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意外 妙化精彩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n00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正因为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成为一种艺术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指出:“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的确,课堂教学的过程理应成为师生共度的历程、共创的体验。在课堂上,虽然学生的意外生成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当学生的表达与一些固有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是毫无价值趋向的中立者,也不应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棒子打杀的独裁者。
  有西方教育学者也曾说:教育,有时就是一种保护。当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一些反常时,要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心中的疑问一一得到解析,让激起的争论各得其所,让思想的错误得到纠正,让不期而然的意外在此生成收获。
  [情境一]:遭遇意外
  踏进课堂,课代表就汇报课前布置的调查作业有同学没完成。
  师:怎么回事?能说说吗?
  生:以前没有这个习惯,所以忘了(另外几个似乎也颇有同感在点头)。
  师:你说的是实话。那你们觉得,因为是习惯,就要把它延续下去吗?
  学生一番议论后表示,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哪怕是较长时间形成的习惯,只要是不正确的就要坚持改掉。
  [情境二]:真诚互动
  师生结合学校开展的“尊重规则珍爱生命”活动中“定点接送”的话题,聊“习惯”。
  师:最近家长在送你上学时,是否也遇到了“不习惯”的问题?
  (孩子们如开闸般地议论起来,很
  激动。)
  生1:以前我从前校门上、下学的,现在南北校门分流放学后,我就要绕个圈走了。
  生2:忘了学习用品后想请家长送过
  来,但是家长要登记进校。这样很麻烦。
  生3:以前汽车可以直接在校门口停
  下,现在我老远就下车。特别是下雨天,还得自己带雨具冒雨走。感觉不方便。
  师:是的,定点接送是让你和家长一下子感到不习惯。但是,你觉得对你自己和别人会带来什么变化?(纷纷举手)
  生1:我规则意识强了。
  生2:我知道要听天气预报,开始会自己准备雨伞了。
  生3:200米外,我让爸停车了,自己步行进学校。
  生4:发现校门口很畅通了,我可以放心穿马路了……
  师:是啊,这样方便了别人,也方便了自己。
  经过交流,孩子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虽然有些事对我们来说还不习惯,但是只要是正确的,就要坚持,这样能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养成好习惯。
  [情境三]:正确导向
  四十分钟的课将近尾声——
  师:你认为养成好习惯有必要吗?请举例说明。
  生1:因为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好习惯。
  生2:好习惯会给人一种感觉:你这人很有教养。
  生3: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以
  后在社会上不管做什么都会让人觉得你是不完美的人、没有规矩的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生4:习惯,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好习惯,就是一种见了某种情况能下意识作出好的反应。
  师:既然我们不好的习惯是长期“坚
  持”形成的,那么,通过我们的“坚持”,就能改掉它并养成好习惯,使其成为我们终身都享用不尽的财富!
  孩子们自信地频频点着头。
  品德课讲求育人实效,而那些泛泛而谈、热热闹闹的场面常让我们感到德育如蜻蜓点水般不尽人意。为什么?那是因为每个学生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一种本源性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意识处于沉睡状态,需要教育者去唤醒、去激发。
  课堂是生成的。在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邂逅一些“意外事件”,且不容回避,如课例中的“习惯”之说。如果听之任之有悖师之责,如果就事论事说一番道理,往往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怎么办?结合本课例谈一些感悟:
  其一:重视反馈,调整预设。平时,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本课例中教学伊始,笔者就遭遇“意外”,面对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敢于直面,并及时合理地调整了教学预设。紧接着,抓住交流中的关键点“习惯”,顺水推舟论“习惯”。通过巧用这一“意外”,也就为本课教学找到了源头活水。
  其二:真诚互动,正确导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善于调动和利用
  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例中,笔者正是结合了当时学校开展的活动,借契机与学生真诚地交流探讨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习惯”,从而趁热打铁一起纠“习惯”、正“习惯”,在平等、民主、宽松的互动中使学生明白了遵守规则、养成良好习惯的意义所在。
  诚然,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和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的交流,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而抓住了“偶发事件”这些生成资源,进行和谐的对话和交流,通过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经验,交流相互的情感和体验,提升各自的认识和审美,就会激发出学生心灵最真挚的情感,才能引领他们积极向上。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盐县向阳小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