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育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本文通过对农村人才现状的调查,阐述了农村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目前在农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 人才 作用 问题与对策
项目支持:本文是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8B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部署,已成为全民意志、国家战略。从实践看,建设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既需要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持,更需要人才支撑,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带领农民致富上起着关键的作用。
笔者对绥化市所属的10个县(市、区)的一些村关于农村人才状况进行了一些调查,并对如何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了一些思考。
一、调查走访村和人才的相关情况
全市问卷调查共涉及16个村, 12830农户,52584口人,人均收入最高的为6012元,最低的为2300元。其中多数农民和村干部认可的人才2057人,占被调查总人口的3.9%,他们主要从事种养殖、运输、经商、加工、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搞建筑以及村组干部等行业,其中要以种养殖为主,所占比例达到53%以上,他们平均收入要比当地人均收入高3000元左右。从年龄结构上看,农村人才大都集中在30岁到55岁之间,学历一般都在初高中以上,他们大多从事多种工作,收入来源比较多。
二、农村人才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通过调查感到,农村人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文化素质较高,思想意识超前。从调查看,这些人初高中以上文化占90%以上,而且这些人肯学习、爱动脑,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能够顺应市场的变化,主动掌握市场行情,不断寻找致富门路,能够抓住时机;
二是创新能力较强。农村能人具有洞察市场的能力,本身又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经济基础,他们懂政策,敢创新,有知识,有较强的前瞻性,能凭借自己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壮大自己经营的事业。
三是领导和组织才能比较出色。农村经济能人与一般农户相比,有较高的领导水平和组织才能,社交能力更强。
四是群众威信较高。农村能人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在村民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我们调查的农村人才主要包括高素质的农民,农村各类能人以及村屯干部等。调查结果表明,有80%的农民认为这些农村人才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带动作用很大,认为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带动作用一般的仅占20%。这些人已经成为村民的榜样,特别在经营项目,生产方式和经营技术上在村民中带动很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而农村人才在带领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在带领农民致富上起到领头雁的作用。农村人才扎根于农村,其致富本领是在市场摔打中形成的,农民信得过、看得见、易效仿,发挥了其典型引带作用,其示范效应能够引导农民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另一方面农村人才在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上起到领路人的作用。缺乏科学技术一直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农村人才在这方面发挥着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他们能够带动和引导其他农民很快掌握农村适用的科学技术,走科技致富道路。北林区秦家镇民兴科技园区就是在农民科技人才张悦的带领下,附近有30多户农民推广了水稻两段式育苗、水稻宽行稀植等新技术、新品种,这些农户仅在种植业上年人均就增加收入近1500元。
第三方面农村人才在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上起到了极大的牵动作用。农村人才由于他对市场的把握比较准,而且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感召力,他们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一般农民有效的组织起来,实现了把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农民通过入股分红,形成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增收。据调查全市有183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农村能人带动下组建起来的。
第四方面农村人才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上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农村人才通过领办企业,可以吸纳本地劳动力就地转移;通过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其他劳动力得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务工收入;另外,农村能人通过在城市创办企业、承揽工程等,招收家乡农民进城务工。
三、在农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近年来各地在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亟待解决。在调查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从调查以及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来看,目前绥化市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人均不到7年,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农村人口总数的6.9%,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5%,小学文化程度占8.6%,其余为是文肓、半文盲人口,由于文化基础程度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比较弱,他们主要靠长辈的言传身教和生产实践获得农业技术知识。另外,目前留守农村从事生产的以老年人、妇女居多,调查结果显示55岁以上老人占50%以上,妇女占65%以上。出现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的“三化”现象。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农村人才数量不足。从我们调查看,农村人才在农村人口构成中比例低,只占总人口的3.9%,这样的比例很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是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整合不够。培训机构分散,规模小,职责不清,远不能适应农民外出务工和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四是人才培养的机制不健全。主要包括投入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以及培训机制等。
五是农民法律意识、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对法律法规的掌握还很有限,不能很好的依法维权,小农意识还没有彻底改变。
四、对策和建议
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农村人才培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农村人才在带动和帮助农民发家致富,特别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农村高素质的人才,建设新农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撑。
(一)抓好基础教育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继续巩固扩大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成果,坚持以县为主的办学方针,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普及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要认真解决农村青壮年文盲和青少年失学现象,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辍学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建设的投入,坚持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的教育资源要实现与农村学生和农民共享,如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要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减免各种费用。要在教育资金投入、教师培训、教师职称评定上向农村倾斜,鼓励新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服务,选派城市教师、医生到农村支教支医,缩小城乡教育医疗差别,让农村学生、患者接受和城市学生、患者同样的教育和医疗。
