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初中语文教师在散文文本解读中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帮助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艺术,分析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感悟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散文 文本解读 知人论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A-0066-02
在我国各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散文一直是主导,所占篇幅最多。有人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作过统计,6册教材中散文的数量约占70%。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显著特征是通过灵活的写作方式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具有突出的“写实”与“自述”的性质。散文的这两个性质,决定了教师在解读散文时不能脱离作者及写作的时代背景,要知其人、论其世。从某种层面来说,“知人论世”的深度就决定了散文文本解读的高度。
解读散文文本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言语层,二是文学形象层,三是作者思想情感层,这三个层次都与作者特定的生活经历、审美趣味、思想倾向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笔者谈一谈教师如何通过“知人论世”引领学生突破这三个层次。
一、通过“知人论世”品味语言艺术
作家的语言风格一般都比较稳定,都深深地打上了自身经历、审美倾向的烙印,赏析一篇作品的语言,就是要分析该作家鲜明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春》(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语言清丽、朴素、真挚,他的这种语言风格与“求实”的写作追求分不开;鲁迅的《藤野先生》(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语言冷峻、犀利,像一把匕首,是要“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语言冲淡平和而富有书香之气,这大概是因为她从小就得到了浓郁学术气氛的熏陶……语言是思想情感的“外衣”,穿什么衣服全凭作家的审美,也映照了作家的文化修养,所以分析散文的语言不能不“知人论世”。
汪曾祺《昆明的雨》(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散文。我们细读此文,会发现他的散文带有口语化、文言味的语言特点,有很多语言运用上的“暗功夫”。解读此文的语言特点,教师要先让学生分析“久客的游子”“积雨少住”等词语,了解文章具有“文言味”的特点,而后让学生从“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等语段分析文章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解读到这样的程度还不够,教师还可以再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分析汪曾祺的文章为何会具有文言味、口语化的特点。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可适时出示汪曾祺《自报家门》中的自述:“我希望能做到融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不今不古,不中不西。”这样学生就会知道汪曾祺的写作追求。此外,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再拓展,让学生知晓汪曾祺的作品带有“京派”作家的艺术特征,让学生了解“京派”作家群是什么样的文学流派。教师可以出示沈从文、萧乾、林徽因等“京派作家”的一两篇作品,如九年级上册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让学生比较阅读,从而了解“京派”作家的语言艺术特点。教师从一篇文章拓展到一类文章甚至是一个流派的文章,学生在这样开阔的视野中,會清晰地看到作家语言艺术的传承脉络。
二、通过“知人论世”分析文学形象
散文描绘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散文中的文学形象不仅具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还被赋予了抽象意义,揭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品质。散文中的文学形象是客观文学形象与作者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产物,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散文中的文学形象时,不仅要归纳描写对象的特征,更要考察作者对描写对象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与心志。
《紫藤萝瀑布》描绘了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紫藤萝瀑布的形象:“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教师在解析文本时,先要引导学生分析紫藤萝的形象,包括花的轮廓、色泽、神采、气味等。分析到这个程度,其实学生并未完全把握住紫藤萝的形象。作者眼中的紫藤萝不仅是明媚、轻快的,也隐含过去的悲痛与眼前的超脱。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在描写这样“活泼热闹”的紫藤萝瀑布之后转而说“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为什么又要描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那株紫藤萝。为了帮助学生探究,教师可以适时出示宗璞关于过去那一段黑暗时光的描述,如《野葫芦引》中的“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骨难忍受”,《哭小弟》中的“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等等。学生只有了解了作者过去所经历的身体与精神的苦痛,才会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深沉地赞颂这曲欢乐的旋律,才会感佩作者对于个人苦难的超脱以及直面人生的勇气。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归纳紫藤萝蕴含的内在精神,即既灿烂奔放又耐得住寂寞的纯朴本性。
三、通过“知人论世”领悟作者情感
教师引领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也可以穿插“知人论世”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蕴含于文本中的深沉情感。如在讲解《昆明的雨》时,教师在教学最后可以跟学生聊一聊汪曾祺为什么写了一篇描写昆明的文章,讲述他与昆明的渊源。1939年至1946年,汪曾祺曾在西南联大(当时校址在昆明)求学、工作,这七年生涯带给他深刻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汪曾祺《觅我游踪五十年》关于昆明的描述,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昆明情节”,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汪曾祺写昆明的文章多达四十余篇,有回忆师友情谊的,有描写街巷人情的,有描绘湖光山色的,教师可以将他写昆明的其他经典散文如《云南茶花》《昆明的花》《翠湖心影》等打印出来,供学生课后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体悟作者对昆明的独特的情思。
在通过“知人论世”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时,教师必须注意“知人论世”不是打标签、给作家作品“定性”,不是以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既定的主题思想。教师出示的相关背景资料必须严谨、客观,不能为了预设的教学目的牵强附会。在提供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探讨,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讨论,并鼓励学生课后查找更多的资料。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学风,也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标精神。只有客观、严谨、灵活、开放地“知人论世”,学生才能感悟到流淌于文本中的真实可感的情感。
