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四个方面阐述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针对个人:设立班级心理健康个案恳谈会制度;针对群体: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时俱进:设立预约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哭”,预防新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班级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59-0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化成员走进社会,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的有力保证。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定、意见应运而生。
199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1999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生活能力。”1999年8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中,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0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2002年,为了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总结实验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这些《决定》《意见》《纲要》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教育的核心人物班主任提出了要求。很多班主任都在不断地摸索、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但随着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一方面,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使其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攀比、焦虑等心理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道德的滑坡,审美的错位,人性的异化也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所以,当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向年轻人向学生漫延。人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心理健康的可行模式。因此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总结出来的已经初步形成的模式,以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一、针对个人:设立班级心理健康个案恳谈会制度
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身心健康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抓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之后,应该把重心放在心理健康教育之上。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没有问题之后,心理才没有问题,行为才没有问题,行为也才规范,“病”也才不会从口入,“祸”也才不会从口出。如果心理有问题,健康的体魄就恐怕如鲁迅笔下的看客。所以班主任要明白,多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要等到发现学生出现了问题之后才去想办法辅导。如果平时不留心观察,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意识,就很难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时哪怕有个别学生已经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也不会注意到,致使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当然单是依靠班主任的习惯或自觉行为去注意学生的心理问题,还不能从更大的范围内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有一定的心理辅导制度,那么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心理辅导。由此,笔者在班里设立了班级心理健康个案恳谈会制度。
这个是制度要求班里每一位学生在开学的第一周都要向心理学老师学习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从第三周开始,每一位学生至少主持一次班级心理健康个案恳谈会。个案的来源是班里的以“我近来最担心的事”为主题的投递箱和学生的周记。每周选出几个话题,然后由主持人自选话题组织喜欢参与这个话题的同学恳谈。地点自定,可以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较安静的地方,可以坐着,可以站着,可以用各种方式(情境体驗、讨论探索等),畅所欲言。必要时可以请心理辅导老师参加,也可以请班主任、科任老师或家长参加。恳谈后将感受反馈回“成长箱”,班主任收集成长箱的材料,进一步了解学生,必要时进行辅导。
恳谈就是真诚地交谈,这样做的效果是让学生有自觉参与自我调节和提升的意识,有计划地从人际关系、情绪状态、自我控制、动机、自我概念、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等方面有条理地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营造更好的师生讨论氛围,从而融洽师生关系。
二、针对群体: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环境直接影响心理,所以把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定为心理文化建设。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集体,集体文化建设包括言论导向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我们作为班主任,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窗帘与心理健康
学生学业繁重,情绪容易急躁,因此教室的窗帘宜用自然、清新、淡雅的冷色,如嫩绿色、淡黄色、浅蓝色等,以便使学生的精神松弛,舒缓紧张情绪。如果窗帘颜色过于深沉,时间久了,会使人心情抑郁;如果颜色太鲜亮了,时间一长,也会造成视觉疲劳,使人心情烦躁。
(二)墙报与心理健康
墙报是教室里常有也常换的东西,它对调节学生的心理有很大的作用。不断地推陈出新给人的感觉本来就很好,但如果新的东西不漂亮,不养眼,只能让人看了不舒服,所以墙报也应该用清新、淡雅的冷色为底色,画上美观的适合时令的花草树木,这样,让心灵之窗与大自然世界相通相适。 (三)班歌、班徽与心理健康
班歌往往用来展现一个班级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是班级德育的一个特色与亮点。但如果选择班歌的时候不慎,选到了过于激昂的或过于潮的歌,都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人会选择低沉的,但不是越激昂越好,过于激昂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疲倦,也容易使人感到虚伪;过于潮流的歌曲,容易像一阵风吹过,但又会让人时不时回顾那阵早已经过去的凉爽,这种歌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对学生的耐性进行考验,弄不好也会变成学生心灵的一种折磨。
