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与雄阔吴冠中与周韶华的绘画浅析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isad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望20世纪中国美术史,吴冠中与周韶华两位先生以其在中国画之现代革新历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貢献而成为后学者不可回避的两座高峰。时至今日,吴冠中之“绘画的形式美”“笔墨等于零”,周韶华之“全方位关照论”“横向移植与隔代遗传”,仍然如大道洪钟,在当下中国画的集体创作实践中振聋发聩,为中国画的未来走向提供了具有指向性的探索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论。
  作为中国美术界的扛鼎砥柱,两位先生的艺术创作因社会时代的重叠互有交叉,因生存体验的差异又大相径庭。二者之绘画,皆偏爱风景题材,吴冠中笔下景致宛若江南淑女,温润隽美,婉约优雅。早年间的留法学艺,为其日后的创作拓展了视域,法国印象派对自然物象的生动描绘在吴冠中的绘画中得以延续,敏感于生活周遭的隐秘魅力,其造型对象往往呈现出对实物的半抽象提炼,形成清新舒朗且暖意弥散的独特美感。回国后,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赋予了他更多的灵感,毛笔的柔软绵劲,水墨的氤氲叠染,敷色的含蓄淡雅,被他重新演化糅敛为一种独特的东方诗学的浪漫气质,置入其作品之中,朴素中见格调。
  周韶华笔下气象更似北国硬汉,纵横捭阖,浑厚雄阔。其气度和胸襟之大,实已超越常人甚多,观之画作便可得窥一二。其风景往往不做具象描绘,不似人间烟火,而直指浩瀚宇宙的鸿蒙混沌,与远古的天地沟通,他着迷于对大道本源的探求,试图以个体渺小的能量去感应世间万象的运转轨迹,从中获得神性的启示与指引。其笔下的恢宏意象,实际上是问道溯源的心灵投影,亦是神游物外的激荡体悟,放笔直取,无所羁畔,甚至有一股凌驾于“大写意”之上的极致张力和浓烈到无法化开的汹涌情绪。
  从西方到中国,从写生到表现,从表现到抽象,吴冠中以个人的独特审美视角将“形式美”推向了极端。他主张形式的美感可脱离于内容而独立存在,由线条、颜色、体积之间的某种关系构成的没有利害感的形式,其本身可以获得集体意识的共鸣。这一论断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界掀起轩然大波,各种批评之声蜂拥而至,然而,吴冠中就是在这样的控诉斥责中,顶住了整个时代的舆论压力,并以个人的艺术创作为反击手段,回应了质疑和嘲讽。他在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里把构成形式的诸要素进行核对、比较、观察,从而发现了最能引发观看对象心理愉悦的组合结构,这种审美愉悦的发生仅仅是依靠作品内部的结构和整体呈现出的状态而生成。
  如果把吴冠中作为“形式派美学”的代表人物,那么周韶华则是“移情派美学”的领袖翘楚。此处所讲的“移情”不同于文人画孤芳自赏式的借物抒怀,囿于个人体验而聊以自娱。周韶华的“移情”显露为一种普世价值的情感灌注,他将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黄河长江等图腾物象引入作品,一方面是对西方文化强势渗透的警惕和忧虑;另一方面则是对本土集体意识的召唤和呐喊,他以极具气势的绘画语言歌颂大美河山、远古神话、劳作群众以及浩瀚宇宙,为之倾注积极强劲的主观情感,实是其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责任使然,希望借由作品与观者产生交感,来打开斑斓色相背后的众妙之门,从而将文化复兴的人文期许传递给大众。此外,周韶华的“移情”还体现在对自我觉知能力的超感官体认之中,其作品通过对客观对象表层形式的剥离,不被外物所累,不受形骸所拘,呈现出一种意象化的心灵图像。他将以朴素的力量沟通和领悟“大美不言”的精神本质,进入到某种微妙玄通的深层境界,使自我之生命不再困于生理官能的局限,而获得超越感觉世界的心性自由。
  仅从地域而言,吴冠中和周韶华并称“北吴与南周”,但就艺术风格而言,二者恰恰相反,应该是“北周与南吴”。可面对艺术,我们要记得的是,这两位老人带给时代的共同之处:独立不羁、立排他议的全新艺术创造,这种精神才是这个民族最珍贵的,它超越地域界限。
其他文献
“工匠精神”成为最近网络和各种媒体上的热词,“工匠精神”一词甚至出现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过去的一年里,故宫文物修理工、日本的寿司之神、欧洲的制表大师、奢侈品牌的老师傅,乃至北京胡同里的剃头匠……各种工匠风靡各大媒体,收获粉丝无数。  那么,所谓的“工匠精神”是不是中国的传统?我们今天到底是要学习别国的工匠精神,还是复兴我们的传统的工匠精神?工匠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为什么有的工匠把自己称
