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装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产业,经过近30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经突破了只是为其他产业配套这一简单概念,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支柱型产业,也是发展速度最快、发展势头最好的朝阳产业之一。至“十二五”末,全国包装企业已发展到25万余家,从业人员达1000万人,包装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0亿元,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包装大国。近年来,特别是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后,辽宁省包装行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十二五”期间,辽宁包装业克服不利的经济形势影响,实现稳中求进,进入了全国包装大省的行列。
辽宁省包装工业“十二五”发展回顾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时期,全省包装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13%以上,已基本形成了材料、制品、机械、包装印刷、设计和科研等门类齐全的较完整的包装行业体系。据统计,全省现有包装企业2500多家,2014年实现包装工业总产值1360亿元。其中,全省规模以上包装企业676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201亿元,约占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6%,主营业收入1158亿元,资产总额533.4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2.17亿元,职工11.7万人。
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辽宁包装行业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把辽宁包装业做大做强”的指示,深化体制改革,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基础上苦练内功,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尽管受到近几年经济发展趋缓的影响,辽宁包装业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行业总量排名前10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1.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辽宁包装业在满足为全社会消费品提供配套服务的基础上,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各类包装产品在质量、档次、品种、功能等方面已基本上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产品基本摆脱了传统的“傻、大、黑、粗”形象,中高档产品比例逐年提高。以往比较突出的“北活南调”局面得到了很大扭转,基本形成了塑料、纸、金属、玻璃、木材等多种包装制品和包装印刷、包装机械等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
2.行业科技创新上了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全行业累计研制新产品达300多项,专利数150多个,新建各类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0余个,科技人员占全省包装行业从业人数比率上升为19%,2014年全省包装新产品产值占包装工业总产值的2.8%。一大批高新技术在全省包装行业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特别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了包装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企业技术升级。
3.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两会融合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包装行业虽然算是一个相对“年轻”的行业,但在工业的各行业中,包装工业是艺术和工业结合得最紧密的一个行业,行业中聚集了大量工业设计专业的技术人员,是进入互联网时间早,网页设计好,使用率高的行业。“十二五”期间,辽宁包装企业在生产、销售、研发方面对信息化投入不断加大,主动利用电子商务、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信息化工具的意识得到显著提高。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绝大多数拥有企业网站,积极开展数字企业建设活动和企业信息化宽带商务平台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形象的提升。线上交易比例逐步增大,部分企业已占到全部销售额的四成以上。
4. 产业聚集模式进一步深化。行业产业集群在“十二五”期间发展迅速,除沈阳胡台东北包装印刷基地和沈阳康平塑料编织工业园两个产值超百亿的工业园区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外,中国新型包装产业试验基地(沈阳)、本溪桓仁南江包装印刷产业集群、营口华明创新包装产业园区、辽河口纸业产业园(盘锦)等一批投资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园区相继达产,行业走集约式、规模化发展之路的格局逐渐形成。
5.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过去包装制品作为内部盛装物的附属产品,其自有品牌一般不能出现在商品上,企业的品牌建设工作意识也比较淡漠,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品牌。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现在全省已涌现出鞍山发蓝钢带的“珂”牌、沈阳防锈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的“沈防”牌、营口东盛包装“笑妈妈”牌等一批全国知名商标。不少企业品牌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进入国家包装企业 “百强”、 行业“十强”名单。
