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一片生灵涂炭之景来描绘1975年内战全面爆发后的黎巴嫩实为贴切。然而在内战爆发之前,黎巴嫩却享有中东“瑞士”之美誉。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其腓尼基时代兴建的毕卜鲁斯城、古罗马时代兴建的巴尔贝克城、十字军时代兴建的赛达城堡以及北部银装素裹的雪山无一不令人神往。就在这个人文景观气派庄严,自然景观也绚丽多姿的国度,孕育了一位诗人、作曲家——贝莎拉·艾尔-库利(Bechara ElKhoury)。
艾尔-库利于1957年出生于黎巴嫩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首都贝鲁特,并在此地开始了他的音乐之路。1979年,他前往巴黎,跟随当时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校系主任皮埃尔-佩蒂(Pierre-Petit)继续学习深造,并于1987年加入法国国籍。
对于这位法籍黎巴嫩作曲家来说,当下的时事与历史的事件是他音乐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早年的艾尔-库利在贝鲁特期间目睹了故国战火的硝烟,为纪念那段黑暗的岁月,他创作了音乐三部曲——交响诗1号《火焰中的黎巴嫩》(Lebanon in Flames)、《安魂曲》(The Requiem)、《战争中的烈士》(Aux martyrs libanais de la guerre)和交响乐《贝鲁特的废墟》(The Ruins of Beirut)。或许是源于内心深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在艾尔-库利这些作品的诗意幻想中,总不免笼罩着一层沉思的孤独之感。他献给2001年9月11日的受害者《纽约,眼泪与希望》(New York, Tears and Hope)以及《战争协奏曲》(War Concerto)中也不免渗透出人性悲剧之情。
对于一个人文主义诗人来说,抒情性与戏剧性是艾尔-库利音乐作品中最大的特点。他的音乐灵感也常常来源于大自然,甚至在有些作品中直接描绘自然现象,如2013年创作的管弦乐作品《风暴》(Storms)。此外,在艾尔-库利二十一世纪初的作品中,还有两首协奏曲——圆号协奏曲《黑色山峦》(The Dark Mountain,Op.74)以及单簧管协奏曲《秋日素描》(Autumn Pictures,Op.78),亦与他的祖国黎巴嫩的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期拿索斯发行的CD中收录的艾尔-库利二十一世纪初的作品中除了这两首协奏曲以外,还有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无名之界》(On the Borders of Nowhere,Op.62)。这三首协奏曲均受到黎巴嫩大自然的启发,先后创作于十年间,在整体风格上是相关联、相统一的,抒情性与戏剧性贯穿了整部作品。
《无名之界》创作于1999年至2002年间,受巴黎文化部与法语国家国际组织第九次首脑会议委托而作。这首作品由三个有机统一的乐章构成,最令人瞩目的是,第二部分是在独奏乐器演奏上的华彩乐章。整首作品在管弦乐队上以一个色彩性的和聲开始,构建出一种静态的神秘之感。乐曲开始处似乎可以听到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纪念一位天使》著名的五度,作曲家在此处精心安排运用典故的手法,是在向贝尔格致以深深的敬意。随着音乐的发展,一个抒情的主题旋律首次在小提琴上呈现,管弦乐队则与抒情的主题进行强烈的对比,使得音乐呈现出戏剧般的氛围。随着小提琴的回归,主题旋律再一次短暂地出现,连接部分后紧接着充满了梦幻般抒情性的第二个主题呈现,两个主题之间构成内在的协和。第二乐章的华彩乐章是作品最令人期待的,它发展了第一乐章的主题材料,并使小提琴独奏者成为此时的焦点。第三乐章相当于前两个乐章来说,显得有些独特,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乐章,在结束处作曲家有意安排了对比部分,并主要由弦乐与圆号等乐器来表现其音乐的抒情性。
同样深受黎巴嫩大自然启发的圆号协奏曲《黑色山峦》作于2007年至2008年,作曲家这样描述它:“这是我童年时,几次长途跋涉黎巴嫩高山看到的一连串稍纵即逝的画面,青葱翠绿或白雪皑皑的群山,贫瘠、黑暗、阴沉和寂静的山脉。我成年后,尤为重要的是夜晚的群山,这个神奇的地方在世界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向上延伸湮没在雾霭中,与漫漫天际融为一体……”《黑色山峦》是一部严肃而有力的作品,它结合了象征大自然的力量与微妙的诗意,同时也反衬了人类的渺小与脆弱。第一乐章开始处,在圆号引入主题旋律的同时,伴随着令人不安的弦乐颤音,最后在宁静而庄重的铜管乐器上结束。第二乐章为一个神秘并富有诗意的乐章,继续发展了主题材料。最后一个乐章带有戏剧性,刚开始再现第一乐章中强有力的对比部分,紧接着在小提琴声部可以听到短暂的上升半音主题,随后协奏曲的第一个主题开始再现。
在这首圆号协奏曲之后,作曲家又于2009年至2010年创作了单簧管协奏曲《秋日素描》。作曲家表示,虽然这部作品题为“秋日素描”,但它并非是描述性的音乐,更多的是想象与记忆的产物。乐曲的主题最初在独奏乐器上呈现,随后进行了四次变奏。中间乐章是一个诗意的、沉思的间奏段落,旋律线条来源于第一乐章中主题材料的展开,并在单簧管依托着管弦乐队相对静止的和声上演奏。在最后一个乐章中不仅有主题的短暂再现,还有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中一些乐器的快速交流。