(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造就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数量充足的农村适用人才。要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传统束缚,推动农村各类职业学校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大力实施“公有民办”、“民办公助”、“租赁制”、“股份制合作”等深层次联合办学试点,扩大职业培训学校规模。要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和职业培训,依托农业、教育、劳动等培训单位和各类培训机构,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基础、区位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和农民的就业意向,切实提高农民掌握和应用农业科技以及外出打工转移就业能力。要按需要确定培训对象和内容,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提高培训效果。要鼓励和支持本地培训机构,采取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地企联合的方式,加强与省内科研院校的合作,提高职业教育档次和水平。及时掌握用工信息及用工需求趋势,积极开展订单、定向等适用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三种能力”,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储备能力、农业科技转化能力,真正达到学习培训与使用效果的统一。在培训对象上既要做好存量农民的培训,又要做好增量农民的培训,同时更要注重对乡村干部的培训,使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长见识,有效提高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本领。
(三)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破除农村封建迷信思想,去除赌博风气等不良的、与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社会习气,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要以创建文明户、文明村和文明乡镇活动为载体,以“八荣八耻”为内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摆脱小农经济思想束缚,让农民牢固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村民依法自治的能力和水平,为培养和造就农村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四)要不断加大投入。要坚持新增财力向“三农”倾斜,不断增加对农民培训投入力度。还要积极拓宽资金来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入,建立多种融资渠道,缓解财政的投入压力,为提高农民素质和培养农村人才开辟广阔的资金来源。同时还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杜绝挪用、截留资金现象。
(五)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人才培养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做好指挥和协调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建立选拔培养人才、吸纳人才制度。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时把那些条件成熟的农村人才提拔到乡村领导岗位,为他们发展搭建平台,用事业展示他们的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完善农村人才激励机制,要从技术、资金、政策上对农村人才给予支持。要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农村人才。要鼓励农村人才合理流动,促进农村人才的合理分布,不断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村人才的工作规划,并要将这项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岳佐华等.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的供需均衡与机制创新,安徽农业科学,2007.3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绥化市新农村办杨树栎和绥化市种子管理处卢秀芳同志参加了调研和资料整理.
王永清 (1964—),男,博士,教授,现任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绥化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主要研究:农林经济。
【关键词】 新农村 人才 作用 问题与对策
项目支持:本文是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8B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部署,已成为全民意志、国家战略。从实践看,建设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既需要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持,更需要人才支撑,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带领农民致富上起着关键的作用。
笔者对绥化市所属的10个县(市、区)的一些村关于农村人才状况进行了一些调查,并对如何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了一些思考。
一、调查走访村和人才的相关情况
全市问卷调查共涉及16个村, 12830农户,52584口人,人均收入最高的为6012元,最低的为2300元。其中多数农民和村干部认可的人才2057人,占被调查总人口的3.9%,他们主要从事种养殖、运输、经商、加工、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搞建筑以及村组干部等行业,其中要以种养殖为主,所占比例达到53%以上,他们平均收入要比当地人均收入高3000元左右。从年龄结构上看,农村人才大都集中在30岁到55岁之间,学历一般都在初高中以上,他们大多从事多种工作,收入来源比较多。
二、农村人才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通过调查感到,农村人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文化素质较高,思想意识超前。从调查看,这些人初高中以上文化占90%以上,而且这些人肯学习、爱动脑,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能够顺应市场的变化,主动掌握市场行情,不断寻找致富门路,能够抓住时机;
二是创新能力较强。农村能人具有洞察市场的能力,本身又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经济基础,他们懂政策,敢创新,有知识,有较强的前瞻性,能凭借自己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壮大自己经营的事业。
三是领导和组织才能比较出色。农村经济能人与一般农户相比,有较高的领导水平和组织才能,社交能力更强。
四是群众威信较高。农村能人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在村民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我们调查的农村人才主要包括高素质的农民,农村各类能人以及村屯干部等。调查结果表明,有80%的农民认为这些农村人才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带动作用很大,认为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带动作用一般的仅占20%。这些人已经成为村民的榜样,特别在经营项目,生产方式和经营技术上在村民中带动很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而农村人才在带领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在带领农民致富上起到领头雁的作用。农村人才扎根于农村,其致富本领是在市场摔打中形成的,农民信得过、看得见、易效仿,发挥了其典型引带作用,其示范效应能够引导农民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另一方面农村人才在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上起到领路人的作用。缺乏科学技术一直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农村人才在这方面发挥着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他们能够带动和引导其他农民很快掌握农村适用的科学技术,走科技致富道路。北林区秦家镇民兴科技园区就是在农民科技人才张悦的带领下,附近有30多户农民推广了水稻两段式育苗、水稻宽行稀植等新技术、新品种,这些农户仅在种植业上年人均就增加收入近1500元。
第三方面农村人才在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上起到了极大的牵动作用。农村人才由于他对市场的把握比较准,而且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感召力,他们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一般农民有效的组织起来,实现了把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农民通过入股分红,形成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增收。据调查全市有183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农村能人带动下组建起来的。
