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作为文学史上无可取代的人物,其作品无论是历史剧、悲剧、喜剧还是传奇剧,都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人物性格特点突出,背景环境别具匠心,令人叫绝。而在戏剧中,除了环境、情节、人物、台词等基本要素的书写,潜藏在每部戏剧中的文化现象也同样能够引人入胜,就如决斗这一项活动,是西方文化中兼具浪漫和暴力两种色彩的一部分,单从字面看上去,这项活动就有一种令人敬畏的气场,意味着双方的拼死一战。那么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人物之间的决斗是怎么样的呢?其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意味呢?本文将选取莎士比亚若干戏剧中的决斗例子进行论析。
【关键词】莎士比亚 戏剧 决斗
在文学史上被视为戏剧泰斗的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出生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一个富商家庭,接受过教育,这为他的戏剧打下了坚实的文字艺术功底。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造诣极高的一名作家,他所写的戏剧充满了当时西方世界的各种社会现象与文化,其中就有决斗。在西方文化中,决斗文化总是让人津津乐道,双方争执不下或者有什么怨恨时,定好时间、地点,请好证人,展开一对一的对决,以生命为注来决定谁对谁错,这曾经是上至贵族,下至地痞使用的方式,直到现代才逐渐被社会所排斥。决斗为的是用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争端,但也是要保证公平的,否则决斗就失去了其意义,因此其中就充满了可以挖掘的戏剧因素,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在莎翁的戏剧中,决斗是为什么发生的呢?
一、因为爱情
因为爱情的决斗是比较常见的,在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之一《第十二夜》中,奥莉维娅喜爱与哥哥十分相像的薇奥拉,而爱慕奥莉维娅的安德鲁·埃古契克在奥莉维娅的叔父托比·培尔契爵士怂恿之下找薇奥拉决斗,却在安东尼奥的介入下放弃了决斗,又误打误撞找到了和薇奥拉长得十分相似的西巴斯辛,并发生了实打实的争执打斗。这里的决斗其实是一场没有完全开始,也没什么意义的决斗。安德鲁在托比爵士的怂恿之下,为了出一口气,并获得奥莉维娅的芳心,才下决心向不明真相的薇奥拉发起挑战,而薇奥拉在不得已的情况也只能应战。这一次决斗更多的恐怕是在说明一个有趣的道理,爱情令人盲目,面对几句“我知道几句最有挑战性的话”的怂恿,安德鲁便为了争得奥莉维娅而想薇奥拉挑战,而在托比爵士假装被薇奥拉刺伤后继续怂恿的时候,安德鲁也失去了应有的判断力,继续选择决斗,忽略这样可能带来的后果,就算被安东尼奥船长介入中止了决斗,在街上遇到西巴斯辛时,却又怒气上头选择继续决斗,落了个被西巴斯辛反打一顿下场。这在现在看来,俨然一个年轻气盛的年轻人被人怂恿后逞强做出的事情,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但是在当时,青年男女在教会的限制之下,严守门第约束,根本没有什么机会在爱情上拥有自由选择权,安德鲁的做法也算是为了自己的爱情敢拼敢干,即使结果并不遂其愿,然而这确实是一场确确实实为了爱情发起的决斗,后世许多的决斗同样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比如著名诗人普希金与他人的决斗,最后很遗憾他死于一场本可以避免的决斗),为爱决斗也成为各种类型的作品的重要题材。在这部喜剧中,这一段决斗的描述则是在对兄妹被错认这一矛盾的深化,而这种矛盾不是悲剧的矛盾,最后也依然能让观众从中领略到剧情的多变。
