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生态审美学观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1985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美学是美学的分支学科,它以生态审美观为核心,探求生态美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有了生态美学的思想,其生态审美观是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崭新的存在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一致的生态审美关系,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是一种理想的审美人生,在当代仍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人与自然
  一、马克思生态审美观的前提
  生态美学观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审美观,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自然发生巨大矛盾时,人类反思自身的结果。马克思的生态审美观就在于他突破了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以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突破了形而上学的主客二分的观点,他核心的内容就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的生态审美观体现了审美主体内在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审美不是主体情感的外化或投射,而是审美主体的心灵与审美对象生命价值的融合。在人和自然的审美关系中,人与自然才能达到彻底和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作了全面阐述。马克思首先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息息相关,荣损与共的。马克思认为:“一个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的存在物,就不是自然的存在物,就不参与自然界的生活。”也就是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人的生存依赖自然界,人不能随意宰割自然界,没有权利对自然界进行肆意的破坏,人破坏了自然界就等于毁灭了自己,自然的毁灭与人的毁灭是同步进行的。
  作为自然之子,人对自然有一种更为原初、更为本源性的关系,即依赖于自然基础上的亲近、和谐、共生、共在的关系,人从自然得得一种精神上和生存上的归依和依靠。“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是自然界的唯一的存在物,还有许多其它的动植物和人类共存于自然界。“作为自然的、有形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既然人和其它的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那么显然人和动植物处于同样的“厚德载物”的自然界中,人和其它动植物是平等的。在这里,马克思并没有使人凌驾于其它的物种之上。他摒弃了以人为主宰的错误理念,与人类的霸权主义是格格不入的。人类不应以“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而傲然自居。
  马克思的生态审美观是以自然美为基础的。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朱光潜认为,如果把自然美理解为客观自然物本身存在的美,那么,自然美是不存在的。他在《文艺心理学》中说:“自然中无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他在《谈美》中也说:“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来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艺术化过,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因此,人类必须在当代实践中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生态美,促进审美关系的丰富和发展。
  二、马克思生态审美观的本质
  当今世界生态问题已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心,生态美学因而逐渐成为中国美学发展的诸多趋势之一。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美”。美是由劳动实践创造的,人们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劳动实践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满足了自己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创造了美,满足了自己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就是懂得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自然界,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按照美的规律建造,一方面依照自然界任何一种动植物的“尺度”,尊重他们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服从人的“内在尺度”,一种固有的、本质的,超越自身的一种意识性,一种人道主义的意识,因而美的规律是自然的规律与人的规律的和谐统一。
  同时,“劳动还是‘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劳动过程对人来说是一种享受,人通过劳动,在对象中物化了自己的个性和个性特点,物化了他的本质,对象成了反映他本质的一面镜子。物化在人对象中的人的本质力量就构成了美的本质,物化需要凭借劳动,即以劳动为中介,因此劳动是美产生的根源,劳动创造美的过程也就是人在其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之中确证自身的过程,这便是劳动创造了美的内涵所在。”
  异化劳动是一种强制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的丧失、肉体的折磨、精神的摧残,所以,只有排除异化状态的劳动,人在劳动中才能感受到幸福与快乐,才能培养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相适应的人的感觉。劳动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马克思认为,现实的生态世界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现实的自然环境已经不是纯天然的自然,而是人通过生产劳动的实践,改造了自然界(包括人自身)后的“人化的自然”。人在“人化的自然”中看到了人类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从而产生美感。生态世界的人,也是由劳动实践创造的。离开了人的劳动实践,就没有现实的生态世界。不仅生态世界是由劳动实践创造的,而且生態美也是由劳动实践创造的。
  三、马克思的生态审美观在当代的价值
  马克思的生态审美观是科学的生态审美观,他坚持“以人为本”,在满足主体审美需求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去建造优美的生态环境。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审美观不同,马克思的审美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审美观。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想就是审美地生存,诗意地栖居。在理想的生态环境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非对立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生意,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很多作品中,都创造了“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世界,这种意象世界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美”。
  事物美与不美,是以事物自身固有的美的属性为客观基础,需要在审美活动中才能现实的生成、真实的显现出来,是把人的本质对象化到自然界和社会的万千事物中去,在审美主客体的辩证、互动、统一的关系中形成。生态美学主张人的自然化,自然与人相亲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客观性、实践性,社会发展的同时需要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使人与自然更好地相处。马克思的生态审美观既揭示了生态美的客观规律,又反映了人的审美需求,它是生态文明观念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我们人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朱光潜.谈美.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潘天强.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
  [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02.
其他文献
作为在普通平凡岗位上的一名员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工作中坚持多年如一日、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奉献,公司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创造出公司一个又一个成绩和荣耀,党建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多年来,公司不断推进结构调整转型,深入推动改革创新,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公司“战略转型、改革创新”,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夯实组织基础,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为实现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
期刊
【摘要】:生命教育之为医学生培养中的必修课,是医学教育中无法绕过的话题。通过探讨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本质与特殊性,继而对于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在人文视域下,探讨医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 医学人文;生命教育;医学生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本质在于如何塑造一种符合人性与人道、同时又符合科学与技术的生命观。生命教育之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在此得以成立。本文
期刊
【摘要】:目前,由于自闭症的病因无法明确,因此无法对症下药,所以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只能进行干预,以减轻症状。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刺激人的中枢神经,进而在情绪心理上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利用色彩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外国也属于前沿学科研究。本文着重探究色彩对儿童自闭症治疗的积极影响,借此推动自闭症儿童治疗的研究和发展,帮助自闭症儿童早日融入社会。  【关键词】:色彩
期刊
【摘要】:《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它标志着新世界观的第一次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中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哲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从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历史过程、阶级斗争理论三个方面论述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然而,理论的学习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结合实际,思考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和影响,从而大力发挥其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哲学的贫困
期刊
【摘要】:备课是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为保证学生顺利而有效地学习而做的一系列工作,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教师提高以课堂教学能力为主的专业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切实提高课堂效益。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备课的认识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正在施以其潜在的影响力。本文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进行探析,以探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明的契合点。  【关键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现代价值  法律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人类在法律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律机构和法律设施的总和,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或一
期刊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市场就业压力不断加剧,高职院校钢琴专业学生出现了与实际就业需求脱节的现象。高职院校钢琴专业为了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必须针对专业教学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本文从钢琴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着手,对钢琴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做了简单介绍,促使学生有效就业,服务报效社会。  【关键词】:高职;钢琴教学;职业能力;  随着人类精神
期刊
【摘要】:基层党组织是党组织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直接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实现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战斗堡垒,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党建工作更有效的指导业务发展,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摆在基层党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意义  建设
期刊
【摘要】:自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出现了跨越性的发展,建设一只规模宏大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被列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然而,在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同时,社会工作仍然面临认同问题。其中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认同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現为专业认知模糊、就业难就业率低、社会认同度低。解决上述问题,不仅要从个人层面着手,更要调动学校及社会力量,全面提升高
期刊
【摘要】: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机关效能是机关作风的具体体现,机关效能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干部队伍的形象。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机关的有效保证。其内涵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