减轻全身中毒反应,降低病死率。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儿科常见肠道传染病,因所感染的细菌型别不同,其所分泌的毒素以及人体对感染的反应不同,临床表现和病程经过轻重变化很大。普通型者以结肠炎症为主要病变,并以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脓血黏液便、里急后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和分型
中毒型痢疾好发于夏秋季,多见于2~7岁身体素质好的健壮儿童,病前常有不洁饮食史,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早期胃肠道症状轻微或缺如,而是以全身中毒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微循环障碍为突出表现。突然高热达40℃以上(个别体温不升),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以下三型。
休克型(皮肤内脏微循环障碍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心音低钝,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四肢湿冷,急重症患儿休克难以纠正,病情进行性恶化,迅速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脑型(脑微循环障碍型):早期嗜睡、意识恍惚、呕吐、头痛、惊厥、血压偏高、心率相对缓慢,随病情进展很快进入昏迷,频繁或持续惊厥,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呼吸深浅不匀、节律不整,甚至呼吸停止。
混合型:上述两型同时或先后出现。
治 疗
一般治疗:①常规吸氧,禁食,生理盐水灌肠以排泄肠道内的细菌毒素。②退热止惊,头枕冰袋,物理或药物降温,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复方冬眠灵等。惊厥者给予安定0.3~0.5 mg/kg静注,或10%水合氯醛0.5~1.0ml/(kg·次),保留灌肠。③思密达3g,1日3次口服,以保护肠黏膜。
抗休克治疗:①液体复苏:快速扩容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障碍,是逆转病情、降低病死率最关键的措施,也是临床早期治疗休克最重要的措施。早期积极地液体复苏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复苏血管通路的建立,应尽快开通两路血管通路,争取早期液体复苏。扩容应遵循“一早二快三足量”的原则,分快速、继续和维持三个阶段,在30分钟内经血管通道快速给予2:1液,20ml/kg,以快速补充血容量,降低血黏度,纠正酸中毒,快速补液后应根据患儿心率、血压等迅速评估循环与组织灌注情况。必要时可适当增加液体量。继续补液给予2/3或1/3张,按30~60ml/kg于6~8小时内输入。可适量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根据患儿肤色、体温、尿量、血压等以评估休克纠正情况,休克纠正后,24小时内按50~80ml/kg液量给予1/3~1/4张含钾维持液。②血管活性药物。 654-2 0.5~1.0mg/(kg·次),静注,每10~15分钟1次,直至面色转红,四肢转温,血压升至正常,尿量恢复,逐渐减少用量,延长给药时间,一般使用10次左右(也可选用酚妥拉明、多巴胺、阿拉明、多巴酚丁胺)。
降颅压:①甘露醇0.5~1.0g/(kg·次),静注或加压静滴30分钟内滴完,根据病情6~8小时1次。②速尿1~2mg/(kg·次),静注4~6小时1次,与甘露醇交替使用。
抗感染:应早期足量联合应用,常选用抗杆菌的头孢三代,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也可选用氧氟沙星。
激素的应用:根据病情可选用地塞米松0.25~0.5mg/kg,或氢化可的松5~10mg/kg。
其他治疗:合并心功能不全者给予西地兰纠正心衰。急重症患儿在DIC症状出现前给予小剂量肝素预防性治疗。静脉给予丙种球蛋白以减轻全身中毒反应,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