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路上,我们常常会与一些美好的事物匆匆相遇再别离。
其间,总有一些小小的感动存留于心。多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心底依旧能泛起一阵阵初见时的悸动。
比如,一个古镇、一条老街。
7月下旬,我到中山古镇游访,希冀从繁华都市里抽身而出,寻找盛夏里心灵的诗意栖所。
昨日繁华如云烟,但留赤诚在人间
中山古镇,位于重庆市江津区与贵州省习水市、四川省合江县交界处的大山之间。
古镇历史悠久,据南宋《清溪龙洞题名》(公元1151年)碑刻记载,龙洞场可考历史有几百年;清朝康熙33年设行政办事机构——笋里十二都;光绪年间将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合并成三合场,经几次建制调整后为现在的中山镇。
从车上下来,青山绿树环绕,从不远处还传来潺潺水声,将旅途的疲劳一扫而尽。“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就是我此刻心情的写照。
登上古石板桥,可以鸟瞰整个古镇。举目望去,笋溪河畔一侧,吊脚楼错落有致,在翠竹和芭蕉映衬下,古镇更显宁静和安详。
进入古镇,踏上1000多米长的老街。脚下,青石板镶嵌的道路平整光滑;两旁,一幢幢巴渝风情的木板民居楼比肩而立。这些明清风格的建筑保存完好,墙体全部用木桩、木板、竹夹打造,屋顶全用青瓦铺盖,由于建筑年代久远,给人一种质朴的感觉。有学者指出,中山古镇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上游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民居特色的古建筑群。这也赋予其“中国历史文化名鎮”的美誉。
继续在弯弯曲曲的石梯小巷中穿行,空气中不时弥漫着阵阵清香。在这里,“慢”是古镇生活最浓郁的味道。街畔屋檐下,不时有老人闭目养神,就连街旁的猫猫狗狗也都惬意地卧在路边阴凉处,打着哈欠躲避刺眼的阳光。一间茶馆前,“睡醒开门”的标牌,着实让人忍俊不禁。
于是,我推开门钻进茶馆,要了杯茶,和老板攀谈起来。
老板姓刘,世代在古镇居住。听他说,古镇历来有经商传统。古时,中山古镇是渝川黔交界处最繁华的商贸集散地。据光绪十三年《木帮公罚》记载,古镇鼎盛时,入市交易者日达万余。如果那时候漫步古镇,你可以看到老街上银匠铺、木匠铺、铁匠铺林立,生意兴隆的老茶馆、小酒馆、中药铺比肩。如今,繁华烟雨已然散去,只留下那一份质朴的记忆永存心间。
喝完茶,我沿着石阶向河边走去。
来到码头,只见码头石壁上刻有一行大字“禁卖发水米碑”。我不解,遂向河边一位独钓的老人请教。
原来,清道光年间,渝川黔很多商人来古镇卖米,米帮就自定禁卖发水米行规,刻在水码头石壁,让过往商人知晓遵守。
我又问:“‘发水米’是怎么回事?”
老人将鱼竿放下,悠悠地说:“打个比方,明天要卖几百斤米,今天就拿大水壶烧一壶开水,放在中间,米堆在上面围成尖尖,用躺席围住。第二天这个水壶提起来,一滴水都没有,米长得胖乎乎的、长长的。但是买回家之后,这些米因为受潮很快就会霉变坏掉——对这种米,老百姓自然万分痛恨。”
“假冒伪劣”贻害四方,引起了当地乡民警惕,古镇米业也开始自律。诚信仁义利益均沾,渐渐成为大家共同推崇的信条,于是古镇“米帮”篆刻“禁卖发水米碑”,将中山人信守诚信的拳拳赤诚昭告天下。
不仅米业如此,其他行帮也自定戒律——从此,诚信之风成为中山人精神遗产中最显著的标识。
古镇老街有家九龄堂中药铺,以从不短斤少两、不售假药劣药而著称。九龄堂主方联海,不仅与街坊和谐相处,还经常扶贫济困,家风清明,也因此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殊荣。
“只求世上人无病,哪怕案头药有尘。商有德立信,人有德心安”——古镇的诚信美德,教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百年相邻荣辱与共,宁可自己损失,也不能污损了声誉。这是每一个古镇人心中的信条。
