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众路线历来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立党之本。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集中解决“四风”问题是党的群众活动路线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四风”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一年来,中央领导以“八项规定”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已经为党风政风吹出了一股“新风”。
一、群众路线的哲学内涵
群众路线的哲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从主体性、认识论、方法论等哲学层次,系统地回答了党和群众的关系、党的宗旨和党员如何开展群众工作等根本性的问题。
(一)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毛泽东同志在1945年中共七大开幕式上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可以说是群众路线的主体性哲学内涵的最好注脚。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是建立在历史辨证唯物注意的基础之上的,它重点强调人作为主体能够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我国要践行马克思主义就要明确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是我党取得胜利的有利保障。在党的群众路线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口号的提出,就已经表明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我们可以理解为人民群众是我党事业的中心力量,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人民群众才是党开展工作的中坚力量,因此党的工作与人民群众是密不可分的。脱离了人民群众,党的性质也必然发生变化,党的事业也就失去了意义,实现中国梦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只要能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群众路线就会有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而在当前形势下,随着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群众路线也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为党的事业提供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提出要求:“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
(二)群众路线体现的认识论。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再到认识,以至无限循环的过程。把它应用到群众工作中,就变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再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真正做到“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转变为系统集中的意见),再到群众中去做宣传和解释,转变为群众的意见,并使群众能坚持下去,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的准确性。”通过这样的认识论,不仅确保党的工作不仅能够完全符合群众期望和需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中提出“直接到群众中听取意见”,重点解决联系并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对哲学认识论的具体应用和具体体现,它从根本上解决了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可以使党的工作更加合理、准确,党能够及时的了解群众的想法、意见、忧虑和困难,进而更加了解人民群众,就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于人民群众。
(三)群众路线蕴含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辩证法,是解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具体到群众路线,就是如何运用辩证法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群众路线。邓小平同志曾经有过这样的阐述:“党的正确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党章》进一步表述为“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因此我们能够看到,群众路线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群众对党的要求,这要求党制定的政策和方针要能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另一个是党对人民群众的要求,这要求人民群众要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因此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要紧扣“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把服务群众与领导群众相结合,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与促进党的事业发展相结合,转换工作作风与树立社会正气相结合。
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群众路线的实践过程,就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下,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意义。群众工作是党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当前党的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应该是在工作中尽最大的力量满足人们群众的要求,给人民群众带来最大的利益。群众路线的践行工作,可以使各级各部门党组织认真耐心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党的主要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通过凝聚全党和全社会人民群众的力量,切实把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做好。
(二)评价功能。通过践行群众路线,发挥出“工作做得好不好,到不到位,关键就在于人民群众满不满意,符不符合群众路线”的评价功能,一是可以对我们日常工作时时进行检验,及时得知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效果是不是确实是人民群众所需要、所接受的,促进提高工作效能、改进工作方法;二是可以使党员更加自觉地接受群众的监督,更加自觉地与群众打成一片,有效杜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让人民群众能够看到真实的成效和变化;三是有效对党员领导形成制约,从根本上保证党的政策、工作确实是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的,避免出现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吃力不讨好的现象。
(三)价值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公正和效率、发展与环境等价值冲突问题,如何合理解决这些冲突,就存在价值标准的选择和价值位阶的确定等问题。而通过发挥群众路线的价值标准的作用,则可以有效确立价值位阶,顺利解决价值冲突问题。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是解决经济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工作效率和生产发展是工作的首位。可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对公平公正的追求更加强烈,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所以,在我们的价值追求发生冲突时,就充分发挥群众路线的价值标准作用,进而判断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形势下,哪种价值的位阶更高,从而更好地凝聚群众力量、夯实群众基础。
三、努力践行群众路线
“四风”是脱离群众的集中表现,是群众深恶痛觉,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我党发展事业的根本基础就是人民群众,同时人民群众也是社会管理和创新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入”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
(一)亲身投入到人民群众中,关注民生问题。党内工作人员要离开机关单位,放下身段和领导架子,深入到群众基地中。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人民群众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党的相关政策和方针的落实对他们的体会最深刻,他们是党的实施和评价工作中最有发言权的人,他们反映的问题都是最贴合实际的。
(二)深入到人民群众中,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一切为了群众的利益,通过制定和实施落实各种政策办法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人民群众希望得到实际的利益和帮助,因此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只要做实事就好,比如根据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需要和困难,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举措,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群众着想,帮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群众的每一件事,或大或小,都应该给予关注,因为对于人民群众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只要这些问题解决了,群众才能安心的投入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三)心入群众,用心为人民群众服务。工作中要投入最大的热情,用自己的真情实意和人民群众相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群众工作就要以维护群众利益为中心。要树立起党和群众是一家的理念,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才能把群众工作做好。
