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服装行业积极寻求转型,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为多元化,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是时代的要求。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依托于其自身校企合作办学的独特背景,在协同培育服装产业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服装专业课程设置是协同育人模式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阐释了学院联手服装行业和企业,在协同育人机制下的课程建设情况,包括共同规划课程设置、构建教学团队、划分课程模块,完善评价体系等,并在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协同育人 课程建设 服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2-0082-02
引言
谚语有云“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在这些构成日常生活的基本元素里,人们将“衣”放在首位,可见其重要程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服装消费观念也日益成熟,对服装美感、服装设计、品牌文化、时尚潮流的认识不断提高,变得更加注重服装的舒适度、个性化、品牌化、时尚感,服装需求变得更为多元化。因此,服装企业的品牌定位也更为细化,服装行业也逐渐从规模和产量的竞争转化为设计、品质、个性化等方面的较量。行业的发展和变化,推动了对服装人才的增长和变化,从而对服装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服装设计教育实行“协同育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除艺术类院校开办服装设计专业外,许多本科、大专,包括各类农、工、商等院校,也纷纷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并进行扩招。而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服装产业链从过去的繁荣转变为消沉,服装产业也面临着洗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服装产业积极寻求转型升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将会越来越大。从教育的改革发展,学科的建设,专业定位的总体趋势来看,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将是提高教学质量,培育优质行业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国家也相继推出了相应的协同創新,协同育人政策鼓励和支持。
2012年,我国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其中将实践育人放到了高度重要的地位,并着重提出,要求各地区和各部门“积极促成实践育人合作机制”,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的要求,加强育人单位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合作;同年,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文件(粤府[2012]107号),提出要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在关键环节改革首先提出要“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机制,创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新要求,2014年广东省教育厅推进协同育人的试点工作,各高校更是及时响应,纷纷开始了协同育人的实践与研究。
二、协同育人模式下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研究现状
广东是服装大省,对服装应用型人才有着更为旺盛的需求,近年来广东服装产业和企业一直在探索如何通过协同创新来实现从“服装制造”到“服装创造”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本省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
广州作为珠三角政治经济的核心重地,近年来更是致力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领先探索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必然离不开应用型人才的支撑,对服装职业人才培养有着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作為区域服装产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机构,广州高职类服装院校必须紧紧围绕转型升级期间的广州市服装产业和企业的需求动向,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与政府、行业、企业保持深度合作,努力探索协同育人之路,如此方可保持服装职业教育的活力,才能为转型升级中的广州服装产业提供职业技术人才支撑。
随着国家的倡导,近几年关于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方面的研究可谓水涨船高方兴未艾,但目前此类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包括育人机制、障碍及策略等,例如:2015年2月沈阳建筑大学王素君的《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2015年黄邦彦的《以船为伴与船同行兴船强校——行业性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成效》,2015年11月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王安平的《高职院校“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而涉及到微观实施层次,尤其是课程建设方面,目前所找到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寥寥无几,而实际上这样更关乎教学实践的研究正是协同育人模式研究所缺乏和需要的。
在协同育人机制下的服装设计教育方面,国内同行的研究并不甚多。其中,嘉庆学院朱水根曾于2013年以某大学服装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发表了文章,该文从宏观上阐述了协同创新模式的功能设计与机制构建,分析了各方的利益与影响,浙江理工大学的李一曾撰文从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政、产、学、研、商、用”六位一体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与办法,重庆市工贸高级技工学校的马小锋则撰文介绍了该校服装专业实施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条件保障与主要成果。而江西服装学院的陈万龙在《转型发展谋有为产教融合育人才——江西服装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一文中也介绍了该校在协同育人机制方面的探索。以上文献也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对服装专业协同育人进行了介绍或研究,并未涉及到协同育人下具体的微观层面,而对于服装设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情况未曾提及或寥寥数语,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对此进行初步的介绍与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协同育人机制下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实践
