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歌主张及创作实践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k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双子星座之一的李白,历来是评论家永恒的话题,关于他的方方面面的论著,可谓是汗牛充栋,然而众多评论家却忽略了对他的诗歌主张的研究。其实,在李白的一些诗文中反映了他独到的诗歌见解,他认为诗歌的创作不仅应该恢复风雅传统以及汉魏风骨,而且要清新自然。
  关键词:李白;诗歌主张;创作实践;复古;清真
  齐梁以来,浮艳靡丽之风弥漫着整个文坛,文学发展之路,举步维艰。隋文帝虽两下诏书,欲革新文风,然积重难返,收效甚微,时俗词藻,尤多艳丽。
  至唐朝时,陈子昂登高悲怆而呼:“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毅然扛起了以恢复风雅传统以及汉魏风骨的诗界革新大旗。此后,文坛上生机渐呈。陈子昂拉开了诗界革新的序幕,李白继陈子昂之后,全力以赴地进行着以复古为革新的诗歌创作实践,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李白在反对齐梁诗风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独到、深邃的诗歌主张,而且这些诗歌主张对整个诗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李白也自觉的实践着自己的诗歌主张。
  1 “将复古道,非我而谁”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曾说:“卢黄门(藏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白)大变,扫地并尽。”李白在诗歌中明确表达了他恢复古道的志向和主张,如《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在《古风》三十五中又说:“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显然,诗人是针对六朝以来文坛上多是靡丽之音而感叹风雅精神的不传,因而要求恢复诗歌应该具有的深刻现实性和严肃思想性。
  汉朝乐府诗歌缘事而发,建安诗人多慷慨激昂之音,这都是对风雅精神的直接继承。“因此,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的传统和诗歌风骨,就成为他(指李白,笔者注)振起诗道的革新手段,主要体现在他大力拟作古乐府的创作实践中”[1]。葛晓音也认为:“李白大量创作古乐府,体现了明显的复古革新的倾向”[2]。
  李白的“复古”首先表现在他继承且革新乐府诗歌的内容上。如《妾薄命》,郭茂倩引《乐府题解》云:“《妾薄命》,曹植云:‘日月既逝西藏。’盖恨燕私之欢不久。梁简文帝云:‘名都多丽质。’伤良人不返,王嫱远娉,卢姬嫁迟也。”李白的《妾薄命》虽然依旧是写陈皇后(阿娇)之事,却借鉴了《诗经》和汉赋的表现手法。如形容阿娇受宠时是“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失宠后是“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这种以反差手法来表现阿娇宠衰时的情景不正是漢魏古诗的惯用手法吗?还有“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的谚语式比喻,“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天断肠草”的比兴手法,正是对《诗经》和汉赋的表现手法的继承和学习。最后,诗人用“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的论断深化了主题。显而易见,李白的这首《妾薄命》在各个方面都比曹植他们的更为古朴。
  其次,在创作风格上,李白还善于融合汉魏与南北朝乐府的表现艺术,创造出含蓄深厚的意境。如《长干曲》,原诗只有四句,崔颢后来扩展为四首意思相连的五绝,而李白则将其改为长编歌行体,虽脱胎于古诗,但是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有诗人大胆的改造和创新。诗人以概括精练的语言,表达了往来长江之上的人对于安定生活和真挚爱情的向往之情,使这类本来分散在民间乐府中的内容,凝聚成了一个完整的主题。全诗既有南朝乐府的清新明快,又比它明朗。
  李白乐府中有许多篇章比原题更富有创造性,这正是他革新的重要表现,如《将进酒》、《蜀道难》等等。《将进酒》,本来是写游乐饮酒放歌之意,李白的《将进酒》表面上是写饮酒放歌,但是其中也熔铸了诗人强烈的自我感情,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他那“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饮,他那“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悲愤,无不深深震撼着每个人。他的这首诗绝不是单纯的劝酒之辞了,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实的关注,对自己的充分自信。还有他的《蜀道难》,大量运用了楚辞句式和杂言,显得参差错落,节奏明快,而且语言也清新雄放。这些既源于乐府的音乐体制,也有李白的独创。
  李白以自己的大量创作实践了他“将复古道”的历史使命感。李白的乐府诗或直追古题原意,或借题发挥并加之深化题意,或进行再创造。这些都表现了诗人关注现实,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以及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李白在六朝靡丽文风统治文坛的时候,以自己的天生之才奏响了一曲“极不协调”的盛世强音,而这股强音源于古代的风雅精神,这足可证明李白的“复古”了。值得说明的是,并非说写古乐府就是“复古”,六朝人也写了大量的古乐府,但是他们的乐府多是艳丽、衰靡之音,并没有继承风雅正声。
  2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诗歌主张的核心内容是崇尚清新自然的诗风。他在《古风》其一中曾说道:“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这里所说的“清,即是清新自然;真,即是自然清真。‘清真’也就是他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意”[3]。