二、家族恩怨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家族之间的渊源描写也是一个令人赞叹的地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就有蒙太古、凯普莱特这两个世仇的家族,这部戏剧中的决斗发生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并私自结为夫妻后的中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堂哥提伯尔特相遇,出于家族之间的嫌隙,提伯尔特向罗密欧提出决斗,罗密欧选择退让,提伯尔特便在决斗中杀死了罗密欧的朋友,罗密欧也一怒之下刺死提伯尔特,最后遭到城市统治者的放逐。这种决斗不是因为双方的仇恨,而是家族的世仇,但是在家族观念根深的时代,家族的意志往往高于成员的意志,所以提伯尔特便借家族的因素借机寻衅。罗密欧起初的拒绝是明智的,因为他懂得决斗的原因只不过是双方来自于不同家族罢了,却无奈朋友丧了命自己也失去了理智,违背了自己和平的原则,一剑过去仿佛顺理成章,这就是决斗的随意性。决斗和两人的私下成婚形成了鲜明对比,家族的矛盾在前一秒缓和了下来,下一秒又加深了一步,戏剧充满矛盾。
三、荣誉与正义
许多的决斗也是为了名气和声誉,不论是被挑战者还是挑战者,赢了就意味着荣誉和勇气得到彰显,而输了也就是在战斗技巧、名誉等方面都输给了对手。《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为报杀父之仇,也为了讨回自己家族丢失的声誉,加上诡计多端的克劳狄斯的煽动,他按照家族的古老传统,通过决斗来解决对哈姆雷特的不满。作为家族长子的雷欧提斯,即使牺牲自己也要把决斗完成,这就是欧洲贵族所坚持的信念。而另一个主角哈姆雷特则和雷欧提斯不同,他为的是在这场被迫参加的决斗中,做好全盘的计划在决斗上对叔父克劳狄斯国王进行复仇。正直勇敢的雷欧提斯没有发现克劳狄斯的诡计,只知道自己要为了家族的名誉而战,在这场决斗中,他是一个目的纯粹的战士,哈姆雷特则肩负杀父之仇,因此他的决斗动机更复杂。这里的决斗在整部剧中实际是把剧情推向高潮的一个重点,在这一段剧情中哈姆雷特向众人揭露克劳狄斯的恶行,并在身中剧毒的情况下果断刺死克劳狄斯,把整部悲剧的矛盾在一个相对狭窄的地点——城堡厅堂中集中地爆发出来,并以人的死亡为解决方法,使得戏剧在达到高潮后又立刻进入终结,让读者和观众在欣赏后回味无穷,也让人对哈姆雷特作为复仇王子的心情有更贴切的理解。
结语
到了近代,在手枪等热兵器发明后,决斗显得快速而血腥,因此也受到了各种法律的限制,这也是莎士比亚戏剧里的决斗和现实决斗的不同之处,莎翁戏剧里的决斗显得更加自由,这不仅是法律限制宽松的原因,也是当时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性和自由的追求,在现实可能实现不了的放纵,莎士比亚让自己笔下的人物获得了满足,快意恩仇,想干就干,就算会在一定程度上违反社会的公德和一些律例(所以罗密欧被放逐),莎士比亚也依然选择在自己的作品中让角色活得痛快,这和决斗跳出律令框架进行自由决断的自由本质也是相通的。
【参考文献】
[1][英]威廉·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11月第2版
[2][英]威廉·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四大喜剧》,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11月第2版
【关键词】莎士比亚 戏剧 决斗
在文学史上被视为戏剧泰斗的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出生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一个富商家庭,接受过教育,这为他的戏剧打下了坚实的文字艺术功底。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造诣极高的一名作家,他所写的戏剧充满了当时西方世界的各种社会现象与文化,其中就有决斗。在西方文化中,决斗文化总是让人津津乐道,双方争执不下或者有什么怨恨时,定好时间、地点,请好证人,展开一对一的对决,以生命为注来决定谁对谁错,这曾经是上至贵族,下至地痞使用的方式,直到现代才逐渐被社会所排斥。决斗为的是用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争端,但也是要保证公平的,否则决斗就失去了其意义,因此其中就充满了可以挖掘的戏剧因素,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在莎翁的戏剧中,决斗是为什么发生的呢?