期刊
除了第一次来巴黎觉得非常梦幻之外,我记得我曾多次说过对巴黎无感了。之前的巴黎由许许多多碎片组成,大皇宫的Dior秀、凡尔赛的写真、蓬皮杜屋顶的时髦餐厅、莫奈的花园、乔治VI、香榭丽舍秋天的落叶、无数浪漫的米其林餐厅、连屋顶都开满鲜花的咖啡店,惊艳的Grazy Horse和我印象中迷人的夕阳下在蒙马特高地俯瞰整个巴黎城……即使是如此许多,这些记忆如相册里泛黄的照片正渐渐褪色,我仍然说不上来哪个是巴黎
期刊
先科普一下Stefan Simchowitz:  此人是艺术收藏家、策展人、艺术顾问。生于南美,居于洛杉矶。是社交网络狂热的爱好者,用来自我推广,发掘新兴艺术家以及推广他投资的艺术家。他认为在艺术界,社交网络拥有与艺术评论,艺术论坛等同样权威和重要的影响力。同时,他热衷于炒作未成名的年轻艺术家,并为此受到艺评人的抨击,他主要通过大量持有他们的作品,快速炒作后,出售给他富人圈层的生意伙伴来获取高额的
期刊
每次艺术品拍卖都涉及竞价阶梯。竞价阶梯是拍卖师在主持拍卖时,为便于竞买人竞价而设定的价格增减幅度,增价拍卖中的上行竞价阶梯也称为“加价幅度”,减价拍卖中的下行竞价阶梯也称为“减价幅度”。通常在增价拍卖中,拍卖师使用的竞价阶梯有固定式、递增式两种。固定式竞价阶梯是在拍卖过程中加价幅度固定不变,主要用于竞价上涨空间不大的拍品,如破产企业的财产、房地产、汽车等,比如某房地产起拍价50万元,加价幅度自始至
期刊
“无”建筑  宜川驱车1小时左右来到下车点,我们选择步行前往基地,经过15分钟左右的路程,突然映入眼前的是惊喜,可以俯瞰基地全景,餐厅位置更是尽收眼底的重要部分。  由于要满足餐厅面积需求,所以必须增建,经过思考,决定用“无”这字来体现整个餐厅建筑部分,即按照条形阵列的方式延续窑洞的拱形往前方推16米,经过组合拆解形成具有围合式的窑洞建筑,中间的天井具有借光、通风、室内外互动剧场等功能,中国人居讲
期刊
最近围绕着抗议特朗普的事件中,有美术馆参与的活动也显得特别重要,这是一个因特朗普而引起的藝术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再一次强强联手,比如《艺术新闻》the art newspaper也对这样的活动作了报道:1月21日华盛顿白宫和纽约特朗普大厦前,包括纽约历史学会(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伦敦盖特学院(bishopsgate institute和华盛顿史密森尼美国国家历史博
期刊
这是一幅罕见的双面画作。画作正面描绘了圣者塞巴斯蒂安在被束缚在树上的图景,背面则是研究光和影的光学折射示意图和注释文本。画家参考了8幅画册中的圣徒画像,文本和相应的科学研究,画作在2016年3月份由私人藏家送至巴黎的TAJAN拍卖行,同年12月,通过身份验证,被三位顶级专家共同确认为是达·芬奇的作品。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策展人Carmen C. Bambach,曾在2003年策劃过达·芬奇的特
期刊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光,一直以来在人们的记忆中,都象征着希望和温暖,象征着被救赎。我们如此熟悉它,却又说不清它究竟是什么。  对于光的最初认识,从我们出生起就存在了。襁褓中的婴儿睁开懵懂的双眼,凭借手术室里的那盏灯光,开启了对世界的探索;冬日游荡在街头的旅人,因为太阳的一束光芒照亮了心底最阴霾的角落;夜晚漆黑的天空,伴随着流星的一闪而过,变得熠熠生辉,充满生机……  而创造了许多关于光的
期刊
“我有一个中文名字。”刚一落座,眼前的这位奥地利帅哥就如此说道。  尽管Kurt Macher如今尚不通中文,但他知道自己有一个中文名字——麦皓君。  出生于奥地利格拉茨的麦皓君,津津乐道于自己有一位著名的老乡——施瓦辛格。和施瓦辛格一样,麦皓君一度去往美国发展。和施瓦辛格不同的是,他如今来到了中国,担任成都博舍酒店的总经理。  博舍酒店,以艺术品收藏、展示为亮点,本身又融入于文保建筑笔帖式。已经
期刊
今天中国艺术的格局大致由以下几个类型构成:官方艺术(由美协与各级展览体制所支配的创作模式与类型)、学院艺术(由传统的八大美院与各类艺术学院所形成的创作体系)、水墨艺术(泛指以传统国画的审美趣味为旨归的创作)、民间艺术,以及当代艺术。  当然,这几个类型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比如当代艺术在不同的阶段就与“学院”有某种牵连,如1980年代初“伤痕”与“乡土”发端于四川美院、80年代中期“八五新空间”所掀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