对于艾尔-库利这位法籍黎巴嫩作曲家来说,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包含了对黎巴嫩深的眷恋之情。他富有诗意的作品看似在写景,却意在抒情,情景交融中又隐约看到他作品中独特的故国“风景”。
艾尔-库利于1957年出生于黎巴嫩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首都贝鲁特,并在此地开始了他的音乐之路。1979年,他前往巴黎,跟随当时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校系主任皮埃尔-佩蒂(Pierre-Petit)继续学习深造,并于1987年加入法国国籍。
对于这位法籍黎巴嫩作曲家来说,当下的时事与历史的事件是他音乐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早年的艾尔-库利在贝鲁特期间目睹了故国战火的硝烟,为纪念那段黑暗的岁月,他创作了音乐三部曲——交响诗1号《火焰中的黎巴嫩》(Lebanon in Flames)、《安魂曲》(The Requiem)、《战争中的烈士》(Aux martyrs libanais de la guerre)和交响乐《贝鲁特的废墟》(The Ruins of Beirut)。或许是源于内心深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在艾尔-库利这些作品的诗意幻想中,总不免笼罩着一层沉思的孤独之感。他献给2001年9月11日的受害者《纽约,眼泪与希望》(New York, Tears and Hope)以及《战争协奏曲》(War Concerto)中也不免渗透出人性悲剧之情。
对于一个人文主义诗人来说,抒情性与戏剧性是艾尔-库利音乐作品中最大的特点。他的音乐灵感也常常来源于大自然,甚至在有些作品中直接描绘自然现象,如2013年创作的管弦乐作品《风暴》(Storms)。此外,在艾尔-库利二十一世纪初的作品中,还有两首协奏曲——圆号协奏曲《黑色山峦》(The Dark Mountain,Op.74)以及单簧管协奏曲《秋日素描》(Autumn Pictures,Op.78),亦与他的祖国黎巴嫩的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期拿索斯发行的CD中收录的艾尔-库利二十一世纪初的作品中除了这两首协奏曲以外,还有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无名之界》(On the Borders of Nowhere,Op.62)。这三首协奏曲均受到黎巴嫩大自然的启发,先后创作于十年间,在整体风格上是相关联、相统一的,抒情性与戏剧性贯穿了整部作品。
《无名之界》创作于1999年至2002年间,受巴黎文化部与法语国家国际组织第九次首脑会议委托而作。这首作品由三个有机统一的乐章构成,最令人瞩目的是,第二部分是在独奏乐器演奏上的华彩乐章。整首作品在管弦乐队上以一个色彩性的和聲开始,构建出一种静态的神秘之感。乐曲开始处似乎可以听到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纪念一位天使》著名的五度,作曲家在此处精心安排运用典故的手法,是在向贝尔格致以深深的敬意。随着音乐的发展,一个抒情的主题旋律首次在小提琴上呈现,管弦乐队则与抒情的主题进行强烈的对比,使得音乐呈现出戏剧般的氛围。随着小提琴的回归,主题旋律再一次短暂地出现,连接部分后紧接着充满了梦幻般抒情性的第二个主题呈现,两个主题之间构成内在的协和。第二乐章的华彩乐章是作品最令人期待的,它发展了第一乐章的主题材料,并使小提琴独奏者成为此时的焦点。第三乐章相当于前两个乐章来说,显得有些独特,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乐章,在结束处作曲家有意安排了对比部分,并主要由弦乐与圆号等乐器来表现其音乐的抒情性。
同样深受黎巴嫩大自然启发的圆号协奏曲《黑色山峦》作于2007年至2008年,作曲家这样描述它:“这是我童年时,几次长途跋涉黎巴嫩高山看到的一连串稍纵即逝的画面,青葱翠绿或白雪皑皑的群山,贫瘠、黑暗、阴沉和寂静的山脉。我成年后,尤为重要的是夜晚的群山,这个神奇的地方在世界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向上延伸湮没在雾霭中,与漫漫天际融为一体……”《黑色山峦》是一部严肃而有力的作品,它结合了象征大自然的力量与微妙的诗意,同时也反衬了人类的渺小与脆弱。第一乐章开始处,在圆号引入主题旋律的同时,伴随着令人不安的弦乐颤音,最后在宁静而庄重的铜管乐器上结束。第二乐章为一个神秘并富有诗意的乐章,继续发展了主题材料。最后一个乐章带有戏剧性,刚开始再现第一乐章中强有力的对比部分,紧接着在小提琴声部可以听到短暂的上升半音主题,随后协奏曲的第一个主题开始再现。
在这首圆号协奏曲之后,作曲家又于2009年至2010年创作了单簧管协奏曲《秋日素描》。作曲家表示,虽然这部作品题为“秋日素描”,但它并非是描述性的音乐,更多的是想象与记忆的产物。乐曲的主题最初在独奏乐器上呈现,随后进行了四次变奏。中间乐章是一个诗意的、沉思的间奏段落,旋律线条来源于第一乐章中主题材料的展开,并在单簧管依托着管弦乐队相对静止的和声上演奏。在最后一个乐章中不仅有主题的短暂再现,还有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中一些乐器的快速交流。
对于艾尔-库利这位法籍黎巴嫩作曲家来说,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包含了对黎巴嫩深的眷恋之情。他富有诗意的作品看似在写景,却意在抒情,情景交融中又隐约看到他作品中独特的故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