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中小学 民族团结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
0013-02
民族团结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而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是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载体。当前很多中小学在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试图揭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把民族团结教育理解为单纯的地方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从理论上讲,民族团结教育是与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相生相伴的,把富有乡土特色的地方民族文化引入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成为中小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之一。这不仅有利于开启学生活态性的乡土思维方式,而且能够增进中小学生对本民族以及本地域各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尊重。但实事求是地说,真正着眼于全局的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应与我国各民族文化多元性的时代背景相适应、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事实相承接、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的主体框架相协调。就当前广西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情况来看,其中不乏可起引领示范作用的学校,这些学校已经将综合性的、结合区域实际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重点,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大部分进行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还是以单一的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为主要形式。虽然地方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也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理论滋养,但这毕竟不能涵盖民族团结教育的全部内涵,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可能会限制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或扭曲民族团结教育的本真。
(二)教师在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能力有限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中的“首席”,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能否真正地发生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度和质量。应该说,教师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强弱,影响着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效果和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研究,中小学教师全面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理念,准确掌握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然而,笔者通过对参加2013年广西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培训班的50多位民族中小学的骨干教师和学校领导进行访谈得知,当前很多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这一概念的认识还相对模糊,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标准、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更是知之甚少,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技术实力还比较弱。纵使一些教师也认识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然而,大多数教师仍是长于传授知识的“教书匠”,热心于提高升学率,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内容还不甚了解,不能以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三)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校本课程评价是一个对自身课程开发的评价和质量监控的过程,是检验和改进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如何在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基础上为其开发提供反馈信息,成为校本课程评价的重要任务。然而到目前为止,部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疏于对自身课程开发的评价,或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过于简单、呆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评价仅停留在学生是否掌握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知识点,没能改变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不利于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其次,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没得到应有的尊重,在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没能很好地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态度,没有留意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情意表现,没能很好地注意学生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的兴趣取向。最后,多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小学还没能很好地发挥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作用。评价主体除教师和学生外,还应该包括学生家长和所在社区人员等,只有积极构建校内和校外人员广泛参与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评价网络,才能更好地发挥校本课程评价的正确作用,进而为巩固民族团结教育成果搭建广阔的平台。
(四)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还未形成长效机制
当前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建立一套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具有良好社会适应性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运行机制势在必行。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需要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长期的实践和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亦即说,只有以长效机制为依托才能保障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人人参与,学生才能深刻体会蕴含其中的精神内涵。然而,当前大多数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还停留在集中开发和宣传、急于追求“立竿见影”之效的阶段,形成“轰烈一时”“热闹一阵”的短期现象,没有形成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长效机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也会有所收效,但由于活动缺乏持续性,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已取得的成果也会逐渐被淡化,其精神实质也不能内化为学生和教师的价值追求。
二、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一)依托国家民族团结教育主体大纲,形成集纳各民族文化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当前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应该坚持国家民族团结教育的主体指导思想,贯彻“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全局意识。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作为国家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拓展和延伸,要在尊重当地各民族文化特征与内涵以及民众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在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前提下,有重点、分层次、由浅入深地把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意识上来。要引导学生把增进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各民族文化的尊重有机结合起来,要让学生把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欣赏有效统一起来,要使学生把本民族的进步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结合起来,要将当地的民族状况与国家的民族政策贯穿起来,树立牢固的民族观和文化观,进而在实施富有各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中,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以教师民族团结教育培训班为载体,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专家的有效指导
当前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新发展,对教师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师培训也应运而生。自全国第一个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中心于2012年在广西民族大学成立以来,已经举办了两次针对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骨干教师的培训班。经过详细筹备的民族团结教育培训班不仅聘请了优秀的专家给广大中小学教师讲课,而且对教师培训期间的学习和生活都做了周密的安排。培训班以国家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精神要求为准绳,以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基本知识结构为基础,立足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详细讲解了基本教学论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方法等重要内容。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一致认为,通过在民族团结教育培训班的学习,他们加深了对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理解,也对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能逐步从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高度去解读并实现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和功能。
(三)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切实完善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目标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圭臬,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应在遵循新课改要求的基础上,完善和补充国家课程体系内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该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追求,把发展性评价作为对学生实施评价的核心标准,在把活动、表演类课程融入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层次的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的需求。同时,不仅要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且还要多方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通过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综合反思学生在民族情感、国家认同、民族团结知识认知等方面的变化,把学生校内的学习与校外的表现结合起来,把农村与城镇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实际条件区分开来,深入了解学生在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帮助学生认识和开发自我潜能,力求使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自由、活泼、积极向上的研究和学习氛围,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体会到学习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的乐趣。
(四)以区域、校际民族团结教育经验交流为平台,形成校本课程开发长效机制
近年来,随着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加,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被提上新的日程,如何保持校本课程开发的长效,无疑成为当前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此背景下,广大中小学之间应组织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活动,以此形成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长效机制,这不仅可以促进教师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而且可以在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下,持续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创新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的组织形式,通过示范学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渐创新民族团结教育载体,逐步发展和巩固民族团结教育经验。在搭建良好经验交流平台的基础上,以区域、地域为组织单位,逐步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在课程开发、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等模式构建方面的经验交流,立足学校实际,着眼学生长远发展,努力形成课程开发与经验交流共同进行的新局面,进而促进区域内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民族团结成为衡量国家稳定的内在尺度和衡量社会和谐的外在标志,体现着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态势。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有效开发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成为摆在广大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乃至广大中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议题。各中小学要依托国家民族团结教育主体大纲,以教师民族团结教育培训班为载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以区域、校际民族团结教育经验交流为平台,形成集纳各民族文化、具有长效性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责编 周翠如)
