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工程检测是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财产和生命,我国的建筑工程检测发展比较晚,有很多领域还未系统研究,未立法,而目前的检测技术种类繁多,检测技术的差异性很大,国家对建筑行业检测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有必要对目前建筑工程主要技术发展特点进行探索,推动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完善。
关键词:建筑工程 检测技术 检测管理
1.建筑工程检测阶段发展特点和问题
建筑工程常用的检测主要包含非破损检测,微破损检测,破损检测和构性试验。非破损检测坚持“不破坏原有的结构”方法,通过对原有物理量的测量来判断所需要的相关检测系数,这种检测方法优越性在于实施起来相对比较方便,能保持原有物理结构,例如在对混凝土强度测量中,可以直接采用红外线像和表面硬度量测来进行,而钢筋位置和钢筋直径的大小则直接可以根据磁效应来断定。非破损检测还具有精确度强的优点,非破损检测的缺点在于检测过程中样本取样要尽可能的大,人力物力比较耗费。主要有的方法为:回弹法、红外线法,雷达法和桩基动测等等;微破损检测和非破损检测相反,需要对被检测的结构进行轻度破换,进行取样,已完成检测目标值的估计,微破损检测利用改性环氧树脂粘贴在加固位置的表面,从而改善结构的受力能力。碳纤维材料有着极高的弹性模量及抗拉强度,具有质量小、抗化学腐蚀能力强、耐久性等优点,其在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结构形式中得到广泛应用,适用于受弯、受拉构件承载力不足等情况进行加固。
2.工程检测具体体现的几个方面
2.1 工程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对于工程所需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材料( 如砂、石、水泥、粉煤灰、外加剂及混凝土配比; 砖砌体; 土壤的干密度及压实系数;钢筋及焊接、机械连接; 防水材料; 混凝土试块等) 应进行现场见证取样,要求具有相应资质承担见证取样的检测单位,按有关试验技术规程进行检测,经检测合格方可投入使用。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向监理单位提供完整的( 材料的试验报告、出厂证明或质量证明书、合格证等) 资料。
2.2 抓好结构实体检测项目
对进厂材料及成品得到认可以后,结构实体检测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进一步对施工队伍的素质的考验。譬如: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及间距的检测、实体混凝土强度、构件的尺寸、植筋拉拔等检测。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薄,一方面容易造成钢筋露筋锈蚀或钢筋受力时表面混凝土剥落产生裂缝;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长久,表面的混凝土将产生碳化,钢筋外混凝土就失去了保护作用,从而导致钢筋锈蚀,截面缩小,强度降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失去粘结力,构件的整体性受到破坏,将会导致整个结构体系遭到破坏。
在施工过程中,如混凝土浇筑前模板支护不好,在浇筑时振捣不密实,浇筑完养护不到位等,混凝土表面容易出现蜂窝麻面、裂缝现象,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及受力情况。所以对达到齡期的混凝土进行回弹检测,看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反之,采用其他方式处理。
2.3 节能检测响应政府号召
建筑节能检测主要是对建筑围护结构各部件,如:建筑门窗的性能、楼面或屋面保温、建筑外墙保温和分户墙等,组成各部件的保温隔热系统和系统各组成材料的检测以及采暖空调设备运行效果节能性的检测。节能检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贯彻政府法令,加强节能检测,能够使落后生产能力、落后工艺装备、落后产品的淘汰工作落到实处。节能检测促进了企业自身的节能自觉性的提高,促进了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4 室内环境检测的必要性
1)根据室内环境质量标准,评价室内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发展趋势和速度,追踪污染源,为实施室内环境检测和控制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3)根据检测资料,为研究室内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预测预报室内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4)为制定、修订室内环境标准、室内环境法律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3. 检测管理
3.1人员管理
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检测人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检测人员的素质包括他们的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对检测工作的态度以及工作作风。检测机构要按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定期组织培训,跟踪标准更新,定期贯标使检测人员掌握新标准、新知识。定期和不定期的组织对各类人员的考核,同时不断对检测人员进行责任心组织纪律性和职业道德的宣传。对检测人员要奖惩分明,对在检测过程中出现事故或误差超标的要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树立检测人员对检测工作的责任心、敬业心和上进心。
3.2 仪器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的精度决定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了提高工程材料检测的数据的可靠性,检测仪器设备必须具备:
(1)所检参数应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
(2)应建立完善的设备档案制度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设备管理责任到人。
(3)为保证检测仪器设备性能的可靠性,要按规定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定期进行设备检定并建立仪器、设备检定计划表和仪器设备台账。以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可靠性。
