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们知道我来过
张大诺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9787515322254
2014-04
29.00元
对于衰老这件事,除非有一天当你真的老了,你才能真正体会究竟意味着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衰老是个秘密,生命越是趋于尽头,就越是一个庞大的秘密,一个共属于整个人类的秘密。更因为,最后体验到谜底的人,多已经无法表达,它就越发神秘而迷人。
而那些以各种方式去探寻这个秘密的人,是在为整个人类提供一种经验,一些体认。
在这各种方式中,如本书作者张大诺一样的“临终关怀者”,其所践行的方式是非常特殊的。因为这个身份本身就带有一种纯粹意味:纯粹的生命立场,纯粹的人文角度,纯粹的心灵陪伴,这种纯粹使得他的“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4月版)——呈现出一种来自人性自身的魅力,而这一魅力的核心,也是这本书对衰老解读的最大不同,就在于:
从关怀出发,于“真正的尊重”回归。
何为真正的尊重?
比如他说:不要称呼她们为老年痴呆症,而应该是“老年想象症”;比如他说:尊重她们的“混乱”逻辑,并且按照她们的逻辑进行思考,进而“有的放矢”地有效劝慰她们;比如他说:如果谁能发明一些东西,让这些80岁以上的老人玩起来,谁就是对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所有这些,都不是在“看低”这些老人因为衰老而呈现的一切,而是给予真正的尊重。
这些想法,几乎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埃伦·兰格不谋而合。后者在她的著作《专念》一书中,用大量篇幅解释了一种现象,即:对于老年人及老年生活,全世界各种文化无一例外不存在某种“潜念”、一种想象中的偏见:她们,就应该是老态龙钟的,状态萎缩的,没有贡献的,拖人后腿的……
不,不是这样的。
张大诺以一个动人的称呼去定义这些处在生命尽头的老人,他称她们为“圣徒”:
“应该换个角度去看这些高危老人了。不要认为我们是健康人,他们是病人。不要认为我们强大,他们虚弱。不要认为我们在俯视,他们在仰视。不要认为他们在走向尽头,我们是壮年。不要认为他们糊涂了,我们还清醒……所有这些念头都不要有,这些念头会阻止我们了解他们真正的感受,实际上,他们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不是面对他们,是在面对我们的未来;我们不是了解他们而是了解自己的未来。如此,我们对他们才会有真正的耐心,有了尊重,以及……好奇,甚至我们可以想,他们之所以承受一些苦,是因为他们在为我们受难,为了告诉我们,我们老的时候是什么样,提醒我们早做心理准备。也因此,他们是无意中伟大的人,是为整个人类活着的‘圣徒’。”
在我看来,这一段文字是本书最为精华的思想,它几乎带给所有尚未步入高危之年,还在以一种无感而又遥远的目光望向人生终点的人,一种严正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曾经那些之于老人的潜念,兴许,我们都错了。在生命能量上,他们日益萎缩,而在另一个角度,他们的将死,是某种近于神圣的行为,是给我们的活生生的悲壮的暗示、警示,以及引领。
引领我们,如何通晓自己必将到来的时光。
只是,完全通晓这些暗示,真的不容易。
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必将成为他们,但是,只有当我们成为他们之后,我们才能体会他们丰富而玄妙的世界,然而悖论的是,体会到的时候,我们已老得无法准确详细表达。这一悖论几乎无解,除非,有一个人,可以以公益的耐心、灵性的敏感以及文笔的生动,以长达十年的时间感悟、记录近百个老人深邃的世界,包括直击挖掘他们飘忽深邃的潜意识。
如今,这个人、这本书真的出现了。如此,这本书,几乎就是在重拾人类自身的记忆,最难记忆的那部分记忆。
《她们知道我来过》,在生与死的交叠之处,那些游离于生死之间的人,以及陪伴她们十年的张大诺,共同带给我们“人生深处”的谜底,那里,究竟是什么样?那里,究竟是什么难以名状的感觉?那里,究竟可以如何被尊重与被仰望?