  李白十分推崇“清真”的诗风。人们常说是因景生情,而李白的笔下往往是因情见景。他往往是顺着自己的感情而下笔不休,所以他的诗歌也就不必雕饰了,其诗歌也就自然、天然了。
  郁贤皓说:“李白诗文的语言都不假雕饰,自然流畅,明白如话,音节和谐,浑然天成”[4]。他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细细品位,其中流露出的是一个独坐观山、观天的失意者无穷无尽的孤寂感。诗人和敬亭山互不厌弃,这世上能陪伴诗人的只有敬亭山了,全世界都已经抛弃他了,正如杜甫在《不见》中所说:“世人皆欲杀”,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旷世孤寂感了。诗人的这种旷世孤寂感本来是只可意会的,然而,诗人不露痕迹而道出,显得无比自然。他的《静夜思》可谓是中国古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引起了千百年来无数游子的共鸣,这源于诗人丰富深厚而且真挚的感情和诗歌语言的晓畅明白、自然清新。简简单单的“举头”和“低头”这两个动作,就勾勒出了一个深夜不能入睡的游子形象,更加令人倍感质朴。   李白性格爽朗,爱好自由自在,因而在大自然或者是生活中获得某种感受时,他可以兴到神会,一挥而就。因此,他清新自然、飘逸雄奇的诗歌语言随处可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孤帆遠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等,这些诗句中所显现的明净、秀美、空灵,以及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跃然纸上。这显然是诗人因情见景,不假雕琢,感情自然,所以语言也就天然了。
  3 重视学习优良文学传统
  李白一路高歌恢复古道,提倡清新自然的诗风,其实就是对《诗经》、《楚辞》所蕴涵的风雅正声,汉魏文学的峥嵘风骨等这些优良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向前辈学习,另一方面是从民间文学中学习。
  李白一生崇拜的诗人有屈原、谢朓等。李白和屈原有着相同的政治理想和相似的人生遭遇,屈原的爱国思想以及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风雅精神正是李白所追求的,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点。《梁甫吟》中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同奸佞小人不屈斗争的精神不正是《离骚》中所表现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尤未来悔”的高贵气质?即使在流放夜郎的途中,也“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遇赦后,又以六十一的带病之躯请缨“冀申一割之用”,谁知,竟“天夺壮士心”,翌年,病逝当涂。这些不足以见李白的爱国之情?这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在他的诗歌之中比比皆是。
  李白除继承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外,还继承和学习了他的诗歌创作手法。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处处可见其浪漫风采。李白的作品中也常常引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大胆使用夸张手法。比如他的《远别离》,可以把它当作神话来读,李白和屈原一样,都用香草美人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李白那瞬息万变、纵横跌宕、奇幻无比的《梁甫吟》不是感情波澜起伏的《离骚》再版吗?
  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他多次称颂谢朓。如“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常忆谢玄晖”,“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诺谓楚人重,诗传谢朓清”等等。显然,李白对谢朓的推崇是因为他诗歌的清新,李白学习了他的清新诗风,而李白的诗歌语言的艺术成就又远远超过了谢朓。
  李白重视学习优良传统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他积极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这点我们可以从他创作大量的乐府诗歌中可以看出。李白一生写了一百四十九首乐府,占他全部诗歌总数的近六分之一。李白重视向民间文学学习是因为民间文学的思想内容古朴,语言清新自然,而这些正是诗人一生的诗歌主张和追求。
  4 结语
  有唐众多诗人,尤其是李白,对六朝文风的有力反正,使得唐朝诗坛走上了一条健康、昂扬的道路,渐渐形成了以“清真”为审美的标尺,文坛上可谓是“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王绩、王维、孟浩然、常建、韦应物等人的诗歌中都体现了清新、自然、淡雅、闲适、明快等特色。李白一生虽然没有诗歌理论的专著,但是我们绝对不可以忽视他的诗歌主张,否定他在诗歌理论史上的贡献。李白的诗歌主张极其创作实践证明了他在唐朝的诗歌革新运动以及开创一代诗风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66
  [2] 葛晓音.李白乐府的复与变.文学评论[J].1995,2:114
  [3] 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册李白部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16
  [4] 郁贤皓.李白选集·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2