作为一所国企和大学合作办学的服装类高职院校,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在协同育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其拥有学院和企业的教学人才资源和对口的实践环境,另一方面,其在应用型服装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多年的实践经验。近几年来,随着社会趋势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地区出口外贸的改变以及移动商务的快速发展,学院原有的专业课程设置暴露了不少问题,因此,我们边探索边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联手企业共同探讨课程的设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服装需求更为多样化,服装行业的分化也更为细致,而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在学生就业方面,据我们调查了解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经常听到服装企业反馈招不到符合要求的毕业生;二是不少毕业生存在找不到工作的问题;三是部分学生毕业后到服装企业不适应工作岗位等情况。学院教学团队在综合调研讨论后,认为原因之一是由于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的用人知识技能需求出现的错位。因此,服装学院尝试联合企业,结合目前的行业情况,并借鉴国际上服装教育——ESMOD服装学院的课程建设经验,与行业协会、企业、设计师共同探讨,使之参与到服装课程设置之中,把课程的内容按照行业、企业、设计潮流的发展,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进行设置,让学生所学和所练与行业、企业以及设计实践接轨。这几年学院与广州市服装服饰行业协会、美思内衣有限公司、尚兰服饰有限公司等协同合作,在课程中结合流行趋势以及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建立奖学金制度来激励学生学习和创作热情,请企业的设计师挑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投入制作生产和销售。2015年北京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学院协同尚兰服饰有限公司以“零距离”为主题展演作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团队协作是推动教学创新的巨大动力和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协同育人模式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一直以来注重教师团队的建设,坚持教学、科研一手抓,坚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和吸引行业高水平师资,通过与法国ESMOD服装学院的合作项目,引入国际名师,加强师资建设。学院还组织安排教师队伍分别到不同的协同育人单位深入实习考察,鼓励和支持教师学生组成团队开创自己的品牌,或直接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真题真做促进教学。
(三)科学合理划分课程模块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学生反馈:这个阶段的作业好多,完成不了;还没学会,课程就结束了;上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这个阶段的教学內容不衔接。科学合理的划分专业课程,不仅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从浅入深地进行学习,还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每门课程的内容衔接顺畅。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专业在划分课程时,紧紧围绕协同育人的目标,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以及“够用为度,适用为本”的原则,注重实操,把服装专业的课程来科学划分为三个模块:基础模块、工艺模块和专业模块。大一主要是以基础课程为主,大二、大三以专业课程为主,工艺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服装企业正在进行的项目引进到大三的课程内容里,让企业的设计师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按照项目要求进行真题真做。
(四)根据行业的岗位需求确定课程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需求和习惯,同一行业也会有不同的选择和需求。例如,在服装CAD课程中,有博克、力克、EI、富怡等相似软件,每个软件都可以实现服装结构打版的效果,功能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各个高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时我们就要调查行业的使用情况,以及各企业设计师、打版师对软件的评价,同时结合政府要求和学院师资,来决定具体软件课程;就如CORELRAW与POTOSHO两个软件库功能强大,可以满足服装、平面、环艺等专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就要把教学内容按照服装行业的需求来进行设置,要求不同的老师除了介绍基本的工具外,还要按照服装的岗位需求来进行教学。
(五)完善评价体系
协同育人机制下,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需要创新。首先以学生作品作为主要的评价对象,再次要以政府部门和服装行业的标准作为参考,结合本专业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突出创意思维,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或者企业设计师点评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让学生参与进自评、互评,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归纳能力,总结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相互点评促进学习交流和借鉴。而教师或设计师的点评,不仅要对学生的作品提出具体和明细的建议,必要的时候还需现场给学生做出示范或者找出经典的案例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对学生态度、思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四、对协同育人机制下服装设计课程建设的思考
协同育人机制下,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要联合政府和行业企业,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以社会市场的需要,行业的发展,技术的更新,不断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更多具备较强技术能力的服装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快速发展和变化的服装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协同育人模式下,学校还应该努力尝试推进学校与企业和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在过往,企业的许多不涉密的信息资源都不会向外泄露,很多企业很不愿意接受学生的参观和学习,而个别企业接受学生到了工厂或者企业参观学习,也只是安排学生在企业会议室进行交流或者播放本企业的宣传片或只是允许学生在一些不重要的区域参观。学校和企业签订好的双方合作协议,派学生到单位学习,企业也只是安排一些杂活,个别企业还规定学生不准到重要的岗位。在协同育人模式下,在不涉及企业商业机密和不违背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建立双方可以共享的资源数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即时了解到企業和当今潮流的信息以及行业的动态;另一方面,企业的人员也可以享用学院的资源进行再充电,不断提升员工的成长与提高,从而在协同模式下达到资源使用的效益最大化,实现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双赢。