如此,借以上文字,对这本书中出现的每个老人,以及本书作者——表达敬意。
张大诺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9787515322254
2014-04
29.00元
对于衰老这件事,除非有一天当你真的老了,你才能真正体会究竟意味着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衰老是个秘密,生命越是趋于尽头,就越是一个庞大的秘密,一个共属于整个人类的秘密。更因为,最后体验到谜底的人,多已经无法表达,它就越发神秘而迷人。
而那些以各种方式去探寻这个秘密的人,是在为整个人类提供一种经验,一些体认。
在这各种方式中,如本书作者张大诺一样的“临终关怀者”,其所践行的方式是非常特殊的。因为这个身份本身就带有一种纯粹意味:纯粹的生命立场,纯粹的人文角度,纯粹的心灵陪伴,这种纯粹使得他的“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4月版)——呈现出一种来自人性自身的魅力,而这一魅力的核心,也是这本书对衰老解读的最大不同,就在于:
从关怀出发,于“真正的尊重”回归。
何为真正的尊重?
比如他说:不要称呼她们为老年痴呆症,而应该是“老年想象症”;比如他说:尊重她们的“混乱”逻辑,并且按照她们的逻辑进行思考,进而“有的放矢”地有效劝慰她们;比如他说:如果谁能发明一些东西,让这些80岁以上的老人玩起来,谁就是对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所有这些,都不是在“看低”这些老人因为衰老而呈现的一切,而是给予真正的尊重。
这些想法,几乎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埃伦·兰格不谋而合。后者在她的著作《专念》一书中,用大量篇幅解释了一种现象,即:对于老年人及老年生活,全世界各种文化无一例外不存在某种“潜念”、一种想象中的偏见:她们,就应该是老态龙钟的,状态萎缩的,没有贡献的,拖人后腿的……
不,不是这样的。
张大诺以一个动人的称呼去定义这些处在生命尽头的老人,他称她们为“圣徒”:
“应该换个角度去看这些高危老人了。不要认为我们是健康人,他们是病人。不要认为我们强大,他们虚弱。不要认为我们在俯视,他们在仰视。不要认为他们在走向尽头,我们是壮年。不要认为他们糊涂了,我们还清醒……所有这些念头都不要有,这些念头会阻止我们了解他们真正的感受,实际上,他们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不是面对他们,是在面对我们的未来;我们不是了解他们而是了解自己的未来。如此,我们对他们才会有真正的耐心,有了尊重,以及……好奇,甚至我们可以想,他们之所以承受一些苦,是因为他们在为我们受难,为了告诉我们,我们老的时候是什么样,提醒我们早做心理准备。也因此,他们是无意中伟大的人,是为整个人类活着的‘圣徒’。”
在我看来,这一段文字是本书最为精华的思想,它几乎带给所有尚未步入高危之年,还在以一种无感而又遥远的目光望向人生终点的人,一种严正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曾经那些之于老人的潜念,兴许,我们都错了。在生命能量上,他们日益萎缩,而在另一个角度,他们的将死,是某种近于神圣的行为,是给我们的活生生的悲壮的暗示、警示,以及引领。
引领我们,如何通晓自己必将到来的时光。
只是,完全通晓这些暗示,真的不容易。
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必将成为他们,但是,只有当我们成为他们之后,我们才能体会他们丰富而玄妙的世界,然而悖论的是,体会到的时候,我们已老得无法准确详细表达。这一悖论几乎无解,除非,有一个人,可以以公益的耐心、灵性的敏感以及文笔的生动,以长达十年的时间感悟、记录近百个老人深邃的世界,包括直击挖掘他们飘忽深邃的潜意识。
如今,这个人、这本书真的出现了。如此,这本书,几乎就是在重拾人类自身的记忆,最难记忆的那部分记忆。
《她们知道我来过》,在生与死的交叠之处,那些游离于生死之间的人,以及陪伴她们十年的张大诺,共同带给我们“人生深处”的谜底,那里,究竟是什么样?那里,究竟是什么难以名状的感觉?那里,究竟可以如何被尊重与被仰望?
如此,借以上文字,对这本书中出现的每个老人,以及本书作者——表达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