  [5] 说明:本文中李白的诗歌出自于: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李白诗全译[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摘 要: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对认识论的研究,重视感觉对我们的作用,他的理论更影响了之后哲学家们的认识论发展方向,共同构成了欧洲认识论发展史。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感觉;认识论  早在古希腊时期,被誉为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杰出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便十分重视对认识论的研究,并且最先主张提出了感觉的作用,他说:“离开感觉,没有人能够理解任何东西。”亚里士多德把人的感觉心灵比作“蜡块
期刊
摘 要:葡萄酒文化历史悠久,最早的栽培葡萄酒始于公元前6000年的古代波斯。葡萄酒最早有記载是始于5000年历史的埃及古墓中发现,也承载着祭祀的作用。本文从葡萄酒的新旧世界葡萄酒入手研究,介绍了葡萄酒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结合了餐桌礼仪习惯、材质、设计、色彩介绍葡萄酒在饮用过程中的美学文化和象征意义,展现了在葡萄酒的不同文化价值。  关键词:葡萄酒;酒文化;美学  新旧世界葡萄酒工艺最大的差别
期刊
摘 要:弗里达·卡洛经历了她短暂癫狂,浓烈炽热的一生。折磨她毕生的病痛、与贤达名人的情事纠葛,她的生平为小说、电影提供了丰厚素材。疾病、伤痛、不育的痛苦以及感情的折磨伴随她度过短暂的一生,也成为她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她本人就是一部极为精彩的传奇。她短暂的一生,对于很多现代艺术家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在弗里达的画中,展现切开并血流不止的身体或者折断外露的脊柱都是表现她身体疼痛的手法,这些画面也最能引起一
期刊
摘 要:设计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某一具体的设计作品或设计现象所作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是具有一定专业素质要求的学术性活动,是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实质而言,设计评价是一种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创作过程。设计评论更多关注的并不是答案,而是思考的方法,是设计的思维方式。工业设计中的设计评价也应该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体系构建。  关键词:工业设计;设计评价;现象  
期刊
摘 要:江户时代,经济发展迅速,家庭作坊兴起,人物交流活跃。本文的主人公木村蒹葭堂,从草本学开始,结识各个领域的名家,学习画技,汉文,物产等,在丰富提升自己的基础上,开始了收藏,成为了一“收藏狂”,广交好友并有了自己的“博物馆”。本文试从木村蒹葭堂的学习经历开始,分析其文化沙龙是如何形成的,并从其中得到启发。  关键词:木村蒹葭堂;文化沙龙  江户时代是以德川幕府为中心,为武士阶级统治的封建社会,
期刊
摘 要:阮籍的《咏怀诗》中包含了大量的游仙主题。阮籍的游仙诗既不同于建安诗人的积极追求,也不同于西晋诗歌的空洞乏味,而自成一种风格。阮籍的咏怀诗既有对神仙的追求,也有对成仙的怀疑;既有感悟前途渺茫的痛苦,也有对于时光飞逝的喟叹。他通过“仙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关键词:阮籍;游仙;咏怀诗  阮籍一生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但其人及其放浪形骸的举止却被世人广为传颂。《咏怀诗》八十二首是他的代表作品,
期刊
摘 要:就像每一个地区都有被河流命名的酒水存在一般,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博物馆,往往镇馆之宝都是代表当地文化最高的水平。  艺术精品最多的地方一般都是在博物馆里,有一些不仅仅代表当地的文化发展与历史轨迹的标志性物件都被集中在了国家的最高级别博物馆中。就像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一样,政治经济中心都设在了北京,北京也是体现了文化最高代表的地界。老北京城一字排开对称排列。故宫位于老北京城的中轴线坐北
期刊
摘 要:语言是一种生存方式,语言文本是文学现象最重要的“事实”。以李清照《永遇乐》词解读为例,力避传统的由世界、作家而作品的单向度的考察,力图自下而上,以一种实证的文本的角度来重新寻求诗歌语言的审美解释,但这种解释又绝非局限于新批评所框定的语言结构自身,而是将其置于不同的视域中,求得文本结构深层厘析的新的向度。  关键词:文本;意象;悖论;反讽  1 新批评的地位  新批评主义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
期刊
摘 要:北宋时我国文化繁荣的鼎盛时期,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钱钟书也说提及文学必言唐宋。而在宋代文学之中,虽不及唐诗之繁荣,宋诗在文学史上也别具一格;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诗歌大家,在宋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与唐喜爱牡丹不同,宋人极爱梅,梅在宋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晚年居钟山的王安石也写了很多有名的梅花诗他一生诗歌创作中的大部分梅花诗也是写于这
期刊
摘 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可以加速我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旅游地的文化符号,包括资源文化符号、地标文化符号等,是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应该充分利用的重要资源。旅游可以传播文化自信,文化展示是我国旅游地形象传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文化自信;旅游地形象;形象塑造;形象传播  文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力量不可忽视,旅游产业发展同样需要文化的强有力支撑。多元文化是塑造地方旅游品牌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