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疯子”缔造传奇实验室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at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箭小组的部分成员
钱学森一家

  他们把宿舍楼炸塌了!
  1936年的一天,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宿舍楼内,有几名学生正兴致勃勃地准备进行一个有关火箭研究的实验。这几名学生称自己的小团队为“火箭小组”,凭着对火箭推进这一新技术的热爱,他们聚集在了一起。当他们集体出现的时候,同学们不会说:“看!火箭小组来了”,而是会说:“那群疯子又来搞事了!”
  是的,你没听错——“火箭小组”在同学们眼中就像一群“疯子”。他们有多疯狂呢?“火箭小组”进行的火箭实验隔三差五就发生各种形式的爆炸!但是他们还是若无其事地频繁进行实验,好像认为自己不会受伤。于是他们得到了一个更为“贴切”的组名——“自杀小队”。
  实验开始了,一切进行顺利。“自杀小队”成员中的有些人开始欢呼,有些人则开始鼓掌,但眼看着自己的实验就要顺利完成时,令人傻眼的一幕瞬间发生了——轰隆一声巨响,实验设备发生了爆炸,宿舍楼的墙被炸塌了!宿舍楼被炸毁了,这可是个大新闻。先前,校方早就听说了“自杀小组”的“斑斑劣迹”,现在又发生这么大的事故,出于安全考虑,校方决定禁止“火箭小组”在校内进行火箭实验。但是“疯子”们可不愿意放弃自己痴迷的火箭工作,经过和校方商讨,“火箭小组”的实验地点被转移到了圣加布里埃尔山旁边的一个偏僻地区,也就是喷气推进实验室现在所在的地方。
  其实,“火箭小组”绝非同学眼中的一群胆大的“疯子”那么简单,这群人才华卓著,他们与其导师冯·卡门后来都成为了美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几年之后,“火箭小组”终于获得成功,1941年,他们公开向美国陆军演示了第一架由火箭辅助飞机起飞的过程。由于技术的进步以及战争的需求,火箭推进项目开始得到美国陆军的赞助,“火箭小组”的实验室规模逐渐变大。
  1943年,美军情报部门探知德军正在德国境内建立大规模的火箭发射基地,美军迅速找到“火箭小组”并委以重任,“火箭小组”的实验室正式成为国家级实验室——喷气推进实验室。

我国“导弹之父”竟是这群“疯子”之一


  细心的人会发现,1943年起,从喷气实验室发出的众多文件右下角的签名中,经常会出现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拼音名——Qian XueSen,翻译成中文就是钱学森。有些同学会问:钱学森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导弹之父”,怎么会在美国的喷气推进实验室任职?你绝对想不到,钱学森不仅是“火箭”小组的成员,也是名副其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几名核心创始人之一。喷气推进实验室建立后,下设弹道、材料、喷气、结构四个研究组,当时已是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创有卡门-钱公式的钱学森担任了喷气研究组的组长。
喷气推进实验室设计的好奇号漫游车
喷气推进实验室外景
在户外模拟的火星环境下测试火星漫游车

  那么,钱学森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又为什么成为“火箭小组”的成员呢?
  原来钱学森感慨于祖国航天领域的落后,在1934年本科毕业后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七届庚子赔款留美学生的名额,于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仅一年,钱学森就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钱学森向世界著名的航天工程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门教授咨询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在谈话中,冯·卡门被钱学森嚴谨而敏捷的思维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将其招入门下。很快,钱学森成为了冯·卡门最为出色的学生。
  1936年,钱学森到加州理工学院后不久,便迷上了冯·卡门的另一名学生弗兰克·马利纳和冯·卡门的同事杰克·帕森斯等人正在钻研的火箭技术。不久后,“火箭小组”成立了,钱学森是最初的6名组员之一。1939年,钱学森取得博士学位,钱学森的才华也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二战期间,钱学森和同事协助美国军方设计了多款火箭系统,甚至还参与了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1947年,年仅37岁的钱学森就已经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正教授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美开始交恶。钱学森不想再为美国人制造武器来打自己的同胞,但他的归国之路极其坎坷。1955年,被监视了5年之久的钱学森才得以回归故土。有了钱学森,我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这个实验室是人类太空事业的先驱