一、因为爱情
因为爱情的决斗是比较常见的,在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之一《第十二夜》中,奥莉维娅喜爱与哥哥十分相像的薇奥拉,而爱慕奥莉维娅的安德鲁·埃古契克在奥莉维娅的叔父托比·培尔契爵士怂恿之下找薇奥拉决斗,却在安东尼奥的介入下放弃了决斗,又误打误撞找到了和薇奥拉长得十分相似的西巴斯辛,并发生了实打实的争执打斗。这里的决斗其实是一场没有完全开始,也没什么意义的决斗。安德鲁在托比爵士的怂恿之下,为了出一口气,并获得奥莉维娅的芳心,才下决心向不明真相的薇奥拉发起挑战,而薇奥拉在不得已的情况也只能应战。这一次决斗更多的恐怕是在说明一个有趣的道理,爱情令人盲目,面对几句“我知道几句最有挑战性的话”的怂恿,安德鲁便为了争得奥莉维娅而想薇奥拉挑战,而在托比爵士假装被薇奥拉刺伤后继续怂恿的时候,安德鲁也失去了应有的判断力,继续选择决斗,忽略这样可能带来的后果,就算被安东尼奥船长介入中止了决斗,在街上遇到西巴斯辛时,却又怒气上头选择继续决斗,落了个被西巴斯辛反打一顿下场。这在现在看来,俨然一个年轻气盛的年轻人被人怂恿后逞强做出的事情,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但是在当时,青年男女在教会的限制之下,严守门第约束,根本没有什么机会在爱情上拥有自由选择权,安德鲁的做法也算是为了自己的爱情敢拼敢干,即使结果并不遂其愿,然而这确实是一场确确实实为了爱情发起的决斗,后世许多的决斗同样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比如著名诗人普希金与他人的决斗,最后很遗憾他死于一场本可以避免的决斗),为爱决斗也成为各种类型的作品的重要题材。在这部喜剧中,这一段决斗的描述则是在对兄妹被错认这一矛盾的深化,而这种矛盾不是悲剧的矛盾,最后也依然能让观众从中领略到剧情的多变。
二、家族恩怨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家族之间的渊源描写也是一个令人赞叹的地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就有蒙太古、凯普莱特这两个世仇的家族,这部戏剧中的决斗发生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并私自结为夫妻后的中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堂哥提伯尔特相遇,出于家族之间的嫌隙,提伯尔特向罗密欧提出决斗,罗密欧选择退让,提伯尔特便在决斗中杀死了罗密欧的朋友,罗密欧也一怒之下刺死提伯尔特,最后遭到城市统治者的放逐。这种决斗不是因为双方的仇恨,而是家族的世仇,但是在家族观念根深的时代,家族的意志往往高于成员的意志,所以提伯尔特便借家族的因素借机寻衅。罗密欧起初的拒绝是明智的,因为他懂得决斗的原因只不过是双方来自于不同家族罢了,却无奈朋友丧了命自己也失去了理智,违背了自己和平的原则,一剑过去仿佛顺理成章,这就是决斗的随意性。决斗和两人的私下成婚形成了鲜明对比,家族的矛盾在前一秒缓和了下来,下一秒又加深了一步,戏剧充满矛盾。
三、荣誉与正义
许多的决斗也是为了名气和声誉,不论是被挑战者还是挑战者,赢了就意味着荣誉和勇气得到彰显,而输了也就是在战斗技巧、名誉等方面都输给了对手。《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为报杀父之仇,也为了讨回自己家族丢失的声誉,加上诡计多端的克劳狄斯的煽动,他按照家族的古老传统,通过决斗来解决对哈姆雷特的不满。作为家族长子的雷欧提斯,即使牺牲自己也要把决斗完成,这就是欧洲贵族所坚持的信念。而另一个主角哈姆雷特则和雷欧提斯不同,他为的是在这场被迫参加的决斗中,做好全盘的计划在决斗上对叔父克劳狄斯国王进行复仇。正直勇敢的雷欧提斯没有发现克劳狄斯的诡计,只知道自己要为了家族的名誉而战,在这场决斗中,他是一个目的纯粹的战士,哈姆雷特则肩负杀父之仇,因此他的决斗动机更复杂。这里的决斗在整部剧中实际是把剧情推向高潮的一个重点,在这一段剧情中哈姆雷特向众人揭露克劳狄斯的恶行,并在身中剧毒的情况下果断刺死克劳狄斯,把整部悲剧的矛盾在一个相对狭窄的地点——城堡厅堂中集中地爆发出来,并以人的死亡为解决方法,使得戏剧在达到高潮后又立刻进入终结,让读者和观众在欣赏后回味无穷,也让人对哈姆雷特作为复仇王子的心情有更贴切的理解。
结语
到了近代,在手枪等热兵器发明后,决斗显得快速而血腥,因此也受到了各种法律的限制,这也是莎士比亚戏剧里的决斗和现实决斗的不同之处,莎翁戏剧里的决斗显得更加自由,这不仅是法律限制宽松的原因,也是当时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性和自由的追求,在现实可能实现不了的放纵,莎士比亚让自己笔下的人物获得了满足,快意恩仇,想干就干,就算会在一定程度上违反社会的公德和一些律例(所以罗密欧被放逐),莎士比亚也依然选择在自己的作品中让角色活得痛快,这和决斗跳出律令框架进行自由决断的自由本质也是相通的。
【参考文献】
[1][英]威廉·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11月第2版
[2][英]威廉·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四大喜剧》,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11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