一、群众路线的哲学内涵
群众路线的哲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从主体性、认识论、方法论等哲学层次,系统地回答了党和群众的关系、党的宗旨和党员如何开展群众工作等根本性的问题。
(一)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毛泽东同志在1945年中共七大开幕式上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可以说是群众路线的主体性哲学内涵的最好注脚。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是建立在历史辨证唯物注意的基础之上的,它重点强调人作为主体能够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我国要践行马克思主义就要明确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是我党取得胜利的有利保障。在党的群众路线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口号的提出,就已经表明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我们可以理解为人民群众是我党事业的中心力量,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人民群众才是党开展工作的中坚力量,因此党的工作与人民群众是密不可分的。脱离了人民群众,党的性质也必然发生变化,党的事业也就失去了意义,实现中国梦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只要能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群众路线就会有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而在当前形势下,随着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群众路线也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为党的事业提供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提出要求:“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
(二)群众路线体现的认识论。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再到认识,以至无限循环的过程。把它应用到群众工作中,就变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再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真正做到“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转变为系统集中的意见),再到群众中去做宣传和解释,转变为群众的意见,并使群众能坚持下去,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的准确性。”通过这样的认识论,不仅确保党的工作不仅能够完全符合群众期望和需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中提出“直接到群众中听取意见”,重点解决联系并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对哲学认识论的具体应用和具体体现,它从根本上解决了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可以使党的工作更加合理、准确,党能够及时的了解群众的想法、意见、忧虑和困难,进而更加了解人民群众,就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于人民群众。
(三)群众路线蕴含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辩证法,是解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具体到群众路线,就是如何运用辩证法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群众路线。邓小平同志曾经有过这样的阐述:“党的正确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党章》进一步表述为“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因此我们能够看到,群众路线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群众对党的要求,这要求党制定的政策和方针要能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另一个是党对人民群众的要求,这要求人民群众要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因此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要紧扣“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把服务群众与领导群众相结合,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与促进党的事业发展相结合,转换工作作风与树立社会正气相结合。
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群众路线的实践过程,就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下,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意义。群众工作是党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当前党的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应该是在工作中尽最大的力量满足人们群众的要求,给人民群众带来最大的利益。群众路线的践行工作,可以使各级各部门党组织认真耐心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党的主要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通过凝聚全党和全社会人民群众的力量,切实把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做好。
(二)评价功能。通过践行群众路线,发挥出“工作做得好不好,到不到位,关键就在于人民群众满不满意,符不符合群众路线”的评价功能,一是可以对我们日常工作时时进行检验,及时得知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效果是不是确实是人民群众所需要、所接受的,促进提高工作效能、改进工作方法;二是可以使党员更加自觉地接受群众的监督,更加自觉地与群众打成一片,有效杜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让人民群众能够看到真实的成效和变化;三是有效对党员领导形成制约,从根本上保证党的政策、工作确实是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的,避免出现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吃力不讨好的现象。
(三)价值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公正和效率、发展与环境等价值冲突问题,如何合理解决这些冲突,就存在价值标准的选择和价值位阶的确定等问题。而通过发挥群众路线的价值标准的作用,则可以有效确立价值位阶,顺利解决价值冲突问题。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是解决经济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工作效率和生产发展是工作的首位。可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对公平公正的追求更加强烈,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所以,在我们的价值追求发生冲突时,就充分发挥群众路线的价值标准作用,进而判断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形势下,哪种价值的位阶更高,从而更好地凝聚群众力量、夯实群众基础。
三、努力践行群众路线
“四风”是脱离群众的集中表现,是群众深恶痛觉,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我党发展事业的根本基础就是人民群众,同时人民群众也是社会管理和创新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入”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
(一)亲身投入到人民群众中,关注民生问题。党内工作人员要离开机关单位,放下身段和领导架子,深入到群众基地中。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人民群众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党的相关政策和方针的落实对他们的体会最深刻,他们是党的实施和评价工作中最有发言权的人,他们反映的问题都是最贴合实际的。
(二)深入到人民群众中,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一切为了群众的利益,通过制定和实施落实各种政策办法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人民群众希望得到实际的利益和帮助,因此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只要做实事就好,比如根据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需要和困难,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举措,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群众着想,帮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群众的每一件事,或大或小,都应该给予关注,因为对于人民群众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只要这些问题解决了,群众才能安心的投入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三)心入群众,用心为人民群众服务。工作中要投入最大的热情,用自己的真情实意和人民群众相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群众工作就要以维护群众利益为中心。要树立起党和群众是一家的理念,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才能把群众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