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音乐中的“风景”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ei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一片生灵涂炭之景来描绘1975年内战全面爆发后的黎巴嫩实为贴切。然而在内战爆发之前,黎巴嫩却享有中东“瑞士”之美誉。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其腓尼基时代兴建的毕卜鲁斯城、古罗马时代兴建的巴尔贝克城、十字军时代兴建的赛达城堡以及北部银装素裹的雪山无一不令人神往。就在这个人文景观气派庄严,自然景观也绚丽多姿的国度,孕育了一位诗人、作曲家——贝莎拉·艾尔-库利(Bechara ElKhoury)。
  艾尔-库利于1957年出生于黎巴嫩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首都贝鲁特,并在此地开始了他的音乐之路。1979年,他前往巴黎,跟随当时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校系主任皮埃尔-佩蒂(Pierre-Petit)继续学习深造,并于1987年加入法国国籍。



  对于这位法籍黎巴嫩作曲家来说,当下的时事与历史的事件是他音乐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早年的艾尔-库利在贝鲁特期间目睹了故国战火的硝烟,为纪念那段黑暗的岁月,他创作了音乐三部曲——交响诗1号《火焰中的黎巴嫩》(Lebanon in Flames)、《安魂曲》(The Requiem)、《战争中的烈士》(Aux martyrs libanais de la guerre)和交响乐《贝鲁特的废墟》(The Ruins of Beirut)。或许是源于内心深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在艾尔-库利这些作品的诗意幻想中,总不免笼罩着一层沉思的孤独之感。他献给2001年9月11日的受害者《纽约,眼泪与希望》(New York, Tears and Hope)以及《战争协奏曲》(War Concerto)中也不免渗透出人性悲剧之情。
  对于一个人文主义诗人来说,抒情性与戏剧性是艾尔-库利音乐作品中最大的特点。他的音乐灵感也常常来源于大自然,甚至在有些作品中直接描绘自然现象,如2013年创作的管弦乐作品《风暴》(Storms)。此外,在艾尔-库利二十一世纪初的作品中,还有两首协奏曲——圆号协奏曲《黑色山峦》(The Dark Mountain,Op.74)以及单簧管协奏曲《秋日素描》(Autumn Pictures,Op.78),亦与他的祖国黎巴嫩的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期拿索斯发行的CD中收录的艾尔-库利二十一世纪初的作品中除了这两首协奏曲以外,还有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无名之界》(On the Borders of Nowhere,Op.62)。这三首协奏曲均受到黎巴嫩大自然的启发,先后创作于十年间,在整体风格上是相关联、相统一的,抒情性与戏剧性贯穿了整部作品。
  《无名之界》创作于1999年至2002年间,受巴黎文化部与法语国家国际组织第九次首脑会议委托而作。这首作品由三个有机统一的乐章构成,最令人瞩目的是,第二部分是在独奏乐器演奏上的华彩乐章。整首作品在管弦乐队上以一个色彩性的和聲开始,构建出一种静态的神秘之感。乐曲开始处似乎可以听到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纪念一位天使》著名的五度,作曲家在此处精心安排运用典故的手法,是在向贝尔格致以深深的敬意。随着音乐的发展,一个抒情的主题旋律首次在小提琴上呈现,管弦乐队则与抒情的主题进行强烈的对比,使得音乐呈现出戏剧般的氛围。随着小提琴的回归,主题旋律再一次短暂地出现,连接部分后紧接着充满了梦幻般抒情性的第二个主题呈现,两个主题之间构成内在的协和。第二乐章的华彩乐章是作品最令人期待的,它发展了第一乐章的主题材料,并使小提琴独奏者成为此时的焦点。第三乐章相当于前两个乐章来说,显得有些独特,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乐章,在结束处作曲家有意安排了对比部分,并主要由弦乐与圆号等乐器来表现其音乐的抒情性。
  同样深受黎巴嫩大自然启发的圆号协奏曲《黑色山峦》作于2007年至2008年,作曲家这样描述它:“这是我童年时,几次长途跋涉黎巴嫩高山看到的一连串稍纵即逝的画面,青葱翠绿或白雪皑皑的群山,贫瘠、黑暗、阴沉和寂静的山脉。我成年后,尤为重要的是夜晚的群山,这个神奇的地方在世界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向上延伸湮没在雾霭中,与漫漫天际融为一体……”《黑色山峦》是一部严肃而有力的作品,它结合了象征大自然的力量与微妙的诗意,同时也反衬了人类的渺小与脆弱。第一乐章开始处,在圆号引入主题旋律的同时,伴随着令人不安的弦乐颤音,最后在宁静而庄重的铜管乐器上结束。第二乐章为一个神秘并富有诗意的乐章,继续发展了主题材料。最后一个乐章带有戏剧性,刚开始再现第一乐章中强有力的对比部分,紧接着在小提琴声部可以听到短暂的上升半音主题,随后协奏曲的第一个主题开始再现。



  在这首圆号协奏曲之后,作曲家又于2009年至2010年创作了单簧管协奏曲《秋日素描》。作曲家表示,虽然这部作品题为“秋日素描”,但它并非是描述性的音乐,更多的是想象与记忆的产物。乐曲的主题最初在独奏乐器上呈现,随后进行了四次变奏。中间乐章是一个诗意的、沉思的间奏段落,旋律线条来源于第一乐章中主题材料的展开,并在单簧管依托着管弦乐队相对静止的和声上演奏。在最后一个乐章中不仅有主题的短暂再现,还有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中一些乐器的快速交流。
  对于艾尔-库利这位法籍黎巴嫩作曲家来说,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包含了对黎巴嫩深的眷恋之情。他富有诗意的作品看似在写景,却意在抒情,情景交融中又隐约看到他作品中独特的故国“风景”。
其他文献
沃尔夫兰追忆阿巴多  2003年,从一场胃癌中大病初愈的指挥大师克劳迪奥·阿巴多回归古典音乐界,但是他的身体状态已经无法胜任如柏林爱乐这样的常备团体繁重的总监工作了。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余生都奉献在瑞士琉森的好山好水里。同年夏天,阿巴多与琉森音乐节的行政与艺术总监米歇尔·海弗利格(Michael Haefliger)共同创立了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此举亦是为了向前辈阿图罗·托斯卡尼尼致敬——1938