3.3检测环境条件管理
工程材料检测过程中,对实验室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水泥成型室要求,温度20℃±2℃,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水泥试样、拌合水、仪器和用具的温度应与实验室一致,试体养护箱温度为20℃±1℃,相对湿度不低于90%。因此说实验室及养护箱温湿度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检测数据和实验结果。创造一个好的检测环境是检测机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硬件。
3.4 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检测机构应推广使用网络信息管理,建立健全检测机构各项制度,如:档案管理制度、不合格检测结果上报制度。并加强政策制度执行力度。
(1)样品的接收
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在接收检测任务前,样品的验收由检测室人员负责,对样品的状态、数量、标识状态进行检查,填写样品登记表,接样人员应对试样和委托单的必要信息进行核对,对样品作进一步状态标识并将其反应在检测报告上。
(2)样品的检测
工程检测机构的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对检测工作负全责。检测人员要本着行为公正、方法科学、数据准确、服务高效的原则严格按规范标准进行检测,检测方法是实施检测的技术依据,它既是检测机构开展检测服务的重要资源,也是实施检测工作不可缺少的过程,对检测方法进行控制是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重要一环。当检测人员接到试验任务时应做好如下工作:确认用于检测的设备、仪器处于完好状态;确认检测环境符合检测及有关标准要求。在准备工作就绪后,检测人员在规定时间对样品进行检测,检测过程应严格按国家标准及检测实施细则规定的内容执行。
(3)检测结果的处理
检测人员完成检测任务后,应及时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报告是检测机构的最终产品,检测报告包含充足的信息。数据处理按检测方法进行,数据的取舍按?数值修约规则?进行。最后经检测人员、审核人员、技术负责人、批准人签署并加盖检测机构检测专用章方可生效。
(4)样品的留存
检测机构应设有专门且适宜的样品留样室,配备样品待检区、已检区。对涉及保密和所有权的样品,应妥善保管,样品的存放由样品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样品应分类存放,标识清楚,做到帐、物一致。留样的样品留样期不得少于报告申诉期,留样期一般不超过60天,特殊样品根据要求另行定。
工程检测的质量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逐渐把工程质量检测市场规范化、正规化,强化自身检测行为,强化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增强检测人员的检测质量意识,提高检测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罗淑:《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加固技术》,《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6)。
[2] 闫高峰.山西省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和今后发展方向探讨[J].山西建筑, 2010, 36(10): 214-215.
关键词:建筑工程 检测技术 检测管理
1.建筑工程检测阶段发展特点和问题
建筑工程常用的检测主要包含非破损检测,微破损检测,破损检测和构性试验。非破损检测坚持“不破坏原有的结构”方法,通过对原有物理量的测量来判断所需要的相关检测系数,这种检测方法优越性在于实施起来相对比较方便,能保持原有物理结构,例如在对混凝土强度测量中,可以直接采用红外线像和表面硬度量测来进行,而钢筋位置和钢筋直径的大小则直接可以根据磁效应来断定。非破损检测还具有精确度强的优点,非破损检测的缺点在于检测过程中样本取样要尽可能的大,人力物力比较耗费。主要有的方法为:回弹法、红外线法,雷达法和桩基动测等等;微破损检测和非破损检测相反,需要对被检测的结构进行轻度破换,进行取样,已完成检测目标值的估计,微破损检测利用改性环氧树脂粘贴在加固位置的表面,从而改善结构的受力能力。碳纤维材料有着极高的弹性模量及抗拉强度,具有质量小、抗化学腐蚀能力强、耐久性等优点,其在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结构形式中得到广泛应用,适用于受弯、受拉构件承载力不足等情况进行加固。
2.工程检测具体体现的几个方面
2.1 工程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对于工程所需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材料( 如砂、石、水泥、粉煤灰、外加剂及混凝土配比; 砖砌体; 土壤的干密度及压实系数;钢筋及焊接、机械连接; 防水材料; 混凝土试块等) 应进行现场见证取样,要求具有相应资质承担见证取样的检测单位,按有关试验技术规程进行检测,经检测合格方可投入使用。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向监理单位提供完整的( 材料的试验报告、出厂证明或质量证明书、合格证等) 资料。
2.2 抓好结构实体检测项目
对进厂材料及成品得到认可以后,结构实体检测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进一步对施工队伍的素质的考验。譬如: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及间距的检测、实体混凝土强度、构件的尺寸、植筋拉拔等检测。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薄,一方面容易造成钢筋露筋锈蚀或钢筋受力时表面混凝土剥落产生裂缝;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长久,表面的混凝土将产生碳化,钢筋外混凝土就失去了保护作用,从而导致钢筋锈蚀,截面缩小,强度降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失去粘结力,构件的整体性受到破坏,将会导致整个结构体系遭到破坏。
在施工过程中,如混凝土浇筑前模板支护不好,在浇筑时振捣不密实,浇筑完养护不到位等,混凝土表面容易出现蜂窝麻面、裂缝现象,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及受力情况。所以对达到齡期的混凝土进行回弹检测,看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反之,采用其他方式处理。
2.3 节能检测响应政府号召