6.节能减排工作打开新格局。“十二五”期间,全省包装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各项节能减排政策,加强行业自律。根据国务院《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辽宁省展开限制生产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大检查的活动,违规生产使用超薄塑料袋的势头得到了极大遏制。企业响应国家“机电产品节材代木”的工作号召,积极研发、使用节材代木产品,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发展绿色包装,提倡节约型包装,“十二五”末期全省包装行业节能减排比“十一五”下降了约15个百分点。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优化升级相对滞后。辽宁省尽管已进入全国包装大省行列,但离包装强省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产业升级速度较慢,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改造滞后等问题。许多产品处在产品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很多产品还处在拼价格战的初级阶段。企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人才“孔雀东南飞”的情况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一些高档包装产品不能满足需要,一些门槛、技术含量较低的低档次包装产品,生产能力已然过剩却仍在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2.产业集中度不高。全省包装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包装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仍显不足,尚未实现规模效益。辽宁省包装业至今没有独立的上市公司,全省包装企业产值5亿元以上的只有20家,1亿元以上的只有百余家。全省纸箱行业除了200多条瓦楞纸板生产线外,其余90%以上的企业仍然是单机生产和手工操作。塑料包装制品行业是全省的优势行业,但产值的1/3以上由小微企业产出,甚至还有许多企业是传统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3.地区发展不平衡比较严重。全省包装产业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及沿海城市。沈阳、大连两市的规模以上包装企业户数和工业总产值总和占到了全省总量的60%以上,营口、丹东、锦州三个港口城市规上企业合计145家,工业总产值238亿元,分别占比21%和20%。其他城市发展相对滞后。抚顺、辽阳、盘锦、阜新规上企业户数不足20家,朝阳、葫芦岛、本溪规上企业户数不足10家。辽西北是全省包装工业最薄弱地区,铁岭、朝阳、阜新三市包装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省包装工业产值的1.7%。
“十三五”期间辽宁省包装工业发展目标
“十三五”是辽宁包装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计划到2020年,辽宁省包装业将进一步巩固在全国包装中第一集团的地位,不断缩小与包装发达地区的差距。届时全省包装工业将建设形成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产业布局得到优化、产业集群形成规模、行业技术进步显著、服务体系完善、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显著、品牌优势突出、两化融合更趋紧密的现代化、综合化工业体系。
—总体规模:到2020年,全省包装工业总产值将超过2400亿元,年增长11%以上。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利润达到200亿元。新培育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1个—2个,产值超5亿企业10个,产值超亿元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例达到30%以上,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争取培育1家以上上市企业。
—创新能力:努力使创新成为全省包装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全行业累计研制新产品超过500项,专利数超过200个,新建各类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超过60个。到2020年全省包装新产品产值占包装工业总产值的4%以上,培育2个以上省级包装业创新研发中心。
—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包装材料、包装制品、包装机械、包装印刷和包装设计等门类的均衡发展。到“十三五”末期,全省中高端包装产品比例达到50%以上,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约占2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约占70%。
—节能减排:利用技术创新推进包装减量化、节约化,加强包装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包装材料再循环率不低于10%。在保证包装功能的前提下,减少包装层次和包装材料用量,着力发展绿色包装,倡导低碳消费。“十三五”时期全省包装行业节能减排比“十二五”下降15个百分点。
辽宁省包装工业“十二五”发展回顾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时期,全省包装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13%以上,已基本形成了材料、制品、机械、包装印刷、设计和科研等门类齐全的较完整的包装行业体系。据统计,全省现有包装企业2500多家,2014年实现包装工业总产值1360亿元。其中,全省规模以上包装企业676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201亿元,约占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6%,主营业收入1158亿元,资产总额533.4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2.17亿元,职工11.7万人。
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辽宁包装行业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把辽宁包装业做大做强”的指示,深化体制改革,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基础上苦练内功,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尽管受到近几年经济发展趋缓的影响,辽宁包装业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行业总量排名前10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1.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辽宁包装业在满足为全社会消费品提供配套服务的基础上,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各类包装产品在质量、档次、品种、功能等方面已基本上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产品基本摆脱了传统的“傻、大、黑、粗”形象,中高档产品比例逐年提高。以往比较突出的“北活南调”局面得到了很大扭转,基本形成了塑料、纸、金属、玻璃、木材等多种包装制品和包装印刷、包装机械等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
2.行业科技创新上了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全行业累计研制新产品达300多项,专利数150多个,新建各类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0余个,科技人员占全省包装行业从业人数比率上升为19%,2014年全省包装新产品产值占包装工业总产值的2.8%。一大批高新技术在全省包装行业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特别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了包装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企业技术升级。