总之,“知人论世”能帮助学生感知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分析文中鲜活的文学形象,分享作品中作者独特的情感。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理解文本的需要,将“知人论世”适时地穿插在必要的教学环节,为学生读懂、读通、读透文本服务。
【关键词】散文 文本解读 知人论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A-0066-02
在我国各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散文一直是主导,所占篇幅最多。有人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作过统计,6册教材中散文的数量约占70%。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显著特征是通过灵活的写作方式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具有突出的“写实”与“自述”的性质。散文的这两个性质,决定了教师在解读散文时不能脱离作者及写作的时代背景,要知其人、论其世。从某种层面来说,“知人论世”的深度就决定了散文文本解读的高度。
解读散文文本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言语层,二是文学形象层,三是作者思想情感层,这三个层次都与作者特定的生活经历、审美趣味、思想倾向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笔者谈一谈教师如何通过“知人论世”引领学生突破这三个层次。
一、通过“知人论世”品味语言艺术
作家的语言风格一般都比较稳定,都深深地打上了自身经历、审美倾向的烙印,赏析一篇作品的语言,就是要分析该作家鲜明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春》(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语言清丽、朴素、真挚,他的这种语言风格与“求实”的写作追求分不开;鲁迅的《藤野先生》(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语言冷峻、犀利,像一把匕首,是要“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语言冲淡平和而富有书香之气,这大概是因为她从小就得到了浓郁学术气氛的熏陶……语言是思想情感的“外衣”,穿什么衣服全凭作家的审美,也映照了作家的文化修养,所以分析散文的语言不能不“知人论世”。
汪曾祺《昆明的雨》(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散文。我们细读此文,会发现他的散文带有口语化、文言味的语言特点,有很多语言运用上的“暗功夫”。解读此文的语言特点,教师要先让学生分析“久客的游子”“积雨少住”等词语,了解文章具有“文言味”的特点,而后让学生从“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等语段分析文章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解读到这样的程度还不够,教师还可以再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分析汪曾祺的文章为何会具有文言味、口语化的特点。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可适时出示汪曾祺《自报家门》中的自述:“我希望能做到融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不今不古,不中不西。”这样学生就会知道汪曾祺的写作追求。此外,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再拓展,让学生知晓汪曾祺的作品带有“京派”作家的艺术特征,让学生了解“京派”作家群是什么样的文学流派。教师可以出示沈从文、萧乾、林徽因等“京派作家”的一两篇作品,如九年级上册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让学生比较阅读,从而了解“京派”作家的语言艺术特点。教师从一篇文章拓展到一类文章甚至是一个流派的文章,学生在这样开阔的视野中,會清晰地看到作家语言艺术的传承脉络。
二、通过“知人论世”分析文学形象
散文描绘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散文中的文学形象不仅具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还被赋予了抽象意义,揭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品质。散文中的文学形象是客观文学形象与作者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产物,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散文中的文学形象时,不仅要归纳描写对象的特征,更要考察作者对描写对象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与心志。
《紫藤萝瀑布》描绘了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紫藤萝瀑布的形象:“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教师在解析文本时,先要引导学生分析紫藤萝的形象,包括花的轮廓、色泽、神采、气味等。分析到这个程度,其实学生并未完全把握住紫藤萝的形象。作者眼中的紫藤萝不仅是明媚、轻快的,也隐含过去的悲痛与眼前的超脱。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在描写这样“活泼热闹”的紫藤萝瀑布之后转而说“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为什么又要描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那株紫藤萝。为了帮助学生探究,教师可以适时出示宗璞关于过去那一段黑暗时光的描述,如《野葫芦引》中的“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骨难忍受”,《哭小弟》中的“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等等。学生只有了解了作者过去所经历的身体与精神的苦痛,才会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深沉地赞颂这曲欢乐的旋律,才会感佩作者对于个人苦难的超脱以及直面人生的勇气。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归纳紫藤萝蕴含的内在精神,即既灿烂奔放又耐得住寂寞的纯朴本性。
三、通过“知人论世”领悟作者情感
教师引领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也可以穿插“知人论世”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蕴含于文本中的深沉情感。如在讲解《昆明的雨》时,教师在教学最后可以跟学生聊一聊汪曾祺为什么写了一篇描写昆明的文章,讲述他与昆明的渊源。1939年至1946年,汪曾祺曾在西南联大(当时校址在昆明)求学、工作,这七年生涯带给他深刻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汪曾祺《觅我游踪五十年》关于昆明的描述,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昆明情节”,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汪曾祺写昆明的文章多达四十余篇,有回忆师友情谊的,有描写街巷人情的,有描绘湖光山色的,教师可以将他写昆明的其他经典散文如《云南茶花》《昆明的花》《翠湖心影》等打印出来,供学生课后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体悟作者对昆明的独特的情思。
在通过“知人论世”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时,教师必须注意“知人论世”不是打标签、给作家作品“定性”,不是以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既定的主题思想。教师出示的相关背景资料必须严谨、客观,不能为了预设的教学目的牵强附会。在提供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探讨,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讨论,并鼓励学生课后查找更多的资料。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学风,也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标精神。只有客观、严谨、灵活、开放地“知人论世”,学生才能感悟到流淌于文本中的真实可感的情感。
总之,“知人论世”能帮助学生感知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分析文中鲜活的文学形象,分享作品中作者独特的情感。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理解文本的需要,将“知人论世”适时地穿插在必要的教学环节,为学生读懂、读通、读透文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