期刊
尼科洛·帕格尼尼(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他凭借对小提琴技术前所未有的开掘、富于传奇色彩的生平经历和具有催眠般魔力的现场演奏,成为了历史上最负盛誉的小提琴炫技大师,被誉为“魔鬼小提琴家”。  帕格尼尼的作品完美反映了这位小提琴家的演奏技术特点,1820年出版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包含了令人應接不暇的演奏技法,如双颤音、平行八度、十度、左手拨弦等。整套作品的最后一首《A小调随想曲
期刊
2018年6月4日晚,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指挥家张国勇领衔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与钢琴家宋思衡合作,为大家呈上了一场俄罗斯经典交响音乐会。这是上海歌剧院江浙地区巡演中的一站,此前已走过舟山、青田,之后他们还将马不停蹄地去绍兴、海安、镇江、丽水等地进行多场演出。而此番音乐之旅,也是为乐团2019年的美国巡演热热身。张国勇指挥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  当晚的曲目很有意思,有两套来自俄罗斯的大部头作品——柴
期刊
奥托里诺·雷斯庇基(1879-1936),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音乐学家。意大利音乐在“后普契尼时代”涌现出了一批致力于器乐创作的年轻作曲家,他们大多出生于1880年前后,被誉为“八O一代”,代表人物包括了卡塞拉、皮泽蒂、马利皮埃罗等,奥托里诺·雷斯庇基也是其中的重要一员。  1879年,雷斯庇基出生于博洛尼亚的一个音乐世家,很早就开始追随朱塞佩·马尔图契学习作曲,后者被誉为意大利器乐音乐复兴的
期刊
恬静的塞纳河映衬着埃菲尔铁塔的锐意,鲜亮明媚的街心花园与庄严肃穆的巴黎圣母院融合共生,欣欣向荣。法国,Romance的代名词,在这个神秘而遥远的国度中,弥漫着浓郁的人文风尚与艺术情怀。的确,蒙娜丽莎的笑颜、胜利女神的双翼令我们震撼动容,但是法国舒展流畅自然的音乐风情,同样给予我们美的体验,令人心向往之。法国女低音歌唱家、指挥家娜塔莉·斯图茨曼来沪的演出,仿佛让我们置身其中,在她真挚的歌声与从容的指
期刊
李斯特之前,Recital这种独奏音乐会的演出形式驳杂不一,开场也许有人演奏两首钢琴曲,换人再唱两首艺术歌曲,再来个三重奏的组合,总之,一场钢琴音樂会,没有一个人从头弹到尾的。1840年前后,李斯特开创了一个人贯穿全场的独奏会,那个年代也只有他自己做得来,少有人可以仿效。有关他现场的魅力,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无人可及。那个年代,靠着个人魅力独撑一场音乐会是相当困难的。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演奏家更多的
期刊
彼得·柴科夫斯基(1840-1893),浪漫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誉为“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  柴科夫斯基早年学习法律专业,二十一岁才进入现在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二十五岁毕业后,他一边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一边积极创作,后来得到了富孀梅克夫人的资助,才于三十七岁辞去工作专心从事音乐创作。之后,柴科夫斯基经常去欧洲各国演出,这首《A小调钢琴三重奏》就是他
期刊
旅德钢琴博士、青年女钢琴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解静娴是我比较熟悉的音乐家。2011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闭幕盛典上,她与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和钢琴兼指挥大师普列特涅夫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以及她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贝多芬《合唱幻想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静娴的音乐会选曲,有其个性。记得多年前在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的一次聚会上,她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二十二纲琴奏鸣
期刊
2018国民音乐教育大会7月在京举行  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乐器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全国音乐教育服务合作联盟共同主办,中国乐器协会、上海国展展览中心有限公司承办的“2018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于2018年7月6日至8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  大会的主题为“音乐让生活更美好”,以创建“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为宗旨,倡导“每个国民一生学会一件乐器,每个家庭一年听一场音乐会”,旨在服务全面
期刊
2017年12月,世界华人女作曲家协会首次与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合作,举办了一场管乐音乐会,演出了华人女作曲家苏凡凌特别为市三女中管乐团“量身定制”的《桐花仙子》,这也是该作品的世界首演。  世界華人女作曲家协会于2002年在香港注册成立,现任主席为王强,目前有遍布全球的会员共三十六位。协会每年皆计划在不同的地方举办音乐会,演出旗下会员的作品,希望可以以此凝聚全球华人女作曲家们的力量,让更多人聆听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