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573338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我时常疑惑,为何是风筝?停机德如宝钗是金簪,咏絮才似黛玉也是林中玉带。但是探春,这个红楼大梦中不耀眼,不复杂的女子,为何是风筝?再翻看一遍,有原因者三:高远,牵缚,纠结。
  在那个封建时代里,尤其是贾府这样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女子的命运是空坐深闺,有朝一日凤冠霞披,嫁给素未谋面的夫君。何况,探春还是庶女。自她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加以庶女的命运。这又能怨谁?不过是风筝的另一端被天命紧紧攥住了罢了。
  但是探春,不信命。
  她的生母赵姨娘粗鄙、短浅、庸俗,她的兄弟贾环亦是这样。探春正是看清楚了这一点,才毅然舍弃了赵姨娘,宛如一只被风送上的风筝。她的志向在更高的远方。论持家,贾府的一众姑娘中,无人能及她。宝钗空有仁德规守,李纨也只是空有慈心,谁又能有连凤姐都为之称赞的果断才干?唯有探春。探春的志高却不仅于此。作者着重笔墨,描写了钗黛二人在诗词上的才华,因而少有人注意到作诗虽不及钗黛,却在姊妹间最出彩的探春。如此文采,想必是平日读诗书积累的才华。我们看到的探春,是一个乘风努力向上攀登,尽管起点是低矮的地面,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人上人的姑娘。她带来的感动或许不及宝黛爱情之多,但她却是十二钗中最真实鲜活的角色,探寻着她名字中的艳丽春色。
  但是,红楼梦中人物的独特之处在于,每一个人都有着极为矛盾的特点,纠结而完整。
  风筝飞得再高,终被绳子所牵。志高心远的探春无论多么自信,却还是带着不可掩饰的自卑。她太过于要强,于是拼命地隐藏自己的缺点,以个性张扬来替代骨子里的自卑。从书中她对贾母,王夫人等人的话语来看,她谨小慎微,却努力地渴望着表现自己。因此我们所有人,都或多或少的能在探春身上寻找到自己的影子。黛玉太过清雅,寶钗太过完美,这两个人的美感是飘渺的,遥远的。在努力而挣扎探索的探春身上,却能看到一些亲切之处。
  我不愿谈及探春的结局,不愿谈及十二个女子的结局。红楼梦本就是大梦一场,或许风筝线断,随风飘至远方的天尽头,才是梦醒之后,探春的归宿。
其他文献
记忆中,所有难忘的事情都发生在那两张窄窄的课桌之间。  高中时代,就像台湾的小清新文艺片,我的眼前总是不由地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窗外的知了在茂密的枝叶间不知疲倦地歌唱,数学老师在讲台上扯着嗓子,唾沫横飞地讲解一道道艰深枯燥的立体几何或三角函数题,头顶老旧的电风扇发出巨大的噪音,而我则目光呆滞地望着黑板上密密麻麻的解题步骤,昏昏欲睡。这时,你用笔戳了戳我的后背,我旋即清醒过来,然而不到两分钟,却又
期刊
风自北来,寒透了离合悲欢,从前眼底那秋水似的澄澄澈澈,眸中粼粼烁烁的湖泊星罗,结成了物是人非的冰凌、凝成了霜雪的寒彻石灰的颜色,苍了鬓发,白了双颊,干涸不了的是泪光,眼睑在寂寞中同过往一起生疮,梦里往昔的楼台上,熟悉却早已辨识不清的姿影如盛夏般滾烫。  这冷清的气流里裹着太多或新或旧的伤感悲怆,文人曾慷慨赋诗,志士曾踏岸高歌,热血涌进风里,虽捂不热凛冽萧索,但那热忱杂着冰冷却也燃烧至今,只是我常觉
期刊
在文字深处  溯回于历史长河,我沉浸在博大精深的文学中,在文学的深处感受不凡的美感。  我束起长发,在楚辞汉赋深处领略悲壮的美。在战马铁戈的年代,我透过《史记》看到各路英雄豪杰,在战火纷飞的场上,骁勇善战,看到名利皆得的勇将一生曲折离奇。看到百姓安定,也看到了他们流离失所被剥削的残酷模样。我看《离骚》,看懂了屈原的抱负,也为他不得志的抑郁而惋惜。在这纪实的文学中,我睁眼望见了豪迈与遗憾的美。  我
期刊
