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融入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化的科学探究是将科学教学活动深植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的主体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学习中好好生活,在生活中努力学习。由于科学素养的获得无法像知识传授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个个科学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技能、体验,将其内化为知识。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然的学习环境,在社会、家庭、学校、大自然中让科学探究生活化,让学生实践和体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精彩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就像一部车的引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运用生活化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上好这堂课做铺垫。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科学课堂教学情境趋于生活化,激发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探究的激情。
在“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情境导入中,教师提问“水里能容纳东西吗?”,学生认为不是容纳东西,而是东西溶入水中没有了,这里产生了认知冲突。教师可以采取如下设计:教师端出两杯水溶液,告诉学生这两杯水溶液是可以品尝的,让学生品尝后回答水里面溶进了什么、这两杯水是怎么做成的、如何制作同样的水溶液。学生品尝后能根据生活经验得知:水溶液是糖水、盐水混合而成的,他们对制作糖水、盐水的过程非常熟悉。因为贴近生活实际,所以学生讨论的过程都很轻松,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能描述盐、白糖的颜色、形状、颗粒的大小。教师适时提问“你现在还能看得见盐和糖吗?”“它们的颗粒还在吗?”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的答案。
生活化的课堂就像一个磁极,吸引着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他们去学习新的知识。
二、实验器材生活化
实验是科学课堂最重要的探究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实验器材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手段。
教学“油菜花开了”时,教师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观察课本上出现的几种植物花朵的图片和名字,掌握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几部分组成,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深入探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并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它各部分的形状、颜色、气味,认识它的结构,了解花各部分的特点,然后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近距离观察各种各样的花,了解它们的组成与油菜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以后学习、了解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定义与区别打下基础。同时,学生对第一单元“新的生命”的知识也有了生活化的探知,最终加强了学生热爱家乡和大自然的情感教育。
实验器材生活化还体现在器材的自制和实验上。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器材进行实验研究,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让他们把生活实际与科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对科学知识的巩固。
教学“空气有重量吗”时,学生只知道空气是存在的,但对空气有没有重量却一无所知,大多数学生认为空气是没有重量的。教师可以创作一个演示实验:把两个打足气的排球放到天平秤两边的托盘上,放砝码,调整游码使天平秤的两边保持平衡,目前两边物体的重量是相等的。然后取下一边的排球,把球内的空气放掉,再把排球放到原来的托盘上,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放掉气的排球变轻了,托盘上升,这说明空气是有重量的。
生活化的材料用于实验当中,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集中注意力,从而更好地了解新知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生活化
小组合作学习生活化的科学探究,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探究问题的难度,也能整合科学知识,延伸和拓展科学的探究世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育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能表达出最大的活动兴趣。小组合作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设计实验方案、观察、讨论、操作实验、语言表达等,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做一个钟摆”时,学生对如何做一个每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没有头绪。为解决这一难题,教师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每六人一组合作完成。给每组学生一个铁架台,一个每组摆绳长度不同、木条长度为30厘米做成的摆,一个环形铁片,固定铁片的图钉,塑料尺,秒表,实验记录单。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一名组长兼汇报员,一名操作员,一名计时员,一名记录员,两名计数员。
操作员操作实验,记录员记录铁片在木条10厘米处、20厘米处、30厘米处时,15秒内分别摆动的次数。有的小组铁片在木条10厘米处、20厘米处,30厘米处都是15秒内摆动15次,有的小组发现教师给出的三个点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都不是15次,那么,问题出现了。教师要引导学生移动小铁片的位置,让它刚好在15秒内摆动15次,小组成员积极讨论,论证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顺利制作出一个一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成功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能够充分展现自我的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使他们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分工协作、积极讨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一个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展现自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探究学习生活化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是目前科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课中有些观察活动需要持续一段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有些活动还需要户外观察。这是对教师组织能力以及学生的观察、操作、实验、记录等诸多能力及耐性的一种考验,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严谨细致、持之以恒的态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植物的生长变化”时,师生共同学习的是种植凤仙花,研究凤仙花从种植到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直至死亡的过程。观察研究的时间过长,大概需要四个半月的时间,我们在课堂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我给家长写了一封信,说明课外探究活动的主题和探究活动的意义、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探究活动一旦得到家长的认可,家长便会配合学校购买凤仙花种子,和学生一起种植、观察、记录,还会主动把凤仙花生长的每个过程拍视频或照片发到群里,与大家共享,这就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和科学小论文。
“环境和我们”这个单元要求教师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收集家庭中一天的垃圾开始,最终估算出全校学生所有家庭一天产生的垃圾总重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到当地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参观,到附近水域采样检验,请环保专家来学校做环保知识的相关講座。最后,学生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上网搜查、画宣传画、制作手抄报、自制净水设备、做公益宣传等形式进行科学探究。
