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的人TNF的抗肿瘤作用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ladr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道了应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的3种TNF分子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毒性。3种构建的TNF分子是:①缺失了氨基端7个氨基酸且8,9,10位的Pro Ser Asp改为Arg Lys Arg的TNF(hTNFD1)②157位Leu改为Phe的TNF(hTNFD2);③同时发生上述两种改变的TNF(hTNFD3)。结果表明,3种TNF分子对L929细胞的细胞毒性均强于重组人TNF(rhTNF),尤以hTNFD1和hTNFD3为著,升高达103数量级。hTNFD1和hTNFD3的致肿瘤组织出血坏死效应也比rhTNF显著增强。急性毒性实验的结果显示,构建的TNF抗肿瘤活性的增加并未同比例地引起它们毒性的增强。

其他文献
期刊
为探讨细胞免疫机制在病毒性心肌炎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法系统地观察了BALB/c鼠柯萨基B3病毒(Cox B3)心肌炎外周血、脾脏及心肌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等的变化。感染后第3~7天,外周血和脾脏中Mac-1+细胞和NK细胞增多,Thy1.2+和L3T4+细胞数显著下降,Lyt2+细胞数无明显变化,Lyt2+/L3T4+细胞比值增高。同时,在受损的心肌组织中出现明显的Mac
作者用脊髓灰质炎(脊灰)Ⅰ型病毒Mahoney, Sabin Lsc 2ab和P1/Gan/83抗原通过交叉吸收同型异源抗血清成功地研制出各自的株特异性抗血清。并用这些血清对近几年从脊灰麻痹型患者分离的17株Ⅰ型病毒进行了型内血清学鉴别试验,82%的病毒株获得明确的结果。本研究为鉴别野毒株和疫苗株建立了可靠的诊断方法。
期刊
用McAb分析蛋白质抗原的表位是对传统用PcAb进行表位分析的一个突破。本文以鸡卵清溶菌酶(HEL)作为研究模型,用其对BALB/c鼠进行脾脏免疫,经常规融合、筛选及再克隆,获得了6株稳定分泌抗HEL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B6,B7,B8,B10,E3和E5)。对这6株McAb采用了ELISA相加试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EL上至少存在3个不同的抗原表位(ep. Ⅰ~Ⅲ)。其中McAb B8,E3,
本文设计并化学合成了一对PCR引物,以人CD4 cDNA为模板,成功地扩增出人CD4 N端两个结构域的编码基因(600bp),并在此基因两端分别插入了EcoRI和Hind Ⅲ酶切位点及起始和终止码。通过EcoRI和Hind Ⅲ双酶切位点将CD4基因克隆入pUC19质粒,经过PCR和酶切鉴定得到CD4重组克隆pT403。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克隆CD4基因与已发表的人CD4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将C
利用PCR技术从分裂素刺激的人外周血细胞cDNA文库扩增出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hIL-1ra)的成熟分子编码区cDNA,将其克隆化插进高效表达的质粒载体pKpL-3a后,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出rhIL-1ra,其N端序列与预期结果一致。经SDS-PAGE分析,rhIL-1ra的表达量占菌体蛋白的30%以上。体外试验证明,该表达产物对单核细胞衍生的IL-1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
本实验应用丙酸杆菌和内毒素引起的肝坏死模型研究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型白细胞介素1(sIL-1)和膜型白细胞介素1(mIL-1)在肝坏死形成中的相互作用。其结果:(1)枯否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TNFα、sIL-1和枯否细胞的mIL-1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增高。TNFα首先增高,随之为mIL-1,最后为sIL-1。(2)TNFα可以诱导sIL-1和mIL-1生成。(3)未发现IL-1诱导TNF
胸腺基质细胞(TSC)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T细胞发育中起重要作用。我们以真核表达质粒pCD-SRα-mIL-7在Cos细胞中表达了小鼠重组白细胞介素7(mrIL-7),活性为1.06×104u/ml。应用特异依赖IL-7生长的clone K细胞株测定IL-7的生物活性方法,检测了本室自建的9株小鼠胸腺基质细胞(MTSC)系分泌IL-7的能力,9株均可自发分泌低水平的IL-7,活性介于38~268u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