老街三绝满店香,笋溪河畔千米宴
古镇也孕育了独特的美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山三绝”——石板糍粑、烟熏豆腐和高粱咂酒。
行走老街,老街上“三绝”随处可见。
石板糍粑堪称古镇美食记忆中的第一元素——精选上好的糯米,蒸熟,放进石碓窝反复舂打,直至黏稠难断,然后再取出揉搓成团,裹上熟米粉,摊在青石板上烤熟,蘸上黄豆、芝麻粉和白糖,即可食用。其中,冯三姐石板糍粑最为畅销。
烟熏豆腐的做法也很独特——将豆腐切成薄方块,放在竹篱上,竹篱下放上木炭,点火后用烟慢慢熏烤。等豆腐被熏得表面焦黄之后,将中间划开一道口,加入香葱佐料。豆腐的熏香伴随着佐料的麻辣味觉刺激,可谓是回味无穷。
高粱咂酒用祖传酒曲发酵,不用蒸馏,而是直接装进瓦罐密封。需用时,加适量沸水,稍冷却后,用斑竹小管吸食,其味既有浓浓酒香,又带高粱甘甜。
…………
品尝了古镇特色美食,我来到楹联广场,只见一座吊索桥悬于笋溪河上。夕阳西下,古镇居民扶老携幼坐于桥上,山风吹拂之下,凉意顿生。
吊索桥这端,几人围坐一起谈天说地,我不禁加入其中。
“古镇什么时候最热闹?”我问道。
答案出奇的一致:“现在天气热了,游客不多,要说最热闹还是举办千米长宴的时候。”
据说,“千米长宴”最早源于宋朝。每逢重大的民俗节日,在古镇的商贩、游人、挑夫、力汉等因为离家较远而暂时不能赶回家中,古镇居民就沿街设宴,为他们免费提供吃住。由于古镇街道长度超过千米,“千米长宴”由此得名。
长宴之日,街坊们一大早起来,打扫石板长街,悬挂喜庆灯笼,摆出餐桌椅凳。随后,烧饭做菜,张罗碗筷,户户炊烟缭绕,满街饭菜飘香。鞭炮鸣,锣鼓敲,石板老街瞬间激荡起喜庆的热浪。亲朋齐相聚,鱼肉摆上桌,美酒盛满杯,拱手互拜年,欢声伴笑语,亲情融其中。
开宴当天,还有“打盆”端菜等绝活表演,增添喜庆气氛。身着长袍汉服的渝派川菜师傅杨光祥,头顶盛满热气腾腾菜碗的长木盘,穿梭在人流、宴席之间,传递着热菜的香味,传递着街坊的祝福。此时,来往的游客、行人,只要你愿意,托着一个土碗,举起一双竹筷,漫步石板长街,可以免费喝百家酒,吃千样菜,一起融入这充满乡土气息的喜庆之中。
夜幕降临,古镇的灯笼缓缓点亮。
寻一间客栈住下。窗外,是夏月高悬、群星点点。耳边,是笋溪河和夏虫的合奏。
这夜,我睡得分外香甜。
旷世爱情惊天地,绝壁天梯永留存
第二天清晨,古镇街上,一对对情侣正在徜徉。
原来,古镇已然成为年轻人口耳相传中的 “爱情圣地”。笔者两天的游访发现,古镇里的爱情元素着实不少——甚至可以说,这里就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
老街有一座爱情长廊。漫步廊间,细细品读题刻在柱子上的爱情诗句,可谓情意绵绵——牛郎织女、破镜重圆、梁祝化蝶……一个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憧憬。
思绪在故事中翻飞,不知不觉来到长廊尾部,最后柱子上的“旷世爱情惊天地,绝壁天梯永留存”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里讲述的,便是发生在中山古镇的爱情故事。
上世纪50年代,江津中山镇年方20的刘国江,爱上了大他10岁的寡妇徐朝清。为了守护这段在当时惊世骇俗的爱情,他们在一个清冷月夜逃进四面山海拔1500多米无人涉足的深山老林,从此隐居起来。
在后来的50多年时间里,他们相濡以沫、生儿育女,过着“山中无甲子、寒岁不知年”的世外桃源生活。刘国江为了保证徐朝清出行的安全,徒手在峭壁上开凿出6000多级石梯,后被称为“爱情天梯”。
2001年中秋,来自渝北的一队户外旅行者在四面山原始森林徒步时发现了两个老人,并了解到两人的动人往事,从而将这个故事带下了山。
2006年初,有媒体推出报道,使刘国江与徐朝清的恋情首次被媒体曝光,引起极大轰动。当年11月,“爱情天梯”故事入选“全国十大经典爱情”之一。
或许这个爱情故事,并不是那么轰轰烈烈,但它足够朴实、足够纯净,一如古镇的风韵,让人感同身受、心灵共鸣。
临近中午,我背起行囊,准备返程。
临别前,转身又看了一眼古镇。