  20世纪50年代以后,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主要任务便是航空航天探索。1958年,喷气推进实验室开始隶属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承担宇航局的各项任务,但行政上仍由加州理工学院管理。   噴气推进实验室在航空航天领域可谓是大名鼎鼎——实现人类第一次登陆月球计划的阿波罗系列载人航天飞船的设计灵感,便来自于喷气推进实验室所设计的飞船模型。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成就远不止如此,几十年来,它做过的轰动人类的大事确实太多了。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宇航局发起了一项旨在探索外太空的“水手计划”。“水手计划”里的10艘“水手系列”飞船,全部由喷气推进实验室制造。其中的“水手4号”更是成为了人类第一艘成功到达火星并发回数据的探测器。实际上,单单就火星探索而言,喷气推进实验室就参与了 “火星探路者”“火星漫步者计划”“火星科学实验室”等若干个世界瞩目的探索项目。其中2019年10月,在火星上发现盐水湖痕迹的“好奇号”火星车,也是喷气推进实验室生产的。也许未来人类想去火星旅游,乘坐的就是喷气推进实验室制造的火箭和飞船。
  当然,不仅仅是火星探索,喷气推进实验室对于其它行星的探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产自喷气推进实验室的飞船,已经到过太阳系内的其他七大行星。数据表明,从20世纪50年代起,喷气推进实验室至少参与了18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航空航天任务,可谓是“功勋卓著”。