假如一个男人知道能用一滴眼泪换取什么,那么他就会多得几分爱。  ——亚历山大·小仲马《茶花女》  看一本书,有时候就像在看一部电影一样。《茶花女》像那种发黄的老电影一样,有一种陈旧却不失清新的审美感受。电影的第一幕,像是有一只手,拂開了巴黎上空的烟雾,镜头放近,直到视野内出现以一束茶花为饰的女人,清晨漫步在香榭丽舍大道上。  镜头一转,这天的昂坦街格外热闹,因为已故的巴黎上层交际花玛格丽特·戈蒂埃
期刊
星期一没什么故事可说。  真的。很日常。  一天三节课,匆匆忙忙结束,然后因为一句“我失恋了,快来安慰安慰我”,远在西安的闺蜜打来电话,闲聊一个半小时,中途送洗了一件衣服,晚饭过后去图书馆自习,21点47分从图书馆出来,走在师院路上看月亮,晚上失眠到凌晨一点。  你,好不好?  总会遇见一些人,用离开教会你失去的人最重要。  清凉如水却又灯火通明的夜,我在图书馆,听着电台里的情歌,写着自己的故事。
期刊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①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②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釋:  ①已,停止。就,接近,将要。  ②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白衣,此处用白衣送酒的典故——某年重阳节,陶渊明家贫没酒,心情特别烦闷,独自在篱笆边散步,一个穿白衣的人奉王弘之命前来送酒,陶渊明心中大喜,接过酒立即尽饮至醉。乌帽,即乌纱帽,唐时贵族戴乌纱
期刊
岁岁有重阳。  重阳,染上了菊香与酒意的节日。西风烈,长空澈,登高望远,咏啸骋怀,但见天地寥廓,山川异变,万千芳菲纷纷谢幕,早已不是三月踏青时光景。此日“辞青”,难免让人生出岁暮之感。若是羁旅游子、天涯倦客,必有“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鴻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的悲叹;人过中年、风尘困顿者也应有“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的感伤。无论满城风雨,
期刊
一缕水乡的碧波温润了多少旧梦,反绒红缎升起,嗓子便吊起打着旋融入江南糯软的空气中,一唱便是六百个江南落雨季。  昆曲从昆山一路走来,已是烟烟雨雨六百多年。回首观望,这六百余年,昆曲已改变太多。  不只是谁家的女子第一次轻启朱唇便悠悠而出那糯软腻人的水磨之腔。在江浙一带的江南水汽中,昆曲便这样诞生了。起初其只是在昆山一带流行,而渐渐在幾代人的发展之下,昆曲便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期。  此时的昆曲已经拥
期刊
林渊液 1970年代出生。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汕头市作协副主席。出版散文集《有缘来看山》《无遮无拦的美丽》《穿过小黑屋的那条韩江》,小说集《倒悬人》。作品见刊于《人民文学》《十月》《花城》《上海文学》等杂志,并入选各种选集和年度选本。曾获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第五届老舍散文奖,首届林语堂小说奖。  这边的世界没有谷穗,  那边的世界呢?  这边的世界还有欲望没能达成,  那边
期刊
绕过一条又一条泥泞的山路,我终于到了那个传说中的梨花村。明明已是三月的天,村庄却似冬季般一片皓白。微风拂过,卷起一地“白雪”。匆匆跳下车,一路小跑来到了梨园。满园的梨花都快开到园子外去了,真是“千朵万朵压枝低”啊!每一枝,都透着春的灵性。它们是那么的素洁高雅,白净如雪,在枝头静静地开着。  “寂寞空庭春欲晚,滿地梨花不开门”。守护梨园的,是一位头发和胡子跟梨花一样雪白的老人。他的家,就在梨园内。他
期刊