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形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目的,要使课堂教学较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不断探索切合学生实际,学生又喜欢接受的教学方法。设疑讨论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特点及学生实际,设置疑问,组织学生讨论,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达到主动摄取知识,自觉提高能力的目的。本文就此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教学过程做以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讨论法;探讨
一、设疑讨论法的作用
1.学生对知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摄取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行动易受兴趣支配,设置“疑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讨论又迎合了学生追根寻源的需要,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的有趣和有用,很自然地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没有拒绝接受知识的学生,只是有些学生因某种原因接受知识困难,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学情绪,设疑讨论法对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吸引作用,使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克服厌学情绪,主动摄取知识。
2.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知识的接受率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效果如何不是取决于教师的“教”,而是取决于学生的“学”,所以知识的接受率是跟学生的参与率成正比的。参与率包括:参与人数与总人数之比,参与时问与总时间之比:知识的接受率包括:同一知识点:接受的学生人数与学生的总人数之比,同一名学生:接受的知识点与知识点的总数之比。
3.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能力是与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认识事物,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識的本领,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设疑讨论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加工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疑问要观察实验.演示实验的现象,阅读课文和插图的内容,讨论分析疑问,寻找答案,在观察、阅读、讨论中达到了提高能力的目的。
4.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课业负担
设疑讨论法的特点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精神得以松弛,学习压力得以缓解;另一方面“讨论”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使大部分学生对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以课后复习的压力小了,做作业的效率提高了,使减轻课业负担成为可能。
二、设疑讨论法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过程与一般认识过程的区别在于除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对象外,还有教师这个第三者的作用,教师、学生和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学过程。在设疑讨论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精心设疑,调动学生这个认识的主体积极参与活动,并适时点拨,使之达到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目的。
1.精心设疑
A.“疑”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让学生能从文字、插图、实验中悟出答案,做到“有的放矢”。
B.“疑”要易、中、难搭配,比例适当。使各类学生都能有兴趣参与,“易”可以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收获感和成功感,而“难”可吸引较优秀的学生深入思考,引人入胜,另外这种搭配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不同程度的理解,符合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C.“疑”要环环相扣,注意与旧知识点的联系,使之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D.“疑”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吸引学生。
例如初二物理“压力和压强”一节设置了下面几个疑问:
(1)什么是压力?压力是否一定跟重力有关(举例说明)?只有在什么情况下压力在数值上等于重力?压力和重力有哪些区别?
(2)用一只手的两指分别压住图钉的尖和帽,加大压力时两指的感觉如何变化,压力相同时两指的感觉是否相同?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注: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图钉)
(3)压力的效果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各是什么?你知道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多大吗?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4)分析一下课文中几个插图,各图中支持面的受力面积各是哪部分面积?你能理解P=F/S中的“S”具体是指什么面积吗?
(5)生活中需要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有哪些实例,各采用的是什么方法。通过以上疑问的逐一解开,使学生对压力和压强两个知识点有了较清晰、准确的理解,也达到了培养能力的目的。
2.讨论
讨论可以分两步:一是小范围的,与周围同学的讨论,可以互相启发,带动了学习困难的学生;二是全班性的大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使疑问得以解开,在此期间教师既要调动学生参加讨论,又要适时点拨引导,实现教学目标。
3.归纳、总结
讨论的答案往往各自独立,缺乏联系和系统性,教师要通过简练的总结使学生对各知识点有系统性的理解,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4.练习
练习是学生消化、运用知识的有效手段,设计一些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有层次性的、各种题型的练习,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消化,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教师也可通过反馈了解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给以纠正,发现学生解题的新思路,给以鼓励,从而争取最佳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设疑讨论法较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据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和喜欢这种方法,但怎样才能更切合学生实际,符合课堂教学活动素质化的需要,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区初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讨论法;探讨
一、设疑讨论法的作用
1.学生对知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摄取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行动易受兴趣支配,设置“疑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讨论又迎合了学生追根寻源的需要,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的有趣和有用,很自然地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没有拒绝接受知识的学生,只是有些学生因某种原因接受知识困难,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学情绪,设疑讨论法对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吸引作用,使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克服厌学情绪,主动摄取知识。
2.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知识的接受率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效果如何不是取决于教师的“教”,而是取决于学生的“学”,所以知识的接受率是跟学生的参与率成正比的。参与率包括:参与人数与总人数之比,参与时问与总时间之比:知识的接受率包括:同一知识点:接受的学生人数与学生的总人数之比,同一名学生:接受的知识点与知识点的总数之比。
3.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能力是与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认识事物,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識的本领,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设疑讨论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加工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疑问要观察实验.演示实验的现象,阅读课文和插图的内容,讨论分析疑问,寻找答案,在观察、阅读、讨论中达到了提高能力的目的。
4.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课业负担
设疑讨论法的特点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精神得以松弛,学习压力得以缓解;另一方面“讨论”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使大部分学生对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以课后复习的压力小了,做作业的效率提高了,使减轻课业负担成为可能。
二、设疑讨论法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过程与一般认识过程的区别在于除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对象外,还有教师这个第三者的作用,教师、学生和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学过程。在设疑讨论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精心设疑,调动学生这个认识的主体积极参与活动,并适时点拨,使之达到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目的。
1.精心设疑
A.“疑”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让学生能从文字、插图、实验中悟出答案,做到“有的放矢”。
B.“疑”要易、中、难搭配,比例适当。使各类学生都能有兴趣参与,“易”可以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收获感和成功感,而“难”可吸引较优秀的学生深入思考,引人入胜,另外这种搭配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不同程度的理解,符合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C.“疑”要环环相扣,注意与旧知识点的联系,使之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D.“疑”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吸引学生。
例如初二物理“压力和压强”一节设置了下面几个疑问:
(1)什么是压力?压力是否一定跟重力有关(举例说明)?只有在什么情况下压力在数值上等于重力?压力和重力有哪些区别?
(2)用一只手的两指分别压住图钉的尖和帽,加大压力时两指的感觉如何变化,压力相同时两指的感觉是否相同?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注: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图钉)
(3)压力的效果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各是什么?你知道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多大吗?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4)分析一下课文中几个插图,各图中支持面的受力面积各是哪部分面积?你能理解P=F/S中的“S”具体是指什么面积吗?
(5)生活中需要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有哪些实例,各采用的是什么方法。通过以上疑问的逐一解开,使学生对压力和压强两个知识点有了较清晰、准确的理解,也达到了培养能力的目的。
2.讨论
讨论可以分两步:一是小范围的,与周围同学的讨论,可以互相启发,带动了学习困难的学生;二是全班性的大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使疑问得以解开,在此期间教师既要调动学生参加讨论,又要适时点拨引导,实现教学目标。
3.归纳、总结
讨论的答案往往各自独立,缺乏联系和系统性,教师要通过简练的总结使学生对各知识点有系统性的理解,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4.练习
练习是学生消化、运用知识的有效手段,设计一些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有层次性的、各种题型的练习,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消化,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教师也可通过反馈了解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给以纠正,发现学生解题的新思路,给以鼓励,从而争取最佳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设疑讨论法较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据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和喜欢这种方法,但怎样才能更切合学生实际,符合课堂教学活动素质化的需要,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区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