3.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两会融合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包装行业虽然算是一个相对“年轻”的行业,但在工业的各行业中,包装工业是艺术和工业结合得最紧密的一个行业,行业中聚集了大量工业设计专业的技术人员,是进入互联网时间早,网页设计好,使用率高的行业。“十二五”期间,辽宁包装企业在生产、销售、研发方面对信息化投入不断加大,主动利用电子商务、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信息化工具的意识得到显著提高。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绝大多数拥有企业网站,积极开展数字企业建设活动和企业信息化宽带商务平台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形象的提升。线上交易比例逐步增大,部分企业已占到全部销售额的四成以上。
4. 产业聚集模式进一步深化。行业产业集群在“十二五”期间发展迅速,除沈阳胡台东北包装印刷基地和沈阳康平塑料编织工业园两个产值超百亿的工业园区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外,中国新型包装产业试验基地(沈阳)、本溪桓仁南江包装印刷产业集群、营口华明创新包装产业园区、辽河口纸业产业园(盘锦)等一批投资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园区相继达产,行业走集约式、规模化发展之路的格局逐渐形成。
5.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过去包装制品作为内部盛装物的附属产品,其自有品牌一般不能出现在商品上,企业的品牌建设工作意识也比较淡漠,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品牌。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现在全省已涌现出鞍山发蓝钢带的“珂”牌、沈阳防锈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的“沈防”牌、营口东盛包装“笑妈妈”牌等一批全国知名商标。不少企业品牌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进入国家包装企业 “百强”、 行业“十强”名单。
6.节能减排工作打开新格局。“十二五”期间,全省包装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各项节能减排政策,加强行业自律。根据国务院《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辽宁省展开限制生产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大检查的活动,违规生产使用超薄塑料袋的势头得到了极大遏制。企业响应国家“机电产品节材代木”的工作号召,积极研发、使用节材代木产品,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发展绿色包装,提倡节约型包装,“十二五”末期全省包装行业节能减排比“十一五”下降了约15个百分点。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优化升级相对滞后。辽宁省尽管已进入全国包装大省行列,但离包装强省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产业升级速度较慢,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改造滞后等问题。许多产品处在产品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很多产品还处在拼价格战的初级阶段。企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人才“孔雀东南飞”的情况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一些高档包装产品不能满足需要,一些门槛、技术含量较低的低档次包装产品,生产能力已然过剩却仍在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2.产业集中度不高。全省包装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包装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仍显不足,尚未实现规模效益。辽宁省包装业至今没有独立的上市公司,全省包装企业产值5亿元以上的只有20家,1亿元以上的只有百余家。全省纸箱行业除了200多条瓦楞纸板生产线外,其余90%以上的企业仍然是单机生产和手工操作。塑料包装制品行业是全省的优势行业,但产值的1/3以上由小微企业产出,甚至还有许多企业是传统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3.地区发展不平衡比较严重。全省包装产业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及沿海城市。沈阳、大连两市的规模以上包装企业户数和工业总产值总和占到了全省总量的60%以上,营口、丹东、锦州三个港口城市规上企业合计145家,工业总产值238亿元,分别占比21%和20%。其他城市发展相对滞后。抚顺、辽阳、盘锦、阜新规上企业户数不足20家,朝阳、葫芦岛、本溪规上企业户数不足10家。辽西北是全省包装工业最薄弱地区,铁岭、朝阳、阜新三市包装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省包装工业产值的1.7%。
“十三五”期间辽宁省包装工业发展目标
“十三五”是辽宁包装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计划到2020年,辽宁省包装业将进一步巩固在全国包装中第一集团的地位,不断缩小与包装发达地区的差距。届时全省包装工业将建设形成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产业布局得到优化、产业集群形成规模、行业技术进步显著、服务体系完善、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显著、品牌优势突出、两化融合更趋紧密的现代化、综合化工业体系。
—总体规模:到2020年,全省包装工业总产值将超过2400亿元,年增长11%以上。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利润达到200亿元。新培育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1个—2个,产值超5亿企业10个,产值超亿元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例达到30%以上,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争取培育1家以上上市企业。
—创新能力:努力使创新成为全省包装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全行业累计研制新产品超过500项,专利数超过200个,新建各类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超过60个。到2020年全省包装新产品产值占包装工业总产值的4%以上,培育2个以上省级包装业创新研发中心。
—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包装材料、包装制品、包装机械、包装印刷和包装设计等门类的均衡发展。到“十三五”末期,全省中高端包装产品比例达到50%以上,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约占2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约占70%。
—节能减排:利用技术创新推进包装减量化、节约化,加强包装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包装材料再循环率不低于10%。在保证包装功能的前提下,减少包装层次和包装材料用量,着力发展绿色包装,倡导低碳消费。“十三五”时期全省包装行业节能减排比“十二五”下降1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