第四方面农村人才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上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农村人才通过领办企业,可以吸纳本地劳动力就地转移;通过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其他劳动力得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务工收入;另外,农村能人通过在城市创办企业、承揽工程等,招收家乡农民进城务工。
三、在农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近年来各地在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亟待解决。在调查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从调查以及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来看,目前绥化市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人均不到7年,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农村人口总数的6.9%,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5%,小学文化程度占8.6%,其余为是文肓、半文盲人口,由于文化基础程度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比较弱,他们主要靠长辈的言传身教和生产实践获得农业技术知识。另外,目前留守农村从事生产的以老年人、妇女居多,调查结果显示55岁以上老人占50%以上,妇女占65%以上。出现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的“三化”现象。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农村人才数量不足。从我们调查看,农村人才在农村人口构成中比例低,只占总人口的3.9%,这样的比例很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是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整合不够。培训机构分散,规模小,职责不清,远不能适应农民外出务工和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四是人才培养的机制不健全。主要包括投入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以及培训机制等。
五是农民法律意识、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对法律法规的掌握还很有限,不能很好的依法维权,小农意识还没有彻底改变。
四、对策和建议
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农村人才培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农村人才在带动和帮助农民发家致富,特别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农村高素质的人才,建设新农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撑。
(一)抓好基础教育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继续巩固扩大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成果,坚持以县为主的办学方针,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普及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要认真解决农村青壮年文盲和青少年失学现象,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辍学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建设的投入,坚持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的教育资源要实现与农村学生和农民共享,如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要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减免各种费用。要在教育资金投入、教师培训、教师职称评定上向农村倾斜,鼓励新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服务,选派城市教师、医生到农村支教支医,缩小城乡教育医疗差别,让农村学生、患者接受和城市学生、患者同样的教育和医疗。
(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造就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数量充足的农村适用人才。要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传统束缚,推动农村各类职业学校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大力实施“公有民办”、“民办公助”、“租赁制”、“股份制合作”等深层次联合办学试点,扩大职业培训学校规模。要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和职业培训,依托农业、教育、劳动等培训单位和各类培训机构,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基础、区位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和农民的就业意向,切实提高农民掌握和应用农业科技以及外出打工转移就业能力。要按需要确定培训对象和内容,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提高培训效果。要鼓励和支持本地培训机构,采取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地企联合的方式,加强与省内科研院校的合作,提高职业教育档次和水平。及时掌握用工信息及用工需求趋势,积极开展订单、定向等适用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三种能力”,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储备能力、农业科技转化能力,真正达到学习培训与使用效果的统一。在培训对象上既要做好存量农民的培训,又要做好增量农民的培训,同时更要注重对乡村干部的培训,使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长见识,有效提高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本领。
(三)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破除农村封建迷信思想,去除赌博风气等不良的、与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社会习气,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要以创建文明户、文明村和文明乡镇活动为载体,以“八荣八耻”为内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摆脱小农经济思想束缚,让农民牢固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村民依法自治的能力和水平,为培养和造就农村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四)要不断加大投入。要坚持新增财力向“三农”倾斜,不断增加对农民培训投入力度。还要积极拓宽资金来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入,建立多种融资渠道,缓解财政的投入压力,为提高农民素质和培养农村人才开辟广阔的资金来源。同时还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杜绝挪用、截留资金现象。
(五)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人才培养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做好指挥和协调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建立选拔培养人才、吸纳人才制度。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时把那些条件成熟的农村人才提拔到乡村领导岗位,为他们发展搭建平台,用事业展示他们的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完善农村人才激励机制,要从技术、资金、政策上对农村人才给予支持。要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农村人才。要鼓励农村人才合理流动,促进农村人才的合理分布,不断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村人才的工作规划,并要将这项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岳佐华等.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的供需均衡与机制创新,安徽农业科学,2007.3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绥化市新农村办杨树栎和绥化市种子管理处卢秀芳同志参加了调研和资料整理.
王永清 (1964—),男,博士,教授,现任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绥化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主要研究:农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