建筑节能检测主要是对建筑围护结构各部件,如:建筑门窗的性能、楼面或屋面保温、建筑外墙保温和分户墙等,组成各部件的保温隔热系统和系统各组成材料的检测以及采暖空调设备运行效果节能性的检测。节能检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贯彻政府法令,加强节能检测,能够使落后生产能力、落后工艺装备、落后产品的淘汰工作落到实处。节能检测促进了企业自身的节能自觉性的提高,促进了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4 室内环境检测的必要性
1)根据室内环境质量标准,评价室内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发展趋势和速度,追踪污染源,为实施室内环境检测和控制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3)根据检测资料,为研究室内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预测预报室内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4)为制定、修订室内环境标准、室内环境法律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3. 检测管理
3.1人员管理
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检测人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检测人员的素质包括他们的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对检测工作的态度以及工作作风。检测机构要按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定期组织培训,跟踪标准更新,定期贯标使检测人员掌握新标准、新知识。定期和不定期的组织对各类人员的考核,同时不断对检测人员进行责任心组织纪律性和职业道德的宣传。对检测人员要奖惩分明,对在检测过程中出现事故或误差超标的要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树立检测人员对检测工作的责任心、敬业心和上进心。
3.2 仪器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的精度决定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了提高工程材料检测的数据的可靠性,检测仪器设备必须具备:
(1)所检参数应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
(2)应建立完善的设备档案制度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设备管理责任到人。
(3)为保证检测仪器设备性能的可靠性,要按规定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定期进行设备检定并建立仪器、设备检定计划表和仪器设备台账。以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可靠性。
3.3检测环境条件管理
工程材料检测过程中,对实验室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水泥成型室要求,温度20℃±2℃,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水泥试样、拌合水、仪器和用具的温度应与实验室一致,试体养护箱温度为20℃±1℃,相对湿度不低于90%。因此说实验室及养护箱温湿度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检测数据和实验结果。创造一个好的检测环境是检测机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硬件。
3.4 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检测机构应推广使用网络信息管理,建立健全检测机构各项制度,如:档案管理制度、不合格检测结果上报制度。并加强政策制度执行力度。
(1)样品的接收
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在接收检测任务前,样品的验收由检测室人员负责,对样品的状态、数量、标识状态进行检查,填写样品登记表,接样人员应对试样和委托单的必要信息进行核对,对样品作进一步状态标识并将其反应在检测报告上。
(2)样品的检测
工程检测机构的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对检测工作负全责。检测人员要本着行为公正、方法科学、数据准确、服务高效的原则严格按规范标准进行检测,检测方法是实施检测的技术依据,它既是检测机构开展检测服务的重要资源,也是实施检测工作不可缺少的过程,对检测方法进行控制是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重要一环。当检测人员接到试验任务时应做好如下工作:确认用于检测的设备、仪器处于完好状态;确认检测环境符合检测及有关标准要求。在准备工作就绪后,检测人员在规定时间对样品进行检测,检测过程应严格按国家标准及检测实施细则规定的内容执行。
(3)检测结果的处理
检测人员完成检测任务后,应及时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报告是检测机构的最终产品,检测报告包含充足的信息。数据处理按检测方法进行,数据的取舍按?数值修约规则?进行。最后经检测人员、审核人员、技术负责人、批准人签署并加盖检测机构检测专用章方可生效。
(4)样品的留存
检测机构应设有专门且适宜的样品留样室,配备样品待检区、已检区。对涉及保密和所有权的样品,应妥善保管,样品的存放由样品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样品应分类存放,标识清楚,做到帐、物一致。留样的样品留样期不得少于报告申诉期,留样期一般不超过60天,特殊样品根据要求另行定。
工程检测的质量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逐渐把工程质量检测市场规范化、正规化,强化自身检测行为,强化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增强检测人员的检测质量意识,提高检测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罗淑:《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加固技术》,《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6)。
[2] 闫高峰.山西省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和今后发展方向探讨[J].山西建筑, 2010, 36(10): 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