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
0013-02
民族团结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而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是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载体。当前很多中小学在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试图揭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把民族团结教育理解为单纯的地方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从理论上讲,民族团结教育是与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相生相伴的,把富有乡土特色的地方民族文化引入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成为中小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之一。这不仅有利于开启学生活态性的乡土思维方式,而且能够增进中小学生对本民族以及本地域各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尊重。但实事求是地说,真正着眼于全局的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应与我国各民族文化多元性的时代背景相适应、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事实相承接、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的主体框架相协调。就当前广西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情况来看,其中不乏可起引领示范作用的学校,这些学校已经将综合性的、结合区域实际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重点,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大部分进行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还是以单一的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为主要形式。虽然地方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也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理论滋养,但这毕竟不能涵盖民族团结教育的全部内涵,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可能会限制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或扭曲民族团结教育的本真。
(二)教师在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能力有限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中的“首席”,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能否真正地发生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度和质量。应该说,教师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强弱,影响着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效果和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研究,中小学教师全面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理念,准确掌握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然而,笔者通过对参加2013年广西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培训班的50多位民族中小学的骨干教师和学校领导进行访谈得知,当前很多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这一概念的认识还相对模糊,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标准、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更是知之甚少,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技术实力还比较弱。纵使一些教师也认识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然而,大多数教师仍是长于传授知识的“教书匠”,热心于提高升学率,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内容还不甚了解,不能以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三)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校本课程评价是一个对自身课程开发的评价和质量监控的过程,是检验和改进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如何在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基础上为其开发提供反馈信息,成为校本课程评价的重要任务。然而到目前为止,部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疏于对自身课程开发的评价,或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过于简单、呆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评价仅停留在学生是否掌握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知识点,没能改变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不利于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其次,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没得到应有的尊重,在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没能很好地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态度,没有留意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情意表现,没能很好地注意学生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的兴趣取向。最后,多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小学还没能很好地发挥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作用。评价主体除教师和学生外,还应该包括学生家长和所在社区人员等,只有积极构建校内和校外人员广泛参与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评价网络,才能更好地发挥校本课程评价的正确作用,进而为巩固民族团结教育成果搭建广阔的平台。
(四)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还未形成长效机制
当前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建立一套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具有良好社会适应性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运行机制势在必行。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需要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长期的实践和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亦即说,只有以长效机制为依托才能保障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人人参与,学生才能深刻体会蕴含其中的精神内涵。然而,当前大多数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还停留在集中开发和宣传、急于追求“立竿见影”之效的阶段,形成“轰烈一时”“热闹一阵”的短期现象,没有形成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长效机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也会有所收效,但由于活动缺乏持续性,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已取得的成果也会逐渐被淡化,其精神实质也不能内化为学生和教师的价值追求。
二、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一)依托国家民族团结教育主体大纲,形成集纳各民族文化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当前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应该坚持国家民族团结教育的主体指导思想,贯彻“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全局意识。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作为国家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拓展和延伸,要在尊重当地各民族文化特征与内涵以及民众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在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前提下,有重点、分层次、由浅入深地把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意识上来。要引导学生把增进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各民族文化的尊重有机结合起来,要让学生把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欣赏有效统一起来,要使学生把本民族的进步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结合起来,要将当地的民族状况与国家的民族政策贯穿起来,树立牢固的民族观和文化观,进而在实施富有各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中,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以教师民族团结教育培训班为载体,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专家的有效指导
当前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新发展,对教师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师培训也应运而生。自全国第一个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中心于2012年在广西民族大学成立以来,已经举办了两次针对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骨干教师的培训班。经过详细筹备的民族团结教育培训班不仅聘请了优秀的专家给广大中小学教师讲课,而且对教师培训期间的学习和生活都做了周密的安排。培训班以国家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精神要求为准绳,以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基本知识结构为基础,立足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详细讲解了基本教学论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方法等重要内容。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一致认为,通过在民族团结教育培训班的学习,他们加深了对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理解,也对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能逐步从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高度去解读并实现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和功能。
(三)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切实完善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目标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圭臬,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应在遵循新课改要求的基础上,完善和补充国家课程体系内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该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追求,把发展性评价作为对学生实施评价的核心标准,在把活动、表演类课程融入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层次的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的需求。同时,不仅要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且还要多方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通过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综合反思学生在民族情感、国家认同、民族团结知识认知等方面的变化,把学生校内的学习与校外的表现结合起来,把农村与城镇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实际条件区分开来,深入了解学生在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帮助学生认识和开发自我潜能,力求使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自由、活泼、积极向上的研究和学习氛围,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体会到学习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的乐趣。
(四)以区域、校际民族团结教育经验交流为平台,形成校本课程开发长效机制
近年来,随着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加,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被提上新的日程,如何保持校本课程开发的长效,无疑成为当前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此背景下,广大中小学之间应组织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活动,以此形成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长效机制,这不仅可以促进教师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而且可以在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下,持续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创新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的组织形式,通过示范学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渐创新民族团结教育载体,逐步发展和巩固民族团结教育经验。在搭建良好经验交流平台的基础上,以区域、地域为组织单位,逐步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在课程开发、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等模式构建方面的经验交流,立足学校实际,着眼学生长远发展,努力形成课程开发与经验交流共同进行的新局面,进而促进区域内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民族团结成为衡量国家稳定的内在尺度和衡量社会和谐的外在标志,体现着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态势。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有效开发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成为摆在广大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乃至广大中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议题。各中小学要依托国家民族团结教育主体大纲,以教师民族团结教育培训班为载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以区域、校际民族团结教育经验交流为平台,形成集纳各民族文化、具有长效性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