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信息化是贯彻中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核心。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向纵深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交融互动的关系,给我国各类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支持。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现代化的全过程中,企业作为工业化的主体、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样是信息化的主体。企业只有通过信息化,加快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地应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挑战。
一、对企业信息化本质的把握
企业信息化可以使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和经营等多个环节上广泛利用信息技术、装备信息设备、建立信息系统、完善信息服务。对于信息时代的企业组织来说,信息技术正在从产品的信息含量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两个方面迫使企业在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过程中不断转变观念,不断地计划、投资和试验,以适应多变的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更是加速了这样的变化,这是因为互联网使企业有可能以新的方式组织经营,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几乎可以在瞬间之内把那些产品和服务销售给成千上万的人。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正视在信息时代竞争优势可以在一夜之间出现和消失的这一现实。为什么一些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成功了,而另一些却失败了呢?信息化对企业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信息化?有学者提出,信息化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把企业的业务自动化;第二层次是分析层次,通过分析诊断出现问题的环节;第三个层次是决策,此层次关心的问题是环境的变化,比如竞争对手、政府政策等,这些实质上还是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看待信息化。
信息化的本质应在于改变企业面对的内外部环境,环境的改变将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理念。因此从本质上说,信息化应该是观念层面的,而非物质层面的,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走入“仅仅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的误区。企业信息化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及其信息资源所有者的集成,从而使资源与变化的环境尤其是市场、客户相匹配,达到所有者的期望。当一个企业这样理解企业信息化的时候,表明其已把企业信息化上升到战略的高度而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企业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和好处应当是巨大的,它不但改进和强化训练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信息流的集成管理,而且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强烈冲击,带来根本性的改变。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相融合,使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竞争力才能不断提高。
二、重新认识企业信息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信息化的提出和实践在我国已有20多年历史,然而在所有推行过信息化的企业中,真正获得了预期竞争优势的企业还不到2%,87%左右的企业认为自己不太适宜搞信息化。于是一部分企业就抛弃了实施信息化的初衷与尝试,而其中的大部分企业考虑到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抛弃不用还于心不忍,最终就在少数部门或环节试行某个或某些功能管理软件。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少数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不仅没给自己带来竞争优势,反而给企业管理带来了许多麻烦,结果出现日常经营混乱,甚至以信息化为“转折点”,使企业逐步走向破产倒闭之路。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通过信息化来有效地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一些企业的信息化甚至损害了它的核心竞争力。当前企业信息化正进入一个调整期:经过前一段时间对信息化的投资,企业开始沿着建立有效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可以看到,企业信息化的理性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由希望一夜之间完成蜕变到将信息化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二是摈弃盲目追求全面的信息化,专注核心业务信息化;三是将信息化看做投资,向其要效益。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到底有什么用处?从表面上看,企业信息化似乎就是买设备、上系统,但事实上,它决不是简单的以计算机网络代替手工劳动,而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管理理念的革命。首先,信息系统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曾经分割的信息资源在企业内部得到共享,原始信息从传递到决策反馈的时间大大缩短,决策层与基层、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快捷。其次,企业信息化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有助于改变企业内部的低效体制,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如财务系统信息化后,上级部门可随时跟踪、监控下面的财务状况,使弄虚作假现象无处藏身。再次,企业信息化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涉及流程再造、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全新管理改革,是驱动管理升级的重要手段,将为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建立学习型企业提供现代化平台。除此之外,企业信息化对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还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企业组织运行。信息化能够给企业提供恰当的经营管理运作模式,以客观的手段强化企业以及员工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行为。这样,企业的员工和各部门均可以各司其职,相互间也能够配合默契,增强了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企业依照既定的管理模式实现良性运行。
2.客户关系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能够促进企业重组,有效地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业务管理流程,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准时交货率,降低顾客成本,同时还有助于建立新的绩效考评办法。信息化还有利于企业最终实现全面的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距离,使相互之间建立了快捷的联系,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增强了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生产制造管理。信息化有助于企业采用柔性制造技术,合理优化生产资源,降低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的库存,改善资金运营状况,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实现企业的利润增长。这样,企业就拥有更多的资金来对能力不足或不协调的功能载体进行投资和改进,最终达到企业各功能之间的和谐运转。
4.技术创新。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企业对研发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拓展研发的思维和新产品创新。企业信息化还能加快新产品的开发速度,降低新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成本,降低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节约研发资金,提升研发效率,而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措施之一。
三、企业信息化的实施策略
企业信息化是提升竞争力最有效的武器,也是一把“双刃剑”,推行得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得到加强,否则就很有可能损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对面临严峻挑战的中国企业来说,不是“保健品”,而是“止疼药”。所以,企业的信息化一定要从核心业务着手,必须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目的。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过程可以有以下基本的实施策略:
1.按照信息化的要求,从价值链出发审视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流程调整与重组。通常企业的业务流程隐蔽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之中,企业自身难以了解各个流程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信息模型来分析和重组企业业务流程,从而发现流程中的瓶颈,进而优化之。对于由于流程引起的权利再分配问题,要在实施过程中加以妥善解决。对于企业业务流程的动态变化,系统设计时应尽量考虑采用模式与软件系统相分离方式来实现。
2.积极寻求、利用和合理管理来自于政府与行业协会的数据信息。在推动信息化之初,企业就必须努力开拓和培育政府与行业协会方面的信息源,以便及时获得决策所需的经济、科技,教育、军事、政务、日常生活等各种社会经济信息。此外,企业还必须通过信息化系统对这些来自于政府与行业协会的信息进行合理规划和组织,并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来控制这些数据资源的采集和合理传播,以形成一个虚拟的、有序的信息网络大系统。企业实施信息化应该是信息技术建设和改善经营管理同步进行,同时要有准确的基础数据和高效的技术设备,系统只有运行在准确完整的数据和高效的技术平台之上,才能发挥实际效用。
3.注重实效分析,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在自行开发可能性不大的情况下,应遵循在清楚企业类型及其对系统的具体要求的方案提供商中选择最佳适配者。企业还应聘请相关信息管理咨询机构对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估。评估时应对企业的发展阶段、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企业文化、发展空间、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信息化投资收益情况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可行性做出判断。
4.设计合适的实施方案。企业应联合信息化方案提供商、信息管理咨询机构成立“方案设计小组”,并由企业一把手担任小组负责人。在设计方案时应注意:第一,必须对企业信息化的阶段划分、各阶段的任务、完成各阶段任务的时间限制以及所需的资源配置、衡量各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指标等具体事项做出详细而明确的描述;第二,应坚持“先培训,后实施”和“边培训,边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切不可像过去那样不管行不行先对系统进行安装,调试、然后再去培训员工;第三,方案在整体上强调的是最合适,亦即最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不是技术上的最先进,也不是实施时间或费用最省。
四、结论
企业信息系统五花八门,解决方案层出不穷,CRM(客户资源管理)、SCM(供应链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BOSS(企业经营决策系统)令人眼花缭乱。企业在决定上什么系统的时候,必须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效益为基本准则,而不是搞花架子,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要结合业务流程重组、管理流程再造和管理模式改革,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把信息化贯穿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检验企业信息化是否成功的标准,不是看它上了什么最新的系统,而是是否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运作效率,是否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效益。
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推行得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得到加强,否则就很有可能损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企业的信息化必须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目的。新技术如果不与科学、先进的管理相结合,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用途。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企业体制的不断变革,反过来又促使信息技术的效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这是中国企业要走的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之路,一条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