班徽通常来源于班级的口号、班号,它是一个向别人展示自己形象的标志,它标志着大家从属于一个班级并且团结一心。它是整个班级的精神的提炼,能够反应大家的共同追求,让大家有一种共同的归属感,是班级活力和荣耀的象征。因此,应该选用有一定美感和内涵的简洁明了的图案。如有人用超人图案,有人用骷髅头像图案,有人用简单的班级加上一个英文。很明显第一个图案让人不屑,第二个图案让人反感,第三个图案等于没有。因此,班徽要让人喜欢,让人心理愉悦。
(四)班级文明公约与心理健康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其目标在于增强中小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如果我们仅仅通过规章制度来管束人,恐怕会适得其反,但如果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商量定下一个文明公约,学生会自觉地遵守,没有心理的逆反,又能培养出更有修养的人才。所以要让学生自己共同制定班级文明公约,以此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和思想习惯,让他们自己得到更健康地成长。
三、与时俱进:设立预约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人在成名成家以后,工作更忙了,时间更宝贵了,别人要拜访,常需预约。其实,在学校,班主任和学生都是“大忙人”,所以,笔者觉得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班主任预约制度。现状下,大部分学生都怕班主任,主要的原因是班主任很细心,经常以发现学生的毛病为主要工作,一旦发现学生有问题,不管学生正在做什么,也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就找学生谈话。这样不但影响了学生原来安排好的时间,打乱了学生的计划,而且不一定能帮到学生,所以,学生不喜欢,甚至产生反感或恐惧的心理。如果我们在班里有一个“班主任有约”的制度,我们就可以避免以上的问题。学生可以约老师,老师也可以预约学生。地点可以是学校的任何一个你们认为适合谈话的地方,最好少选办公室。这样,学生自己心理有问题需要老师帮忙的时候就能灵活地及时地约班主任,而不是等到学生的问题已经表露到外形了,才去采取措施。当然,因为有些学生是有问题也不自觉找班主任的,對此情况,班主任就要对这一部分人进行反约。一为他们解决问题;二让他们知道,你不约老师,老师也要约你,可能自己约老师还自在一些。这样一来,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就提高了。
四、关注学生的“哭”,预防新的心理问题
我们很多班主任常常得意于自己上班会课上到学生感动得哭了。其实,学生本来平静地听讲,那很好,但如果学生感动到哭,很明显,班主任的话已经触及他的内心深处。但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旧伤成新伤。他可能已经淡化的某些东西,现在被你挖出来了,所以,他因为内疚、自责或愤怒而哭了,那显然,学生的心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了。这时我们就应该留心、关注,并及时给予疗伤。
2.当众出丑了。当着大家的面哭了,如果班主任不及时发现、了解并解决问题,那么这位学生可能会在别人的嘲笑中或自己的自责中出现了新的心理问题。如果班主任当时马上说,某某同学最有同情心或者感情特别细腻之类的表扬话,那么问题就可能很自然地得到解决。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要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简单地说,学校班级对学生施加的行为规范和系统心理素质训练,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思考升学、就业问题,为他们的成长打开光明的道路,让他们勇敢地走向社会并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尽快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然后根据社会的进步和学生的个体的变化,进行调整。在班级管理中,注意预防学生出现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韦俊卿.育心养德[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韦俊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毕淑敏.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4]仇忠海,戚业国.人文·德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编 卢建龙)
【关键词】班级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59-0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化成员走进社会,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的有力保证。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定、意见应运而生。
199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1999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生活能力。”1999年8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中,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0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2002年,为了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总结实验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这些《决定》《意见》《纲要》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教育的核心人物班主任提出了要求。很多班主任都在不断地摸索、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但随着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一方面,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使其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攀比、焦虑等心理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道德的滑坡,审美的错位,人性的异化也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所以,当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向年轻人向学生漫延。人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心理健康的可行模式。因此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总结出来的已经初步形成的模式,以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一、针对个人:设立班级心理健康个案恳谈会制度
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身心健康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抓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之后,应该把重心放在心理健康教育之上。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没有问题之后,心理才没有问题,行为才没有问题,行为也才规范,“病”也才不会从口入,“祸”也才不会从口出。如果心理有问题,健康的体魄就恐怕如鲁迅笔下的看客。所以班主任要明白,多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要等到发现学生出现了问题之后才去想办法辅导。如果平时不留心观察,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意识,就很难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时哪怕有个别学生已经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也不会注意到,致使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当然单是依靠班主任的习惯或自觉行为去注意学生的心理问题,还不能从更大的范围内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有一定的心理辅导制度,那么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心理辅导。由此,笔者在班里设立了班级心理健康个案恳谈会制度。