关键词:协同育人 课程建设 服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2-0082-02
引言
谚语有云“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在这些构成日常生活的基本元素里,人们将“衣”放在首位,可见其重要程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服装消费观念也日益成熟,对服装美感、服装设计、品牌文化、时尚潮流的认识不断提高,变得更加注重服装的舒适度、个性化、品牌化、时尚感,服装需求变得更为多元化。因此,服装企业的品牌定位也更为细化,服装行业也逐渐从规模和产量的竞争转化为设计、品质、个性化等方面的较量。行业的发展和变化,推动了对服装人才的增长和变化,从而对服装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服装设计教育实行“协同育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除艺术类院校开办服装设计专业外,许多本科、大专,包括各类农、工、商等院校,也纷纷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并进行扩招。而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服装产业链从过去的繁荣转变为消沉,服装产业也面临着洗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服装产业积极寻求转型升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将会越来越大。从教育的改革发展,学科的建设,专业定位的总体趋势来看,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将是提高教学质量,培育优质行业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国家也相继推出了相应的协同創新,协同育人政策鼓励和支持。
2012年,我国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其中将实践育人放到了高度重要的地位,并着重提出,要求各地区和各部门“积极促成实践育人合作机制”,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的要求,加强育人单位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合作;同年,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文件(粤府[2012]107号),提出要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在关键环节改革首先提出要“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机制,创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新要求,2014年广东省教育厅推进协同育人的试点工作,各高校更是及时响应,纷纷开始了协同育人的实践与研究。
二、协同育人模式下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研究现状
广东是服装大省,对服装应用型人才有着更为旺盛的需求,近年来广东服装产业和企业一直在探索如何通过协同创新来实现从“服装制造”到“服装创造”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本省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
广州作为珠三角政治经济的核心重地,近年来更是致力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领先探索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必然离不开应用型人才的支撑,对服装职业人才培养有着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作為区域服装产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机构,广州高职类服装院校必须紧紧围绕转型升级期间的广州市服装产业和企业的需求动向,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与政府、行业、企业保持深度合作,努力探索协同育人之路,如此方可保持服装职业教育的活力,才能为转型升级中的广州服装产业提供职业技术人才支撑。
随着国家的倡导,近几年关于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方面的研究可谓水涨船高方兴未艾,但目前此类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包括育人机制、障碍及策略等,例如:2015年2月沈阳建筑大学王素君的《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2015年黄邦彦的《以船为伴与船同行兴船强校——行业性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成效》,2015年11月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王安平的《高职院校“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而涉及到微观实施层次,尤其是课程建设方面,目前所找到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寥寥无几,而实际上这样更关乎教学实践的研究正是协同育人模式研究所缺乏和需要的。
在协同育人机制下的服装设计教育方面,国内同行的研究并不甚多。其中,嘉庆学院朱水根曾于2013年以某大学服装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发表了文章,该文从宏观上阐述了协同创新模式的功能设计与机制构建,分析了各方的利益与影响,浙江理工大学的李一曾撰文从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政、产、学、研、商、用”六位一体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与办法,重庆市工贸高级技工学校的马小锋则撰文介绍了该校服装专业实施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条件保障与主要成果。而江西服装学院的陈万龙在《转型发展谋有为产教融合育人才——江西服装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一文中也介绍了该校在协同育人机制方面的探索。以上文献也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对服装专业协同育人进行了介绍或研究,并未涉及到协同育人下具体的微观层面,而对于服装设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情况未曾提及或寥寥数语,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对此进行初步的介绍与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协同育人机制下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实践
