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政课单元主题做串联,构建中小学一体化德育活动体系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c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思政课的实施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性学科课程”“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这些要求既明确了思政课实施的具体原则,又切中了当前思政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害。
  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中,德育处于首要地位,重视德育是新中国教育的一贯传统。中小学校中设置有多支德育队伍,如德育处(各校称呼不同,但都有主抓德育的部门)、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思政课教师等,同时还强调全员德育。他们各有优势,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自成体系,缺少沟通与配合,不能形成合力的问题。例如,思政课教师除了学识、能力、社会经历的局限,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苦于课时有限,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受课堂上所学内容的问题。而德育处、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等德育主体开展的德育活动又往往缺少系统的理论设计与支撑,理性深度不足,活动零散、孤立、随机性强,虽不乏鲜活精彩的活动案例,但缺少系统的逻辑关系,减弱了活动的思想逻辑力量。因此,如何建立一种机制,将各德育主体的力量加以整合,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围绕共同主题,将各方优势集中于一处,共同发力,形成互补,达到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思想政治方面的核心素养,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育人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问题,北京市京源学校在“用思政课单元主题做串联,构建中小学一体化德育活动体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新编人教版义务教育1-9年级《道德与法治》、普通高中1-3年级《思想政治》教材,具有育人导向和育人目标清晰、关注各学段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各学段之间的内容存在内在联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等特点。结合教育部新编《道德与法治》和《思想政治》教材各教学单元内容,我们以单元主题思想为指导,组织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及德育处干部结合自身特点和工作需要,为每个教学单元设计一个或N个与之配套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或联合或分别与教学单元同步组织实施,这样,既可以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的要求,使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解决思政课教师因活动设计能力不足和思政课课时少,没有时间开展活动的难题,又可以增强各德育主体开展的德育活动的系统性和逻辑力量,加深和丰富德育活动的思想内涵。
  具体的操作步骤包括:梳理并提炼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各教学单元的思想主题;组织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德育处、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各德育实施主体,围绕提炼出的单元主题,为每个教学单元设计与之相对应的学科实践活动、主题班会、校会、团会和学生会活动方案、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志愿服务活动等,每个单元至少设计一个;明确每个活动的实施主体,按计划和思政课教学进度组织实施。
  活动设计要求包括六个方面。一是突出思政课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论引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与公民道德修养、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教育,帮助学生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二是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把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社会经历相结合。活动设计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和社会焦点问题,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和国际的眼光,观察分析、反思问题,增强学生认识复杂的社会问题与多变的国际形势的能力与素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针对学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多样性、可塑性的特点,充分利用首都的资源优势、政治优势、文化优势、国际交往優势、科学技术优势拓展教育时空,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寓教育于活动的体验与感悟之中。
  四是对活动进行结构化设计,建立活动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逻辑力量。
  五是推动多学科融合。深度挖掘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思政课、德育活动与多学科同向同行、互相配合的局面,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德育活动体系,形成协同育人的效应。
  六是强调教育内容与教育活动相互嵌入。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德育主体之间要加强协同意识,建立共同研究机制。思政课教师要主动介入德育处、班主任、共青团和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拓展自己的课程空间和时间,其他各德育主体要自觉使用思政课教材各单元主题的思想内容作为设计各自德育活动的思想理论依据,提高德育活动的思想内涵。
  总之,立德树人是系统工程,要用系统思维进行设计并组织实施,才能形成育人合力。
其他文献
北京市育英中学一校三址,办学条件受限,教师在将课改理念转化为实践上存在困难,课程也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2014年,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签署了共同支持北京市育英中学发展的合作办学框架协议,育英中学成为北京教科院实验学校。北京教科院依托自身优势,全力支持育英中学发展。  1.发挥教科研力量,助力优势学科建设  五年来,北京教科院先后在育英中学成立了语文、物理和英语学科工作站。教科院的
期刊
- 编者按 -  为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北京市启动实施了“市、区教科研部门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旨在发挥教科研专业优势,助力中小学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教科研部门和学校从基于学校发展需求的有效协同角度出发,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探索出系列有效经验,为扩大北京市优质教育资源起到推动作用。本期,我们呈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及其实验学校的探索及经验。  为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强普通百姓的
期刊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第一实验小学创建于2003年,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北京市建立的第一所实验小学,其前身是九棵树小学,是一所薄弱的农村校。当时的九棵树小学只有一栋教学楼,全校只有12个教学班、206名学生、36名教师,校园环境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如今,学校教学班从12个发展到50个,教师从36名发展到153名,學生从206名发展到2300多名。学校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携手,走在加速发展的路上。
期刊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石景山实验学校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与石景山区教委合作设立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由原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附属学校和附属小学合并而成,前身分别为古城中心小学和八角中学,两校经历了多次合并、改制、更名,迫切需要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重新定位,实现高质量发展。  北京教科院针对学校实际状况,以更加科学、高效的模式整合优势研究力量,给予学校方向指引和方法引导。专家们经过充分的调查、
期刊
张秀山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重要的音乐家,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代音乐教育家”,他在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专业音乐刊物之一的《新乐潮》上发表了16文章,介绍了一些西方音乐成果,并在音乐美学、小提琴演奏、合唱、室内乐、西方歌剧史等方面体现了他的音乐学术思想。其中不少学术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