这个是制度要求班里每一位学生在开学的第一周都要向心理学老师学习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从第三周开始,每一位学生至少主持一次班级心理健康个案恳谈会。个案的来源是班里的以“我近来最担心的事”为主题的投递箱和学生的周记。每周选出几个话题,然后由主持人自选话题组织喜欢参与这个话题的同学恳谈。地点自定,可以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较安静的地方,可以坐着,可以站着,可以用各种方式(情境体驗、讨论探索等),畅所欲言。必要时可以请心理辅导老师参加,也可以请班主任、科任老师或家长参加。恳谈后将感受反馈回“成长箱”,班主任收集成长箱的材料,进一步了解学生,必要时进行辅导。
恳谈就是真诚地交谈,这样做的效果是让学生有自觉参与自我调节和提升的意识,有计划地从人际关系、情绪状态、自我控制、动机、自我概念、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等方面有条理地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营造更好的师生讨论氛围,从而融洽师生关系。
二、针对群体: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环境直接影响心理,所以把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定为心理文化建设。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集体,集体文化建设包括言论导向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我们作为班主任,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窗帘与心理健康
学生学业繁重,情绪容易急躁,因此教室的窗帘宜用自然、清新、淡雅的冷色,如嫩绿色、淡黄色、浅蓝色等,以便使学生的精神松弛,舒缓紧张情绪。如果窗帘颜色过于深沉,时间久了,会使人心情抑郁;如果颜色太鲜亮了,时间一长,也会造成视觉疲劳,使人心情烦躁。
(二)墙报与心理健康
墙报是教室里常有也常换的东西,它对调节学生的心理有很大的作用。不断地推陈出新给人的感觉本来就很好,但如果新的东西不漂亮,不养眼,只能让人看了不舒服,所以墙报也应该用清新、淡雅的冷色为底色,画上美观的适合时令的花草树木,这样,让心灵之窗与大自然世界相通相适。 (三)班歌、班徽与心理健康
班歌往往用来展现一个班级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是班级德育的一个特色与亮点。但如果选择班歌的时候不慎,选到了过于激昂的或过于潮的歌,都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人会选择低沉的,但不是越激昂越好,过于激昂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疲倦,也容易使人感到虚伪;过于潮流的歌曲,容易像一阵风吹过,但又会让人时不时回顾那阵早已经过去的凉爽,这种歌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对学生的耐性进行考验,弄不好也会变成学生心灵的一种折磨。
班徽通常来源于班级的口号、班号,它是一个向别人展示自己形象的标志,它标志着大家从属于一个班级并且团结一心。它是整个班级的精神的提炼,能够反应大家的共同追求,让大家有一种共同的归属感,是班级活力和荣耀的象征。因此,应该选用有一定美感和内涵的简洁明了的图案。如有人用超人图案,有人用骷髅头像图案,有人用简单的班级加上一个英文。很明显第一个图案让人不屑,第二个图案让人反感,第三个图案等于没有。因此,班徽要让人喜欢,让人心理愉悦。
(四)班级文明公约与心理健康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其目标在于增强中小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如果我们仅仅通过规章制度来管束人,恐怕会适得其反,但如果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商量定下一个文明公约,学生会自觉地遵守,没有心理的逆反,又能培养出更有修养的人才。所以要让学生自己共同制定班级文明公约,以此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和思想习惯,让他们自己得到更健康地成长。
三、与时俱进:设立预约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人在成名成家以后,工作更忙了,时间更宝贵了,别人要拜访,常需预约。其实,在学校,班主任和学生都是“大忙人”,所以,笔者觉得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班主任预约制度。现状下,大部分学生都怕班主任,主要的原因是班主任很细心,经常以发现学生的毛病为主要工作,一旦发现学生有问题,不管学生正在做什么,也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就找学生谈话。这样不但影响了学生原来安排好的时间,打乱了学生的计划,而且不一定能帮到学生,所以,学生不喜欢,甚至产生反感或恐惧的心理。如果我们在班里有一个“班主任有约”的制度,我们就可以避免以上的问题。学生可以约老师,老师也可以预约学生。地点可以是学校的任何一个你们认为适合谈话的地方,最好少选办公室。这样,学生自己心理有问题需要老师帮忙的时候就能灵活地及时地约班主任,而不是等到学生的问题已经表露到外形了,才去采取措施。当然,因为有些学生是有问题也不自觉找班主任的,對此情况,班主任就要对这一部分人进行反约。一为他们解决问题;二让他们知道,你不约老师,老师也要约你,可能自己约老师还自在一些。这样一来,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就提高了。
四、关注学生的“哭”,预防新的心理问题
我们很多班主任常常得意于自己上班会课上到学生感动得哭了。其实,学生本来平静地听讲,那很好,但如果学生感动到哭,很明显,班主任的话已经触及他的内心深处。但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旧伤成新伤。他可能已经淡化的某些东西,现在被你挖出来了,所以,他因为内疚、自责或愤怒而哭了,那显然,学生的心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了。这时我们就应该留心、关注,并及时给予疗伤。
2.当众出丑了。当着大家的面哭了,如果班主任不及时发现、了解并解决问题,那么这位学生可能会在别人的嘲笑中或自己的自责中出现了新的心理问题。如果班主任当时马上说,某某同学最有同情心或者感情特别细腻之类的表扬话,那么问题就可能很自然地得到解决。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要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简单地说,学校班级对学生施加的行为规范和系统心理素质训练,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思考升学、就业问题,为他们的成长打开光明的道路,让他们勇敢地走向社会并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尽快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然后根据社会的进步和学生的个体的变化,进行调整。在班级管理中,注意预防学生出现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韦俊卿.育心养德[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韦俊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毕淑敏.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4]仇忠海,戚业国.人文·德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