上述几种生活化的课外科学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降低探究的难度,帮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延伸和拓展科学探究世界,培养科学素养。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精彩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就像一部车的引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运用生活化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上好这堂课做铺垫。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科学课堂教学情境趋于生活化,激发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探究的激情。
在“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情境导入中,教师提问“水里能容纳东西吗?”,学生认为不是容纳东西,而是东西溶入水中没有了,这里产生了认知冲突。教师可以采取如下设计:教师端出两杯水溶液,告诉学生这两杯水溶液是可以品尝的,让学生品尝后回答水里面溶进了什么、这两杯水是怎么做成的、如何制作同样的水溶液。学生品尝后能根据生活经验得知:水溶液是糖水、盐水混合而成的,他们对制作糖水、盐水的过程非常熟悉。因为贴近生活实际,所以学生讨论的过程都很轻松,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能描述盐、白糖的颜色、形状、颗粒的大小。教师适时提问“你现在还能看得见盐和糖吗?”“它们的颗粒还在吗?”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的答案。
生活化的课堂就像一个磁极,吸引着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他们去学习新的知识。
二、实验器材生活化
实验是科学课堂最重要的探究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实验器材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手段。
教学“油菜花开了”时,教师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观察课本上出现的几种植物花朵的图片和名字,掌握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几部分组成,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深入探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并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它各部分的形状、颜色、气味,认识它的结构,了解花各部分的特点,然后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近距离观察各种各样的花,了解它们的组成与油菜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以后学习、了解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定义与区别打下基础。同时,学生对第一单元“新的生命”的知识也有了生活化的探知,最终加强了学生热爱家乡和大自然的情感教育。
实验器材生活化还体现在器材的自制和实验上。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器材进行实验研究,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让他们把生活实际与科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对科学知识的巩固。
教学“空气有重量吗”时,学生只知道空气是存在的,但对空气有没有重量却一无所知,大多数学生认为空气是没有重量的。教师可以创作一个演示实验:把两个打足气的排球放到天平秤两边的托盘上,放砝码,调整游码使天平秤的两边保持平衡,目前两边物体的重量是相等的。然后取下一边的排球,把球内的空气放掉,再把排球放到原来的托盘上,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放掉气的排球变轻了,托盘上升,这说明空气是有重量的。
生活化的材料用于实验当中,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集中注意力,从而更好地了解新知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生活化
小组合作学习生活化的科学探究,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探究问题的难度,也能整合科学知识,延伸和拓展科学的探究世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育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能表达出最大的活动兴趣。小组合作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设计实验方案、观察、讨论、操作实验、语言表达等,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做一个钟摆”时,学生对如何做一个每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没有头绪。为解决这一难题,教师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每六人一组合作完成。给每组学生一个铁架台,一个每组摆绳长度不同、木条长度为30厘米做成的摆,一个环形铁片,固定铁片的图钉,塑料尺,秒表,实验记录单。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一名组长兼汇报员,一名操作员,一名计时员,一名记录员,两名计数员。
操作员操作实验,记录员记录铁片在木条10厘米处、20厘米处、30厘米处时,15秒内分别摆动的次数。有的小组铁片在木条10厘米处、20厘米处,30厘米处都是15秒内摆动15次,有的小组发现教师给出的三个点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都不是15次,那么,问题出现了。教师要引导学生移动小铁片的位置,让它刚好在15秒内摆动15次,小组成员积极讨论,论证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顺利制作出一个一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成功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能够充分展现自我的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使他们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分工协作、积极讨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一个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展现自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探究学习生活化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是目前科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课中有些观察活动需要持续一段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有些活动还需要户外观察。这是对教师组织能力以及学生的观察、操作、实验、记录等诸多能力及耐性的一种考验,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严谨细致、持之以恒的态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植物的生长变化”时,师生共同学习的是种植凤仙花,研究凤仙花从种植到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直至死亡的过程。观察研究的时间过长,大概需要四个半月的时间,我们在课堂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我给家长写了一封信,说明课外探究活动的主题和探究活动的意义、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探究活动一旦得到家长的认可,家长便会配合学校购买凤仙花种子,和学生一起种植、观察、记录,还会主动把凤仙花生长的每个过程拍视频或照片发到群里,与大家共享,这就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和科学小论文。
“环境和我们”这个单元要求教师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收集家庭中一天的垃圾开始,最终估算出全校学生所有家庭一天产生的垃圾总重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到当地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参观,到附近水域采样检验,请环保专家来学校做环保知识的相关講座。最后,学生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上网搜查、画宣传画、制作手抄报、自制净水设备、做公益宣传等形式进行科学探究。
上述几种生活化的课外科学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降低探究的难度,帮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延伸和拓展科学探究世界,培养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