阳光照耀下,老街像蛰伏着的长龙,安卧于青山绿水的怀抱中。
其间,总有一些小小的感动存留于心。多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心底依旧能泛起一阵阵初见时的悸动。
比如,一个古镇、一条老街。
7月下旬,我到中山古镇游访,希冀从繁华都市里抽身而出,寻找盛夏里心灵的诗意栖所。
昨日繁华如云烟,但留赤诚在人间
中山古镇,位于重庆市江津区与贵州省习水市、四川省合江县交界处的大山之间。
古镇历史悠久,据南宋《清溪龙洞题名》(公元1151年)碑刻记载,龙洞场可考历史有几百年;清朝康熙33年设行政办事机构——笋里十二都;光绪年间将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合并成三合场,经几次建制调整后为现在的中山镇。
从车上下来,青山绿树环绕,从不远处还传来潺潺水声,将旅途的疲劳一扫而尽。“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就是我此刻心情的写照。
登上古石板桥,可以鸟瞰整个古镇。举目望去,笋溪河畔一侧,吊脚楼错落有致,在翠竹和芭蕉映衬下,古镇更显宁静和安详。
进入古镇,踏上1000多米长的老街。脚下,青石板镶嵌的道路平整光滑;两旁,一幢幢巴渝风情的木板民居楼比肩而立。这些明清风格的建筑保存完好,墙体全部用木桩、木板、竹夹打造,屋顶全用青瓦铺盖,由于建筑年代久远,给人一种质朴的感觉。有学者指出,中山古镇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上游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民居特色的古建筑群。这也赋予其“中国历史文化名鎮”的美誉。
继续在弯弯曲曲的石梯小巷中穿行,空气中不时弥漫着阵阵清香。在这里,“慢”是古镇生活最浓郁的味道。街畔屋檐下,不时有老人闭目养神,就连街旁的猫猫狗狗也都惬意地卧在路边阴凉处,打着哈欠躲避刺眼的阳光。一间茶馆前,“睡醒开门”的标牌,着实让人忍俊不禁。
于是,我推开门钻进茶馆,要了杯茶,和老板攀谈起来。
老板姓刘,世代在古镇居住。听他说,古镇历来有经商传统。古时,中山古镇是渝川黔交界处最繁华的商贸集散地。据光绪十三年《木帮公罚》记载,古镇鼎盛时,入市交易者日达万余。如果那时候漫步古镇,你可以看到老街上银匠铺、木匠铺、铁匠铺林立,生意兴隆的老茶馆、小酒馆、中药铺比肩。如今,繁华烟雨已然散去,只留下那一份质朴的记忆永存心间。
喝完茶,我沿着石阶向河边走去。
来到码头,只见码头石壁上刻有一行大字“禁卖发水米碑”。我不解,遂向河边一位独钓的老人请教。
原来,清道光年间,渝川黔很多商人来古镇卖米,米帮就自定禁卖发水米行规,刻在水码头石壁,让过往商人知晓遵守。
我又问:“‘发水米’是怎么回事?”
老人将鱼竿放下,悠悠地说:“打个比方,明天要卖几百斤米,今天就拿大水壶烧一壶开水,放在中间,米堆在上面围成尖尖,用躺席围住。第二天这个水壶提起来,一滴水都没有,米长得胖乎乎的、长长的。但是买回家之后,这些米因为受潮很快就会霉变坏掉——对这种米,老百姓自然万分痛恨。”
“假冒伪劣”贻害四方,引起了当地乡民警惕,古镇米业也开始自律。诚信仁义利益均沾,渐渐成为大家共同推崇的信条,于是古镇“米帮”篆刻“禁卖发水米碑”,将中山人信守诚信的拳拳赤诚昭告天下。
不仅米业如此,其他行帮也自定戒律——从此,诚信之风成为中山人精神遗产中最显著的标识。
古镇老街有家九龄堂中药铺,以从不短斤少两、不售假药劣药而著称。九龄堂主方联海,不仅与街坊和谐相处,还经常扶贫济困,家风清明,也因此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殊荣。
“只求世上人无病,哪怕案头药有尘。商有德立信,人有德心安”——古镇的诚信美德,教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百年相邻荣辱与共,宁可自己损失,也不能污损了声誉。这是每一个古镇人心中的信条。
老街三绝满店香,笋溪河畔千米宴