这是一个有趣的实验室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前身为“火箭小组”,那为什么不叫火箭实验室或者含有火箭两个字的其它名字呢?原来,当美国陆军找到冯·卡门教授要求建立一个火箭研究实验室的时候,他本来也打算运用火箭这两个字作为该实验室名称的开头。但不久后他觉得“火箭”二字不够严肃,于是采用了学术意义更加浓厚的“喷气推进”四个字。虽然,火箭就是利用尾部喷出的气体推动箭身前进的,但是“喷气推进”一词的含义却远远超出了“火箭”一词的范畴,涵盖了其它喷气推进的项目,这体现了冯·卡门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
  喷气推进实验室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大牛人,但是你能想象他们也有承受巨大工作压力的时候吗?他们甚至还有点“迷信”呢!这得提到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一个有趣的传统,那就是每逢重大的项目的关键时刻——例如火星探测器登陆时,该项目的参与者们便会一起吃花生,因为他们相信花生能给他们带来好运。这是为什么呢?据说是因为当年在某一项任务面临失败的紧要关头,在监控室里的人们为了缓解压力而吃起了花生,而最终这项任务也战胜了困难,于是花生也就成为了他们的“幸运食物”。
组装航天器的实验室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可没有那么刻板,他们有时候甚至化身“文艺青年”,搞起了艺术创作——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有一个专门的艺术工作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表的大部分图片,都会经过艺术工作室的处理。艺术工作室里面的人想象力超群,他们甚至会参与科幻电影的制作。也许你看过的很多科幻片的海报,例如科幻影片《巴比伦5号》的海报,就是出自他们之手。
其他文献
大自然中不乏对称美:蜂巢是由一个个正六边形对称排列组合而成的建筑物;蝴蝶左右翅膀的结构是对称的,就连翅膀上的图案与颜色也是对称的,因此它能够成为自然界最美丽的昆虫;所有的海螺都拥有奇妙的左右旋对称。无独有偶,在科学家们的显微镜下,一眼看去,一个个病毒好像也是长成六边形、二十边形的对称结构。  1956年,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两位以DNA的双螺旋结构的提出而为人们所熟知的生物学家,描述了
期刊
从1978年以来,美国的鸟类爱好者戴夫·威拉德和他的志愿者团队一起收集了超过10万只迁徙途中的死鸟。他们将这些鸟的尸体分类,并用尺子详细测量,把它们每一年的外形数据记录下来。  生物学家使用了威拉德的数据,他们对在1978年至2016年间记录的,包括画眉、麻雀和莺等52个物种共70716只死鸟的体型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在这52种鸟中,有49种鸟的体型明显变小了。特别是鸟儿的跗骨或小腿骨的长
期刊
卡拉尼石圈的主体部分  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中,我们的祖先用各种方式将他们所经历的事件记录下来,比如留下文字记载和各种建筑,更久远的还有难懂的字符、结绳记事等。但是我们和古人有着非常深的“代沟”,他们认为一目了然的记录,今天的我们需要反复推敲,甚至花上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去研究才能理解。有时即使是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我们也搞不清楚古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就比如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竖立着的巨石,尽管它们一直
期刊
众所周知,海水尝起来又咸又涩,难以下咽,所以常常会出现在海上漂流多天的人最后渴死的悲剧。但你知道吗?其实不是所有海水都是咸的,有些海水甚至跟淡水无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同一片海域,不同的咸淡  一个海域中海水的含盐度随深度发生变化。在全球大部分地区,表层海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蒸发失去水分,而盐巴则仍留了下来,这使表层海水比下层海水温度更高且更咸。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含盐度的变化越来越小,40
期刊
我们知道,在生育能力上,男女是不平等的。男性的生育力几乎可以保持终生,而女人,一过了绝经期就不能排卵了。  保护妇女的生育力对于我们中国人尤为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家庭的独根苗,而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谁也保证不了不出意外。万一这唯一的孩子夭折,母亲又丧失了生育力,那一个家庭就此绝种了。  保护妇女生育力的一个办法是,趁妇女还有生育力的时候,把卵细胞用液氮冷冻起来,什么时候需要孩子再解
期刊
拍死一只杀人蜂  1970年代,在巴西的野外,一只蜜蜂在一名女士身边嗡嗡嗡地飞来飞去,她挥手驱赶,但驱赶不去,蜜蜂最后还放肆地停在她手背上。不胜其烦之下,这位女士就把蜜蜂拍死了。  不料这下惹下大祸了,几乎就几十秒的时间,几千只蜜蜂倾巢出动,遮天蔽日地向她飞来,攻击她,在她的面部和背部蛰了几百次,她很快失去了知觉,后被人紧急送到医院,但医生也回天乏术,这位女士很快就死了。  这是什么蜜蜂?这么厉害
期刊
战争总是有胜有负,在火星大战中胜利的一方得以继续统治火星,落败的一方惹不起只好躲着走。太阳系这么大,太阳系移民也是一回生二回熟了,走起。谷神星矿区想象图行星际运输网络想象图  新的家园可能不会是水星或金星,水星的温差比火星更大,白天的温度高达430℃,而夜间的温度可以下降到-180℃,在金星生活,需要承受400℃以上的高温和约等于千米深海的压力的大气压。  我们也不愿选择天王星或海王星,这里的生活
期刊
地球上的生命,从细菌到人类,DNA都是用同样的4个碱基“字母”来建造的:A、T、C和G。它们在DNA的双螺旋“梯子”上,遵循互补配对的原则,即A与T配,C和G配。但事实上,还有其他一些有机分子也可以做DNA的碱基。不久前,一位美国生物学家已经制造出2个人工的碱基。它们也能跟大自然中搭建DNA的酶愉快地合作。这样,碱基“字母”一下子扩充到了6个。  现在,他又进一步把人造碱基整合到活的大肠杆菌的DN
期刊
最近,一位美国神经学家想找出我们关于“地方(如出生地、旅游过的城市等)”的信息储存在大脑的什么部位。他让某医院里一位在意大利出生的癫痫病人做他的受试者。这位病人为了治癫痫,大脑上植有一根电极。当给受试者观看有物体和景物的图片时,神经学家就从电极中记录他大脑的活动。  在大脑皮層上有一个特殊的脑区,只对有景物的图片做出反应,而不对其他类型的物体做出反应。神经学家用电极刺激病人的这个脑区,结果受试者说
期刊
日益年轻化的背痛正危害社会!  50岁之后,许多人的脊柱会出现这样的异常:椎间盘退变、肿胀、脊柱关节间存在关节炎等。老了,身体机能下降很正常。问题是,现在我们这些20多岁甚至10多岁的年轻人,有时从椅子上站起来,居然偶尔也会感受到一闪而过的背痛。咨询父母,他们往往不屑一顾:小孩子,背怎么会痛!  然而实际情况令我们震惊,调查显示我国10~18岁青少年中下背(背的下部)痛的发生率竟然高达30%!如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