作为一所国企和大学合作办学的服装类高职院校,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在协同育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其拥有学院和企业的教学人才资源和对口的实践环境,另一方面,其在应用型服装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多年的实践经验。近几年来,随着社会趋势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地区出口外贸的改变以及移动商务的快速发展,学院原有的专业课程设置暴露了不少问题,因此,我们边探索边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联手企业共同探讨课程的设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服装需求更为多样化,服装行业的分化也更为细致,而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在学生就业方面,据我们调查了解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经常听到服装企业反馈招不到符合要求的毕业生;二是不少毕业生存在找不到工作的问题;三是部分学生毕业后到服装企业不适应工作岗位等情况。学院教学团队在综合调研讨论后,认为原因之一是由于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的用人知识技能需求出现的错位。因此,服装学院尝试联合企业,结合目前的行业情况,并借鉴国际上服装教育——ESMOD服装学院的课程建设经验,与行业协会、企业、设计师共同探讨,使之参与到服装课程设置之中,把课程的内容按照行业、企业、设计潮流的发展,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进行设置,让学生所学和所练与行业、企业以及设计实践接轨。这几年学院与广州市服装服饰行业协会、美思内衣有限公司、尚兰服饰有限公司等协同合作,在课程中结合流行趋势以及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建立奖学金制度来激励学生学习和创作热情,请企业的设计师挑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投入制作生产和销售。2015年北京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学院协同尚兰服饰有限公司以“零距离”为主题展演作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团队协作是推动教学创新的巨大动力和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协同育人模式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一直以来注重教师团队的建设,坚持教学、科研一手抓,坚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和吸引行业高水平师资,通过与法国ESMOD服装学院的合作项目,引入国际名师,加强师资建设。学院还组织安排教师队伍分别到不同的协同育人单位深入实习考察,鼓励和支持教师学生组成团队开创自己的品牌,或直接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真题真做促进教学。
(三)科学合理划分课程模块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学生反馈:这个阶段的作业好多,完成不了;还没学会,课程就结束了;上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这个阶段的教学內容不衔接。科学合理的划分专业课程,不仅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从浅入深地进行学习,还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每门课程的内容衔接顺畅。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专业在划分课程时,紧紧围绕协同育人的目标,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以及“够用为度,适用为本”的原则,注重实操,把服装专业的课程来科学划分为三个模块:基础模块、工艺模块和专业模块。大一主要是以基础课程为主,大二、大三以专业课程为主,工艺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服装企业正在进行的项目引进到大三的课程内容里,让企业的设计师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按照项目要求进行真题真做。
(四)根据行业的岗位需求确定课程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需求和习惯,同一行业也会有不同的选择和需求。例如,在服装CAD课程中,有博克、力克、EI、富怡等相似软件,每个软件都可以实现服装结构打版的效果,功能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各个高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时我们就要调查行业的使用情况,以及各企业设计师、打版师对软件的评价,同时结合政府要求和学院师资,来决定具体软件课程;就如CORELRAW与POTOSHO两个软件库功能强大,可以满足服装、平面、环艺等专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就要把教学内容按照服装行业的需求来进行设置,要求不同的老师除了介绍基本的工具外,还要按照服装的岗位需求来进行教学。
(五)完善评价体系
协同育人机制下,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需要创新。首先以学生作品作为主要的评价对象,再次要以政府部门和服装行业的标准作为参考,结合本专业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突出创意思维,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或者企业设计师点评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让学生参与进自评、互评,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归纳能力,总结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相互点评促进学习交流和借鉴。而教师或设计师的点评,不仅要对学生的作品提出具体和明细的建议,必要的时候还需现场给学生做出示范或者找出经典的案例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对学生态度、思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四、对协同育人机制下服装设计课程建设的思考
协同育人机制下,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要联合政府和行业企业,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以社会市场的需要,行业的发展,技术的更新,不断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更多具备较强技术能力的服装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快速发展和变化的服装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协同育人模式下,学校还应该努力尝试推进学校与企业和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在过往,企业的许多不涉密的信息资源都不会向外泄露,很多企业很不愿意接受学生的参观和学习,而个别企业接受学生到了工厂或者企业参观学习,也只是安排学生在企业会议室进行交流或者播放本企业的宣传片或只是允许学生在一些不重要的区域参观。学校和企业签订好的双方合作协议,派学生到单位学习,企业也只是安排一些杂活,个别企业还规定学生不准到重要的岗位。在协同育人模式下,在不涉及企业商业机密和不违背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建立双方可以共享的资源数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即时了解到企業和当今潮流的信息以及行业的动态;另一方面,企业的人员也可以享用学院的资源进行再充电,不断提升员工的成长与提高,从而在协同模式下达到资源使用的效益最大化,实现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