古镇也孕育了独特的美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山三绝”——石板糍粑、烟熏豆腐和高粱咂酒。
行走老街,老街上“三绝”随处可见。
石板糍粑堪称古镇美食记忆中的第一元素——精选上好的糯米,蒸熟,放进石碓窝反复舂打,直至黏稠难断,然后再取出揉搓成团,裹上熟米粉,摊在青石板上烤熟,蘸上黄豆、芝麻粉和白糖,即可食用。其中,冯三姐石板糍粑最为畅销。
烟熏豆腐的做法也很独特——将豆腐切成薄方块,放在竹篱上,竹篱下放上木炭,点火后用烟慢慢熏烤。等豆腐被熏得表面焦黄之后,将中间划开一道口,加入香葱佐料。豆腐的熏香伴随着佐料的麻辣味觉刺激,可谓是回味无穷。
高粱咂酒用祖传酒曲发酵,不用蒸馏,而是直接装进瓦罐密封。需用时,加适量沸水,稍冷却后,用斑竹小管吸食,其味既有浓浓酒香,又带高粱甘甜。
…………
品尝了古镇特色美食,我来到楹联广场,只见一座吊索桥悬于笋溪河上。夕阳西下,古镇居民扶老携幼坐于桥上,山风吹拂之下,凉意顿生。
吊索桥这端,几人围坐一起谈天说地,我不禁加入其中。
“古镇什么时候最热闹?”我问道。
答案出奇的一致:“现在天气热了,游客不多,要说最热闹还是举办千米长宴的时候。”
据说,“千米长宴”最早源于宋朝。每逢重大的民俗节日,在古镇的商贩、游人、挑夫、力汉等因为离家较远而暂时不能赶回家中,古镇居民就沿街设宴,为他们免费提供吃住。由于古镇街道长度超过千米,“千米长宴”由此得名。
长宴之日,街坊们一大早起来,打扫石板长街,悬挂喜庆灯笼,摆出餐桌椅凳。随后,烧饭做菜,张罗碗筷,户户炊烟缭绕,满街饭菜飘香。鞭炮鸣,锣鼓敲,石板老街瞬间激荡起喜庆的热浪。亲朋齐相聚,鱼肉摆上桌,美酒盛满杯,拱手互拜年,欢声伴笑语,亲情融其中。
开宴当天,还有“打盆”端菜等绝活表演,增添喜庆气氛。身着长袍汉服的渝派川菜师傅杨光祥,头顶盛满热气腾腾菜碗的长木盘,穿梭在人流、宴席之间,传递着热菜的香味,传递着街坊的祝福。此时,来往的游客、行人,只要你愿意,托着一个土碗,举起一双竹筷,漫步石板长街,可以免费喝百家酒,吃千样菜,一起融入这充满乡土气息的喜庆之中。
夜幕降临,古镇的灯笼缓缓点亮。
寻一间客栈住下。窗外,是夏月高悬、群星点点。耳边,是笋溪河和夏虫的合奏。
这夜,我睡得分外香甜。
旷世爱情惊天地,绝壁天梯永留存
第二天清晨,古镇街上,一对对情侣正在徜徉。
原来,古镇已然成为年轻人口耳相传中的 “爱情圣地”。笔者两天的游访发现,古镇里的爱情元素着实不少——甚至可以说,这里就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
老街有一座爱情长廊。漫步廊间,细细品读题刻在柱子上的爱情诗句,可谓情意绵绵——牛郎织女、破镜重圆、梁祝化蝶……一个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憧憬。
思绪在故事中翻飞,不知不觉来到长廊尾部,最后柱子上的“旷世爱情惊天地,绝壁天梯永留存”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里讲述的,便是发生在中山古镇的爱情故事。
上世纪50年代,江津中山镇年方20的刘国江,爱上了大他10岁的寡妇徐朝清。为了守护这段在当时惊世骇俗的爱情,他们在一个清冷月夜逃进四面山海拔1500多米无人涉足的深山老林,从此隐居起来。
在后来的50多年时间里,他们相濡以沫、生儿育女,过着“山中无甲子、寒岁不知年”的世外桃源生活。刘国江为了保证徐朝清出行的安全,徒手在峭壁上开凿出6000多级石梯,后被称为“爱情天梯”。
2001年中秋,来自渝北的一队户外旅行者在四面山原始森林徒步时发现了两个老人,并了解到两人的动人往事,从而将这个故事带下了山。
2006年初,有媒体推出报道,使刘国江与徐朝清的恋情首次被媒体曝光,引起极大轰动。当年11月,“爱情天梯”故事入选“全国十大经典爱情”之一。
或许这个爱情故事,并不是那么轰轰烈烈,但它足够朴实、足够纯净,一如古镇的风韵,让人感同身受、心灵共鸣。
临近中午,我背起行囊,准备返程。
临别前,转身又看了一眼古镇。
阳光照耀下,老街像蛰伏着的长龙,安卧于青山绿水的怀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